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雄才大略的混蛋皇帝—明成祖朱棣, 只是个人观点
性别:未知-离线 万里悲秋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3
功绩 38
帖子 421
编号 83463
注册 2006-9-17


发表于 2006-9-17 21:4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原创]雄才大略的混蛋皇帝—明成祖朱棣

      关于朱棣,吼吼,秋秋很早就想说上几句了。这个人争议还是蛮大滴,有说好的,也有说他坏的。所以呢?我就起了这么个标题,只是个人观点。

      事情要分两个方面来看,说他雄才大略,指的是他的谋略、军事才能、以及应变能力、还有做为人主应有的政治眼光与天份。说他混蛋,说的是他的屠杀行为、他对犯臣士人的BT行为,还有他篡改历史的行为(看史书的最恨这点,呵呵)。当然,有争议的行为也有,比如说迁都,网上就有人为此问题争论不休。再比如说下西洋的问题,还有明边境问题,皆是后人有所争议的。

      嗯,就先从三保太监下西洋这一伟业说起吧,至于他的军事政治等诸多问题,来日方长,一步步来。

      为何先从这点说起呢?事出有因,刚刚看了一部介绍郑和的记录片。节目作的是不错,只是跑出来几个农民,表情激动、神采飞扬、无比自豪的说道:“我们是郑和的后人。”差一点吓的我把嘴里的饭喷掉。郑和十二岁入宫,再早熟,也不至于有后吧?后来看说明,是郑和堂兄弟的旁枝。由此可见,只要是名人,哪怕是太监,都有人愿意沾点小光的,呵呵,算是题外话了。

      关于郑和下西洋,基本上有三种说法。

      一、是为了率领武装商队进行皇朝海外贸易。并满足老朱“万国朝贡”的虚荣心。

      这一说的可信程度呢,个人认为也是有的。说是去贸易,其实往往花高价买小国的货物。并用财物,使小国向往中华之风范。一路花费金银无数。搞贸易的人,是要计算成本的,如此不计成本的贸易行为,还真是罕见。当然,老朱的虚荣心倒也是满足了,只是小国之主来朝,大明王朝又出了一笔不菲的费用。唉,果然是财大气粗呀。只是百姓的生活,并非此处一位朋友贴中所言,粮食多的吃不完。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日子过的很艰难。所以,七下西洋虽然有利于大明宣扬国威,但是其根本是构筑在人民的困苦之上的。试想,靖难之役、出兵安南、五征漠北、修建北京再加上个七下西洋,老百姓如果真的粮食吃不完,那只能说明中国当时出了一个与袁隆平相似的农业家。举个小例:永乐十八年,太子朱高炽路过邹县的时候,就发现当地人跨篮拾草仔。原来是当地人留作充饥之用。当时山东如此,徐、淮皆如此。所以,七下西洋,也说明成祖的好大喜功之心。

      二、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并提高自身威望。

      嗯,这一说普遍得到大数人的认可,而且也有其可行性。对小邦耀其国威,并施以财物,相信这些线人们不会收留建文帝这样一个无实用的主儿。只是,花的代价太大,而且,郑和同志的国际精神也着实令人钦佩。三万人的船队,在路过爪哇岛的时候,被人无端杀掉170人,都没有用强硬的武力去报复。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气度还差的太远。在旧港与锡兰的两次用兵都属于自卫性质,教训完了就算。唉,可惜去寻个人,立个威。枉死了那么多的将士,也为之一叹。

      三、为了在军事方面与帖木儿帝国抗衡。

      嗯,这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也算是为老朱同志找到了一件说的过去的合理理由。在1404年,帖木儿帝国调动了四十多万大军东征明朝,但因他们的头儿死在途中,所以作罢。明成祖于1405年派郑和首下西洋,是为了笼络印度等国,采取外交手段去解决武力问题。并且,也有“耀兵异邦,示中国富强”目的,但随着帖木儿帝国的分裂,郑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时,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七下真的是很多余。

      后人说起郑和下西洋,都是将他以哥伦布、达伽马想提并论。个人认为,真的是言过了。对后人来说,这的确是值的骄傲的事情,但是真正的实惠却少的可怜。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下,郑和所开的商道与航道,在明仁宗时,就全部锁闭。并且,七下西洋也给当世的国家财政造成负担,还费花大笔费用去欢迎那些来朝贡的小邦(有的动不动来个一千多人)。唉,试想,如果能开辟个殖民地,倒也是一件状举。中国保守观念由来已久,所以,明成祖此举,个人认为,除却前几次的军事、政治意义,倒也无太大实惠可言。

