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转帖]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乃四个朝代的帝王之乡!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转帖]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乃四个朝代的帝王之乡!
独孤开远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2
编号
25565
注册
2004-11-24
#1
发表于 2005-1-7 01: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郝少山 郝云
一
时任北大副校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1961年来内蒙古考察,写了有名的文章《内蒙访古》,把这次考察的收获称之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当时“大窑文化遗址”还没有发现,就发出了这种感叹。他说:“内蒙古,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是不能没有他们的篇章。”他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呼和浩特平原)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赵武灵王打败匈奴人,占领了这个平原。为了向北开拓疆土,傍阴山筑长城,并在原阳(呼市赛罕区八拜村)建立骑兵基地。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三十六郡,设云中郡。从此,西汉与匈奴、北魏与柔然、隋唐与突厥、明与鞑靼,这个地区一直是国家的边防重地,是雄居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咽喉要道,一直到清朝前期,这里还是和准葛尔进行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鲜卑人南下占领了这个地区就代替了匈奴成为蒙古地区的支配民族,建都盛乐,后迁都平城、洛阳,建立了北魏王朝。后来契丹人也向这里发展,最后定居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辽王朝。女真人占领了这里,后来也进入黄河流域,建立了金王朝。成吉思汗,征服了塔塔儿人占领了这个地方,不到几年就统一了蒙古诸部落。正如他写给长春真人邱处机的诏书中所说的“七载之中成大业,六合之内为一统”。建蒙元帝国。
呼和浩特,物化天宝,人杰地灵。据史书记载,自北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在这里先后出生并成长了十二位皇帝,加上后追尊的北魏拓拔什翼犍为昭成皇帝和北周的太祖文帝宇文泰两位共计十四位皇帝。前后二百三十多年,在一个地方先后走出这么多帝王,这是奇迹,并且出现了北魏、北周、隋、唐四位开国皇帝,更是少见。真是长江滚滚东逝水,不知草莽出英雄。正如英国著名大诗人拜伦在《哀希腊》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产生的诗人是这样名震海外,然而在本土却又是那样的默默无闻”。今人有诗《登大青山怀古》言道:
青山巍巍对长空,黑水潺潺话古今。
多少英雄风云过,几代帝王此处生。
废垒潇潇今尤在,史迹斑斑谕后人。
日月如梭千年去,山川依旧四时行。
二、
北魏,消灭了“五胡十六国”,解决了长江以北历史上的混乱局面;北周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过去几百年的分裂割据状况,开创了全国再统一的新局面;唐朝的建立,总结了北周、隋灭亡的教训,对时政进行了重大改革,深得民心,国家繁荣昌盛,史称“盛唐”。
1、北魏的拓跋氏
自从晋室南迁后,中原地区原住的和南进的多个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夺取政权,连年征战,这就形成了史书上所说的“五胡十六国”混乱的局面。
鲜卑拓跋氏于公元258年南下吞并了五原及大青山一带,并在大青山南麓盛乐城举行了部落酋长祭天大典,其时拥兵数十万。盛乐城也就成了当时北魏前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此时,北魏还和西晋保持着臣属关系。史载,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兵攻打晋朝,并州刺史马腾向猗 求援,猗 打败刘渊。晋惠帝为感救援之恩,将句注山陉岭以北土地赠送给猗 。1956年在大青山南麓出土的“猗 金”和“晋鲜卑归义侯“金印两枚便证实了鲜卑氏受晋封爵的事实。西晋灭亡后,便进入了南北朝时期,拓跋部落一度被前秦符坚征服,淝水之战后,前秦覆亡,北方又陷入分裂状态。
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呼和浩特东南)召开部落大会,珪被各部酋长拥戴,称代王,建元“登国”。同年四月改称魏王,立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建都盛乐城,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又迁都平城(今大同市)开始营建宫室、宗庙,十二月即皇位,号道武帝,改年天兴,并追尊拓跋什冀犍为昭成皇帝。天赐六年(公元409年)十月三日,拓跋珪被其次子拓跋绍杀害,时年39岁,葬于盛乐金陵。当时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嗣闻知后,赶回都城,与大臣们一道,平息了这次政变,杀死拓跋绍。拓跋嗣即位,成为北魏第二个皇帝。公元410年,拓跋珪被谥为“宣武帝”,庙号“列祖”,公元420年改谥“道武皇帝”,到491年又改庙号为“太祖”。公元439年,北魏灭北梁,占据了我国东北、华北、中原以及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统一了北方,解决了五胡十六国几百年的战乱状况。
