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我设定的一套中国架空历史背景,欢迎大家补充!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我设定的一套中国架空历史背景,欢迎大家补充!, 以中国西汉时代为基础,加以改进而成
先知之城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6
帖子
547
编号
17515
注册
2004-9-12
#1
发表于 2004-11-13 22: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自从《九州》大热以来,在网上设定“架空世界”似乎成为一件很热门的事情,许多人都加入了“架空历史小说”的创作行列。现在网上流行的架空世界,有西方奇幻背景的,有东方仙侠背景的,还有日本式RPG背景的(汗)等等等等……
但无论是东方背景,还是西方背景,作者都倾向于设计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所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是虚构的。即使某些“中国特色”很强的架空历史小说,也把背景设定为完全虚构的大陆和国家,与中国的历史地理没有直接联系。这样完全虚构的世界,固然能够使作者的想象力没有束缚的发挥出来,但也给读者带来了一定困难;读者在阅读架空历史小说之前,首先要熟悉架空世界的地理环境,否则就什么都看不懂。尤其在战争描写中,由于地理环境的模糊,读者很难对虚构世界的战争形成完整的印象,这些战争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缥缈的影子,不像中国古代的那些战争一样真实可信。
所以,我主张以真实的中国历史地理为背景,建设一个“半架空”的世界设定。所谓“半架空”,就是采用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整个故事发生在真实的中国国土上;采用中国古代的真实文化,乃至一定时代以前的真实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一个新的朝代、新的制度,这个新朝代继承了原先朝代的许多特点,但也有自己的创新。而且,这个世界不是完全现实的,可以掺杂一些浪漫主义的成分,中国古代的传说仙人、传说生物可以适当露面,类似《轩辕剑》系列的设定,但比《轩辕剑》系列走的更远。
我目前正在创作的架空历史小说《获麟》,就是这样一部以“半架空世界”为背景的小说。虽然目前刚写了个开头,故事情节尚未展开(准备在现代文艺版连载),但世界背景设定已经想的差不多了,现在在此提出,希望得到大家的补充和修正,争取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半架空”历史设定。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先知之城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6
帖子
547
编号
17515
注册
2004-9-12
#2
发表于 2004-11-13 22:2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获麟〉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朝代,这个朝代建立在秦朝灭亡的废墟上,但并不是汉朝。我曾打算把这个朝代写成韩信推翻汉朝后建立的,但这样写似乎太坐实了,因此还没有确定。我在作品中一般用“帝国”来称呼这个朝代。
帝国的人只知道秦朝和秦朝以前的历史,秦朝以后的历史则用虚构的“帝国史”代替。意识形态大致以儒家为主,但道家、法家势力也很强,儒家不是唯我独尊的。佛教还没有传入。帝国的官职制度与西汉大致相似。
帝国的领土面积和西汉前期大致相当,对西域、西南夷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北方有匈奴的威胁,但这个威胁并不强。帝国的中央集权并不明显,地方诸侯势力非常强,皇帝难以限制其权力。在我的故事开始时,帝国建立已经210周年了。
自太祖皇帝开国以来,几乎每一代皇帝都要分封皇室子弟到各地为王,建立诸侯国,作为朝廷的屏障。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自己的领土上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可以任命官吏、征收租税、建立军队,但在大政方针上必须接受朝廷管辖。诸侯国的相国是由朝廷任命的最高行政官员,辅佐诸侯王处理日常政务,也代表朝廷对诸侯进行监督。
除了相国之外,刺史、御史等监察官员也不定期地对诸侯国进行监督,一旦发现诸侯国有违背朝廷的迹象,就会立即上报皇帝,予以惩罚。在帝国历史上,有近二十个诸侯王因为谋反、大不敬、乱杀无辜、不孝等罪名被取消王位,其封地要么并入朝廷领地,要么被重新分配给其他皇族。有时候诸侯王死后没有子嗣继承,封地也会被朝廷收回。
