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清代皇帝的圣旨有没有封还系统的?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6
帖子 65615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3-8-8 16: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清代皇帝的圣旨有没有封还系统的?

明朝有内阁,皇帝的圣旨如果内阁认为有问题,那可以封还,也就是圣旨就无法得到执行。虽然有可以不经过内阁的中旨,但毕竟不是主流。

清朝捏,皇帝的旨意有没有类似不能下达的情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3-8-8 17: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明朝内阁没有权力驳回圣旨。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从制度来来说,他没有任何权力。他的作用,就是协助皇帝进行文书整理。

由于撤销了宰相,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而六部每天报上来的奏折非常多,皇帝一个人根本无法进行处理(当然,象太祖、成祖这种工作狂除外),所以需要秘书帮他进行处理。秘书处理的办法,就是先对所有的奏折报告进行整理,再把每个奏折的中心意思提炼出来,写成小纸条贴在奏折上给皇帝看。皇帝处理时就不用看又臭又长的原文了,只看秘书归纳的中心意思就成。——这就是所谓的“票拟”。

当然,如果皇帝要下发一个文件(也就是圣旨),也是把秘书叫过来,说你给我拟一个什么样的文件,秘书当然是赶快去起草。——这也是票拟。秘书写好后拿给皇帝看,如果皇帝不满意,就打回去重写,——这叫做“改票”,或者叫“再拟来看”。

可见,内阁其实是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当然,间或会和皇帝抗争,有时候内阁草拟了文件,皇帝不满意,打回去说“再拟来看”,内阁也会反抗,说我就这样了,你爱怎的怎的。但这是极少数情况。

票拟是内阁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最大权力。纵观整个明朝,即使是张居正时代那样内阁最膨胀的时候,其权力也没超出票拟。

另外,在内阁票拟之上,还有更高的一个权力:批红,或者叫“票朱”。秘书归纳好奏折的中心思想,或者草拟好文件后,呈报皇帝,皇帝要在上面用红笔签署意见。但明朝皇帝到最后懒得干了,就让太监替自己干。于是太监就在内阁呈报的文件上用红笔签署,这就叫“批红”或者“票朱”。太监签署后再呈报皇帝。——事实上,这时的权力已经归于太监了。

内阁之所以权力大,力压当朝,正是因为它有票拟的权力。——想一想,所有上报的报告都要经他手,所有下发的文件都需要他起草,那么实际上国家的政策就由他来制定了。这是他权力的来源。但话说回来,他说到底不过一个秘书而已,什么事情只能按领导的意思来,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权力。

最后再说一点,内阁其实不是一个衙门,不是一个机构。它连自己的印鉴都没有。呈报文件时,用文渊阁印,下发文件时,用翰林院印。

当然,明朝是有封驳圣旨的制度的,这个权力掌握在六科给事中手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3-8-8 17: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烦请三红继续讲清朝。
我记得当初抓载垣端华的时候,说是有圣旨抓他们,他们很愤怒,说我们怎么不知道......结果是二位太后召集内阁下的圣旨。
这样看,清朝圣旨通常是走军机处的,但是内阁也有走的可能?
烦请科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存在就是合理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635
编号 427214
注册 2011-6-7


发表于 2013-8-8 17: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清军机处的那些人也不过是奴才或奴才不可得, 怎么可以封回圣旨,恶搞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3-8-8 17: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存在就是合理 的帖子

我的理解也是当然不会。

我想知道的是,清朝圣旨的下发,到底有多少条道路,而且是如何用的。
也就是说,清朝是否存在一个或者两个备用的类似军机处的机构,他们从法律上是如何办公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3-8-8 17: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3-8-8 17:02 发表
明朝内阁没有权力驳回圣旨。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从制度来来说,他没有任何权力。他的作用,就是协助皇帝进行文书整理。

由于撤销了宰相,六部由皇帝直接领导,而六部每天报上来的奏折非常多,皇帝一 ...

