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张居正评述
性别:未知-离线 mp586


Rank: 6Rank: 6Rank: 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2
功绩 80
帖子 311
编号 27889
注册 2004-12-15


发表于 2009-9-8 08: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张居正评述

引子
引起笔者对张居正这位被历史学家与战国时期的商鞅、北宋时期王安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改革家之一兴趣的,是一部名为《万历首辅张居正》电视剧,由资深演员唐国强领衔扮演主角张居正,应该说唐先生在剧中的演技是出色的,他很好的演绎了一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形象,让作为后辈的笔者在观赏之余,不禁也被激起了一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

上篇:上位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四年,即公元1526年出生于湖北江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沙市郊区。张居正的家庭并非名门望族,其父张文明,是位曾参加七次乡试不中的落第秀才。
也许是这种经历刺激了张文明,使他决心要把自己的儿子培育成国之栋梁,少年时的张居正,就很有些一鸣惊人的味道,13岁,他成为了名震荆州地区的小秀才,16岁便乡试得中,并且还得到了当时的巡抚大人顾麟的青睐,顾麟亲自解下腰间代表品级地位的犀带,赠送给了这位少年举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按规制,只有二品官方可腰围玉带。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曾以他的小说名篇《儒林外史》辛辣地嘲讽这些热衷四书五经的士大夫和他们赖以成就功名的科举制,他笔下那位54岁中举的老秀才范进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小说中,中举的范进迎来的不是巡抚大人赠送的犀带,而是老丈人胡屠户的一巴掌。也许,吴老先生是以这个人物来表达个人对科举制度虚伪腐朽的洞若观火和自己时运不济的的一声叹息----年轻时他正如范进那样疯狂追求功名,但却屡试不第,最后潦倒落魄江湖----和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的经历差不多。
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笔者觉得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科举制,毕竟,亦有不少人靠着它从此平步青云,张居正就是其中之一,此时的张居正完全是靠着自己优秀的学习成绩去赢得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而巡抚顾麟接见他时的“礼贤下士”则从侧面证明了他的真才实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用今天人的眼光来看待正史所记载的这一幕,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感动,我们不能否认封建官场的黑暗,不能否认其贪污腐败成风的恶劣风气,但更不能低估儒家意识形态对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深刻影响,否则,宋代的范仲淹不会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清代的曾国藩也不会举着卫教护道的大旗,与他视之为洪水猛兽的洪秀全的拜上帝教血战到底。
笔者无法了解少年张居正是以一种甚摸样的态度来看待他所经历的“鲤鱼跳龙门”,但笔者可以肯定的是,巡抚一省的封疆大吏对一位普通中举才子的殷殷真情,已经在他尚年轻的心灵中播下了经世济国的种子,否则在他一生最辉煌也是生命的最后十年,他不会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被后人鞭尸扬灰的的风险,拼命地推行他的新政,力图将他所为之效命的衰落中的帝国重新拉上中兴盛世的轨道。虽然“唯上命是从”是中国古代官场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生态与处事方式,而且持这种处世方法的官僚,“不但不会出事,而且仕途官运亨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只做官,不办事。”处于帝国庞大官僚机构最顶端的张居正完全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平安度过他余下的宦海生涯,最终来一个完美的谢幕。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一条让他最终在身后身败名裂的变革之路,一往无前。因此,尽管他也是一个评论家抨击的存在种种缺陷的非完人,但其所表现出的少见的勇气,却仍然不容后人忽视。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张居正入京,顺利地通过了会试与殿试,中二甲进士,选庶吉士,这一年,他23岁。
成为了庶吉士的张居正进入了庶吉馆,庶吉馆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中央党校,专门为国家培养后备官员的地方,只有经过三年的培训,通过了毕业考试之后,才能被点为翰林,或者被送到其他部门担任下级官员。
岁月如梭,转眼三年一晃而过,张居正顺利地从庶吉馆毕业,成为一名翰林院的编修,这个编修是负责编写国史和实录的七品官员,在这个位置上,他居然一呆就是十年。
张居正入仕的时期正值权臣严嵩专权的时代,《明史》载:“凡文武迁耀,不论可否,但衡金多寡而畀之。将弁惟贿嵩,不得不朘削士卒,有司惟贿嵩,不得不掊克百姓,士卒失所,百姓流离”,而此时的张居正应该为之效忠的君父嘉靖皇帝,则自嘉靖十七年之后就已不理朝政,专心一致的崇信道教,整日与道士们一起“斋醮”----按照道教的规矩潜心修炼,实际上醉心道士进献的房中术,大臣们为获得皇帝的宠信,纷纷给以替皇帝撰写“青词”为荣,所谓“青词”是道教
举行斋醮仪式时而奉献给玉皇大帝的表文,用红笔写在青藤纸上,所以又叫青词贺表。
   严嵩正是靠此平步青云,把持朝政二十年之久,《明史. 严嵩传》载,“醮祀青词,非嵩无当帝意者。”时人因此送严嵩一个绰号“青词宰相”。
   这样的君臣,这样乌烟瘴气的朝廷,在正直之士看来,绝对是一个王朝行将覆亡的衰世之相,而决不是甚麽即将迎来“中兴盛世”的清明环境,,真不知,刚刚入仕的青年才俊张居正耳闻目睹了这一切之后,又是一种甚麽样的想法?
   历史并没有给出这方面的记载,但此时位卑言轻的张居正,也只能百般讨好严嵩,还帮助他起草一些青词,因此得到了严嵩的器重,在嘉靖二十九年张居正为严嵩七十大寿所写的贺诗中,有“声名悬日月,剑履逼星缠。补衮功无匹,垂衣任独专。”这样的诗句,尽管这样的诗句被后世史家认为是言不由衷的拍马打油。但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张居正已经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史载:张居正在庶吉馆“潜求国家典故,及时务之切要剖析之,遇人多所咨询。”意思就是说张居正潜心钻研前朝政务,抓住关键,不懂之处,经常向别人咨询,经过这样一番研修之后的张居正,肯定已经明白,在自己未来无法预测的情况下,自己的仕途必须要依靠严嵩的权柄提携,从而一步步走向自己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的权力颠峰,尽管他此时更倾向于恩师徐阶,但按中国人的俗话,左右逢源显然要比一条道走到黑强的多,千心万苦才考上科举的张居正肯定清楚这些乡间老农都清楚的道理。
   但即便这样,现实却依然让他深感“荣进之路,险于榛棘。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上疏告假,回到了故乡江陵。
   是甚麽原因直接导致抱负过人、意气风发的张居正竟然萌生了退隐之心?后世史家认为,有三件事值得注意。
   第一是嘉靖二十八年,他平生第一次上书皇帝,将自己的政见做了简要的概括,写了一封《论时政疏》呈送嘉靖皇帝,但此时已不理朝政,崇道迷信,一心祈求长生不老的嘉靖皇帝根本不会对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的奏疏敢兴趣,他的上书自然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
   第二件事,是首辅夏言被严嵩陷害致死。
   夏言乃当时内阁首辅,他的位置一直被严嵩所觊觎,伺机弹劾,但其走上断头台的关键,却是开罪了迷信道教的嘉靖皇帝。
   事情是这样的,嘉靖皇帝沉迷道教玄修,竟然荒唐到了不愿穿龙袍,戴皇冠的程度,他宁愿着道袍,头戴香叶冠,打扮成道士模样,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大臣与其一样打扮上朝,此举遭到了耿直的夏言的强烈反对,他坚持着朝服上朝,此举当然招致嘉靖皇帝的反感,转而宠信对此言听计从的严嵩。也为夏言的被害埋下了伏笔。
   夏言的死,有两点令人关注,一是堂堂帝国官僚的最高长官被处死,这是明朝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次悲剧(明朝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其二是严嵩弹劾夏言的奏疏,并没有抓到甚貘夏言的把柄与真凭实据,罪名竟然是一个正当的国防建议---由陕西总督提出的收复河套地区的主张,来作为击倒夏言的冷箭----宣称夏言为幕后主使,而荒淫无耻的皇帝竟然也完全赞同,同时下诏使用最严厉的惩罚措施----绑缚西市斩首示众,在老百姓面前,完全没有给鞍前马后效劳的帝国长官一丝颜面。
   第三件事,是与张居正同科登第的兵部武选司杨继盛在一腔忠君爱国热枕的驱使下,不畏权势,不惧生死,山书弹劾权臣严嵩十大罪状。
