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李卫公问对”的若干问题, 初唐史的若干问题考证(21)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之二十一:关于“李卫公问对”的若干问题
  
  “李卫公问对”的全称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但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它是伪书,是宋代阮逸假托李靖之名作出来的。
  
  吴如嵩、王显臣在“《李卫公问对》的真伪及其流传”一文中驳斥此说,认为“问对”一书在完成后一直藏于宫廷之中,故世不流传。后因战乱流落民间,在宋神宗校定李靖兵法时才由民间献出而成今日之“李卫公问对”。
  
  我个人认为,阮逸伪作“问对”之说固不足取,但说此书不一定不是伪书,却也不能因否定此说而成立。事实上,此书是贞观之后的人托名伪作的痕迹很明显。
  
  “问对”中有一段对答,是谈论贞观后期的各大臣将领的。其中谈及徐世勣时,李靖曾说他虽懂兵法,但若非由李世民亲自控御,就可能不为所用,恐怕日后太子李治继位会有麻烦,因此建议先罢黜徐,将来再由太子重新起用他,令他感恩图报,向李治效忠。
  
  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中指出,“问对”一书中,李靖一方面向李世民作出这样阴损徐的建议,一方面却又将自己的所有兵法全部传授给徐,如此两面三刀,如果此书真为李靖所写,又怎会将自己写成这样的小人?由此可确知此书必为后人托名伪作。
  
  俞正燮这一论断可谓击中要害,是此书为伪作之有力证据。吴、王二人在“《李卫公问对》的真伪及其流传”一文中虽逐一驳倒了一直以来指称“问对”为伪书的诸多证据,但对于这一条却未置一词,不知是何缘故。
  
  “李卫公问对”一书确为伪作,但决非作于距贞观年间已有近三百年的宋代。此书的性质颇类似于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都是搜集、整理贞观年间的遗事,以作治国之鉴,只不过一者为文(政治),一者为武(军事)罢了。
  
  (本节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之二十一:关于“李卫公问对”的若干问题(续)
  
  “问对”成书的时间必距贞观一代不远,因书中所记史事,颇为逼真,若非熟知贞观史事的近代(指近贞观一代)之人,光是看着史书来闭门造车,决难写出来。
  
  说书中记载逼真,是因为其中所述贞观年间的军事、人事及对李世民、李靖二人性情之揣摩都相当真切,殆非全属捏造。
  
  有关的例子很多,如对少数民族将领的使用;对长孙无忌、徐世勣等人的评议;李靖对李世民质疑他何以牺牲唐俭向突厥发动偷袭的辩解……都明显出于深谙内情之人之手。
  
  因此,此书多半写于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之后,与“贞观政要”的成书时间应相去不远。因为若是在贞观晚年至李世民死后不久,当时长孙无忌权势煊赫一时,书中决不可能写出评论长孙无忌“外貌下士,内实嫉贤”的话。而在武则天在位期间到李隆基上台之前,政局一直乱糟糟,也难以安心写这类书。因此最有可能是李隆基在位后,时局大定之际,才从事整理史籍,故有“贞观政要”与“李卫公问对”等书写就。
  
  或有人问,既然“贞观政要”与“李卫公问对”属同一性质,何以“贞观政要”广为流传,“问对”命运却远为坎坷,一直湮没无闻,直至三百年后的宋代才为世人所知?
  
  吴、王二人所写之“《李卫公问对》的真伪及其流传”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文中说:“《问对》乃是唐李君臣讨论兵法的言论辑录,其中涉及了不少不能外泄的军事的和政治的机密。因此,它在唐代一直没公开在市井流行,而是藏之秘府。很可能是在唐末农民起义战争或者五代十国之乱中,《问对》随社会动乱,而流散到民间。”
  
  “问对”中涉及到什么军事秘密呢?文中也提供了不少例子。如训练时不让汉族与少数民族士兵混杂在一起,作战时却混杂起来,以迷惑敌人的战术;利用兵家诡道来驱使或贪婪或愚昧的小人来为己所用等,都是唐代时的最高军事机密。
  