明代内阁的权力有一个日益增广的过程,尤其是嘉靖晚期到隆庆万历时期。
并不是你所说到没有任何权力,完全是皇家秘书。
票拟是内阁的主要权力,阁臣尤其是重臣的票拟皇帝一般不会胡乱改动,基本可以作为定见。首辅和群辅闹矛盾有不同意见除外。阁臣及皇帝的性格年资很容易起到左右作用。属于'遇强则强"类型.
尤其当票拟和批红两种权力结合的时候,威力就更大了。如天启时期。
清代军机处不过'承旨而已",内阁就更渣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3-8-8 17: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清朝的情况,和明朝往往名同而实异。

清朝也有内阁,但清朝的内阁和明朝完全不同。

在顺治时期,内阁还延续着明朝的传统,具有票拟的权力。不过这时它的权力比明朝也缩小了,主要是议政这块权力,由议政处承担了。(大家都知道,满清入关前是诸王议政的,入关后也延续了这个传统,这个机构就是议政处)。

康熙时,设立了南书房,所有特颁诏旨由南书房草拟。——这一来等于剥夺了内阁票拟的权力。

后来雍正又设立了军机处,规定所有军机大事全部有军机处草拟,一般政务由内阁票拟。——这等于是彻底废除了内阁的决策权。

军机处也不是一个正式衙门,而是一个临时机构,所有人员都是从其他部门借调而来,全都是兼职。他们只听命于皇帝。皇帝说发一个什么圣旨,他们就怎么拟文,根本没有反驳的可能。

如果皇帝要给某个人下圣旨,军机处拟定后下发,叫“传旨”。皇帝要公开发布圣旨,军机处拟定后下发,叫“内阁奉上谕”。因为大臣上奏折而批复下来的圣旨,军机处拟定后下发,叫做“奉旨”。下发时,交给内阁誊抄转发的,叫“明发”,不经过内阁直接下发的,叫“廷寄”。

从这些名目可以知道,军机处完全是皇帝私人的机构,只有奉命的权力,没有反驳的余地。这种集权程度比明朝内阁更进了一步。

明朝有六科给事中可以封驳圣旨。而清朝的给事中被纳入了都察院之下,完全失去了封驳的权力。所以清朝的圣旨没有人可以反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3-8-8 17: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3-8-8 17:29 发表
我的理解也是当然不会。

我想知道的是,清朝圣旨的下发,到底有多少条道路,而且是如何用的。
也就是说,清朝是否存在一个或者两个备用的类似军机处的机构,他们从法律上是如何办公的。

雍正后军机建立主要是军机承旨,你说的除三凶的确是通过内阁。但是法理上是说不通的。三凶认为不合祖制,矫诏,是有道理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3-8-8 18: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陆伯言 于 2013-8-8 17:40 发表

明代内阁的权力有一个日益增广的过程,尤其是嘉靖晚期到隆庆万历时期。
并不是你所说到没有任何权力,完全是皇家秘书。
票拟是内阁的主要权力,阁臣尤其是重臣的票拟皇帝一般不会胡乱改动,基本可以作为定见。首辅和群辅闹矛盾有不同意见除外。阁臣及皇帝的性格年资很容易起到左右作用。属于'遇强则强"类型.
尤其当票拟和批红两种权力结合的时候,威力就更大了。如天启时期。
清代军机处不过'承旨而已",内阁就更渣了。。。。。。。。。

我说“明朝内阁没有任何权力”,是说从制度而言,明朝内阁没有决策权。

我前面说了,明朝内阁的权力,主要就是票拟,而票拟这个权力,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建议权。——即使是张居正时期内阁权力最膨胀时,也没有超出过这个范围。至于内阁的票拟皇帝一般不会改动,这只是一种习惯做法,并不是制度规定。明朝所有政事的决定权是在皇帝手中,这点从来没有改变过。

内阁的权力日益扩张,其实说到底是皇帝怠政的结果。内阁权力渐广,起自嘉靖,至万历初年张居正时达到顶峰,这个时期,恰恰是皇帝怠政最厉害的时期。由于皇帝不理朝政,但朝政必然需要人主持,这时具有票拟权力的内阁当仁不让、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个主持者。这就是内阁权力扩大的原因。——换言之,内阁权力的扩大,其实恰恰是在弥补皇权的缺失。

但这种权力的扩大不是制度性的,只是一种偶然情况,如果遇到一个勤政的皇帝,内阁权力立刻会被收回。我们看到崇祯年间的内阁,与嘉靖、万历年间相比,权力其实已经大为缩小。原因就在于此。