   中国古代一向有“武死战,文死谏。”的说法,武将死于沙场,文官死于谏诤是莫大的光荣。秉承了士大夫引以为豪的名节正气传统杨继盛自然也不例外,但面对嘉靖皇帝正在宠信严嵩的现实,他也就只能引颈就戮了,结果被廷仗一百,在刑部大狱关了三年,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被处死。(值得一提的是,杨继盛虽然在狱中受尽酷刑,却始终没有被屈打成招,真是一条铮铮铁骨的硬汉。)
   这些事例,很容易使明眼人得出“君乱朝纲,奸臣小人横行于世,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结论。聪明的张居正肯定更清楚,显然在这种形势下,既然不愿选择与严嵩同流合污,那也就根本不存在让他一个小人物上位并大展宏图的空间。同时作风务实,无意清名的张居正,也不会选择像杨继盛那样拿自己的性命去赌明天。那麽暂别官场,调理休养,静思良谋,以图他日,的确不失为上策。
   回到了江陵老家的张居正虽身处江湖之远,一度沉迷游山玩水,阅读《庄子》,但始终没有真正忘记士大夫的抱负---治国平天下,在给朋友耿定向的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弭天下大患。”这显然是他自己的雄心的自然流露,把自己看作“磊落奇伟之士”,既展示他自己强烈的信心,也表达了一种舍我为谁的气概。
   在此种心态作用下,张居正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回到了京师。
   很多人都知道千里马和伯乐的典故,如果将重回京师的张居正比作一匹急欲弛聘的千里马,那麽就必须要有一位能够为他提供上位空间的伯乐,否则,他就会如同很多怀才不遇的人一样,最终以郁郁而终度过平淡的后半生。
   前面提过,精明的张居正很早就“潜求国家典故”,自然早就清楚“朝中有人好办事”,早在翰林院时,就已经找到并结交了这位伯乐,并成为他的门生,此人就是后来扳倒严嵩,并继严嵩之后在嘉靖末年与隆庆初年权倾一时的首辅徐阶。
   当张居正在翰林院担任庶吉士时,徐阶以吏部左侍郎的身份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负责教育、辅导那些庶吉士,是张居正名符其实的业师,因此,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据史载:徐阶为人聪明机灵,有权术谋略,却深藏不露。徐阶做了两件事,为张居正的上位铺平了道路。
   第一件是扳倒严嵩。
   在嘉靖四十年严嵩失宠之前,他一直得到嘉靖皇帝的恩宠,在皇帝的支持下,他铲除了被他视为拌脚石的首辅夏言,狠狠的惩戒了那些敢于弹劾他的言官,使得一心想扳倒他的徐阶,也只能暂时以忍耐与委以虚蛇的态度,小心谨慎地与之周旋,当然为了应付严嵩的猜忌,有时也不得不委曲求全,---不得不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严嵩的孙子,以政治联姻的方式来联络感情,化解两人的矛盾。
   转机出现在嘉靖四十年,一向善于揣摩上意的严嵩这一次把马屁拍在了马腿上,由于嘉靖皇帝居住并修炼的永寿宫失火被焚,严嵩不知怎麽考虑,建议皇帝暂居南苑的重华宫,而在嘉靖皇帝看来,让他去住当年幽禁被蒙古放回的英宗皇帝的地方,显然是对上的大不敬。
   由此,严嵩失去了嘉靖皇帝的恩宠。
   面对失去皇帝撑腰的严嵩,剩下的事就好办多了,徐阶很快走出了内外结合的一招好棋,在内收买皇帝身边的道士蓝道行,让其在皇帝身边攻击严嵩。在外以御史邹应龙作为炮手,上疏弹劾严嵩,两面夹击之下,已经开始猜忌严嵩的嘉靖皇帝很快下诏将严嵩开缺回籍,将其子严世藩逮捕下狱。在把政二十年之后,不可一世的权相严嵩走终于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
   作为严嵩垮台的受益者,徐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内阁首辅,并一干就是7年,张居正的上位乃至入阁,此时已是水到渠成。
   徐阶做的第二件事,是选派张居正到裕王府当讲读官。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徐阶晋升吏部尚书,掌管了国家的人事大权,张居正的命运开始出现转折,走入了上位的快车道,先是被徐阶提升为右春坊右中允,兼任国子监(国子监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司业,前者主管太子相关事务,后者则是太学的第二把手,继而,又将其调入裕王府邸,担任裕王朱载垕的讲读官,名义上,作为长子的朱载垕按礼制将继承皇位,而作为皇储的侍从亲信,待皇储即位后,便会以拥戴之臣受隆恩-------徐阶对自己得意门生的这一安排,真是既厚道又又显深谋远滤。
   其实,这个做法,倒也符合他办公室墙壁上写的一幅条幅“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
言下之意,他要还政于皇帝、政府部门、公众舆论,并不想做一个严嵩那样的独断专行的独裁者。
   徐阶的良苦用心已经为门生编织了锦绣前程,张居正所要做的就是不犯错误,静待出头之日的到来。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皇帝去世,十二月二十六日,裕王朱载垕登基,改元隆庆。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张居正先由翰林院学士晋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侍郎为三品官,紧接着,又于二月晋吏部左侍郎,同时,受恩师徐阶推荐,兼东阁大学士。
考虑到张居正在短短一年多内,就由一个五品的翰林院学士一跃成为内阁辅臣,以及长期在京中翰林院、国子监、裕王府等处修史与教书,从未有国家要害部门(如六部)以及地方基层任职的履历,同时也缺少相应政绩评估这些客观情况,可以认为张居正的确是沾了徐阶与隆庆皇帝很大的光,套用文革中的一句话,他是“坐直升机上来的!”
不过,如果仔细分析,徐阶在门生张居正的升迁问题上的深谋远滤的的确确是大大赌了一把,自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倒台到隆庆二年徐阶去职,长达7年的时间里,徐阶一直是内阁首辅,他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召张居正去六部这样的要害部门工作,一方面打理政事,另一方面增加从政经验与资历,为将来入阁打基础。但他并没这样做,而是让张居正到裕王府邸做讲读官,联络与未来天子的感情,为将来一步登天做准备,这样的做法,虽然增大了张居正上位的保险系数,但风险也是很大的,因为嘉靖有八个儿子,其中五个早夭,仅有次子载壑,三子载垕,四子载圳,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载壑为太子,载垕为裕王,载圳为景王。嘉靖二十八年,庄敬太子载壑死了。照例应立裕王载垕为太子,但崇信道教嘉靖帝,听信道士陶仲文之言,以为二龙见面不吉,遂不立太子,这便引发了裕王与景王之间争取皇位继承人的明争暗斗,并且一直没有分出胜负,徐阶虽然倾向于作为兄长的裕王,但经过“大礼仪之争”、处死首辅夏言等一系列事件之后,朝中大臣都领教了了嘉靖帝的心狠手辣与喜怒无常,也不敢像后来万历朝大臣“争国本”那样公开为裕王摇旗呐喊,小心谨慎的徐阶自然也一样。因此太子之位一直就空悬着,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朱载圳因病去世,裕王载垕作为唯一存活于世子嗣,才最终以嘉靖皇帝的无可选择而成为储君。
徐阶的这种投机心理也反映在他对待弹劾严嵩的御史邹应龙身上,与嘉靖三十四年被处死的杨继盛不同,邹应龙是一标准的投机分子,仅仅是因为从太监或徐阶了解到皇帝已经对严嵩由恩宠变为讨厌的事实,从而抓住机会投其所好而已,说白了就是沽名钓誉,根本没有杨继盛的高风亮节。
对此,嘉靖皇帝也有所察觉,加上他对严嵩多年效命尚有感情,于是有一日诏告徐阶:“嵩已退,其子已伏辜敢再言者,并当应龙斩之。”也就是说,今后如果再有官员谈起严嵩父子的事情,那麽就把那个官员连同邹应龙一并处死,此事被邹应龙得知,吓得他不敢出任通政司参议之职(嘉靖皇帝在罢免严嵩的诏书中提升邹应龙为通政司参议。)后来在徐阶的调护下,才提心吊胆的去通政司上任。有史家据此认为,徐阶之所以百般为邹应龙通路子,拉关系,使他平安无事,另有隐情,生怕邹应龙经不住压力,说出其中关节(邀邹应龙弹劾严嵩父子。)连累自己。
徐阶的这种做派与处世手段充分反映了他彻头彻尾的政治实用主义的心态,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过,此类手法很大程度上被其门生与作为旁观者的张居正所继承,并在后来打击高拱与推行新政时所运用。
但这些已经是后话了,隆庆元年入阁的大学士张居正自感已经可以大展宏图了,于是上了一份《陈六事疏》,向隆庆皇帝陈述了他的政见,主要是提出了他的六条改革主张:
第一条是“省议论”,就是少发议论多干实事。
第二条是“振纲纪”就是加强法规,统一号令。
第三条是“重诏令”。就是朝廷要慎重制定政令,一旦制定后,就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做到令行禁止。
第四条是核名实,就是对于官员的任用罢免,奖励与惩罚,是否正当,关键在于“综核名实”。也就是以政绩作为官员任用或罢免的标准。
第五条是“固邦本”就是巩固国家的根本—安定人民。
第六条“饬武备”,就是加强国防建设。
比较19年前那份《论时政疏》,这一次张居正的上疏的命运要好的多,得到了隆庆皇帝的亲笔批阅:“览卿奏,皆深切时务,具有谋国忠悃,所思详议以闻。”
皇帝的良好评价让部司行动起来,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朝廷上下一度气氛热烈。
然而隆庆皇帝只是一位平庸宽厚却又醉心享乐的君主,他并没有他的祖先朱元章、朱棣等人的能力与魄力,相反他对政治没有甚摸兴趣,每每例行朝会,很少发言,仅作应付而已。在位的六年,也从来没有对朝臣发表过自己的政治主张,朝臣批评他不理朝政,他亦不理睬。
皇帝并不想励精图治,做臣子的就只能按步就班,维持现状了,《陈六事疏》所提建议,很快就因为皇帝的毫无诚意和官场的敷衍了事的风气而变成了一纸空文。
对此,张居正当然是不甘心的,他不认为个人的理想---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已经实现,所以他要努力去奋斗,去完成这个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他就必须坐上帝国官僚机构的最高位置----内阁首辅。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冒牌 2009-9-9 08:12 +185 好帖奖励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p586