北魏统治北方近150年,对大青山地区这个边陲重地始终十分重视,修长城、建六镇,以防新起的北方少数民族南进。《绥乘》记:“黑山(大青山)为魏帝数军实处哈拉沁沟山侧。”《水经注》载:“经魏帝行宫东,此谓阿计头殿,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这就证实了大青山主要山沟都有魏兵驻守。至今,在大青山上,北魏皇帝的行宫、避暑旧址还依稀可见。
鲜卑拓跋氏自公元258年南下占据呼和浩特地区到386年立国称魏,近130年五代人一直在这里居住生息,北魏皇帝拓跋珪、拓跋嗣,以及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均籍隶呼和浩特。
2、北周的宇文氏
据周书记载,宇文泰,鲜卑人,曾祖宇文陵,祖居辽西,燕亡归魏。魏初,因北方柔然犯塞,京师震动,朝廷采取“銮驾北伐”的建议(《魏书》),会师女水(大青山乌素图沟)大败柔然,令改女水为武川,并于公元500年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建武川镇,与怀朔(包头东)抚冥(四子王南)怀荒(兴和)柔玄(张北)御夷(河北赤城)五镇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史称北魏六镇。宇文陵迁武川,并在此定居,官爵安定侯。
宇文泰,18岁即位任将帅。北魏内讧,分东西两魏,宇文泰拥立新主元宝炬为西魏皇帝。宇文泰首创“府兵制”,强兵富国。南图萧梁,东据高魏(东魏乃高洋辅佐,后由高洋所夺,史称北齐),威名大振,权倾朝野。公元556年,宇文泰病逝,其三子宇文觉子袭父位,令兄子中山公宇文护辅之,宇文护一经受命,立即逼西魏皇帝让位,第二年,宇文觉登帝位,建国为周,号孝闵帝,追尊其父宇文泰为太祖文帝,北周王朝就这样建立了,宇文觉就是开国皇帝。
北周建国后,宇文护自持建国有功,专横跋扈。宇文觉恨其专权,意欲除之,不幸计划泄漏,被宇文护废为略阳公,一月后指使人刺杀,又立宇文泰庶出子宇文毓为明帝。明帝年少有识,即位后,立即逼宇文护归政,公元560年,宇文护怕丢失手中的权力,买通膳师下毒,明帝中毒身亡。遗诏因毓子年幼,传位其弟宇文邕。宇文邕即武帝,文武皆备,号一代英主。即位后,吸取二兄被致死的教训,对宇文护采取欲擒故纵,欲取先给的策略,八年后诛死宇文护,平内乱,灭强齐,大有一统中原之势,但力不从心,三十六岁即赍志而殁,太子宇文赟继位。继位后,横征暴敛,天怒人怨,甚至对其岳丈杨坚也要加害。宇文赟年方逾冠,却因贪恋酒色不愿早朝,禅位七岁太子宇文阐即静帝,自封太上皇,终因酒色过度死于非命。这时杨坚手握军政大权,静帝任其摆布,没过三年,篡周建隋。
北周,立国前后不到36年,所以北周六位皇帝也是“呼和浩特人”。北周年代虽短,但对以后的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隋朝的杨坚
据《隋书》、《周书》记载:杨坚六世祖杨元寿,担任过北魏大青山武川镇的司马,与周太祖宇文泰祖上同居武川,都是军人。杨坚的父亲杨忠一直跟随宇文泰,并帮助其建立政权,受封十二大将军之一,后升柱国晋爵隋国公。杨坚子承父职,又娶当时北魏皇族独孤信的女儿为妻,并与周明帝宇文毓是连襟关系,杨坚的女儿又是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所以杨坚既是周王朝的皇亲国戚,又是军事统帅,同时总揽北周军政大权,地位极高。北周末年,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加深。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分裂,杨坚借机大杀北周诸王,迫使北周静帝宇文阐让位,自称隋王,改元开皇,他就是中国历史上隋朝的第一个皇帝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立国后,减徭轻赋,戒奢尚俭,重定刑律,务求宽松,颇得民心,同时过江消灭南陈,使长达270余年的南北割据得以统一,这是隋文帝的一大贡献,不亚秦皇汉武。公元604年,文帝病卧仁寿宫,次子杨广叫部下张衡入宫拉杀文帝,“血溅御屏,冤痛之声闻于外。”(引《资治通鉴》)然后登王位,史称隋炀帝,一代暴君。
公元618年,农民起义浪潮推动宫廷内部矛盾的激化,隋炀帝竟被卫士打入宫中用巾带勒死。此时李渊窃取农民起义的果实,占领长安后,自封丞相,扶隋炀帝孙杨侑代王,五月,逼其让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改国号唐,这就是历史上的唐高祖。隋朝统治37年,历位三代皇帝,三代皇帝都籍隶呼和浩特。
中国历史上的隋朝,在继北周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上,进而统一了全国,结束了过去几百年分裂割据的状况,开创了全国再统一的新局面。其年代虽短,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4、开国唐朝的李渊
唐高祖李渊的祖上李熙,北魏时就担任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旧唐书》)。《资治通鉴》唐纪一云:“熙家于武川”。和宇文泰、杨坚的先世同为北魏六镇军人,同住大青山。到李渊的祖父李虎,助宇文泰建立中央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封八柱国之一,殁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父亲李?\袭爵,官封总管柱国大将军,?\殁,渊袭。公元616年,李渊任太原留守。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荒滛奢靡,残忍狠毒,众叛亲离,农民起义的浪潮十分高涨。此时,也就是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在两个儿子李建成与李世民怂恿下在山西晋阳趁机起兵,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攻陷长安,俘虏杨广的孙子杨侑,并立为傀儡皇帝,遥尊炀帝杨广为太上皇。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杨侑被逼下诏退位,李渊登王位,建立唐朝。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政变,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渊被迫让位于李世民,自封太上皇,从此开始了“贞观之治”。