打个比方,某个单位领导懒惰,什么事情都让秘书去干,一霎时间,秘书在这个单位权倾一世。可你能说这个单位的各个职务里,秘书排第一吗?当然不能,这只是偶然现象。等明天换个称职的领导来,这个秘书马上被打成原型。


其实,明朝的内阁,从制度上来讲,其实和清朝的军机处差不多,都是一种临时机构,充当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角色。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在于内阁可以给皇帝提出参考意见,而军机处则只是承旨而已。这是他们权限上的不同,就机构本质而言,则是一样的。

但明朝的内阁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3-8-8 18:1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3-8-8 20: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3-8-8 18:05 发表

我说“明朝内阁没有任何权力”,是说从制度而言,明朝内阁没有决策权。

我前面说了,明朝内阁的权力,主要就是票拟,而票拟这个权力,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建议权。——即使是张居正时期内阁权力最膨胀时,也没有超出过这个范围。至于内阁的票拟皇帝一般不会改动,这只是一种习惯做法,并不是制度规定。明朝所有政事的决定权是在皇帝手中,这点从来没有改变过。

内阁的权力日益扩张,其实说到底是皇帝怠政的结果。内阁权力渐广,起自嘉靖,至万历初年张居正时达到顶峰,这个时期,恰恰是皇帝怠政最厉害的时期。由于皇帝不理朝政,但朝政必然需要人主持,这时具有票拟权力的内阁当仁不让、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个主持者。这就是内阁权力扩大的原因。——换言之,内阁权力的扩大,其实恰恰是在弥补皇权的缺失。

但这种权力的扩大不是制度性的,只是一种偶然情况,如果遇到一个勤政的皇帝,内阁权力立刻会被收回。我们看到崇祯年间的内阁,与嘉靖、万历年间相比,权力其实已经大为缩小。原因就在于此。

打个比方,某个单位领导懒惰,什么事情都让秘书去干,一霎时间,秘书在这个单位权倾一世。可你能说这个单位的各个职务里,秘书排第一吗?当然不能,这只是偶然现象。等明天换个称职的领导来,这个秘书马上被打成原型。


其实,明朝的内阁,从制度上来讲,其实和清朝的军机处差不多,都是一种临时机构,充当皇帝私人的秘书班子角色。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在于内阁可以给皇帝提出参考意见,而军机处则只是承旨而已。这是他们权限上的不同,就机构本质而言,则是一样的。

但明朝的内阁

制度上根本就不承认内阁,也能说明内阁没有权力吗?
内阁的权力的确是票拟,而且票拟的初衷也是建议权,为皇帝节省时间和工作量,但是,这是在内阁萌芽及初步发展阶段。封建王朝的权力自然主要集中于皇权,制度上难道还能允许或者规定权力集中于臣工吗?这点我觉得要看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在乎规定了什么。
内阁的权力扩张,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包括宦权的兴起,都是因为二者的博弈。你不管或管不了,自然要人管,要给人管,人也会索要权力,你不放心,结果又来个第三者助拳。这三者是共同依存和斗争的。如果说怠政,嘉靖皇帝并不算怠政的,但是内阁权力却日重,到了隆庆(也不算很怠政),基本发展成型,而天启才是真正怠政的皇帝,这时内阁权力很大吗?
崇祯时期情况特别特殊,内阁权力的确下降,但是和天启时相比,温周的内阁也不次之。
只能说明朝的内阁建立的初衷是和清军机处建立是一致的,但是权力和活动能量远远大于之。他们可以顶撞、抗命,结党,甚至代理皇权。更有力的去影响国家决策。通俗点说,阁员比军机大臣更有实权。
所以我高中历史教科书里的一句话(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暮光菩提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57
编号 458566
注册 2012-3-7


发表于 2013-8-8 20: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就小说和历史阅读中说一下个人看法,不专业,见笑:

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有必要把出口成宪的圣意和按律制订的旨诏分开讨论。
然后,再讨论后者。圣旨是怎么制书用印的,用完印后的诏旨谁有权驳。

