原帖由sukerwl于2005-01-15, 13:15:38发表
上次把陈庆之的战史总结成了十次战争,下面我们选择出主要的部分加以详细分析。
作战A不用说了,这种小仗毫无意义。此外关于陈庆之的关中侯这个职务,应该说是一种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比如二战时候的“苏联英雄”勋章)没有什么俸禄的。最滥的时候曾一次加封两千多。
作战B,《魏书》北魏没有和梁在涡阳交战,这个也不好说谁对谁错。姑且算陈庆之消灭了十五万。
作战C和D是一块的。简单一想丘大千的兵力就知道根本不可能。元晖业亲王作为四征将军的级别才带两万军队。后面名将侯景才有七万军队指挥,丘大千是什么人物,能带七万军队?
作战E到H,陈庆之战争生涯中最离奇的地方就在攻入洛阳败尔朱荣战役,我们把他联系起来看。作战E就是入洛一战。
说到入洛一战,让我们先从北魏王朝的历史开始谈起。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落创立的,一百年里都是作为一个异类的国家存在,基本没有融合到中国文化圈里。而这一切都被一位伟大的君主改革家拓跋宏所改变。(北魏改革也是单列的一篇独立文章)拓跋宏改革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之一,他的一个成绩就是促成了北魏的灭亡。因改革所造成的无数弊端,导致四下里暴动此起彼伏,同时北魏也有个极其不光彩的记录那就是历史上的叛乱次数排名中国各朝代第一。而陈庆之入洛的公元529年正是北魏民变最高潮和最剧烈的时候。北魏又连续数场极其惨烈的宫廷政变,基本上消耗了全部的实力,朝廷所能控制的地盘只有洛阳周围方圆三百里巴掌大小的地盘,最要命的是已经没有直属中央的军队——全部落到了各路大小军阀的手里。
既然大家的主要敌人是变民,那么区区七千人的陈庆之军谁也没放在眼里,任由他趁虚径进,突袭洛阳。
其时尔朱荣刚破葛荣,囤兵在上党到邺城一线发呆。而元天穆则整顿主力准备进攻盘踞济南的邢杲。(这里有个十分尴尬的趣事。《资治通鉴》是综合了《梁书》和《魏书》的记载而成,按照《魏书》的记载,元天穆是在四月份进攻济南的邢杲,五月份陈庆之入洛,北魏皇帝逃跑,等元天穆灭邢杲回来时发现找不到窝就去投奔尔朱荣。而《梁书》则记载元天穆作为主力一直在洛阳防御陈庆之的进攻,然后单骑逃跑。《资治通鉴》则上半部分取的《魏书》,元天穆去进攻邢杲,下半部分取自《梁书》,元天穆回来安排洛阳的防御体系。于是元天穆灭邢杲所花的时间怎么凑也凑不出来了。最后《资治通鉴》断定:元天穆是四月份在洛阳召集参谋商量如何对付邢杲,商量完后马上发兵济南,抓紧时间讨平之,马上回头赶到洛阳挨陈庆之的揍,中间花了不到一月...莫非元天穆的部队是天兵不成?)洛阳城附近没几个有战斗力的,更没听说哪个有二十多万军队(从528年5月到陈庆之529年5月入洛前一年时间里北魏活跃中的叛乱就有官员高乾、变民刘举、变民万俟丑奴、变民葛荣、变民续灵珍、官员羊侃、官员彭乐师、变民韩楼、变民邢杲、官员元颢等等,北魏如果有一点兵力也早就拿出来对付叛乱了)。只好狼狈逃跑。至于作战F上面说了没有道理。 作战G的问题也是我一直不明白的一个命题。大家是否认为中国的名将和著名战役大都集中在唐前?比如什么什么之战,似乎在隋朝以后就极少听说了。我发现历史上的战争以唐作为分界点,唐以前的作战双方大都喜欢集中兵力搞上一两次决战,而唐后就开始有了持久战的行为。比如曹操进攻东吴不是多路出击,同时突破,非得集中在赤壁和孙权对峙进行决战,打赢了东吴就不推自倒,输了只好灰溜溜滚蛋。谁能对这种现象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所以,对于陈庆之的作战G,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这三十二城,四十七战都是对付的非主力。因为这个时候北魏把兵力都收缩起来集中一点,准备来点什么动作。再说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连胜也没什么希奇,东汉名将耿弇曾连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全部得胜。(注意陈庆之仅仅是平的“城”,类似于要塞,比我们现在的城市要小的多。比如后面陈庆之镇守的北中郎城,不会大于一个村庄)原因都在于:对付的不是主力。顺便说个小bug,那个是荥阳,位于河南洛阳和郑州之间的陇海线上,有的史书写作荣阳是错误的。