只是个人的观点,不到之处,请指教了。关于老朱的其他事情,以后慢慢探讨。


[ 本帖最后由 万里悲秋 于 2006-9-17 21:4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名尸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22
编号 58096
注册 2006-1-22


发表于 2006-9-17 22: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雄才大略的人,是不会久居人下的。燕王就是这么一个好例子。
不就是抢了侄子的家产么?!  没什么大不了的哦  嘿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萧十一狼
(永世最萌拉克丝)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21
帖子 2056
编号 80477
注册 2006-8-26
来自 荒原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9-17 23: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期待LZ把它写完啊
无论是好是坏,这人很有太祖之风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儒人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仕女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68
编号 82095
注册 2006-9-7
来自 Peking
家族 欧阳一族


发表于 2006-9-17 23: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太祖的不争之令,让郑和下西洋只能是风光一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nce1981
(轩辕坑王)

白衣伯爵
太常丞
岳家军军师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53
帖子 4568
编号 66973
注册 2006-4-24


发表于 2006-9-18 09: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要知道七下西洋的风光是建立在耗费了多少国家财力的基础上
其实成祖一生的功绩靖难之役、出兵安南(出兵三十万)、五征漠北(动不动就五十万人)、修建北京(疏通运河)再加上个七下西洋,已经耗尽了全国的财力,综观明代16帝,也只有成祖敢这么做。
史书中评价汉武帝时,曾说武帝有亡国之举而无亡国之果,其实这句话用来评价成祖也不为过,之所以没有亡国之果是因为明朝经历太祖时四大案和成祖奉天靖难后清算朝臣之后,国家已经没有反抗之力了,而帝权又前所未有的强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伟君子
(野驴楚才)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4
帖子 2397
编号 36946
注册 2005-4-16


发表于 2006-9-18 09: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朱棣本身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对于百姓来说,过的日子并不怎么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游客II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8
帖子 1846
编号 47042
注册 2005-8-28


发表于 2006-9-18 09: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雄才大略的混蛋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儒人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仕女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68
编号 82095
注册 2006-9-7
来自 Peking
家族 欧阳一族


发表于 2006-9-18 17: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为了在军事方面与帖木儿帝国抗衡。

      嗯,这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也算是为老朱同志找到了一件说的过去的合理理由。在1404年,帖木儿帝国调动了四十多万大军东征明朝,但因他们的头儿死在途中,所以作罢。明成祖于1405年派郑和首下西洋,是为了笼络印度等国,采取外交手段去解决武力问题。并且,也有“耀兵异邦,示中国富强”目的,但随着帖木儿帝国的分裂,郑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时,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七下真的是很多余。



太牵强,显然是拿现代历史观点猜测古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城子

太末侯
轩辕参合左使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3
功绩 753
帖子 9896
编号 21
注册 2003-8-21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6-9-18 18: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儒人 的帖子

朱棣篡位之后大事兵戎,改变了建文帝创造的文治天下的大好局面。本来按照建文帝的路子,有可能实现汉文景之治这样的局面的,但是朱棣上台之后,历史的进程就完全改变了。

有一点简直是该千刀万剐--朱元璋明令要求太监不得干政,结果就是他的这个混帐儿子给破坏了。也倒好,明朝亡就亡在这些太监手里。连明朝最后的希望都是太监害死的,呵呵。真是报应不爽阿!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儒人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仕女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68
编号 82095
注册 2006-9-7
来自 Peking
家族 欧阳一族


发表于 2006-9-18 18: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6-9-18 18:14 发表
朱棣篡位之后大事兵戎,改变了建文帝创造的文治天下的大好局面。本来按照建文帝的路子,有可能实现汉文景之治这样的局面的,但是朱棣上台之后,历史的进程就完全改变了。

有一点简直是该千刀万剐--朱元璋明令 ...