感觉,很多小说把口旨和诏旨没有分清。
比如,会议时反对皇帝的说法和朱印正宣后的圣旨的反对,完全不可等同视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3-8-8 22: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陆伯言 于 2013-8-8 20:00 发表

制度上根本就不承认内阁,也能说明内阁没有权力吗?
内阁的权力的确是票拟,而且票拟的初衷也是建议权,为皇帝节省时间和工作量,但是,这是在内阁萌芽及初步发展阶段。封建王朝的权力自然主要集中于皇权,制度上难道还能允许或者规定权力集中于臣工吗?这点我觉得要看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在乎规定了什么。
内阁的权力扩张,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弈,包括宦权的兴起,都是因为二者的博弈。你不管或管不了,自然要人管,要给人管,人也会索要权力,你不放心,结果又来个第三者助拳。这三者是共同依存和斗争的。如果说怠政,嘉靖皇帝并不算怠政的,但是内阁权力却日重,到了隆庆(也不算很怠政),基本发展成型,而天启才是真正怠政的皇帝,这时内阁权力很大吗?
崇祯时期情况特别特殊,内阁权力的确下降,但是和天启时相比,温周的内阁也不次之。
只能说明朝的内阁建立的初衷是和清军机处建立是一致的,但是权力和活动能量远远大于之。他们可以顶撞、抗命,结党,甚至代理皇权。更有力的去影响国家决策。通俗点说,阁员比军机大臣更有实权。
所以我高中历史教科书里的一句话(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封建王朝的权力自然主要集中于皇权,制度上难道还能允许或者规定权力集中于臣工吗”,这话当然是错误的。虽然帝国集权体制下,权力分配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在明代以前,由于宰相制度的存在,从而给予了相权以制度上的保证。——换言之,明代以前,相权的来源是制度。

但明代由于废除了宰相,使得所有行政权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也就是说,行政权成为了皇权的一部分,因此严格来说,在明代不存在所谓相权。

我一直以来坚持一点:考察官制,必须先考察其权力来源。

因为明朝内阁的权力来源不是制度,而是皇帝的私相授受,因此内阁权力只能是皇权的延伸。它没用制度的保证,所以皇帝可以随时收回。而它要想保证自身的存在,就必须仰俯于皇权之下。

内阁权力的膨胀,始于英宗即位后张太后垂帘时期。当时龙庭之上孤儿寡妇,必然要倚重外臣,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票拟制度,内阁开始拥有了决策建议权。——从这可以看出,内阁权力的扩大,的确是皇权主动让渡的结果。

内阁开始真正拥有领袖朝臣的地位,是嘉靖时,从夏言、严嵩开始,而夏言、严嵩任首辅时,正是大礼仪刚结束,嘉靖怠政开始的时候。嘉靖好方术而怠政事,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如海瑞疏中所言“二十余年不视朝”,如果这还“并不算怠政”,那真不知道什么叫不怠政了。正是在他不断的怠政之下,内阁权力才一天天扩大。

如果说嘉靖即位之初,还曾经锐意进去,那隆庆从一登基就开始消极怠工,所谓“初政而遽怠”,大臣上疏称“嗣位二年,未尝接见大臣,咨访治道”,也正是这种情况,促成了徐阶、高拱、张居正这种权臣的出现。

至于说到宦官,他能有什么权力?宦官的权力全部来自于皇权,也是皇权的延伸,所谓“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是也。在中国历史上,是真有君权和相权的博弈的,但从来没用宦权这个东西,宦官的权力都是皇帝给他的,什么时候皇帝想收回,一句话的事情。——除了唐朝的之外。唐朝的宦官掌握了神策军,他们的权力来源是军队,而不是皇权的让渡。所以中唐之后的宦官其本质是军阀。

说到这里,就知道明朝中期并不存在什么君、相、宦三权的博弈,说来说去只有一种权力,就是皇权。皇权先让渡一部分给了内阁(票拟权),后来又让渡了一部分给了宦官(批红权)。而明朝的特点,是皇权自身在政治生活中总是主动缺失。由于皇权的缺失,所以他让渡出的这两部分权力开始博弈。在嘉靖、万历年间,是以内阁为主,宦官为辅。而到了天启年间,则是宦官为主,内阁为辅。而到了不再怠政的崇祯手里,皇权不再缺失,于是内阁和宦官权力同时萎缩。——因为它们都是皇权的延伸,所以皇权要剥夺它们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明朝内阁确实可以“顶撞、抗命,结党,甚至代理皇权”,但这不过是皇帝懒得管事的结果,并不是自身有多么先进或强大。