帝国诸侯的势力经过了兴起、衰落、再兴起的过程。帝国建立初期,即第一代皇帝太祖、第二代皇帝平帝在位期间,朝廷力量薄弱,皇族人数很少,诸侯国也很少。到了第三代皇帝成帝、第四代皇帝章帝在位时期,诸侯的数量大大增长,势力也迅速扩大。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南方百越等蛮族的入侵,朝廷有意扶植诸侯与之对抗,尤其是代国、燕国、吴国、长沙国等靠近边境的诸侯都建立了强大的军队,诸侯势力空前扩张。到了第五代皇帝宣帝、第六代皇帝惠帝时期,诸侯势力过大终于导致了一系列的反叛,代国、燕国、赵国等北方诸侯国先后起兵造反,但大部分诸侯仍然忠于朝廷,出兵帮助朝廷镇压反叛,谋反诸侯先后兵败身亡。
第七代皇帝武帝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大肆削弱诸侯势力,一些诸侯因为各种各样的罪名被取消或削减封地,剩下的诸侯权力也大大缩小,人事权、军事权、财政权等都受到朝廷的严密监视。武帝还强迫诸侯国交纳沉重的贡赋,以资助朝廷对匈奴、百越、西羌的战争,许多诸侯国在经济上濒临破产。武帝的统治持续了四十多年,可谓是诸侯势力的最低潮。
武帝一死,第八代皇帝安帝即位,看到天下动荡不安,朝廷财政入不敷出,急忙停止对外战争,对诸侯国也采取怀柔政策,经常召集主要诸侯在东都洛阳共商大事。安帝在位短短五年就去世了,没有子嗣,由武帝的幼子、东海王继承皇位,是为第九代皇帝明帝。明帝自己出身诸侯,因此对诸侯也继续采取怀柔政策,放松了对诸侯权力的许多限制,诸侯势力开始迅速复兴,尤其以齐国、楚国、吴国等历史悠久的大诸侯国为首。
另外,由于安帝没有子嗣,明帝只有一个成年的太子,因此两代皇帝都没有分封新的诸侯,皇室缺乏近支诸侯的支持,齐国、代国等远支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给后来的诸侯叛乱埋下了祸根。到了第十代皇帝灵帝时期,诸侯势力已经恢复到武帝以前的水平,灵帝对诸侯也一味姑息迁就,甚至对代国这样明显有谋反迹象的诸侯国也不予惩治,诸侯的叛乱也就迫在眉睫了。
灵帝正平十二年(也就是《获麟》开始的年份),天下的诸侯国按照领土和势力大小排序如下:
齐国,是资历最老、领土最大的诸侯国。始封者是太祖的次子,包括临淄、济南、淄川、琅琊、胶西五郡,地方两千多里,历来有“天下诸侯第一”之称。齐国西面与梁国接壤,东面与胶东国和东海接壤,南面与鲁国接壤,北面与朝廷的济北郡、北海郡接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楚国,资历仅次于齐国,始封者是太祖的第四子,包括洞庭湖以北、鄱阳湖以东、汉水以南的两千多里土地,号称“南方第一大国”。楚国南面与长沙国接壤,北面与朝廷的南阳郡接壤,西面与朝廷的巴郡接壤,东面与淮南国、庐江国接壤,水陆交通都非常便利。
吴国,太祖时期始封,后被闽越蛮族攻灭,章帝分封自己的第三子为吴王,经过数年战争,终于消灭闽越,重建强大的吴国。包括江东、会稽、闽中的千余里土地,占据东南半壁江山,是离朝廷最远的诸侯国。因为领土内有铜矿和鱼盐之利,因此非常富裕。
燕国,太祖时期始封,后因为谋反被除国,宣帝的第五子继任燕王,后又因为谋反被除国。武帝分封自己的次子为燕王,包括燕山、易水一带直到渤海的千余里土地,朝廷的辽西、辽东郡实际上也受到燕王节制。由于经常与匈奴交战,燕国是兵力最雄厚的诸侯国。
赵国,平帝时期始封,后因为无子嗣被除国,成帝的第三子继任赵王,后又因为无子嗣被除国。惠帝分封自己的第七子为赵王,包括太行以东、漳河以北的千里土地,北面与燕国接壤,南面与梁国和朝廷的邺郡接壤,是离朝廷心脏地区最近的诸侯国。
梁国,太祖时期始封,后因为谋反被除国,因为地理位置太重要,宣帝明文下令后世不准分封。但一百多年后灵帝看到天下的土地差不多都分封完了,为了制衡齐国等远支诸侯的势力,就将次子分封为梁王。梁国西望洛阳,东望齐国,中间隔着朝廷的东郡;北望赵国,中间隔着朝廷的邺郡,是东方的枢纽之国。
淮南国,太祖时期始封,开始领土非常大,包括长江以北、淮水以南的二千余里土地。后因为大不敬被除国,成帝将这片土地分为淮南、六安、庐江三国,封自己的第四子为淮南王,后因为谋反被除国,武帝分封自己的第五子为淮南王。
庐江国,原先是淮南国的一部分,成帝时独立出来,始封者是成帝的第五子。开始领土只包括长江以北、六安以南,后来又逐渐扩张到长江以南的鄱阳湖地区,与楚国、吴国、长沙国接壤,成为南方举足轻重的诸侯国。
六安国,原先是淮南国的一部分,成帝时独立出来,始封者是成帝太子(即后来的章帝)的长子。六安国被淮南国、庐江国、东海国夹在中间,土地狭小,人口稀少,一贯不受重视。
代国,太祖时期始封,包括北到大漠,南到雁门关,西到黄河,东到燕国的数百里土地,是最接近匈奴的诸侯国,民风剽悍,后因为谋反被除国。章帝分封自己的第四子为代王,后又因为谋反被除国。武帝为了防备匈奴,又分封太祖兄弟的后人为代王,作为对匈奴战争的炮灰。代国是与皇室血缘最疏远的诸侯国。