大兴征伐,国内矛盾严重,不牢固控制权力,他怎么能够一次次的征伐?并且他上台上的不光彩,所以恢复宦官干政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只不过这一选择留给后人的遗憾太多了。。。。
但关键不在太监能不能专,而是他有没有机会,后期的那些王公大臣都没责任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6-9-18 18: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傻孩子,就是因为国内不稳 才要打仗啊.
越打就越稳.如果亲征就更稳.----他真是亲征了,对吗?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儒人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仕女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68
编号 82095
注册 2006-9-7
来自 Peking
家族 欧阳一族


发表于 2006-9-18 18: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但是打后更不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_Artemis
(冠子)

燕郡公集庆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6
功绩 895
帖子 8351
编号 68083
注册 2006-5-8
来自 雲夢山莊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6-9-18 19: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郑和下西洋毕竟是壮举
且不说它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回顾历史,至少它给了我们一段辉煌和向他人吹嘘的本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wrcxy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3
帖子 5324
编号 8012
注册 2004-5-31


发表于 2006-9-18 20: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万里悲秋 于 2006-9-17 21:44 发表
...  后人说起郑和下西洋,都是将他以哥伦布、达伽马想提并论。个人认为,真的是言过了。对后人来说,这的确是值的骄傲的事情,但是真正的实惠却少的可怜。 ...

这点不敢苟同。大家航海的目的就不一样,不能以后人的眼光只看捞到多少实惠。如果以实惠来论的话,哥伦布才是最可怜的呢。从造船、航海、航程、军事等技术角度看才比较公平。仔细看看老外讲郑和以及宝船的记录片更能感受七下西洋的壮举。唉,为什么自家的壮举也是老外拍得周全呢!

PS:至于承受七下西洋的老百姓,那是另一个话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圆点

羽林军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9
帖子 415
编号 40481
注册 2005-6-7


发表于 2006-9-18 20:2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郑和下西洋近年有更多的更详细的资料和更新的观点,其影响不仅仅是对中国,郑和驾的是从那后的200年里最好的船,更好的了解一下其中细节再评论会更好些。
至于解释为朱棣主要用来对付帖木儿这个只能算是个人之言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里悲秋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3
功绩 38
帖子 421
编号 83463
注册 2006-9-17


发表于 2006-9-18 21: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上朋友对我的支持,本意是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让大家共同探讨。没想到见到这么多的朋友的高论,让悲秋受益非浅。

本来想说别的事情,既然有的朋友说起出兵之事,那悲秋就先说说老朱的武功吧。




    记得一次,我的一位富朋友请我到弓箭俱乐部消遣。现在想想也是于心不忍,几只小兔、小鸡在地上用无辜的眼神望着我们。当我们欢笑过后,它们却倒在血泊之中,只是罪过呀。阿弥驮佛,愿那几只小动物早日往生吧。
   
    虽是残忍,但也让我试了试射箭的感觉。说实话,射箭真的很麻烦,全身N个关节都要到位,箭才能射的准。想那古时的弓箭肯定更麻烦,有时还要在马上射箭,并且,古人只称颂神箭手。没听说过,有神弩手这一称号。由此可见,过去射箭精准之难。呵呵,算是此段文字之前的一段闲话了。

    当然,说此闲话也是有一定目的,老朱就是马上功夫的高手。冲锋陷阵、骑射突围,早在老朱还是小朱的时候,就已经得心应手了。朱棣30岁,就已经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统帅。并且在洪武二十三年,大胜蒙元平章乃儿不花,难得此战是兵不血刃地大胜对手。从这一方面,充分体现出老朱的军事天分。

    后来的靖难之役也能说明朱棣是不错的将领,但是,史书对他的称颂之辞,个人认为实在是言过了。

    想统兵打仗,自身水平要达到,对敌人与自己人要冷酷无情,还有一点,就是运气要好。无疑,朱棣这些优点都占了。

    说他冷酷无情,嗯,老朱的确是个狠角色。看看史书上记载的,老朱攻下一个地方,如果心里不爽,他不是屠降兵,就是坑降卒。充分发扬了中国古代名将的传统美德。只是数量不够,所以没有排上前三名。

    说他运气好,嗯,的确是好。如果不是侄子建文帝颁下不许杀老朱的旨令,老混蛋这么个冲锋陷阵法,早被人射成剌猬了。

    当然平心而论,在靖难之役中,老朱的表现,还是可以与司马懿有的一比。并且,开始装病装孙子,简直就是仲达的翻版。不知司马泉下有知,是否会惊呼:你侵犯我版权,我要告你!