Rank: 6Rank: 6Rank: 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2
功绩 80
帖子 311
编号 27889
注册 2004-12-15


发表于 2009-9-8 08: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下篇:改革
在明朝历代皇帝之中,以宽厚著称的隆庆皇帝虽然并无变革之心,但却对张居正这位自己当裕王时服侍在身边并有真才实学的讲读官很厚道----隆庆元年四月,张居正以重录〈〈永乐大典〉〉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隆庆二年正月,张居正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隆庆四年(1570年),张居正进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又进少傅,兼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进少师。短短五六年时间,张居正加官进爵,升迁之速,令人瞩目!
客观地说,这一时期隆庆皇帝对张居正的不断提升,赋予大权,让他一步步接近了他心中的目标---内阁首辅,的确是在为他后来在万历年间的改革创造条件。但是“在人治社会的背景下,在某种程度上,改革成为人们政治才智和谋略的较量,改革在斗智、斗勇中展开,这就使得改革推行和所获成果的大小,往往与改革家个人的胆识、智谋有很大关系。”(隋淑芬:〈〈张居正评传〉〉)随着张居正进入帝国官僚机构的最高决策层-----内阁,不可避免要卷入到错综复杂的是非恩怨当中,具体表现就是与同僚的权争,以及来自言官的弹劾与评论家的抨击。
到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已经位居内阁次辅,距离他的目标---内阁首辅仅一步之遥,为实现最终目标,他进行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权力斗争。他的对手,是担任内阁首辅的高拱----碰巧也是他在国子监任司业时的上级与同僚。
高拱,河南新郑人,字肃清。嘉靖二十年进士,早张居正六年,也曾经为当裕王时的隆庆皇帝侍讲9年,张居正和他在国子监时就已关系密切,高拱“亟称居正才。”二人“相期以相业。”高拱同样是一位能吏,史载他上午在内阁,下午到吏部办公。(高拱同时兼任吏部尚书。)从不留一件积案,他在吏部时,让诸司将所有官员姓名、籍贯编造成册,同时注明贤否,用人之时可以根据图册选择,皆得其人,高拱在国防政策上的政策也很不错,他采取增加兵部侍郎,让地方总督与兵部更值地办法,培养了一批可用的军事人才。同时,他以军事为专门之学,非经长期研习难以胜任,因而对兵部官员实行了久任之法,不轻易加以调动。以后兵备道和边疆督抚,多出兵部。高拱这套培养办法,使得兵部官员和地方督抚皆能知兵事,会用兵。与有外敌入侵,懂得应对之法。同时,在指挥层面上避免了出现无知文官胡乱点拨统兵武将局面的出现。高拱的这套用人原则后来被张居正所继承。
这样一位与张居正志趣相投,经历相近的首辅,本来应该成为张居正改革的扶助者与同路人,事实上张居正的确也曾不计前嫌,帮助这位同僚复出,这个前嫌是指嘉靖、隆庆交接之际,仅仅作为裕王府邸讲读官的张居正被徐阶连夜召入内阁,共同起草了嘉靖皇帝的遗诏,当然这并非嘉靖皇帝的口述遗诏。而是徐阶、张居正二人借机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也瞒住了此时已经入阁的高拱,这就让高拱产生了对徐阶的强烈不满-----他一面散布流言,一面指使言官弹劾徐阶。结果,由于得不到皇帝与朝中官僚的支持,被迫以身体有病为借口,辞官而去。
可就在高拱离职一年之后,隆庆二年七月,张居正的恩师,时任首辅的徐阶也被迫辞职了,徐阶辞职表面上是由于给事中张齐的弹劾,实际上确是与当初严嵩被弹劾很相似,徐阶经常谏诤宫禁之事,导致开罪宦官,宦官从中用事,使得隆庆皇帝逐渐失去了对其的信任,所以徐阶请求辞职,明穆宗却并不挽留,尽管徐阶的好人缘让举朝上下都上疏挽留,却也无济于事。
徐阶的离去导致作为次辅的李春芳成为首辅,李春芳为人圆滑,才干平平,处处讲求明哲保身,这样的人当然不会被能力出众,雄心勃勃的张居正所喜欢。
张居正在对李春芳失望之余,想起了在国子监共事的高拱,两人在为政之道方面的相似,使得张居正与司礼监太监李芳策划密谋,鼓动皇帝重新起用高拱,果然,隆庆三年十二月,皇帝召回了高拱。
可惜的是,性直而傲的高拱并没有忘记对徐阶的旧恨,对已下台的徐阶大加报复,以“横行乡里”的罪名,将徐阶三个儿子逮捕下狱最终两个充军。把徐家田产四万亩田地充公。同时,高拱与内阁其他成员也是矛盾重重,李春芳等人以高拱难以共事,纷纷离去。大学士殷士谵因不满高拱,在内阁中与高拱相向而骂,竟至挽袖欲搏,随后,很快也就辞职了。
独断专行的高拱当然也不会放过才具过人的张居正,让手下散布流言诬陷张居正收纳徐阶儿子的贿赂,尽管这一招并没有打倒张居正,却也使张居正在担惊受怕的同时清楚地意识到,高拱已经不会给他留退路了,两人之间的对决摊牌已不可避免。
暂时采取息事宁人态度的张居正决定等待时机,然后设法扳倒高拱。
隆庆六年正月下旬,与老子明世宗一样都是好色登徒子的明穆宗因纵欲和服用春药过度,导致身上“热疮”发作,很快病入膏盲进入弥留之际,在匆匆向阁臣托孤并由太监冯保宣布自己的遗诏之后,三十六岁的隆庆皇帝于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撒手而去,留下年仅十岁的太子与两位寡妇----正宫皇后陈氏与太子生母皇贵妃李氏。
和后来晚清两宫垂帘不同的是,明代始终没有出现妇人干政的情况(被后人认为有政治才干的皇贵妃李氏实际并没有慈禧太后那样的野心和权欲。相反,她放手让张居正以帝
师名义摄政。)自宣德以降,内阁阁臣的“票拟”理政与司礼监太监的朱笔“批红”,已经沿袭为传统,可为皇帝省去很多精力,所以自正德以来的几位皇帝虽然都爱好享乐,荒于政事,但国家机器依然能够正常运转。
因此,明穆宗在临终之际将三位阁臣(高拱、张居正、高仪)与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指定为顾命大臣,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
问题是几位顾命大臣之间能够平安友好相处吗?
早在太监冯保宣读隆庆皇帝遗诏之际,高拱就对此大为不满,认为是张居正和冯保两人捣的鬼,尽管明穆宗对高拱的口述遗言中有“事与冯保商榷而言”的明显提示语,但能力出众,一向喜欢专断的高拱很清楚,这无疑是在分他的权柄。
况且,高、冯二人在历史上就有旧怨,冯保,号双林,真定府深州人,是一个颇有儒生风度的雅士,他的学识涵养在太监中出类拔萃。因此官运十分亨通,嘉靖年间就已经当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
在庞大的明代宦官机构中,司礼监专门负责协助皇帝批阅公文,他们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也是皇帝的耳目喉舌,对宫内外的政治动态,了如指掌。
作为宦官二十四衙门权力最大的部门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四五员或八九员。地位最高的掌印太监,人称“内相”相当于外廷的内阁首辅,其次是秉笔太监兼东厂总管太监相当于外廷的内阁次辅兼都察院左都御史,之下的秉笔太监、随堂太监相当于其它内阁辅臣或部院大臣。
在隆庆元年已经成为秉笔太监兼东厂总管太监的冯保,很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掌印太监,但高拱一向忌惮冯保权势过于膨胀,坚持不荐冯保,而是先用御用太监陈洪,再用掌膳太监孟冲,力图在太监高层培养自己的亲信。
冯保因此对高拱恨之入骨,和张居正一样,他也在等待机会反击高拱。明穆宗病危之际,他利用与皇后和皇贵妃李氏的亲密关系,鼓动他们驱逐孟冲,自己取而代之。作为小皇帝的陪读与陪侍太监,他得到了明穆宗两位遗孀的大力支持,因此顺利地在明穆宗去世后以遗诏的形式被任命为掌印太监。