鲁国,始封者是章帝的第四子,包括泰山以南、泗水以北的数百里土地,号称“诗礼之乡”,虽然土地狭小,但政治文化地位很高。鲁国被齐国三面包围,南面与泗水国接壤,历史上一贯受制于齐国,被视为齐王的附庸。
河间国,始封者为武帝的次子,被北方的燕国、南方的赵国包围,虽然土地肥沃,但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一贯不受重视。武帝讨伐匈奴时,一度作为前线粮草的中转基地,地位有所提高,但匈奴衰落之后,河间国的地位也衰落下来。
中山国,始封者为宣帝的长子,地方夹在代国、燕国、河间国之间,是为牵制燕国、代国而建立的。但由于封地狭小,又接近匈奴,因此国势一直很衰落,后来甚至沦为燕国的“保护国”,地位比河间国还低。
长沙国,太祖时期始封,是从楚国南部分出来的,后因为犯罪被除国。惠帝分封自己的第四子为长沙王,包括洞庭湖以南、衡山以北的广阔土地,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物产丰富,足以立国。长沙国与楚国关系密切,被称为楚国的坚定盟国。
东海国,惠帝时期始封,是为牵制齐国、吴国而设立的,包括齐国以南、吴国以北、淮南国以东的广阔土地,后因为大不敬被除国。武帝分封自己的第三子为东海王,领土大大缩小,只包括淮水下游的五百里土地,但仍然对齐国、吴国有一定牵制作用。
泗水国,始封者为宣帝的第六子,和鲁国一样是为了牵制齐国而建立,包括泗水两岸的三百里土地,虽然地方狭小,但工商业发达,王室非常富裕。泗水国处于鲁国、梁国和朝廷的淮阳郡之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胶东国,平帝时期始封,是从齐国东部分出来的,后因为犯罪被除国。章帝分封自己的次子为胶东王。胶东三面与齐国接壤,东临大海,受齐国影响很深,但有鱼盐之利,王室也非常富裕。
综上所述,到灵帝十二年,天下共有十七个诸侯国,其中齐国、楚国、吴国、赵国最为重要,有“五大国”之称,其中只有燕国与皇室血统比较接近,其他都很疏远。与皇室血统比较接近的还有梁国、淮南国、河间国,它们的地理位置都很重要,可以起到牵制其他大国的作用。代国与皇室血缘最疏远,军事力量又很强大,成为朝廷的心腹隐患。事实上,后来的诸侯叛乱也正是从代国开始的。而那些与朝廷血缘接近的诸侯,也并没有完全站到朝廷一边,反而成为叛乱的重要辅助力量。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先知之城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6
帖子
547
编号
17515
注册
2004-9-12
#3
发表于 2004-11-13 22: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自从太祖高皇帝创业,定都长安以来,帝国统治已经维持二百一十年之久,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官职制度。帝国官职可以分为朝廷和诸侯两大类,所谓朝廷就是指皇帝直接管辖的范围,包括都城长安、东都洛阳和其他大小郡县。此外,帝国还将宗室子弟分封到各地,成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除了履行朝廷所下达的任务外,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按照汉朝的惯例,官职等级是用俸禄来表示的,从高到低依次是“万石”、“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一千二百石”等等,但为了方便一般读者理解,我在〈获麟〉的设定中采取隋唐的品级制度,结合秦汉的三公九卿制,用品级来标明官职的高低。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帝国地位最高、职权最重的官职,一般都由德高望重的功臣、老臣担任。三公见到皇帝后可以只跪拜不叩头,而皇帝也必须向他们起身致敬。如果皇帝年幼,三公往往还兼任太傅(皇帝的老师),承担辅政大臣的使命。可以说,朝廷必须依靠三公才能够顺利运转,皇帝遇到重大事务也都会咨询三公作出决策。
丞相,正一品,是三公中地位最高的,有“位极人臣”之称。朝廷百官无不在其统辖范围内,丞相府是帝国最高的行政机构。丞相有长史二人(正三品),相当于秘书长;丞相府下设官吏司、赋税司、奏章司、审计司、河渠司等等,分别掌管官员选用、赋税征收、奏章整理、帐目审计、水利工程等重要事务,由主簿、丞相史等中下级官员处理具体政务。因为丞相地位非常重要,因此一般都被封为列侯。但丞相政务过于繁重,很少有任职超过十年以上的,而且经常因为触怒皇帝而被免职甚至赐死。
太尉,从一品,掌管朝廷的一切军事事务,包括兵马、关隘、城防等,是最高级别的武官。下辖长安执金吾(从三品)、校尉(从四品)掌管都城长安的中央军,各郡都尉掌管地方军。一旦发生战争,皇帝会临时任命将军讨伐敌人,这些将军也都由太尉节制。太尉府中还设有参军、护军、中郎将等幕僚,协助太尉处理日常军务。由于天下长期太平无事,皇帝曾一度撤消太尉职务;但武帝穷兵黩武,征伐扩张,又恢复太尉一职,从此一直设置。