    当然了,成就朱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文帝及其臣下在军事上的无能。有些人认为,太祖已经将那些有能耐的将领杀光了。其实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实在说不过去。中国这么大,只要伯乐找对人,就不愁找不到好的千里马。可惜,建文帝手下那票文人,只知纸上谈兵,文人误国这句话,也实在是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当时明军之中,会打仗的也有平安、铁铉等数人,可这位仁慈主儿,只用一些花花大少或是空谈之人做统帅,灭不了老朱也是有正常的事情。

    当然,老朱的时机把握的好,战略眼光放得远,倒也是事实。在得到太监报信,知道京都空虚的事情之后。毅然直趋金陵、临江决战。而且,老朱用人不疑。在生擒明军蒙将火耳灰等人之后,即命释放,让他们担任自己的贴身侍卫。由此来看,那个仁慈懦弱的大侄子,的确不是他朱四叔的对手。

    这是说老朱靖难之役中的表现,好再说一下出兵安南。

    出兵安南,其实不是老朱想把地盘扩大,而是安南自找的。

    安南,其实是老朱的父亲朱重八同志生前明确指示,不可征讨的十二小国之一。所以,安南对明称藩,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只是在建文帝的时候,丞相黎季嫠发动政变,杀主子陈氏,建立了胡氏政权。后来,陈氏后人到了明朝诉冤,所以,老朱刚既位,也想摆摆大国威风,所以派兵5000人护送其回国即位。

    其实,这黎氏父子也是死摧。在明确表示欢迎陈氏后人回国为王,而且自己又不丢实权的情况下(反正人回国之后,任你摆布,搞个暴疾之类的名目,弄死就可以了)。他们打了一个漂亮的埋伏战,大挫明军,而且把明官员、陈氏后人全部杀掉。这就不能怨老朱发火派兵来讨了。

    于是,老朱派大将朱能率二十多万军队去征讨安南,对外号称八十万。结果可想而知,生擒黎氏父子,把安南变成了明土。可惜的是,经营了二十几年后,安南再度丢失,一直独立到现在,也是可惜可叹之事。具体原因,属于后面讨论的范围。


    而五入漠北,也是老朱同志的状举之一。只是,胜利的果实,实在不能与前辈徐达、蓝玉相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朱面对的是一些没有政治远图的游牧部落。像鞑靼、瓦剌部,入寇只是为了抢劫财物。没有政治主张,内部也不团结。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明朝没有选出能征北的好将领。永乐七年,大将丘福率兵十万征讨鞑靼,全军覆没。信得过的太无能,老朱为人又多疑,所以只好自己领兵。当然,也与安南一样,有一些别的原因。

    战果当然还是有的,只是动不动就出动个几十万人,而且最后死在征途中,可谓是得不偿失。并且,对鞑靼、瓦剌部的用兵,没有收到动其根本的效果。

    纵观有明一代,明军的神勇无敌,主动出击.从明成祖之后,就几乎成为了一个神话。在明成祖时期,明朝的将士,虽然战败,也保持自己的信念,舍身成仁。而到了明末,明军动不动就像少于自己数倍的敌人投降。想想,也真值得深思。


    个人观点,妄言,妄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里悲秋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3
功绩 38
帖子 421
编号 83463
注册 2006-9-17


发表于 2006-9-18 21:3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wrcxy与圆点朋友在回复中谈了对郑和的看法.我的观点,难免有失偏颇,所以还要谢谢二位的指教.
只是,实惠与否倒真不是我以今人的观点来认识的.下西洋,在明仁宗朝,就视为先帝之弊政之一,也有不少大臣进言,下西洋的对国家财政的负担以及一些别的后果.
圆点朋友指教的也很对,嗯,郑和下西洋,的确代表了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而且对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影响.只是,值得人深思的是,为什么这么先进的航海技术,只能如昙花一现.而且,带来影响的是别的国家,而我国还是从那以后,对这些技术经验熟视无睹.这也是值得人深思的.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西方世界造成了殖民风潮,并且美洲的历史由那时开始改变,而中国的技术当时先进,却依然保持着守旧的步伐,只到被西方列强打醒,也是让人为之叹息.后人纪念郑和,称颂的是他的壮举,但也只是壮举罢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圆点

羽林军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9
帖子 415
编号 40481
注册 2005-6-7