  反而二人评论当时大臣将领的话,看起来是事后诸葛亮那一类,明显出于伪作,并非什么政治上的机密。
  
  要指出的是,在“问对”流失于民间期间,不能排除有人对它进行了增删减略,可能宋代之阮逸对此书改动颇多,故出现“问对”为阮逸伪作之说。
  
  话说回头,其实“问对”一书是否伪作并不重要。此书已存于人世,它的价值应由书中内容来决定,而不是由谁来写成而决定。即使“问对”是三百年后的宋人伪作,但它对李世民、李靖二人的兵法记录得极为精确,无愧为李靖兵法的代表之作。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名列于“武经七书”之中,与“孙子”、“吴子”、“六韬”等古代兵书经典并列的缘故。
  
  (本节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凝雪幻

白衣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244
帖子 1374
编号 3870
注册 2003-12-29


发表于 2004-5-18 09: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当然不会全是宋人干得了,至少大部分内容在通典里面找的,就算作假也是唐人做的,宋人顶多也就是搜集起来假托一下而已。。。

体例上和孙膑兵法也差不太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之二十一:关于“李卫公问对”的若干问题(续)
  
  “李卫公问对”一书与“孙子”颇有不同。这里不是指体裁不同,这只不过是个形式,属于小枝节。“孙子”一书较纯粹地谈论兵法,“问对”则较杂,既谈兵法,更谈兵学流派。李靖将兵学流派分为两派,一派是太公兵法,“六韬”、“三略”直到张良;一派是孙子兵法,“孙子”、“司马法”直到韩信。
  
  吴、王二人还写过“《李卫公问对》浅说”一文,谈论了“问对”中涉及到的一些话题。其中一个话题是“兵法孰为最深”。这是军事中的一个古老的命题。“孙子”中曾对此有过很著名的讨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问对”中也讨论到这个问题。李靖认为:“(兵法)分为三等,……一曰道,二曰天地,三曰将法。”他所说的“道”是指人的智慧,神妙莫测、不可捉摸;“天”是指天气,“地”是指地理,“天地”合起来指客观的作战环境;“将法”是指人才和武器装备。
  
  李世民则认为:“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
  
  我们看到,孙子、李靖、李世民三人所说都不尽相同,二李之间的分歧尤大。吴、王二人评论道:“如果要对他二人(指李靖、李世民)的意见加以评断的话,我们认为唐太宗的分析是更为正确的。……从区分三等战略来说,唐太宗所说,概念、范围都很明确,逻辑性强。而李靖生硬地拆散《孙子》‘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为三部分,以之说明三等战略,就显得牵强、显得范围不清。”
  
  对此评论我是不以为然的。李靖、李世民二人所言不同主要是由于二人身份不同,所处的角度不同,从而见解也就不尽相同。李靖所说,是针对打一场仗而言,那当然是统帅的人谋为第一等重要,天时地利次之,而装备(包括“软件”——手下人才和“硬件”——武器装备)居末。以古代的冷兵器战争来看,这种划分相当准确。李靖所说,因是借用孙子的“五事”作比,所以不免有些含混晦涩,但决非牵强附会、范围不清。这反映了李靖作为臣子—元帅的地位特点,即他是作为军事家来谈这一问题的。
  
  李世民所说,却是对于战争这一抽象概念发表议论。他是站在一国之君的角度,将战争置于政治之中来统观全局的。对于军事家来说,一场仗就是一场仗,打胜了就是打胜了。但对于统治者(政治家)来说,战争(军事)是政治的外延,政治上的胜利才是真正(最终)的胜利,战争的胜利有时未必意味着政治的胜利。正因如此,李世民才说,最上等的兵法(广义的兵法,不仅指军事,而是包含军事在内的政治)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反而百战百胜要退居其后。
  
  也就是说,不必出动军队,以潜在的军事实力就能使敌人俯首,这是最好的胜利。这显然是政治(配合以外交)手段来实现军事手段要实现的目的。因为一旦开战,军费庞大,消耗极巨。而政治手段的使用,最多不过是支出一些外交使节往来说辞的费用,而且不伤人命、不耗国家元气,自然是上上之选。
  