御史大夫,从一品,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同时也负责保管朝廷的档案文件。御史大夫在御史台办公,由御史中丞(从二品)协助工作,下辖司法御史,掌管司法案件;监察御史,监督中央及地方官吏;殿中御史,掌管宫廷礼仪。主管监察各郡县官员的州刺史(从四品)也由御史大夫负责。另外,御史大夫还不定期地派出临时御史,监察军粮供应、河道修缮、农业生产、市场秩序等重要事务。由于御史大夫掌握监察大权,一般官员都对其十分畏惧。当丞相空缺时,经常由御史大夫接任。
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宗正、大鸿胪、廷尉、大司农、少府,是朝廷直辖的行政官员,虽然受到三公(尤其是丞相)的节制,但并不隶属于三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中央的具体行政事务,一般都由九卿负责实施。由于九卿掌管的都是与皇帝切身相关的事务,深得皇帝信赖,因此经常被外放担任郡太守、诸侯国相国,甚至被提升为三公。
太常,从二品,为九卿之首,掌管宗庙祭祀、朝廷礼仪,同时也掌管贵族公卿子弟的文化教育,多以宗室或功臣子弟担任。太卜、太史、太医都是太常的属官,因此太常和皇帝十分接近。但太常政务繁杂,很容易出错,因此也经常触怒皇帝而被免职。
光禄勋,正三品,掌管皇宫警卫、侍从顾问。皇宫内的羽林军、皇帝的近卫队都由光禄勋统帅,地位非常重要,因此皇帝常用自己最信赖的人担任此职。此外,光禄勋还下辖议郎(正六品)、郎中(从六品)、羽林郎(正七品)等“侍卫郎官”;些“郎官”一般都比较年轻,不带武器,专门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顾问应对,是皇帝的高级参谋人员,虽然品级不高,但很受皇帝器重,是朝廷重要官职的候补人选。
卫尉,正三品,与光禄勋一同掌管皇宫警卫,所不同的是光禄勋主要掌管皇帝的贴身警卫,卫尉则主要掌管皇宫外的卫队、太后及太子的警卫以及皇帝出巡时的行宫警卫等。虽然卫尉统帅的兵力远比光禄勋多,但离皇帝比较远,而且下辖都是一般军官,没有像“郎官”这样的高级侍从,因此地位也不如光禄勋重要。
太仆,正三品,主管皇宫车马,也兼管各地驿站、皇家园囿等与车马有关的事务。皇帝出巡时,往往由太仆亲自为之驾车,因此多选用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武官担任。皇帝巡游各地时,地方官吏及人民呈上的奏章、贡品、请愿书等,都由太仆转交,皇帝的诏书也由太仆公布,因此太仆地位非常重要。但自从武帝后,皇帝很少出巡,太仆地位也日益下降。
廷尉,从二品,掌管天下司法刑狱,不仅负责审判,也负责执行。如果是朝廷重要官员或诸侯王的违法案件,一般由御史台先进行弹劾,然后由廷尉和御史大夫共同协商审判,报请皇帝批准执行。各郡县、诸侯国人民,如果对本地长官的司法判决不满,也可以向廷尉提起上诉,以廷尉的裁决为终审裁决。虽然廷尉职权很重,但受皇帝影响很大,重要案件往往由皇帝亲自做出判决,廷尉只负责执行而已。
大鸿胪,正三品,主管接待外国来宾、蛮夷使者;诸侯王或地方官员到京述职时,也由大鸿胪负责接待工作。与匈奴、西羌、南越等蛮夷之邦的交涉、出使、和亲等事务,都由大鸿胪具体实施。朝廷如果有大的典礼、祭祀活动,也由大鸿胪协助太常掌管礼仪。大鸿胪行使的都是一般日常事务,并没有什么决策权,因此地位不很重要。
宗正,正二品,掌管皇族及诸侯事务,一般都由宗室子弟担任。皇族所有成员的名册和谱系都记载在宗正的玉牒上,亲属比较疏远、没有被封为诸侯的皇族子弟,都由宗正发放俸禄。皇族婚姻、司法、教育等事务,也由宗正主持。因为宗正管辖的都是皇族事务,因此品级仅次于三公,在九卿中是最高的,但并没有多少实权。
大司农,从二品,主管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田水利等一切农业事务,同时也协助丞相管理朝廷财政。粮食储存、灾害赈济、调节物价,也都是大司农的职责。从成帝开始,朝廷实施“盐铁酒专卖制度”,全国的盐业、炼铁业和酿酒业也都由大司农管辖。由于农业是帝国财政的根本,因此大司农实际上是九卿中最有实权的官员,也是丞相最器重的助手。
少府,正三品,主管宫廷日常事务,如保管财物、打扫宫殿、供应膳食、传达诏书等,宫廷内的宦官也由其掌管。少府管辖的事务看似比较杂乱,但因为接近皇帝,往往深受皇帝信赖,成为皇帝的重要幕僚。有时皇帝长期不上朝,蜗居深宫之中,一切奏章、诏书都由少府传递,少府的职位就显得更为重要。但自武帝开始,皇帝另外建立了“尚书台”作为自己的亲信秘书机构,少府的地位因此一落千丈。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先知之城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6
帖子
547
编号
17515
注册
2004-9-12
#4