发生在隆庆皇帝与万历皇帝交接之际的张居正与高拱两人之间的摊牌,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已经在与冯保较量中棋输一招的高拱,此时已经重蹈了当年徐阶所犯的错误----开罪了了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
和杨继盛一样,高拱也是一条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汉,他决心钳制冯保,于是给小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罢免司礼监。
奏折发上去,必然要发的内阁拟旨,高拱便可以利用票拟之权驱逐冯保。
与此同时,他又指使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御史上疏弹劾冯保。
自以为胜券在握的高拱将此事告诉了张居正,但有两件事他始料不及,一是张、冯二人已经结成了政治同盟,二是将冯保扶上掌印太监之位的隆庆皇帝两位遗孀的态度。
早在隆庆年间,张居正与冯保就已关系密切。因此,隆庆皇帝遗诏的起草过程中,张居正就饶过了和他关系不睦高拱,而与冯保共同密谋拟订。
现在冯保有难,张居正当然不会置之不理。
聪明的张居正,很快在隆庆皇帝两位遗孀那里找到了突破口。
高拱为人锋芒毕露,有时出言无忌,现在主上的年幼无知,两位妇人久居深宫,少闻国事,国家大政方针自然全出自内阁,使得高拱有点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在内阁议事过程中,随口一句“十岁天子何以治天下?”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居正当然清楚高拱这种傲慢态度对神宗母子带来的伤害,当下连夜叫人将这话捅给冯保,叫他在神宗母子面前煽风点火。
果不其然,这句话激怒了神宗母子,于是在隆庆六年的六月十六日,也就是明穆宗仅仅去世二十余日的时候,两宫太后以神宗名义下诏罢免高拱,并令其“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在内阁首辅高拱以“文字狱”这样一种极富戏剧性的方式被拉下马之后,作为这场对决的胜利者的内阁次辅张居正顺利地成为首辅,终于登上了他期盼以久的权力颠峰,此时距离他考中庶吉士已经整整过去了二十五个春秋!张居正时年四十八岁!
目睹前任下台全过程的新任首辅张居正,当然明白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权位,取得内廷的大力支持,然后才是开始改革。
由于张居正与冯保早已结盟,因此张居正已经不用顾忌司礼监,那麽如何取悦神宗母子,就成为他他巩固权位的关键。
神宗即位不久,即召见张居正,提出为生母生母皇贵妃李氏加尊号的问题,按明代制度,皇后应为皇太后,皇贵妃只能称太妃,明代只有天顺八年(1464年)明宪宗尊嫡母为慈懿皇太后,生母为皇太后,所以,即使皇帝的生母称太后,也不能加尊崇的徽号,张居正为了取得皇贵妃李氏的支持,打破了祖制,破例尊皇后陈氏为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李氏为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区别。万历六年(1578年),又加仁圣皇太后尊号为仁圣贞懿皇太后,加慈圣皇太后尊号为慈圣宣文皇太后,两宫亦无区别。张居正通过这一办法,大大抬高了皇贵妃李氏的地位,因此博得了慈圣皇太后的好感与信任。
得到了名份,满足了虚荣心的慈圣皇太后,将“大权悉委之于居正焉”, 张居正在世时,一直深得慈圣皇太后的眷顾,且屡加赏赐。至此,张居正以政治利益作等价 交换,换去了完全解除后顾之忧。此后,在他当政的十年中,尽管依然不断面临弹劾,但由于神宗母子与冯保的全力支持,总是有惊无险。
张居正的改革,始于万历元年六月的请行考成法。
张居正当然很清楚,他的改革成败与否,完全依赖于他所管辖的这个庞大帝国官僚机器是否能够富有活力的高效运行。作为这个机器具体组成部分的每一位大小官吏,都将是他所规划的宏伟改革蓝图的具体实施执行者,如果他们不能尽心尽力,将自己的每一项改革指令认真加以落实,那麽自己的改革就会如同自己在隆庆初年所上的那份《陈六事疏》一样,最终成为美丽的肥皂泡。
如果将大大小小的官僚比做一匹马,那麽张居正就是驾驭这匹马的人,现在他要用马鞭抽马,让它飞奔。
考成法要求各衙门分置三本文簿,将一切拟办公事及完成期限,登记造册。每月终注销。同时在造两本同样的副本,一本交负责监察的六科,一本交内阁,以备随时考察之用,年终总结,所应办之事,必须完销而已。这种办法通俗的讲,就是层层监督,随时考察各级衙门的政务完成情况,发现有隐瞒不报者,随时可以进行监督惩戒。
考成法以六科监察六部,以内阁监察六科。其后果,使内阁完全掌握了国家行政大权,内阁由顾问机构变成最高权力机构,而内阁首辅实际上升为宰相。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监察部门的六科,不受任何部门节制,可任意放言,甚至弹劾内阁首辅,现在考成法将其置于内阁监督之下,使得张居正既集中了权力,又控制了言官,保证了上层政局的完全安定。
考成法的实施,肃整了吏治,扭转了因循敷衍的官场风气,使得各级官吏“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当时朝廷政令“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   
所有这些,都为张居正推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考成法的实施产生的绩效,在解决国家税收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明朝中期,土地兼并造成土地高度集中,豪富之宇势力强大,地位优越,在减免赋税时,他们可以优先获得减免优惠,设法逃避科役,在征收赋税时多方拖延不缴,于是赋税多转嫁到小农身上,造成农民不堪重负,大量破产,加剧了社会矛盾,造成了社会动荡。而考成法规定,赋税征收完成九成才算及格,不及格者,巡抚和巡按由御史听纠,府、州县听调。地方官吏自然不能不全力去征收赋税,国库也随之充盈起来。
到万历六年(1578年)国家财政以大为好转,这时的张居正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减免赋税。二是江南运来的漕粮十分之三折银,即将漕粮多和灾荒严重的地区,折价收银,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增加了国库的银两,使国库的存银达400万两之多,张居正以考成法解决了困扰国家多年的财政困难,为他在其他方面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张居正在推行考成法之后,开始改革学政和驿政。
学政改革主要是加强对提学官的管理,控制生员言论和生员人数,淘汰不合格生员。
《明史.选举志》言:“万历时,张居正当国,遂核减天下生员,督学官奉行太过,童生入学,有一州县仅录一人。”
这些措施,保证了生员质量,使学风一时肃然。同时淘汰不合格生员,使国家节省了开支。
但引起后人争议最大的却是他压制士大夫言论,并于万历七年关闭全国的书院,应该说,张居正的出发点是好的,不务实事的清议空谈的确不利于推进他的改革大业。但在专制主义的封建时代,在人治社会的大框架下,就很容易造成藐视法纪,血腥镇压的悲剧。
何心隐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何心隐,本名梁汝元,江西永丰人,因游学南北,到处聚徒讲学,这种行为触犯了当局“不许创立书院,群聚徒党”的规定,更何况他还讥讽朝政,违反了生员不得议论国家大事的规定,湖广巡抚根据这些理由,把他逮捕入狱,随即处死。