  贞观初年,李世民采纳魏征的建议,以派出使者安抚来代替征伐岭南酋长冯盎、谈殿的作乱,使岭南迅速安定下来。李世民因此赞扬魏征这一建议胜过十万大军。这一史事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的典范。
  
  (本节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金刚捣锤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143
帖子 790
编号 6515
注册 2004-4-5


发表于 2004-5-19 09:3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5-19, 8:52:10发表
    
  对此评论我是不以为然的。李靖、李世民二人所言不同主要是由于二人身份不同,所处的角度不同,从而见解也就不尽相同。李靖所说,是针对打一场仗而言,那当然是统帅的人谋为第一等重要,天时地利次之,而装备(包括“软件”——手下人才和“硬件”——武器装备)居末。以古代的冷兵器战争来看,这种划分相当准确。李靖所说,因是借用孙子的“五事”作比,所以不免有些含混晦涩,但决非牵强附会、范围不清。这反映了李靖作为臣子—元帅的地位特点,即他是作为军事家来谈这一问题的。
  
  李世民所说,却是对于战争这一抽象概念发表议论。他是站在一国之君的角度,将战争置于政治之中来统观全局的。对于军事家来说,一场仗就是一场仗,打胜了就是打胜了。但对于统治者(政治家)来说,战争(军事)是政治的外延,政治上的胜利才是真正(最终)的胜利,战争的胜利有时未必意味着政治的胜利。正因如此,李世民才说,最上等的兵法(广义的兵法,不仅指军事,而是包含军事在内的政治)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反而百战百胜要退居其后。
  
  也就是说,不必出动军队,以潜在的军事实力就能使敌人俯首,这是最好的胜利。这显然是政治(配合以外交)手段来实现军事手段要实现的目的。因为一旦开战,军费庞大,消耗极巨。而政治手段的使用,最多不过是支出一些外交使节往来说辞的费用,而且不伤人命、不耗国家元气,自然是上上之选。
  
  

这段说的好.  
  军事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作为一个高级军事统帅, 不理解政治意图, 胸中只有胜败是不够的. 也许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不需要了解. 但作为军事统帅, 却是必须明了的事情.
   孙子很早就把军事和政治联系在一起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之二十一:关于“李卫公问对”的若干问题(续)
  
  不过在现实之中,并不可能总是几个使节就能取代十万大军完成任务。实际上更多情况是以政治为前导、为靠山,以军事(战争)为后继、为手段,二者混合使用,互为倚仗。
  
  李世民即位后的多次征讨周边少数民族,用的都是这法子:首先使用政治手段,令征伐对象陷于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困境之中;然后突然发动军队作雷霆一击,迅速歼灭;最后还是用政治手段安抚失败者,使之能真正长久降服。
  
  如在灭平突厥中,李世民出动大军征伐之前,使用拉拢分化突厥上层的政治手段长达十数年之久。他一直拉拢突厥中不得志的小可汗突利,终于在贞观三年使他主动背弃颉利而投奔唐政权。再加上李靖牺牲使节唐俭的安危,背信突袭颉利,终于一举平定突厥。
  
  所谓兵不厌诈,李世民、李靖在这一役中大家心照不宣地默契配合玩了一场诡计,在军事上稳操胜券。但一味靠诈,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军事胜利之后,再以怀柔的安抚政策,使归降者由衷信服,才赢得政治上的彻底胜利,也才能保有军事上的胜利。
  
  由此可见,军事及军事之前的政治手段,或者免不了要使奸弄诈,那原是兵家诡道。但巩固成果时所用之政治手段,却不可不光明正大,否则就只是一介满肚子毒计的阴谋家,而不是政治家的风范了。
  