李渊生于公元566年,比隋炀帝长三岁,属于同龄人又都籍隶武川(呼和浩特地区)
李渊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重用?其主要原因是皇亲国戚(李渊为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李渊不但与隋室有关系,而且与周室也有关系,其子李世民又是宇文泰第五女襄阳公主之女所生,所以宇文泰应为李世民的曾外祖父。正因为有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封建王朝才能位登极顶;正因为能够位登极顶,所以才有条件篡位夺权。魏、周、隋、唐就证明了这一点。
唐朝的建立,它总结了周、隋灭亡的教训,还政于民,特别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做出了大量的改革,得民心、顺民意,国家繁荣昌盛。这就是历史上的盛唐时期。
三、
呼和浩特地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帝王之乡”,追其根源首先是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由于当时呼和浩特地区地处北方要塞,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传统黄河文化的交融之处,造就了呼和浩特所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古书载:“青山环峙、黑水回流、天造地设、振古如兹。”赵武灵王筑高阙以开疆的白坡长城(呼和浩特北),秦代蒙侯(蒙恬)植榆梁而障虏。八拜有五源之迹肇自东汉,沙梁即九源之地。尚论西秦,哈拉沁沟前,捆阳之重城宛在;九龙湾后,连绵之土城未祥。说造浮屠,云洲因白塔而更名福超华延,金山随白塔亦易号。土默归化,即隋朝之丰洲,西临黄河,东连岱海,阴山远塞,临清水以吊青冢,昭君之大节斯彰。北魏王朝建立后,实行汉化政策,有意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黄河文化。战国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自觉的吸收少数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相容互补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包括相互通婚、通礼、通乐、通律等也是文化互补的事实。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言:“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而在民族关系缓和的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它不但有草原文化的精髓,而且有黄河文化的内涵,它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熔汇点和闪光点,形成了呼和浩特地区所特有的新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大窑文化的发现,更证实了这里极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自战国以后,以阴山赵长城为抵御匈奴、柔然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前沿阵地,在长期的战斗中,涌现出了一批英勇善战的指挥官,他们兵权在握。特别是宇文、杨、李等家族都是北魏时军政集团的主要成员,以宇文泰为首的六镇将帅,同时祖居武川镇四到六代,互为从属,互为亲戚。因而不难看出,当时六镇集团的权势达到了极点,功高盖主。这就是大青山一带,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呼和浩特地区产生这么多帝王的主要原因。
正是由于呼和浩特地区所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其在北方特有的军事地位,造就了呼和浩特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英才辈出,涌现出众多的帝王将相。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宇文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30
编号
19711
注册
2004-10-27
来自
千年帝都
#2
发表于 2005-1-7 18:2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由于长安、洛阳地区所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其在中原特有的政治、军事地位,造就了长安、洛阳在滚滚的历史大潮,英才辈出,涌现出众多的帝王将相。哈!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白布衣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2
编号
26354
注册
2004-11-30
#3
发表于 2005-1-8 14: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这个贴子,不会有多少人回的
论坛里,华夏民族正朔(笑)---吴越之人居多(再笑),最讨厌的就是跟游牧民族有关系的“蛮化”之人(再再笑)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1 22: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39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