发表于 2006-9-18 22:0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哥伦布等人的航海动机说起来还真不如郑和。光环都是后人加的,他本人不过想的是个人的仕途罢了。如果朱棣象康熙一样久朝,也许世界真会改变,必竞就算现在这样也已经有中国人拉开欧洲航海引路这一说了。
客观上讲欧洲人的愿望是很强烈的,葡萄牙打不开新航路几乎难以活下去,中国这方面则完全不同,国富力强,交流中更多的是贡献者。虽然中国反之锁国是不对的,但从常理思考,如果没有野心报复非常,能力非常之君,怎么看中国也没有去打开新世界的必然理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7
帖子 65654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06-9-18 22: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照楼主这么说,没几个皇帝不混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咋只提了郑和七下西洋这个事儿?某家还想多看几句骂朱棣的话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6-9-18 22: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朱棣的战略眼光还是不错的,不过战术能力就有点问题了,看靖难之役他毙伤10万敌军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他打济南表现的实在是糟糕,一开始就决水灌济南实在让人莫名其妙,没被砸死也是命大.后来又有东昌大败主将战死.难道铁铉与盛庸就那么NB?其实看他们守济南并没有表现出多么高超的能力.说"只用一些花花大少或是空谈之人做统帅"其实也不完全,靖难之役后期的主要战役是盛庸,平安等人指挥的,但是依然败多胜少,唯一一次大胜:"庸引兵屯东昌以邀之,背城而阵。燕王帅兵直前薄庸军左翼,不动。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燕将硃能帅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而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与其说是盛庸高明不如说是朱棣鲁莽了.看他打赢的那几次:真定,北平,郑村坝,白沟河等等我感觉他确实有一定的调动敌军的能力,不过最后取得胜利似乎还是靠猛打猛冲,有好几次还是靠运气帮忙.

      他北征时的表现比靖难之役好的多,似乎朱棣那50万大军中的骑兵部队很少,参与追击的部队只有2万人,这里我就奇怪了,丘福当年可是有10万骑兵的,说他全军覆没其实是指他所在的前锋部队全军覆没,主力不战逃回去了,按说朱棣不应该只有那么点骑兵,他为什么不多带部队,分成前后2部进行追击呢?这样要安全的多。交战起来也有兵力可以包抄敌军后路,抓住本雅失里的机会就更大。他在对付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的战斗过程中的表现很好,但是在击败他们后的追击就难以令人满意了,追击百里就撤了,斩草不除根是后患无穷的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6-9-18 23:0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希望楼主把它写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黄巾军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偏将军
好贴 2
功绩 14
帖子 385
编号 65207
注册 2006-3-25


发表于 2006-9-19 13: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永乐帝废除了朱元璋不准太监干政的规定,从明以后的历史来看,这可以说是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里悲秋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3
功绩 38
帖子 421
编号 83463
注册 2006-9-17


发表于 2006-9-19 21:1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的鼓励与支持,秋秋才浅皮厚,有负各位.欢迎各位指教!


    记得儿时,父亲到北京出差,顺便带我一起去。当时的心情是很高兴激动的,因为可以见识一下首都的风采,还有诸多名胜古迹。结果去了,真是有大开眼界之感。那座宏伟的故宫,见证了中国五百多年的历史。而当我站在长城上,眺望远处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涌上心头。

    只是在自豪骄傲之余,我也见识了数十位书法家的杰作。只见他们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很认真的、很细致的在长城上,篆刻着:某某到此一游。那字写的也说的过去,端的是张牙舞爪、鬼憎神厌。现在想想,对当年那群书法家,秋秋除了佩服之余,也替他们松了一口气。幸好他们是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如果是在老朱当领导的时候,这群书法家,或许已经被砍头了,嗯,充军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估计老朱会激动的说道:是谁动了俺滴砖头!

    好,言归正传,就谈谈昨天有关的一些待说明的事情,还有对老朱迁都北京的一些个人看法。

    遥想老朱他爹当年,雄姿英发,一张倭瓜脸充满了红光。北方在徐达、蓝玉等名将的征讨下,已经日渐平静。所以,朱重八同志开始对这些有能耐的功臣下手,开展革命运动,将其剿了个一干二净。但是朱重八是雄主,水平在明朝这一代皇帝中是NO.1。因此,在杀功臣的同时,朱重八同志开始着手对北方的经营。

    朱重八一方面在北方边境沿长城一带遍置卫、所,屯驻重兵。并增设了北平、辽阳、大同都指挥。另一方面,他又把九个会领兵的儿子封于长城之外,由辽阳到甘肃一线,设辽、宁、燕、谷、代、晋、庆、秦、肃九个封国。北方防御阵容相当可观,不用说蒙古已经分裂,就算是统一的部落,也未必能冲破这条条彼此相通、内外互补的防线。

    可问题是朱重八忘了这么一件事,功臣守边,他是不放心。可是自己儿子守边,自己的长孙就会放心了吗?在历史上,为了权力利益,不用说是叔侄,就算是亲父子,照样动刀子。所以,老朱就是借着老爹给他的权力,篡了侄子的江山。

    可是,问题又来了。朱老混蛋虽然清了君侧,当了皇帝。可对他侄子对待他的政策还是非常赞同的。于是,老朱大力实行削藩。北方诸王兵权尽释,态度不好的,就废成庶人,背地找人将其弄死,再开个追悼会。态度好的呢,就把他迁到南方,派专人监视,一有异动,送上数袋耗子药。做完了以后,老朱松了一口气,总算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老朱了,可问题又来了。边境谁来守呢?