发表于 2004-11-13 22: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尚书台:在帝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尚书”只是为皇帝掌管图书档案的小官,往往由宦官担任,地位非常低下,甚至没有品级。开国百年以后,皇帝深感三公权力太大,难以驾驭,因此需要设置皇帝自己的亲信班子,掌管一部分决策权。因此,从成帝开始,尚书都由年轻的世家子弟担任,在皇宫内日夜值班,随时为皇帝出谋划策。到了武帝在位时,又组建“尚书台”,设立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郎等官职,以皇宫的藏书楼为办公地点,主管传递奏章、拟订诏书、顾问谋划,是皇帝的高级秘书班子,多从郎官、丞相史中选任,虽然品级不高,但能够参与重大决策,实权很重。但武帝驾崩以后,安帝、明帝和当今皇帝都比较信任丞相,重大决策都由丞相作出,尚书台的权力又有所下降。
尚书令,正五品,主管尚书台的一切事务,虽然品级很低(甚至低于丞相府的主簿),但地位至关重要,一切奏章必须经过尚书令之手,才能送到皇帝手中;皇帝的诏书也多由尚书令草拟。尚书令同时还兼任侍卫官,经常陪同皇帝用膳、游乐、出巡,对皇帝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的官员宁愿担任尚书令,也不愿担任九卿或郡太守。自武帝以后,曾多次出现尚书令被破格提拔为九卿甚至丞相的现象。
尚书仆射,从五品,分为左仆射和右仆射,协助尚书令主管尚书台事务。左仆射一般主管奏章档案,右仆射一般主管人员编制,都长期居住在宫廷内。由于仆射和郎官的品级接近,因此一般从议郎、郎中等郎官或丞相史中提拔任用。尚书仆射一般比较年轻,精通文墨,往往任职三四年就升迁为太守、诸侯相国等重要职务,因此炙手可热。
各部尚书,正六品,分门别类处理尚书台的具体事务。自武帝以来,尚书台分为四部尚书:宫内尚书,主管宫廷事务和文书管理;通政尚书,传达官吏的奏章及百姓的请愿;民部尚书,考察各郡县和诸侯国的政绩和民情;外务尚书,主管边境军务、与游牧民族和周边诸国的交涉事务等。每个部还设置侍郎一人(从六品),专门撰写文书、批阅报表。武帝时期,各部尚书职权很重,甚至一度取代了丞相府的职能;但安帝、明帝以来,丞相重新独揽大权,各部尚书也只能行使秘书、参议的职能,而不再有决策和执行权。
尚书郎,正七品,分别隶属于各部尚书,是尚书台的基层办事人员,日常文书事务非常繁重,因此一般从儒生、文学之士中选任,或由功臣列侯子弟、宗室远支亲属充当。尚书郎人员较多,一般有五六十人,分三班昼夜在宫廷中值班,只要皇帝有事召见,随时可以承担任务。因此,尚书郎经常被赋予颁布诏书、探望老臣、巡视京城等重要使命。
大将军:这是一种不经常设置的武官,在帝国初期是给功臣老将的最高荣誉,没有品级,相当于一种爵位,太祖皇帝曾先后任命三名功臣为大将军,掌握天下军务。后来的皇帝只有在遇到重大战争时,才任命亲信将领或外戚担任大将军。武帝为了加强尚书台的权威,曾任命亲信大臣为“大将军领尚书事”,全权处理军政大事,地位高于宰相。但后来武帝害怕大将军专权,又规定大将军为正二品,位次在三公之下。武帝以后,朝廷一直没有任命过大将军。在战争的时候,皇帝还往往临时任命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破虏将军等职务,率兵讨伐敌军,战争一旦结束就撤消职务。这些临时任命的将军,都由大将军或太尉指挥。
都督:也是一种不经常设立的武官,太祖皇帝平定天下时,曾任命大将为“都督江南军事”、“都督河北军事”等职务,全权掌管这些地区的兵马。当时的大将军甚至曾经兼任“都督中外军事”的职务,全权掌管朝廷内外的一切军队。后来天下太平,都督之职逐渐废弃,只有在发生叛乱或对外族进行战争时,才设立都督职务,如武帝征伐西域时,就曾经设立都督西域军事、都督漠北军事等,一旦战争结束,就撤消职务。如果皇帝年幼,辅政大臣往往兼任“都督中外军事”的头衔,以突出权威。
大长秋:正二品,主管太后、皇后等后宫事务的官员,经常出入宫廷,接受太后或皇后的直接管辖。当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听政时,大长秋身为太后的亲信,往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大长秋一般由宦官担任,虽然品级高于九卿,但并不受人重视。
侍中:所谓“侍中”,原来是指兼任皇帝侍从官员、能够出入宫门的一些丞相史,由丞相管辖,负责皇帝与丞相的沟通交流。由于侍中经常与皇帝接近,又具备一定的行政经验,因此往往深受皇帝信赖,升迁很快;皇帝的饮食起居也经常由侍中照顾。成帝时,规定设置侍中两名,品级为从三品,高于一般的侍从官员。武帝时又设立散骑常侍(正四品)、给事中(正五品),均为侍中的下属,散骑常侍的职责是在皇帝出巡时骑马随驾左右,给事中的职责则是探听朝野上下的最新情报,及时告知皇帝。这些官员的品级比尚书、郎官要高,一般都是皇帝最信赖的幕僚,或从资深的尚书、议郎中提拔任命。但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在名义上仍然归丞相管辖,代表丞相的利益,因此皇帝对他们不能完全放心。