何心隐之死主要还是他扬言要把把持朝政的张居正拉下马,张居正听说此事,示意有关官员逮捕何心隐,有关官员迎合张居正的心意,处决了何心隐。
如同张居正当初告密,利用“文字狱”打倒高拱一样,张居正当然不会对一个小人物何心隐的死感到愧疚。因为经历了嘉靖、隆庆以来权力斗争,目睹了恩师徐阶种种手段的张居正清楚的意识到“道德的高洁,嫉恶如仇,这些世人推重的品行,与政治斗争的成败没有相应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居正作为一位铁碗政治家冷酷无情的另一面。
但正因为如此,他的改革才能被推向深入,直接触及了官吏切身利益的驿政改革就是如此。
明代,从北京到各省的交通干线都有驿站,设立这些驿站的目的是为了官员公出的便利和安全,并及时传递公文,驿站设有官吏,并具有各种交通工具,还有夫役以供驱使,这些工具都有沿途百姓提供,民夫、马料、食品也都从交通沿线地区征发,民夫自备口粮,三年一轮换,服役的民夫,在服役期间免税纳粮。
但到了万历年间,驿递已经混乱不堪,成为官员贪污享乐,谋取私利的工具。为此,张居正于万历三年颁布了整顿驿递的条例,严格限制官员非公差使用驿站,对出公差使用驿站,也作出种种严格限制的规定,由于有考成法做保证,效果明显,一个例子就是,万历八年,神宗派皇亲去武当山祈祷求嗣,都没敢使用驿站,往来沿途在客店投宿。
很多略知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曾经推行一条鞭法,这一改革的始作踊者正是张居正。
自秦汉以来传承的政府向农户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为明朝所沿袭,同时他们也成为国家必不可少的两项基础性工作,-----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徭役则提供了国家建设所需的劳动力。
一条鞭法实际上明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农村种植农作物的劳动力减少,同时也不能保证为国家建设提供足够的劳动力。而由于商品经济使白银广泛流通,使得明朝政府也宣布,白银为通行货币,国家财政收支该为银两计算,支付官员的官俸也有米、钞改为银两计算,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赋税和徭役货币化的条件成熟了,于是就有了赋役制度的改革办法---一条鞭法----把赋税和徭役都者成通行货币白银来缴纳,这样就简化了征收方式,仿佛把两股麻绳编为一条鞭子,所以叫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过去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过程中的估算困难而导致的乱摊派的现象。防止了优免特权的滥用。缴纳白银可以免除徭役,服徭役者不再苦难。
与推行一条鞭法同时进行的是清丈田粮。前面说过,由于明朝土地兼并加剧,豪强大户兼并小农之后,往往隐瞒不报,这就使得为国家缴纳赋税的田地数量减少,相应的国家财政收入下降。深知其危害性的张居正于万历六年十一月,首先在福建清丈田粮,其后,于万历六年至十一年在全国完成了清丈田粮的改革,全国共清查出隐瞒逃税的田地一亿八千万亩,与清丈前(万历六年)时的田地总面积五亿一千八百万亩相比较,增加了35%左右,在这些田地完全纳入国家税收政策的范围之后,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明实录》里所说的中央政府的仓库里储存的粮食几年都吃不完,积余的银子达四百万两这些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张居正在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国防建设。
自明朝初年以来,明王朝一直面临着来自北方蒙古部落的不断侵扰,就在张居正中庶吉士的第三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农历庚戊年,鞑靼部首领俺答大举入寇,兵锋直指北京,此时的北京,城防兵老弱残,仅四五万人,而且武器装备不全,嘉靖皇帝不得不下诏勤王,各地援兵到了五、六万人,但给养缺乏,没有战斗力,严嵩和宣大总兵仇鸾认为,俺答只为抢掠而已,任其抢掠,满足之后,自然离去,于是竟不作战。俺答抢掠财产、人口、牧畜已足,遂从古北口遁出塞外,这次严重的外患,称“庚戊之变”。
这种情况直到奸相严嵩垮台之后才开始好转,岁着东南沿海平倭战事的结束,朝廷于隆庆二年调戚继光、谭纶二位抗倭名将经略北方,开始扭转这种困难局面。
谭纶调到北边之后,先以左侍郎兼右佥读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后于隆庆六年晋升兵部尚书,主管国家国防事务。
戚继光与谭纶齐名,经张居正力荐,实授蓟州、昌平、保定三镇总理练兵事务镇守,主管三镇之兵的训练与作战。
戚继光在张居正、谭纶的大力支持下,根据边防一带的特点,提出在边外山谷仄隘之地用步战、在平原之地用车战,在近边之地用马战的战争策略。他还根据蓟镇防御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新战术----马、步、车协同作战,车一辆时用四人推挽,作战时,几十辆车可以衔接成圆形或方形的防御据点。马、步处其中,当敌攻击时,先以骑兵冲在前面,阻挡敌人,战车乘机排列成阵,敌军逼近,骑兵退入阵内,当敌人进如火器射程之内时,战车上火器齐发,火器攻击之后,步兵以战车后冲出,持体轻便利的拒马器,排列向前,间以长枪狼筅,进行攻击,待敌人队形散乱,溃奔之时,骑兵从车后整队出击。此种战法,灵活使用,,颇有些当代多兵种立体联合作战的味道。
戚继光在北边的另一建树是修筑空心台,空心台是一种用于屯兵的国防工事,在戚继光和谭纶的共同努力下,西起居庸关,东到山海关,共筑敌台三千,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使得“蓟门守甚固,敌不能入,尽转而之辽。”
戚继光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无事。”
戚继光对张居正的重用与信任,心存感激,张居正归乡葬父之时,特地派人护卫,张居正仅留下其中的六人作为随行,以示接受戚继光的厚意。也表示和戚继光的密切关系(戚继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既骁勇善战、统兵有方,又在军事理论领域颇有建树的的兵学大家。严格钳制思想文化领域的清王朝在其二百六十余年的岁月里从未出现这样的人物。)
张居正在加强边界防御的同时,还使用了文的一手最终结束了明王朝与蒙古长达200余年的战争。
隆庆六年,明庭利用送回归降的鞑靼部首领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的机会,缓和了与鞑靼的关系(把汉那吉因为祖父俺答夺了他的未婚妻转嫁他人,心怀愤恨,因而于隆庆四年十月归降明庭。)宣大总督王崇古趁热打铁,诱使俺答提出了入贡,马市等请求,并上疏请行,张居正审时度势,奏请隆庆皇帝批准封贡互市,封俺答为顺义王,同时封其子孙部属为官,从此俺答成为中国的藩属。
经过这一系列的内政、外交、经济、军事、外交领域的励精图治,张居正的威望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张居正归葬完毕回京途中,地方长官都亲自迎接,行长跪礼,并且为他前驱开道。路襄阳,分封在这里的襄王,破例前往迎接,还在襄王府设豪华宴会款待,按照当时宴会的惯例,有公爵、侯爵头衔的元老重臣,晋见藩王(亲王)时,都要执臣下之礼,张居正没有公、侯头衔,见襄王时仅仅执宾主之礼,仅作了一个长揖,宴会入席之时,居然位居上座,显然在襄王的心目中,张居正的地位是凌驾于诸王之上的。