    这个问题,老朱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

    由武将来守?不好!不给他权力吧,他守不住。给他权力吧,没准他变成个“石敬瑭”“刘知远”之类的人物。

    由文臣来守?也不好!宋朝就是个例子,而且,文臣对老朱来说,也是信不过的。原因以后再谈。

    哪找什么人来守呢?于是老朱想了一个好办法,长城以内自己守!长城以外远一些的地方,设个衙门,找个太监做政委帮他守。

    老朱这么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太监嘛,没有根的一群人。就算是造反了,他也没有继承他事业的后代。因此,比用纯爷们儿,让人放心的多。只是他忘了,太监也是人,是人都有贪心,而且太监的花费也是相当大的。娶妻、收子,凡是纯爷们儿有的事,太监们也想拥有,虽然明知道那是假的。

    有的人说明亡之征兆,是在万历朝。其实,要论根源的话,还是要怪老朱施行的混蛋政策。

    前面说安南,本已经成为我中华之土地,皆是因为太监在那里横征暴敛,逼得安南地方的百姓造了反。并且,刚开始起义时,明驻安南的官员本是有能力扑灭起义的。也是因为太监怕他人立功,只派很少的兵力去讨伐,结果兵败。后来又导致朝廷花了大笔军费,死了十几万性命,最终还是让安南独立。

    再说辽东之地吧,老朱在今黑龙江一带设了个奴儿干都司,其前身是辽东都司。嗯,看看明朝地图,的确很令人振奋,而且秋秋与人谈满清起源时,也常常把这个奴儿干都司挂在嘴边。但是,老朱却用了一个叫亦失哈的女真太监掌管大权。而这个太监却十分的贪财,激使女真各部联合重建,太监只是为了钱,有些事情任由各部落自行处理,统治逻辑无非是只要孝敬我,就是顺民。所以,到了明朝中期,这个奴儿干都司就成了一个无实权的空名机构。东北又无重镇,结             果。。。。。。。!唉,总之都是太监惹的祸。但细想想,一些明亡之因,皆由老朱所种。

   
    而老朱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来自漠北的鞑靼、瓦剌两部的侵扰。

    于是老朱打起了迁都的念头,并且,连很长时间不用的长城,也一起修筑。

    网上有人说老朱迁都,是明败亡原因之一。还有人说,老朱迁都,是觉得那里是自己的老窝,回去住放心。秋秋觉得,老朱迁都,也是很无奈的事情。江南的天气,江南的风景,比起北京强很多。老朱迁都,施行的就是“天子戍边”。修长城,说白了是为了防御,也表明了,明朝,对北方的战略,由攻变守。

    但是修长城、迁新都,总是要花银子的。于是,老朱开始展现前辈秦始皇强权手段,给当时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对穷人、富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山西一个商人为彰显身家,以示忠君爱国,一出手就捐了几百万两银子,结果弄巧成拙,明成祖表面龙颜大怒,内心乐的春光灿烂,将其满门抄斩,所有财产没收充公。而穷人呢,除了上缴税赋,还要去充力役,苦不堪言。不过,修长城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起了有限的作用,再就是让我们这些后人沾沾光,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长城。呵呵,个人观点。

    迁都也是费了一番周折的,整整建了近十五年。老朱在迁都的问题上,装做很大度。曾下诏令群臣条奏阙失、直言无隐。豁然有唐太宗纳谏之高风。当时,聪明一点的、知老朱本性的大臣,都开始装孙子。而有几个不识抬举的,想创建君臣际遇的一些实在人,仗义直言,结果惹得老朱狂性大发,君臣际遇没弄成,倒落的数人砍头,数人流放。以史为鉴,兄弟们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领导拍着你的肩头,和颜悦色的对你说“小X,我在工作中是不是还有什么不足呀?提个建议吧!”你可要注意了,想想老朱所作所为,你只能装孙子,昧着良心对上司说:“领导文成武德,泽被苍生。。。。。。(下删一百字,太肉麻)”