太子属官:太子是帝国的重中之重,每个皇帝一旦册立太子,都要精心为他挑选属官。太子的府邸称为东宫,东宫官员都由皇帝亲自选择,接受皇帝和太子的双重管辖。一般由年高德劭的老臣担任太子太傅(太子的首席老师,正二品),统领东宫一切事务;另外设立太子少傅一人(太子的次席老师,正三品),协助太子太傅管理东宫事务。设立中庶子(正四品)为太子的侍从长官,詹事(从三品)为太子的管家,太子舍人(从四品)掌管太子的印玺、文书,太子洗马(正五品)掌管传达、奏报事务等。东宫官员虽然品级都比较高,但实权并不大,往往用来安置功臣子弟或失宠的老臣。太子即位后,往往也会提拔昔日东宫的属官,但很少有任命东宫属官担任三公的。
太守:太守是朝廷在下属各郡的最高长官,掌握一个郡的行政、财政、司法、军事等一切大权。帝国初期,太守都是正三品,后来一些重要的郡如京兆(都城长安所在地,长官称为京兆尹)、河南郡(东都洛阳所在地)、南阳郡的太守被升为从二品。当今皇帝即位时,朝廷直辖的郡有三十多个,郡太守在本郡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是朝廷在地方的柱石。太守下辖郡丞二人(正四品),协助太守处理本郡事务;都尉一人(从四品),掌管本郡的地方军队和治安;主簿(正五品)、从事(从五品)若干人,分管日常行政、财政、司法等事务;另外还设立督邮(正六品)若干人,代表太守巡视下属各县,监督各县县令的工作。但太守也需要接受刺史、监察御史的监督,每年都要派人向丞相述职。
刺史:从成帝时开始,帝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区的长官称为州刺史(正五品),隶属于御史台,接受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管辖。州刺史虽然品级不高,但能够监察本州的县令、太守甚至诸侯王等一切大小官员,还可以派出御史代表自己巡视各郡国,因此地位非常重要。州刺史一般没有固定的官署,每月轮流在各个郡县或诸侯国办公,每年都要亲自返回长安述职。在益州(即四川)、徐州(即江苏、安徽一带)等诸侯势力较小的地区,刺史的权力极大,甚至凌驾于太守之上,不仅掌握监察权,还掌握了行政大权。
县令:县令是帝国最基层的地方官员,在本县内拥有行政、司法、财政等一切权力。朝廷辖区内的县令,都接受郡太守的管辖,只有长安、洛阳两县的县令直接由丞相管辖。拥有万户以上人家的县称为“大县”,县令为正七品;万户以下的县为“小县”,县令为从七品。县令下辖县丞、县尉、县主簿等官员协助处理本县事务。由于县令行政经验比较丰富,通晓民情,因此优秀的县令往往被提拔为丞相史或郎官。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暗夜密使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0
编号
17890
注册
2004-9-17
#5
发表于 2004-11-13 22:4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在下举双手赞成,本人也是奇幻迷,我的QQ是402798630。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yingzheng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6
发表于 2004-11-13 23: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想起自己以前未写完的虚拟历史小说,是以秦未亡做基础的.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policeman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8
编号
24223
注册
2004-11-13
#7
发表于 2004-11-13 23: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李白诗:“绝笔于获麟”《获麟》的名字应该出于“西狩获麟 孔子杀青”的典故吧。
中国目前的奇幻文学还不怎么样,不是脱不了武侠的胎,就是太过于玄乎奇迹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就架空的历史背景而言也是薄弱的很。黄易的作品似乎很受欢迎,但个人觉得这也只能算是新武侠,不能算是奇幻吧。
这部小说的名字一下就让我想起小野不由美的《12国记》,楼主倒是可以参考一下,是部不错的奇幻作品,更关键的是解决了如何将东方文化和西方魔幻相互借鉴融合的问题。当然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对如何构建一个庞大、复杂的架空历史背景是很好的范例。此外,它两条路线的方法的确设定的相当好,一方以莱因哈特为代表的帝国,另一方以杨威力代表的共和国。不知这样的思路《获麟》考虑过没有?