  这一点,其实并不限于战争,在政治斗争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李世民以玄武门政变登基,之前及其时的手段委实阴险奸诈,但之后能宽大处理失败者,以后一直光明正大地使用这以不尊严手段获得的权位,才不仅令他自己成就一代名君,也开创唐皇朝为一代大帝国。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李世民已准备与薛延陀开战,本已许诺将新兴公主嫁去和亲,但此时却公然赖婚,为的是令西域各国由他此举而审知薛延陀已与唐室失和,纷纷主动与之断交,实现未开战已在外交上孤立敌手的目的。此举明显是在玩弄权术,连当时的大臣与后世的封建史家如司马光等都认为天朝君王用这等手段实在有损仁义之名。不过这里我们只谈兵法,不论道德。在兵法上说,这确是上等之法。
  
  后来平定薛延陀后,李世民为防其再次强大,故意立了两个可汗,让他们自己去搞窝里斗,就无暇分心来反抗唐政权。这种手段自然也非君子所为,却正合兵家之道。
  
  (本节待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之二十一:关于“李卫公问对”的若干问题(续)
  
  在政治手段无法取代军事的情况下,能主动出击并百战百胜者,自为中等。而坐困围城,一味挨打还不了手的,当然是下等了。因为前者主动权在己,后者主动权在人,这跟打球时是否有发球权在手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李世民对兵法优劣的划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进行的,自然与李靖有所不同。则二人的划分,其着眼范围自有大小之分,却无优劣之别。
  
  至于李世民的分法与孙子稍有出入。正如文中所说,是二人所处时代不同,战争工具有了变化发展之故。在孙子的时代,守城容易攻城难,所以攻城为下策;在李世民的时代,攻城工具大有发展,攻城的难度已大为下降,反而守城开始变得困难,所以守城为下策。
  
  时至今日,攻易守难的趋势更走极端。要攻打敌人,从老远的地方发一枚导弹过去就是了(州际导弹更是可以远隔重洋地发射),准头的拿捏比之射箭发炮粗略多了。而防御攻击却变得难于上青天。美国弄出个虚假的“星球大战”计划,也终于是“天网恢恢,疏而且漏”。真的打起核子战来,面对核弹头的攻击,恐怕还是防不胜防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后记:

  这里贴出的文稿,是我在96年的时候写下的,前段时间偶尔翻出来,想想如果不弄成电子版,以后再搬几次家,恐怕就要湮没无闻了。又想既然要弄成电子版,何不贴到网上,与同好共享呢?于是有了这段日子的碌碌打字。
  
  其实原稿比现在这个版本要长得多,有很多节当时费心地写,但现在回看,觉得是很琐碎的问题,不值得在上面花费如此之多的笔墨。这次打成电子稿,就删了一部分,另外一些就或者合并为一节,或者并入主题比较相近的节中去。
  
  另外,这篇文稿本来还有最后一节,是谈李世民军事思想中的弱点的,但因为最后几页脱落了,内容不完整,只好割爱了。
  
  这篇文稿的最后两节都是谈军事,算是研究李世民的文章中比较少有的吧。说起战争军事之类的事情,我记起以前看过一本台湾出的“中国战争史”,好像是台湾什么军事学校的教材,里面的内容真的是用来培训准备当军官的人的,因此写得非常专业。我看过这么多的类似的专著,觉得再也没有比那本书写得更好的了。毕竟一般的所谓“中国战争史”,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躲在书斋里,靠着翻弄故纸堆搞出来的。史学的专业水平虽然有,军事学的专业水平却是欠奉啦。那本书将中国历代所有稍具规模的大大小小的战役都说遍了,这里说是一本书,其实是一套书,好像有十几本的样子呢。我是不可能全看完的,主要就精读了跟李世民有关的那几场战役,写得真是好啊,可惜现在不知能到哪儿找来重读了。

(全文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clyk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18142
注册 2004-9-21


发表于 2004-9-23 18: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伪作是不错的,以事后太宗征朝鲜带的将可以反证了,但唐代传李靖兵书n种.记忆中好象有(李靖六镜军)等等把.再者伪托之人也肯定算是言之有物了
能给后世捧为托塔天王的前辈提鞋也是他的荣幸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4 19: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01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