  好了,一切看来都停当了,该出兵立个威了。于是老朱亲征,率几十万大军,北伐漠北。在此,可以窥见,老朱的确是老了,人越老越怕死。再也没有当年,自己率几百人往人堆里扎的功夫了。特别是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这三次征北,与其说,是去征讨,说白了,更像是一场几十万人的军事大游行。那些北方蛮族也是识相之人,只做了几下象征性的抵抗,就不见了踪影。最令老朱郁闷的是第五次,连个人影都没见到。(有的朋友奇怪为何当时明军骑兵少,个人认为军事游行人多就可以了,呵呵)

  所以,老朱前期的军事才能,是被逼出来的,为了生存。后期领兵逞能,也是逼出来的,为了面子。唉,其实一切根源,不都是老朱自己给自己造成的吗?

  莫以为皇帝很舒服,其实皇帝也很累,不论是有能耐的,还是没能耐的(嗯,好色贪酒的皇帝当然也累了)。



   
个人妄言,见谅!见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风吹醒英雄梦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46
编号 81992
注册 2006-9-6


发表于 2006-9-19 22: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靖难改变了大明的走向,更加集权.专制.压制士人,建文虽弱,但宽松.民主,开放,成祖过于好大喜功.费尽民力.尖刻.暴戾.重用宦官与特务,对大明后来遗害无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启风居主人)

白衣伯爵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197
帖子 4681
编号 43763
注册 2005-7-19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6-9-20 18: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wrcxy 于 2006-9-18 20:05 发表

这点不敢苟同。大家航海的目的就不一样,不能以后人的眼光只看捞到多少实惠。如果以实惠来论的话,哥伦布才是最可怜的呢。从造船、航海、航程、军事等技术角度看才比较公平。仔细看看老外讲郑和以及宝船的记录片 ...

郑和下西洋,假若走上殖民道路,那今日中国岂不早是超级大国了?可以说,永乐年间的航海时代造成了中国与世界第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差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wrcxy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3
帖子 5324
编号 8012
注册 2004-5-31


发表于 2006-9-20 18: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9-20 18:19 发表

郑和下西洋,假若走上殖民道路,那今日中国岂不早是超级大国了?可以说,永乐年间的航海时代造成了中国与世界第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差距

当年的殖民大国现在哪个是超级大国?今天的超级大国只有一个,不过以前倒是个被殖民的地方。历史没有假设。
另外不知道你所说的差距是指什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万里悲秋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3
功绩 38
帖子 421
编号 83463
注册 2006-9-17


发表于 2006-9-20 21: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记得还是读高中的时候,曾经看过一本明末小说。书名叫做《型世言》,内容无非是仿照三言二拍,讲些个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故事,然后附上因果,教人学好。记得书中有一回,写的是铁铉的两个女儿,因父之故,身陷青楼。结果守节不屈,最终得了一个好结果。

    当时年少纯真的心灵,真的差一点被作者的文笔所感染,以为世间真有公道,真有报应。可是以后看了些有关朱老混蛋的史书,才知道,《型世言》所写,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犯了朱老混蛋的手中,任你贞节烈女,也要去乖乖接客。

    好,言归正传,既然写老朱的光辉事迹,就少不了壬午殉难,以及对明朝统治所带来的影响。

    壬午殉难,说白了,就是老朱对那些心怀建文帝的文人以及大臣进行屠杀。但是,老朱与他爹不同的地方在于,老朱杀人虽不如明初四案杀的人多,但是名声恶劣,影响深远。

    嗯,就先说那位人如其姓的铁铉吧。这个人真的是忠肝义胆,是个好汉子,而且是运用心理战的高手。老朱开始差一点就被他所设机关砸成肉泥。而且,当老朱发射炮石,炮轰济南城的时候,铁铉将太祖神位摆在城墙之上。老朱恨的牙根痒痒,但也无可奈何,总不能担上个炮轰亲爹灵位的不孝之名吧。

    但是,当老朱成为皇帝之后,开始搞清算了。老铁也真是条汉子,押上殿来,始终背对老朱,抗言不屈。惹的老朱变态之心顿起,命人将老铁的耳鼻割下,炖熟了喂本人自吃。自古以来,没见过这么变态的刑法,老朱算是开了先例。而且,老朱还问铁铉味道如何?没想到铁铉大声道:味道好极了。

