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吴元叹 于 2008-2-16 12:52 发表
世:承命不迁曰世;景物四方曰世;贻庥奕叶曰世
说老实话,这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但一般而言,得到世的谥号的多半是与前朝有较大差别,本身又有相当功业的皇帝,同时也有承前启后的意思。如果是世祖,多半是类似于开国皇帝之类的存在,由于种种原因并非第一代皇帝,于是得到这个谥号,比如光武帝、曹丕、北魏拓跋焘、忽必烈、顺治。基本都可以看作开国皇帝看待。世宗,大致就是与前朝政策有较大差别,本身又有相当功业的皇帝。比如汉武、唐代宗李豫(唐代世字犯忌讳,以代字代替)、柴荣、金世宗、明世宗、清世宗。也的确,后周、金、明清四代,世宗均非正嫡,一开始可能是偶然,到后来,不排除习惯的影响。不过,即使如此,要得到世宗的称号,没有一定功业也是不行的。
天子七庙,除去太祖之外,三昭三穆,是依次更替的,数世之后都要迁走,换上与新皇帝更亲近的位子。但对于有特殊功业的皇帝,又有不迁之庙。
如《文献通考》:朱子论古今庙制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大夫、士降杀以两。而《祭法》又有士二庙、官师一庙之文。大扌氏士无太祖而皆及其祖考也(颜师古曰:“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昭,明也。穆,美也。後以晋室讳昭,故学者改昭为韶。”)。其制皆在中门之左,外为都宫,内各有寝庙,别有门垣。太祖在北,左昭右穆,以次而南(晋博士孙毓议)。天子太祖百世不迁。一昭一穆为宗,亦百世不迁(宗,亦曰世室,亦曰祧。郑注《周礼·守祧》曰:“宗,亦曰祧,亦曰世室。”
世室就是不迁之庙。
承命不迁曰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朱熹所说“一昭一穆为宗,亦百世不迁”,一般多为太宗与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