这种待遇在旁人眼里,自然有功高震主之嫌,对此,在权力斗争中步步走上权力颠峰的,熟读史书的张居正,也深感“高位不可旧窃,大权不可久居。”于是自感已经完成了任务的张居正,在万历八年(1580年)向神宗上了题为“归政乞休”的奏疏,在这份奏疏中,他陈述自己受先帝托孤,又受圣母皇台太后眷顾和信任,使出浑身解数以求报国恩,,现在皇上已到亲政年龄,自己应该归政退休。
毫无准备的年轻皇帝当然不愿让八年以来他时时依赖的这位“帝师”离去,于是毫不犹豫的驳回张先生的奏疏,两天后,张居正再次“乞休”,但这一次,神宗传慈圣皇太后的口谕“张先生辅尔至尔至三十岁,至三十以后商处,令毋复兴此念“,意思是说要张先生辅佐儿子到三十岁,再别想此念了。”
这一下彻底堵死了张居正退隐的门道,也为他去世后,神宗对进行清算报复埋下了伏笔------皇帝在他活着的日子,别想亲政。如此,神宗奄有不恨他之理。
进退两难的张居正,抱着揣揣不安之心继续打理朝政。
从万历九年七月开始张居正病倒,经过数日的调养,稍有好转,神宗即下诏催促张居正入阁办事,并赏赐银两等,以眷示。次年三月,张居正再次病倒,其后身体越来越虚弱,很快急转直下,至六月已报病危。
自感不久于人世的张居正,于六月初再次上疏乞休,请求神宗早赐骸骨,生还乡里。
但对张居正依赖早已形成习惯的神宗,依然不放其回乡,张居正只得在病榻上处理公务,直到他去世为止。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一代名相张居正病逝于北京寓所,享年58岁。
神宗对张居正去世,态度前后极为矛盾,张居正刚去世时,他亲派司礼监太监张诚监护丧事,赏赐甚厚,并为之辍朝数日,十分悲痛,随后派太仆少卿于鲸、锦衣卫指挥佥事曹应奎护送张居正的灵柩南归故乡,其后,又赠上柱国,谥文忠,予一子上宝司丞。
然而仅仅张居正过世半年之后,万历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御史刘四知开始弹劾张居正,从而拉开了清算张居正的大幕。
神宗对御史刘四知奏疏的朱批是:“朕虑心委任,宠待甚隆”,然而张居正“不思尽忠报国”,反而“持宠行私”,考虑到他上先帝的顾命大臣,“有十余年辅佐之功”,如今已经死了,姑且不予追究。
神宗的朱批明显地表达了他对张居正压制十年,“威权震主”的不满,也是他对张居正态度转变的一个信号,从现在起他要开始清算张居正了。
在皇帝的明言提示下,朝野上下掀起了弹劾张居正的风潮,由于皇帝的态度,这些弹劾奏疏所列举的事实是否真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让神宗过了舆论这一关,现在,他可以放手大干了。
万历十一年三月,神宗下诏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文忠公谥,其子锦衣卫指挥张敬修贬职为民。
一个月后,神宗下诏查抄张居正家产。
神宗派出的钦差还未到,荆州江陵县令已先期到张宅封门,一些逃避出户的老弱妇孺,来不及退出,门已封闭。等负责查抄的钦差到达,已经饿死了十余口人,查抄结果,共得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其产不及严嵩二十分之一”, 钦差张诚(就是那个负责监护张居正丧事的司礼监太监张诚)等人以为数量不足,无法向喜好敛财的神宗交待,遂采取严刑拷打的办法,将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屈打成招,自诬私藏30万两于别处,这个虚假的口供,又牵连了很多人。
不愿被冤屈的张敬修在狱中曾上血书申辩,自辩其冤,但这时曾经显赫一时张家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当然也就无人去关注他的申辩,张敬修见平反昭雪无望,含恨自尽。
由于人命越出越多,而且是前内阁首辅的家属,使时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等人联合六卿联合奏疏请求从宽处置,神宗鉴于敛财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下诏留空宅一所,田10顷,赡养张居正老母。
神宗对张居正后人的最终处理结果是:“俱令烟瘴地面充军”,对于死去的张居正“专权乱政,罔负上恩,谋国不忠,本当斫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
至此,对张居正的清算宣告结束。
当时唯一可以阻止这件惨剧的人,只有神宗的母亲慈圣皇太后,令人不解的是,这位曾经发出过让张居正辅佐神宗至三十岁的口谕,但在神宗清算张居正的过程中,却出人意料的未加援手,令人惊奇!
虽然后世一些史家认为,李太后很有政治才干,对张居正尊崇有加,但笔者认为,他本质上仍然是一位深居内廷,少闻国事的家庭主妇而已,隆庆皇帝去世之后,面对孤儿寡母的现实,她肯定很害怕朝臣乘机欺凌,因而深存戒心,以“文字狱”将高拱下台就是一明证,张居正打破祖制,给予了她皇太后的名份,也许让她充满感激,但正如笔者前面所言,这不过是一种政治利益的等价交换而已,所以她对张居正的信任在笔者看来恐怕也只是因为她认为较之高拱的为人狂妄张居正是一位可靠而忠心的大臣而已。(当然也不能否认张居正的铁杆盟友冯保在太后身边的甜言蜜语。)
担任帝师的张居正被自己以帝师身份亲手调教十年的皇帝如此冷酷的对待,从中折射出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张居正对神宗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笔者以为曾经先担任国子监司业(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副部长),后到裕王府邸做讲读官并得到明穆宗好感因而升迁迅速的张居正应该对教育并不陌生。但事实证明,他做的并不好。崇尚韩非子等人法家学派思想的张居正,以考成法这样的严厉手段,惩戒渎职官吏,在封建专制的社会大背景下,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这也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行事做派与治国手法,然而习惯了这种做法的张居正会不自觉得将这种做法带到对代表至高无上皇权但尚且年幼的神宗的教育中,同时缺少了在对待已经成年的裕王时的那种小心翼翼,再加上慈圣太后的一再迁就,皇帝幼小的心灵早早播下逆反的种子,日积月累,总有爆发的一天。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笔者也认同这种失败,接受老师张居正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宗并没有传承张居正的勤政与精明干练,反而是在他当政的后二十余年里久居深宫,不理朝政。导致帝国官僚机器运转失灵,百病丛生,使得大明帝国最终滑向了衰亡的深渊----清代修撰的《明史》明确的指出“: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对此作为帝师的张居正和作为母亲的慈圣皇太后同样难辞其咎----他(她)们的严格管教并没有培养出一个好皇帝。
随着张居正的做古,他坚定的同盟者冯保的好日子也到了头,冯保自隆庆六年与张居正联手扳倒高拱之后,依仗慈圣皇太后的宠幸和张居正的大力支持,让神宗对他“颇掸之”,以至神宗“有所赏罚,非出保口,无敢行者。”冯保将少年皇帝玩弄于手掌之中,自然也令皇帝反感,于是在张居正去世的半年之后,万历十年的十二月初八,由于御史的弹劾,皇帝下诏,革去冯保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之职,不过,皇帝并不想处死这位从小形影不离的大伴,因此让他“发南京新房闲住。”至此,这位自嘉靖时就做上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三朝元老权宦,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在南京明太祖孝陵旁的软禁生活中,度过了他的余生。
一个时代结束了。