对西方魔幻作品的借鉴:《魔戒》我想不用说了吧,电影三部曲的全球影响力可见一斑。《龙枪编年史》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魔幻小说,它创造的红袍法师雷斯林这个充满矛盾性的人物,太有魅力了。《获麟》是不是也可以尝试塑造塑造呢。另外还有水野良的《罗德岛战记》。
祝愿楼主可以写出改变中国奇幻文学现状的优秀作品来,热烈的支持你!
千万别回到《寻秦记》的老路上去啊!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暗夜密使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0
编号
17890
注册
2004-9-17
#8
发表于 2004-11-13 23:4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除了以上的设定外还有没有别的,比如说当时的科技程度如何,因为是紧接着秦之后的朝代,有些东西那时没有,所以能否为当时的骑兵设置马镫,以及是否能提前发明纸张等物品。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先知之城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6
帖子
547
编号
17515
注册
2004-9-12
#9
发表于 2004-11-14 00: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3270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先知之城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6
帖子
547
编号
17515
注册
2004-9-12
#10
发表于 2004-11-14 18: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北方的谋反诸侯--代国的历史
诸侯造反的事情,在帝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但大多被很快镇压。然而到了灵帝时期,帝国国力已经严重衰退,朝廷对诸侯的控制力明显减弱,诸侯谋反的迹象也就越来越明显。说到谋反,代王是朝廷最不放心的,虽然它不是大国,没有齐、楚等国那样富裕,但兵力之雄厚、民风之剽悍、地势之险峻却令人不敢小看,而且,代国在历史上也有过两次谋反的记录。
代国是帝国最北方的诸侯国,甚至比燕国还要靠北。代国都城是平城(现在的大同),其地方北到大漠,南到雁门关,西到黄河,东与燕国接壤,境内有恒山、五台山之险,地方大约五百里,与匈奴非常接近,所谓“天下用武之地”是也。代国一向是“胡汉杂居”,人民剽悍尚武,盛产优秀的士兵,也不缺乏马匹,而且因为地处塞外(雁门关已经算是“边塞”了),自然环境恶劣,一直有向南扩张的野心,而且也曾经付诸实施——代国在帝国历史上,曾经两次谋反,一次是在章帝时期跟匈奴人合谋攻击雁门关,被朝廷任命的代国相国发觉,代王只好乔装打扮逃往匈奴,后来就死在匈奴。此次谋反败露后,章帝一度打算撤消代国,但丞相说:“代国是防御匈奴的第一道屏障,现在朝廷并无良将,还是分封给皇上的爱子比较好。”于是重新建立代国,封章帝的第四子为代王。
章帝是个慈父,本来不愿意把爱子封到塞北,分封之后又害怕自己的儿子在塞北受苦,因此干脆下令将雁门关以南、井径关以北的大片肥沃土地,都划归代国管理,代王以太原为都城,这下等于是把并州(今天的山西)的大部分土地都拨给代王了。代国的武装力量本来就很强大,现在又得到物产丰富的太原郡,国王又是天子的爱子,反而更助长了谋反之心。章帝一死,太子即位是为宣帝,代王就日夜筹划谋反,说什么“孤率胡骑三万,西渡黄河,入京师取天下,易如反掌耳”,事情传到宣帝耳朵里,宣帝怒不可遏,但又不好发作,就在太原以南的河东、河内、上党三郡和黄河以西的上郡部署重兵,任命经验丰富的老将做郡太守,自己还两次巡视河东,带着浩荡的禁军士卒在代王眼皮底下耀武扬威,因此代王终身都没敢谋反,竟然得以善终,谥号“代平王”。直到二十五年之后,平王之孙即位,年轻气盛,趁宣帝病重之机,举兵谋反,想完成他祖父未竟的大业。宣帝虽然风烛残年躺在病床上,还是比乳臭未干的代王高明多了,听说代王谋反,当即调兵遣将,不过两个月,代王的头颅就被高高悬挂在了太原城上。事后宣帝恨恨地说:“代地是靠近胡人的地方,民众都是人面兽心,不堪教化,一旦立王,三代之内必反!只有派大军镇抚,用强弓硬弩让他们听话。”