下面到了关键一点作战H中陈庆之的十一败尔朱荣,可以说,即使从作战A到作战G都是虚构的,陈庆之能以七千兵力连败三十多万军队的尔朱荣十一次的话,他也是无可争议的天下第一名将。不光是他,无论哪个能用二百步兵在一万骑兵的铁蹄下来回走上十一次的话,也可以参选天下第一名将。
那么我们来看两个不同版本的洛阳防御战。首先是《梁书》的,见《梁书》列传第二十六 陈庆之:
魏天柱将军尔硃荣、右仆射尔硃世隆、大都督元天穆、骠骑将军尔硃吐没儿、荣长史高欢、鲜卑、芮芮,勒众号百万,挟魏主元子攸来攻颢。颢据洛阳六十五日,凡所得城,一时反叛。庆之渡河守北中郎城,三日中十有一战,伤杀甚众。荣将退,时有刘助者,善天文,乃谓荣曰:“不出十日,河南大定。”荣乃缚木为筏,济自硖石,与颢战于河桥,颢大败,走至临颍,遇贼被擒,洛阳陷。庆之马步数千,结阵东反,荣亲自来追,值蒿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庆之乃落须发为沙门,间行至豫州,豫州人程道雍等潜送出汝阴。至都,仍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邑一千五百户。
第二个版本来自《魏书》,见《魏书》列传第六十二 尔朱荣:
建义初,北海王元颢南奔萧衍,衍乃立为魏主,资以兵将。时邢杲寇乱三齐,与颢应接。朝廷以颢孤弱,不以为虑。永安三年春,诏大将军元天穆先平齐地,然后回师征颢。颢以大军未还,乘虚径进,既陷梁国,鼓行而西,荥阳、虎牢并皆不守。五月,车驾出幸河北。事出不虞,天下改望。荣闻之,即时驰传,朝行宫于上党之长子,行其部分。舆驾于是南辕,荣为前驱,旬日之间,兵马大集,资粮器仗,继踵而至。天穆既平邢杲,亦渡河以会车驾。颢都督宗正珍孙、河内太守元袭固守不降,荣攻而克之,斩珍孙、元袭以徇。帝幸河内城。荣与颢相持于河上,颢令都督安丰王延明缘河据守。荣既未有舟船,不得即渡,议欲还北,更图后举。黄门郎杨侃、高道穆等并谓大军若还,失天下之望,固执以为不可。语在侃等传。属马渚诸杨云有小船数艘,求为乡导,荣乃令都督尔朱兆等率精骑夜济,登岸奋击。颢子领军将军冠受率马步五千拒战,兆大破之,临陈擒冠受。延明闻冠受见擒,遂自逃散,颢便率麾下南奔。事在其传。
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的不同,《梁书》里说尔朱荣集结了号称百万的军队在黄河以北准备进攻黄河以南的洛阳。陈庆之作为偏师渡到黄河以北把守要塞。三天内连续击败尔朱荣十一次,后来尔朱荣就扎木筏渡河击败元颢。这样洛阳就失守了,陈庆之不得不带领数千军队向东撤退。半路上遭到蒿山发洪水,陈庆之就化装成和尚安然逃回。
而《魏书》则说尔朱荣集结重兵在黄河以北,结果没有船无法渡河只好撤退,为下属劝止。这时寻访到当地人有几艘小船,尔朱荣就派精兵连夜渡河,击破元颢,攻陷了洛阳。
那么着两个版本究竟哪个更真实一些?我个人认为《魏书》的可信程度更高。
《梁书》版主要问题有三点。首先,高欢不能出现在武将名单里。因为此时的高欢刚刚出道,不过一长史,还是元天穆的部将,是没有资格单列的。就连参战的高欢死对头贺拔三兄弟的军衔都远高于高欢。就象希特勒曾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绝不能说希特勒指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梁书》这样说有拉大旗做虎皮的嫌疑。第二,芮芮(就是柔然)从来没有参与北魏对南朝的作战,这和如果发生台海战争中国绝对不会邀请日本支援作战的道理一样。第三个是最关键的,陈庆之不可能渡到黄河以北迎战号称百万的尔朱荣军队。因为这样做的话后面就有大BUG,当洛阳失陷陈庆之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撤退的时候,他是如何被黄河南岸蒿山暴发的洪水冲溃的?如果说陈庆之军渡过黄河来接受嵩山的洪水的话,那么他是如何在尔朱荣掌握了黄河的控制权的情况下带着数千人回来的?难道尔朱荣三十余万军队就眼睁睁看着陈庆之几千人摇着船渡河?
所以我认为不妨看作陈庆之军死守黄河南岸不许尔朱荣渡河,尔朱荣连渡若干次都宣告失败...而且这个时候元颢手头得有点兵力,否则不会让陈庆之作为奇兵去守黄河北岸。那无疑是向尔朱荣宣告“主力都跑黄河北岸去了,洛阳城仅我一人,快来抓我重重有赏!”
这个贴被人批了无数次了,你把原贴转来,为何不把别人的批贴转来。
明明早就被人驳斥的体无完肤的论点,你还要拿来给不熟悉的人看.
你相信此人的无来由的话没关系,但你强迫别人只知道他的胡扯就有很大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