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是一位中国人熟知的大英雄。他以忠勇神武,义气千秋的气节,被人奉为神明,尊称为“关帝”。
几千年来,中国人以各种形式祭祀关帝。在中国的北方草原,每年农历的五月,总会有一支马队,走三天三夜的路程,来到陕西榆林,祭拜关公和另一位大英雄。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中国陕西省榆林市,有一户普通的人家,男主人名叫谢奎义。三十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二日,他家都会准时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
这些客人骑着马匹,徒步三天三夜,沿途行进一百多公里路程,今年马队,赶上了草原上难得的雨天。马队在泥泞的道路上快速行进,一天的行程,人困马乏。马队在他家住上一夜,再赶往金克山敖包,参加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
金克山敖包,在榆阳区西北
23
公里。十三个敖包顺着山坡从低到高成一字行排列,相传,这里是蒙古族大将木华黎的陵墓。木华黎是一位元朝将领,他曾辅佐成吉思汗征服南北,屡建战功。
据说木华黎是关公在世,就是关公转世。成吉思汗西征死在了六盘山,就是他征西夏的时候,木华黎是南征,就是进取中原,木华黎死的地方,就是山西的闻喜县,他打陕西奉详的时候,他打不下来,就退兵退到山西,最后病死在闻喜,那个闻喜就是今天山西运城的一个县,也就是关公老家的亥州,确实还是有某种巧合,木华黎死在闻喜,因为那个地方不属于蒙古控制的地方,所以木华黎的棺椁,从黄河西渡,运到陕西到了榆林。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木华黎祭奠日。而在汉族传统中,这一天是关老爷的磨刀日,什么是磨刀日呢?
自古以来,陕北榆林就缺雨,有十年九旱的说法。而在春播之日和春夏之交,当地雨水稀缺,老百姓就拜关帝庙祈雨。而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多降雷雨,民间就有了:“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说法。民间百姓认为,这一天雷声滚滚,就是关老爷磨刀的声音,雨水便是关老爷的磨刀水。久而久之,五月十三关老爷的显灵日就演变成一个固定的节日流传下来。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远近村民都来祭祀关公。而蒙古族人的马队,也来到这里祭拜自己的祖先。于是,就出现了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在同一天,同一地点,同时祭祀两位英雄的盛大场面。这一传统,持续了七个世纪,不曾间断。今年,盛大的祭祀,在细雨中,让这样一个苍凉的山头,人气十足。
一座关帝庙,却同时供奉着成吉思汗大将木华黎和关公的神像。一墙之隔,两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两位英雄,700年的不懈祭拜。
欢迎关注“宝秘”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历史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