话虽如此说,但宣帝不久即驾崩,继位的惠帝考虑到代地边远难制,还是分封了自己的幼子为代王。但过了不久,发生了济北王谋反事件,济北王和王后、太子都被处死,惠帝觉得代地荒凉“非人所居”,就把自己最爱的小儿子从代王改封为济北王,虽然地方小了不少,但待遇却高了不少。代地从此划归朝廷管辖,经过了惠帝、武帝两朝近六十年,到了武帝末年,匈奴势力逐渐衰退,代地的军事危险也降低了,武帝才想到再次分封代王。但是,派谁去当这个代王呢?武帝有三个儿子已经封王,而且都封在中原膏腴之地,谁愿意跑到塞北去被风吹日晒?只有两个儿子尚未成年,还没有封地,但武帝更不忍心把他们封到代国去。最后在皇族远亲里挑来挑去,挑中了一个和武帝亲缘非常疏远、甚至根本不是太祖皇帝后代的皇室子弟——富陵侯,也就是后来的代安王。富陵侯的祖先是太祖皇帝的从子(兄弟的儿子),被封为长沙文王,在开国初期诸侯中是“最疏远之属”,太祖以后的历代皇帝甚至压根没把这一支当亲戚看。长沙王一家自知亲属疏远,地方也很偏僻,因此谨慎自守,倒也平安了七十多年,一直传到第四代长沙王,因为在朝觐天子时稍有不慎,被人扣上“不敬”的帽子,因罪除国,改封富陵侯,地位一落千丈。到了武帝时期,已经过去一百年之久,大家差不多都把这支皇族给忘了。武帝在这个时候把富陵侯(第五代)推出来,假惺惺地说是“长沙文王功德甚高,宗室之老人也,为何竟无后?今封其后于代,奉长沙文王祭祀”,实际上是让长沙文王的后代去戍边,和平时期修整篱笆,战争时期就第一个当炮灰。然而代国毕竟兵力强盛,武帝害怕这个“疏远之属”又起来造反,于是大大缩小代国的领地,太原、雁门这些重镇全部收回,太行山以东的土地也全部划归燕国,代国只留下五台山、恒山之内的土地,南受制于朝廷,东受制于燕国,实力大大削弱。
就是这样一个代国,几代人一直休养生息,等待着时机……经过武帝、明帝两朝的韬光养晦,朝廷对代国的防范日益松懈,代国的生存空间也大了起来。到了灵帝时期,匈奴势力逐渐又强大起来,此时的第三代代王不仅不跟匈奴硬碰硬,反而还“卑词以事匈奴”,并大力促进匈奴与中原的茶马贸易,成为东方匈奴部落的首席代理商,从中大赚一笔,也从匈奴捞到了许多良马以及作战技术。此时匈奴虽然有所恢复,但内部仍然分裂成几支,而且面临着鲜卑人的威胁,因此无暇南侵,反而很感谢代王这个给他们方便的小兄弟。如果代王真的谋反,肯定会获得匈奴的强有力支持。
其实,从灵帝正平八年开始,就不断有人揭发代王谋反的事情。从一介小民到御史中丞这样的大官,都曾劝灵帝“早除代王”。根据皇室档案,当时对代王的举报主要有如下几条:第一,代王与匈奴勾搭不清,经常私自接待匈奴使节,甚至曾亲自在方山(在平城以北约一百里)与匈奴左贤王会谈,按照朝廷法律,这是“谋叛”之罪,当腰斩;第二,代王私自开设边贸集市,将粮食、砖茶、木材乃至盐铁等“重要战略物资”卖给匈奴,而这些“战略物资”都是中原商人运送到代国去的,代王坐地抽税,赚的盆满钵满,丝毫不请示朝廷,胆子也太大了!第三,代王用中原的物产向匈奴换来良马累计四万多匹,其中有公有母,填满了十多个马场,这样下去十年之内就可以繁衍出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匹良马,足以装备一支大军,这不是谋反又是干什么?第四,代王“志向不凡”,常常招揽一些相术阴阳之士,问他们自己是否有“天子相”,还经常微服巡行乡间,任命山野无赖之徒为官,蓄养大批食客死士,这分明就是谋反的前兆!
这四条罪状,一条比一条可疑,可惜灵帝头脑本来就不清醒,怎么说也说不通。形势这样发展下去,就进入了《获麟》剧情的年代,代国接下来的命运,就让我们在剧情中慢慢了解吧。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飞花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33
编号
19253
注册
2004-10-20
#11
发表于 2004-11-14 19: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ingzheng
于2004-11-13, 23:23:09发表
想起自己以前未写完的虚拟历史小说,是以秦未亡做基础的.
yingzheng兄是黄易天地的朋友?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yingzheng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好贴
1
功绩
38
帖子
746
编号
6681
注册
2004-4-11
#12
发表于 2004-11-15 01: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飞花
于2004-11-14, 19:44:07发表
QUOTE:
原帖由
yingzheng
于2004-11-13, 23:23:09发表
想起自己以前未写完的虚拟历史小说,是以秦未亡做基础的.
yingzheng兄是黄易天地的朋友?
是啊
可惜我的密码丢了
现在只能当看客
555555555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先知之城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6
帖子
547
编号
17515
注册
2004-9-12
#13
发表于 2004-11-22 18: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其他的意见呢……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6 20: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467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