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hittite于2003-10-24, 12:37:58发表
原帖由fs7711于2003-10-24, 08:40:44发表
桓温军事才能一般,入川的胜利还靠了几分运气。他打打小毛贼还差不多。
南北朝时期,南朝北伐能有几次攻下洛阳,诸位“神往”的陈庆之算一次吧。第一次北伐时,大军深入敌国,理应速战,奈何屯兵观望?人们指责他北伐意在取得威望而震慑朝廷,何不成胜攻取长安?说这些话的人和王夷甫之流有什么区别。姑且不说长安城墙高城坚,仅仅是前秦在长安附近游动伺机反扑的三万铁骑,就不能让人觉得棘手;桓温大军转战千里,与秦军屡次交锋,虽取胜居多,但区区四万人,死伤数千,又兵分三处,已是强弩之末。这时关中百姓群起响应,可是北方坞堡豪强却没什么动静。所以他会问王猛:“吾奉天子之命,将锐卒十万为百姓除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殊不知这些坞堡主要等局势明朗才会有动作(都在候风云而后动),而北伐必须得到坞堡主的支持。祖逖就说过:“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桓温没有看清这一点,没有积极争取坞堡主的支持,用兵“欲望持久,坐取全胜”,最后军粮不继(这个很关键,前秦坚壁清野所致),孤立无援,兵败而归。前秦苻坚就曾说过:“每思桓温之寇也,江东不可不灭。”。
我明白了,地方豪强在等哪方更占上风吧?看来他们对桓温还是没有必胜的把握,桓温本人也可能是心里没底。
如果他速发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大家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