清朝军机处确实比明朝内阁更加专制,但这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自从朱元璋取消宰相制度后,中国就再不存在君权和相权的博弈了,所存在的,不过是皇权自己的左右互搏而已。

[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3-8-8 23:0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6
帖子 65615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3-8-8 23: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明朝那些事儿》里说本来万历皇帝答应立朱常洛为太子了(大概是向众大臣宣的口谕,不是圣旨),隔天又反悔了,想让内阁发一道延后立太子的圣旨。当时的内阁首辅沈一贯(名字比较好记)说了句“万死不敢奉诏”,万历皇帝也没辙了,只好立太子。

那首辅这“不奉诏”的实质是嘛?算不算违抗皇帝的圣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暮光菩提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57
编号 458566
注册 2012-3-7


发表于 2013-8-8 23: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说说而矣,其实感觉没那么严格的,他先说“不奉诏”。

是人说话都分个决和议的。在议之时把“不奉昭”说出来,是没问题的吧?
“不奉昭”本是罪名,不用说,果断自己直接到公安局门口候着等被捕得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存在就是合理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635
编号 427214
注册 2011-6-7


发表于 2013-8-9 10: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笑话了,又见所谓的本质论;

本质上,政府对民众的剥削几千年来没什么不同;

明,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是皇帝和大臣,清,皇帝和大臣的关系是奴隶主和奴隶;

有一点进步它也是进步,就说当今世界各国,政权有多少必然的区别,也许就是一点点的进步;

[ 本帖最后由 存在就是合理 于 2013-8-9 10:0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3-8-9 10: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8-8 23:06 发表
《明朝那些事儿》里说本来万历皇帝答应立朱常洛为太子了(大概是向众大臣宣的口谕,不是圣旨),隔天又反悔了,想让内阁发一道延后立太子的圣旨。当时的内阁首辅沈一贯(名字比较好记)说了句“万死不敢奉诏”,万历皇帝也没辙了,只好立太子。

那首辅这“不奉诏”的实质是嘛?算不算违抗皇帝的圣旨??

关于这个问题,11楼“暮光菩提”说的很对的。

要把皇帝的口谕和形成文字用印下发的圣旨区分开。

虽然说“金口玉言”,但皇帝的口谕其实没有那么大的权限。充其量只能是个人建议而已。唐人所谓“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就是这个意思。皇帝的意见不经过中书、门下的草拟和审核,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只有经过法定机构起草、审核,并用印之后的圣旨,才能具有了法律效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所以,沈一贯说“万死不敢奉诏”,这是对皇帝个人意见的反驳,而非对国家政策的反对。这里体现出的是沈的个人勇气,而非制度设定。

当形成书面文件后,按照明朝的制度设计,只有六科给事中才有权利进行反对,如果六科给事中不能通过,这圣旨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3-8-9 11: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3-8-8 22:50 发表


“封建王朝的权力自然主要集中于皇权,制度上难道还能允许或者规定权力集中于臣工吗”,这话当然是错误的。虽然帝国集权体制下,权力分配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在明代以前,由于宰相制度的存在,从而给予了相权以制度上的保证。——换言之,明代以前,相权的来源是制度。

但明代由于废除了宰相,使得所有行政权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也就是说,行政权成为了皇权的一部分,因此严格来说,在明代不存在所谓相权。

我一直以来坚持一点:考察官制,必须先考察其权力来源。

因为明朝内阁的权力来源不是制度,而是皇帝的私相授受,因此内阁权力只能是皇权的延伸。它没用制度的保证,所以皇帝可以随时收回。而它要想保证自身的存在,就必须仰俯于皇权之下。

内阁权力的膨胀,始于英宗即位后张太后垂帘时期。当时龙庭之上孤儿寡妇,必然要倚重外臣,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票拟制度,内阁开始拥有了决策建议权。——从这可以看出,内阁权力的扩大,的确是皇权主动让渡的结果。

