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fengxv 于 2009-7-17 20:11 发表
我认为商朝那几个不是庙号,至少与后世的庙号不同。理解成对祖先尊崇的一种称号比较合适。
后世的庙号,应始于刘邦的太祖。史书说“功最高,为汉太祖”也与后世“上庙号”的用词不同,显见此时制度尚阙,“太祖”仅是对功高祖先的尊称。西汉在王莽掌权以前的庙号太祖、太宗、世宗,无不体现此意。从王莽开始,才有褒崇意味的字被用作庙号。自此,庙号算是和谥号扯上了关系,实际上成为谥号的扩展。
商朝究竟如何,我们今天实在是难以真正了解,所以那几个高宗、中宗的称呼,权就当成庙号了。
汉初制度尚阙,这个说法我举双手赞成。刘邦庙号“太祖”,但基本上自刘邦死后就称呼他高祖了,而刘邦庙亦称为“高帝庙”,而非“太祖庙”,流传至今的汉代瓦当中,还有“高庙万世”的瓦当,这应当就是高帝庙遗物。偶认为这正是汉初制度尚阙的体现。
至于说“太祖”仅是对功高祖先的尊称,这点偶倒是有些异议。庙号制度很明显是和宗法制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它首先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所以我认为“太祖”、“太宗”、“高宗”、“中宗”之类的称呼,最初应该是对先祖的称呼,犹如我们称四世祖为“曾祖”,称五世祖为“高祖”一样。
周代无庙号,而商代庙号制度在汉初时就已不可考,所以汉初上刘邦庙号时,依据居然是“功最高”,这恰恰是汉初庙号制度尚阙的体现。后世韦玄成、刘歆等人对“太祖”的解释,或有附会之处,但相比汉初的认识,我倒觉得他们更接近“太祖”本意。
至于王莽时期才使用褒崇意味的字作庙号,这是因为王莽时期庙号开始泛滥,既然泛滥了,字不够用了,当然只能选择那些有褒崇意味的字了。
而王莽时期之所以庙号开始泛滥,其原因是儒家的理论思想发生了变化。王莽之前,西汉宗庙制度是采用韦玄成的“一祖二宗四亲庙”理论,王莽开始,则是使用刘歆的“一祖六亲宗无数”理论。所以王莽之前,只有一祖二宗,王莽时,就有n个宗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