后记

尽管从今人的角度看去,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触及到制度层面,而仅仅是通过加强对官吏的法纪管理,以抑制豪强利益过分膨胀,维护国家利益为核心的一种修修补补而已。但他个人的仕途与事业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凭着个人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以及良好的机遇,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颠峰。又以主上年幼,太后托政的幸运,代为摄政,实际行使皇权,实现了许多士大夫读书人毕生梦寐以求的抱负----治国平天下。
诚然,张居正的人品道德放在士大夫读书人所公认的范畴之内,也许谈不上多麽高尚出众-----被他打倒的首辅高拱就骂他“又扮师婆又扮鬼。”(张居正在告密给冯保,让他在两宫太后面前揭发地位在他之上的首辅高拱对上大不敬之后,又在罢免高拱的圣旨宣读完毕,高拱即将回籍闲住之际,故意上奏疏力保高拱。力图撇清与高拱倒台的关系。)---纯粹一个地道的两面派。
与之相对应的是他的改革举措在当时也触犯了很多人利益,招致了很多不满,作为铁腕政治家和现实主义者的张居正,当然不会容忍这些非议,冲突的结果,一些人成为了他的改革的祭品,杨继盛那样的殉道者。
但接受了恩师徐阶言传身教和亲身经历了复杂权争的张居正肯定明白,杨继盛这样的理想主义色彩很浓的人,只适合于被后人因正气与勇敢而树碑立传,而不适合于在国家大政方面创造非凡。因此,汲取了教训的张居正在他改革的十年中,将政治实用主义的执政理念贯穿始终(这与他主张的法家学说并不矛盾。)妥善的处理了与内廷(两宫太后与太监冯保)与朝官(主要是内阁同僚,张居正执政时期没有发生象高拱时代阁员之间关系紧张的情况。)的人际关系,使得改革过程中避免了像北宋的王安石那样的开罪权贵。(王安石的改革遭到了内廷以太皇太后首的后妃们和《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为代表的朝官的共同抵制。)和清末戊戌变法康有为等人的书生误国(康有为等人为推行新法,不惜与慈禧摊牌,打算将原本并不反对新法的老佛爷软禁起来。),从而为他的改革造就了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所以笔者同意他的改革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所信奉的务实的执政理念的成功这一看法。
在有生之年铸就了辉煌的张居正在身后被后世史家所推崇,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使他的个人形象变得高大壮美,为后人所敬仰。四百多年前,少年举人张居正凭借他的才华赢得了巡抚大人顾麟亲赠的代表品级地位的犀带。四百多年后,崇敬他的后人将中国古代三大改革家之一这一殊荣赋予了他,正如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的片头曲《最后的倾诉》所歌唱的那样“在延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奇葩。”