内阁开始真正拥有领袖朝臣的地位,是嘉靖时,从夏言、严嵩开始,而夏言、严嵩任首辅时,正是大礼仪刚结束,嘉靖怠政开始的时候。嘉靖好方术而怠政事,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正如海瑞疏中所言“二十余年不视朝”,如果这还“并不算怠政”,那真不知道什么叫不怠政了。正是在他不断的怠政之下,内阁权力才一天天扩大。

如果说嘉靖即位之初,还曾经锐意进去,那隆庆从一登基就开始消极怠工,所谓“初政而遽怠”,大臣上疏称“嗣位二年,未尝接见大臣,咨访治道”,也正是这种情况,促成了徐阶、高拱、张居正这种权臣的出现。

至于说到宦官,他能有什么权力?宦官的权力全部来自于皇权,也是皇权的延伸,所谓“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是也。在中国历史上,是真有君权和相权的博弈的,但从来没用宦权这个东西,宦官的权力都是皇帝给他的,什么时候皇帝想收回,一句话的事情。——除了唐朝的之外。唐朝的宦官掌握了神策军,他们的权力来源是军队,而不是皇权的让渡。所以中唐之后的宦官其本质是军阀。

说到这里,就知道明朝中期并不存在什么君、相、宦三权的博弈,说来说去只有一种权力,就是皇权。皇权先让渡一部分给了内阁(票拟权),后来又让渡了一部分给了宦官(批红权)。而明朝的特点,是皇权自身在政治生活中总是主动缺失。由于皇权的缺失,所以他让渡出的这两部分权力开始博弈。在嘉靖、万历年间,是以内阁为主,宦官为辅。而到了天启年间,则是宦官为主,内阁为辅。而到了不再怠政的崇祯手里,皇权不再缺失,于是内阁和宦官权力同时萎缩。——因为它们都是皇权的延伸,所以皇权要剥夺它们也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明朝内阁确实可以“顶撞、抗命,结党,甚至代理皇权”,但这不过是皇帝懒得管事的结果,并不是自身有多么先进或强大。

清朝军机处确实比明朝内阁更加专制,但这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自从朱元璋取消宰相制度后,中国就再不存在君权和相权的博弈了,所存在的,不过是皇权自己的左右互搏而已。

首先是你认为明代内阁制度上没有决策权,权力归于皇权。我所谓的“封建王朝的权力自然主要集中于皇权,制度上难道还能允许或者规定权力集中于臣工吗”只是你言论的发展,你认为不对?那也是对你自己的反驳而已。

还有我说的是“主要集中于皇权”,并不是你接下来反驳的“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希望你能认真的看下帖子。

我的观点很明确,明代内阁是有权力的,而且权力并不小。并不是你所谓的“没有任何权力”。

至于你说的相权来源于制度,我认为制度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王朝的发展中也是变化的。比如明代的军屯制度、卫所制度,以及建国初期对丞相制度的摒弃和对宦官的钳制,后来不能发生了种种改变吗?

你对汉晋的历史应该比较熟悉,可武帝时设置的内朝不也是对相权的分化吗?制度又何在呢?侍中尚书加入内朝,甚至之后历代成为宰相。
明代也是如此,所以“虽无宰相之名,确行宰相之实”。这和它当初作为皇帝的顾问、助手的作用也是相悖的。
所以,考察官制,不仅仅要“考察其权力来源”,还要考察其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及主要发生的实际作用。

内阁的产生及扩张的确是皇权让渡的结果,但是这也是封建王朝的有效的管理趋势。不是没一个皇帝都能做到太祖成祖那样事必躬亲,就是成祖也不行。所以引进智囊团加入决策层是必然的,没有孤儿寡母,即使成年的皇帝以后也会如此。只不过使得这种现象提前了而已。所以准确的说法,票拟现象并不是产生于弱子少后的英宗朝,而正是宣宗朝。

内阁领袖群臣?我不知道你指的领袖群臣是什么概念。所以不好评价。但是夏言严嵩的威望不知道能不能比得上三杨和杨廷和。

嘉靖好方术是事实,怠政我认为要商榷。如果你认为怠政引起内阁权重,那恰恰嘉靖朝的首辅却好像是更换最频繁的(凭印象,没有准确统计)。这是一个不理政事的皇帝的表现吗?隆庆六年又换了多少辅臣呢?我认为这正是内阁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的表现。内阁拥有自己的事权,但是最终归结于皇权。如果按你说的怠政说,天启才是最怠政的,内阁权力有几多呢?