2009年8月31日夜于乌鲁木齐寓所

参考资料:李亚平 《帝国政界往事》
          隋淑芬  《张居正评传》
          樊树志  《张居正与万历皇帝》

[ 本帖最后由 mp586 于 2009-9-10 17:40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romadream
(罗马之梦)

靖远侯
忠正军节度使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
功绩 407
帖子 6663
编号 331839
注册 2009-7-29
来自 NZ


发表于 2009-9-8 21: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自己总结出来这些很不容易,支持一下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城子

太末侯
轩辕参合左使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3
功绩 753
帖子 9896
编号 21
注册 2003-8-21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9-9-9 11:3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伟人肯定不是好人。善良的人做不了伟大的事情。

张居正只手挽救了嘉靖以来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就这一条,再是黑心宰相也无所谓。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6
帖子 65615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09-9-9 11: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9-9-9 11:38 发表
真正的伟人肯定不是好人。善良的人做不了伟大的事情。


受教了,第一次听到如此言论。

与此相对的是,提到伟人,我们几乎就只知道其“好人”的方面。至于“坏人”的方面,呵呵,有吗?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南宫如水
(无酒)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28
帖子 1454
编号 24546
注册 2004-11-15


发表于 2009-9-9 15: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能人也,亦凡人矣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romadream
(罗马之梦)

靖远侯
忠正军节度使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
功绩 407
帖子 6663
编号 331839
注册 2009-7-29
来自 NZ


发表于 2009-9-9 17: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09-9-9 15:46 发表

受教了,第一次听到如此言论。

与此相对的是,提到伟人,我们几乎就只知道其“好人”的方面。至于“坏人”的方面,呵呵,有吗?

首先要看你好人的定义了。如果好人是心地善良的人,估计伟人哪个心底都不善良,否则一些决定没法做,也就没有什么“小不忍则乱大谋”之类的事情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风云天下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南将军
功绩 38
帖子 3766
编号 38376
注册 2005-5-5


这世界上的事很复杂,人更复杂,不能单纯以好、坏区分。
不光是伟人,普通人也一样,就像扶倒地的老人,扶了肯定是好人,但不扶并不一定是坏人,彭宇事件之后,更多不扶的只是为了自保而已,何坏之有?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星义
(我星汉三又回来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50
帖子 4822
编号 78958
注册 2006-8-13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9-11 19: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9-9-9 11:38 发表
真正的伟人肯定不是好人。善良的人做不了伟大的事情。


这话放中国我绝对信,因为中国从来不是个规范的社会,只要没人追究,犯法也没没关系。所以在中国要想让别人都听你的,搞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1级魔法行会
(小一君)

节度留后虎豹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虎豹骑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1
功绩 151
帖子 951
编号 330577
注册 2009-7-22
来自 轩辕春秋论坛


申时行这个人倒是看上去像个好人 也还不错啊~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6
帖子 65615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09-9-11 23: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风云天下 于 2009-9-11 17:45 发表
这世界上的事很复杂,人更复杂,不能单纯以好、坏区分。
不光是伟人,普通人也一样,就像扶倒地的老人,扶了肯定是好人,但不扶并不一定是坏人,彭宇事件之后,更多不扶的只是为了自保而已,何坏之有?

其实我是赞同这种观点的。

可现在的观点往往就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乱扔垃圾肯定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有不道德行为的人就是不道德的人?我不这么认为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城子

太末侯
轩辕参合左使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3
功绩 753
帖子 9896
编号 21
注册 2003-8-21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9-9-12 00: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1级魔法行会 于 2009-9-11 23:09 发表
申时行这个人倒是看上去像个好人 也还不错啊~

申时行是个老好人,可是不是伟人。

张太岳要挽狂澜于既倒,没有一些霹雳手段,缺乏一点狠毒心肠,是断然行不通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星义
(我星汉三又回来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50
帖子 4822
编号 78958
注册 2006-8-13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9-9-12 02: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一个法治社会和一个人治社会的区别,我不知道外国的司法程序是怎么样的,但是在中国,那是相当的烦琐。而且中国人历来打官司一大法宝“拖”,直接就把弱势的一方给拖死。在中国搞改革,如果不跳过一些司法程序,直接先干起来再说,那还不知道要拖到猴年马月。等各程序走完,可以开始改革的时候,大概发起者已经快挂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eidi9z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3
编号 338712
注册 2009-9-11


发表于 2009-9-12 11: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张居正,能臣也~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unqiuchunqiu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6
编号 334442
注册 2009-8-13


发表于 2009-9-30 11: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写得好。研究很深哦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by0421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7
编号 25883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9-10-26 20: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要居正,不要海瑞,也不要严嵩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黄巾军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偏将军
好贴 2
功绩 14
帖子 385
编号 65207
注册 2006-3-25


发表于 2009-10-26 20: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奇怪,张居正为啥要板起面孔来教万历,给他说教那么多,他自己本身也不是理想中的那种高尚清廉的士大夫形象,他是一个实干家,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为啥偏偏要拿另一个面孔来教小皇帝?结果小皇帝等他死了后,一查,难保不会有钟被欺骗的感觉。这可能是万历颓废的一个原因把~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9-10-26 21: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张居正要,海瑞也得要.不然张居正会越来越少,严嵩会越来越多.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htoday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336733
注册 2009-8-27


发表于 2009-10-29 14: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权臣,也是大牛人物啊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限-110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1
编号 49002
注册 2005-9-16


发表于 2009-11-24 20: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们看一个一个人,一件事不应该局限与小支小节,而应该在大局面,大整体的宏观上看善恶是非。那种为了一个细节上的忠义善恶,使得大局面走向反方向的能够叫做善吗?这是只看见小善。张在细节上的不道德但却使得一个王朝由衰落灭亡转而走向中兴,把一个可能是人民生活越来越困苦的可能成为太平现实这才是大善。能成大着必不拘泥小才能成其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虚彦
(影子刺客)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9
编号 509476
注册 2015-1-7


发表于 2015-1-19 10: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张先生……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qj1818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2
编号 511543
注册 2015-3-3


发表于 2015-3-13 18: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拜读,又学习了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8 03:2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81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