至于宦官,之前我已经进行了阐述,好比起初一个人管理一个公司,做大做强后事务愈多愈烦,于是引进职业经理人(内阁),之后发现经理人可能会有舞弊及揽权现象,以他的觉悟既没有股东会也更不会建立董事会,只能去找几个亲近的人做个监事(宦官)。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博弈。你所说的一纸诏书废一人,这是封建皇权的根本权力,但是不会废除一项制度。比如魏忠贤被废,批红厂卫制度废没?明显没有。
不能因为某人的失势,就觉得代表的制度或阶层彻底倒台。

晚唐的宦官、皇帝及朝臣,藩镇也是一个互相博弈的过程。如果宦官算军阀,藩镇又是什么?如果用你坚持的制度起源说,神策军起初又是个什么玩意?
崇祯年间是个特殊的时期,客观原因我不赘述。但是并不是崇祯本人勤政,导致了二者失权。只不过宦权不比天启,阁权不比万历。其实监权远超万历,相权也不亚于天启。比如温周的内阁,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
综述,封建皇权是王朝的根本性和特殊性,不能因为皇权的高高在上,就否定阁权和宦权的存在及延续性。这二者不仅拥有过比较多和大的权力,而且很多时候影响过国家决策。绝对不能“因人而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伪昆仑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328
编号 478585
注册 2013-2-18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3-8-9 13: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陆伯言 于 2013-8-9 11:52 发表

内阁的产生及扩张的确是皇权让渡的结果,但是这也是封建王朝的有效的管理趋势。不是没一个皇帝都能做到太祖成祖那样事必躬亲,就是成祖也不行。所以引进智囊团加入决策层是必然的,没有孤儿寡母,即使成年的皇帝以后也会如此。只不过使得这种现象提前了而已。所以准确的说法,票拟现象并不是产生于弱子少后的英宗朝,而正是宣宗朝。

不说前面和后面,就这段个人很赞同

就因为朱元璋这种揽权方法从一开始就是站不住的,一个人再怎么英明睿智精力终归有限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以首辅为代表的内阁就真的有所谓相权吧?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权利不管是不是真的存在,如果他随时都能被皇帝剥夺,

那么不管连续有多少人切实使用、享受了这种权利我们又怎么能够说这种权利真的存在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eiyue1206
(阳谷县武都头)

毗陵郡公
平凉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216
帖子 10000
编号 304480
注册 2009-1-5


发表于 2013-8-9 15: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中国主要是人治,制度上规定的相权不可能大过君权,遇上“英主”,有制度保证的相权也得收缩,甚至转移,汉初的相权够大了,到了武帝,相权完全丢失了。。。

对于皇帝,有制度保证的相权,也就多费点手脚而已。明朝的内阁,就连这点手脚都不用废了

[ 本帖最后由 feiyue1206 于 2013-8-9 15: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司马光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52
帖子 6154
编号 325435
注册 2009-6-2


发表于 2013-8-9 15: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伪昆仑 于 2013-8-9 13:23 发表


不说前面和后面,就这段个人很赞同

就因为朱元璋这种揽权方法从一开始就是站不住的,一个人再怎么英明睿智精力终归有限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以首辅为代表的内阁就真的有所谓相权吧?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 ...

所谓的相权,也一样被削弱,被剥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纸风车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169
编号 304441
注册 2009-1-5


发表于 2013-8-9 15: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具体不明,我看过的某部小说里有提到过皇帝的圣旨要经过内阁。
但是皇帝可以发中旨,绕过内阁直接到下面。。
没有具体查过是否属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9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清朝没有“圣旨”封还系统。

“制”、“诏”、“敕”、“谕”这是正体,然后加上平时说的“玉言”。都可以称为圣旨。

就算都是圣旨,还要看有没有盖章,盖的是么章。内就何事。搞清这些,才谈得上封驳。

其它,不奉旨的理由只有:将在外、死都做不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根本法。

玉言部分,又分,议和决。在义的时候看皇帝的态度和心情了。

圣意被驳除开戏说,就只有君昏、君弱,这是打算公开造反的节奏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贩
(仙子!请自重……)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54
帖子 12309
编号 29483
注册 2005-1-3
来自 Watchmen-德玛西亚


古代的“根本法”就是“三纲五常”,只是当时没“宪法”这个概念而已。但如果以概念内容为准,三纲五常就是宪法。

国家是干嘛的:国之大事,唯祭,唯战。

国家要怎么运作:名、器不可私授。

完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3-8-9 19: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伪昆仑 于 2013-8-9 13:23 发表

不说前面和后面,就这段个人很赞同

就因为朱元璋这种揽权方法从一开始就是站不住的,一个人再怎么英明睿智精力终归有限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以首辅为代表的内阁就真的有所谓相权吧?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权利不管是不是真的存在,如果他随时都能被皇帝剥夺,

那么不管连续有多少人切实使用、享受了这种权利我们又怎么能够说这种权利真的存在呢?

1、谢谢。
2、内阁制度有个发展的过程,初期“无宰相之名,亦无宰相之位,更无宰相之责”发展阶段'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权;有丞相之权,而无丞相之责".
3、什么叫相权,秦汉时期,“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辅四夷诸侯,內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焉”。但是一样是皇帝的助手,皇权对相权有着绝对的钳制。到了武帝时期,内朝设立,侍中、散骑、尚书入朝。相权基本被排除出决策层,只拥有了行政权。这点还未必比的上内阁。所以说内阁大学士,尤其首辅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时。
4、丞相的权力一样随时能被剥夺,看看汉武帝时的丞相有几位是善终的就行了。
5、最后一句真心没看懂。。。。。。。。。。。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3-8-9 19: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纸风车 于 2013-8-9 15:47 发表
具体不明,我看过的某部小说里有提到过皇帝的圣旨要经过内阁。
但是皇帝可以发中旨,绕过内阁直接到下面。。
没有具体查过是否属实。。

明代皇帝可以发中旨,一般通过皇帝找太监传诏,部分也有口谕的。但是这种情况不多,发中旨是要被竖中指的。
正是因为票拟制度被公认为是正规的发布文件的途径,所以中旨才会被鄙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慕容十二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365
编号 54306
注册 2005-11-30


发表于 2013-8-10 16: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陆伯言 于 2013-8-9 19:43 发表


明代皇帝可以发中旨,一般通过皇帝找太监传诏,部分也有口谕的。但是这种情况不多,发中旨是要被竖中指的。
正是因为票拟制度被公认为是正规的发布文件的途径,所以中旨才会被鄙视。。。。。。。。。。

鄙视是在大礼议那个君权与相权斗争的关键期的特殊状态

像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立皇帝、九千岁时期,全无节操的大臣没啥资格鄙视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6
帖子 65615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3-8-10 16: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张居正时期捏?

自己票拟,李太后一妇人管不了政事儿啊,然后找冯保盖个章,几乎没有不通过的,说那会天子姓张并不为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慕容十二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365
编号 54306
注册 2005-11-30


发表于 2013-8-10 16: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3-8-10 16:52 发表
张居正时期捏?

自己票拟,李太后一妇人管不了政事儿啊,然后找冯保盖个章,几乎没有不通过的,说那会天子姓张并不为过

但是程序合法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伪昆仑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328
编号 478585
注册 2013-2-18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3-8-12 08: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小陆伯言 的帖子

个人认为说相权一般不用汉初讨论

相权的大发展从东汉末尤其魏晋开始有了真正的发展

已经不是皇帝凭个人意愿就可以说罢就罢的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3-8-12 16: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伪昆仑 于 2013-8-12 08:00 发表
个人认为说相权一般不用汉初讨论

相权的大发展从东汉末尤其魏晋开始有了真正的发展

已经不是皇帝凭个人意愿就可以说罢就罢的了

不是拿汉朝说事。只是对你所说的内阁无相权有点不解。
无名有实这已经说的很透彻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5 04: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26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