    人坚持自己的信念,任何外力也不能屈服。于是朱老混蛋开始寸磔铁铉,并且在他的身体上,拨上热油。让人将其尸体向北,做跪伏状。真的是把残忍变态发挥到了极致。

    老朱不仅让铁铉自食其肉,也让别的所谓犯臣自食其肉。并且,还开了历史一个新纪录,灭了方孝儒十族。

    道衍称方孝儒是天下读书种子,虽有过言,也足见方孝儒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但是,那方孝儒与那齐泰、黄子澄一样,虽然谋国事不在行,但是不失其忠,始终不屈服。老朱一怒,灭其十族,将其学生朋友凑成十族之数。老朱变态的地方在于,他把方孝儒所谓的十族,一一押到方孝儒面前动刑,总共杀了八百七十三人。
  
    灭人十族的事情都做出来了,那灭三族、灭九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朱重八别的好处没学到,杀人的本领倒是青出于蓝。瓜蔓抄株累甚众,一些忠臣的老家,被朱混蛋屠了个干净。并且,老朱杀的兴起,有时也亲自动手折磨犯臣。锤击鞭杖,老朱都是朝死里下手.

    杀灭了犯臣们,老朱的流氓本性也透露出来。犯臣的妻女,送入教坊供人淫乐。那位铁铉的夫人杨氏与两个女儿,虽然没有被杀,却过着比死还痛苦的生活。每天要接一定数量的客。忠臣身死家辱,自古没有如此惨烈。

    这让我想起了曹操,他杀孔融,加了个不孝的罪名,让孔融死后名声也不好听。可是,老朱实在找不到道德上的罪名加在那些犯臣身上,只好派人淫其妻女,坏其家门。由此可见,《型世言》那一回中,作者虽然没有明写老朱的坏处,但却在文字中间,透露着对朱老混蛋的不满。

    屠杀过后,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自古对待前朝忠义之士,一般都是杀之成其名,也有放逐的,也有软禁的。但是没有哪位皇帝是采取老朱这样变态手段的,包括那些胡人所建立的政权。

    故李世民杀亲兄建成,其臣下,能为我用则留之,不为我用杀之成其名。忽必烈杀文天祥,只是杀其身,并在其死后褒扬其行为,而家属不问。朱元璋虽然也是个狠主儿,但是对敌人的忠义之人,也是大为赞赏。清朝皇帝,对明末抗清之忠臣,也是立传表彰,反而对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汉人走狗,进行批判。

    因为这些皇帝都明白一个道理,尊敬敌人的忠臣,可以对我手下的臣吏立一榜样,树其忠君爱国的信念,为自己更好的效忠。可是老朱就不同了,他这样的屠杀忠义之士,采取变态手段污辱不屈服自己的人,变相的教育了他的手下:

    “我要的是奴才,那些仁义之类的东西,就让他见鬼去吧!”

    估计他在杀的性起的时候,不会想到,那些忠于自己的人,心中会做何感想。他们或许在想,尽忠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将来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是保持忠心,还是。。。。。?而且,老朱对文人思想观念的改变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些文人,估计心里也会怀疑,为何按圣贤之书行事,却落得个妻女供人淫乱的下场。道义,在老朱的屠杀下,变了味道。

    所以,明亡之时,少了尽忠之臣,多了降臣叛将。少了守道之士,多了反复文人。也为之一叹。

    故朱重八屠杀,是整肃官场,清除功臣。而老朱屠杀,是灭了人传统的忠义观念,并且也显现了自己的混蛋与变态。


妄言,妄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哈哈,想看的就是这个。第一篇黏黏糊糊,这两篇才算是骂出来了。某家对朱棣没有一点儿好感,但看到有人批朱棣,心里便觉痛快。修养不够,惭愧,惭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 万里悲秋 于 2006-9-19 21:14 发表
好了,一切看来都停当了,该出兵立个威了。于是老朱亲征,率几十万大军,北伐漠北。在此,可以窥见,老朱的确是老了,人越老越怕死。再也没有当年,自己率几百人往人堆里扎的功夫了。特别是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这三次征北,与其说,是去征讨,说白了,更像是一场几十万人的军事大游行。那些北方蛮族也是识相之人,只做了几下象征性的抵抗,就不见了踪影。最令老朱郁闷的是第五次,连个人影都没见到。(有的朋友奇怪为何当时明军骑兵少,个人认为军事游行人多就可以了,呵呵)

这段极其同意,原来也做过类似的评价,ctrl+c,ctrl+v,呵呵。

不谈那些,再来说几句永乐。明朝的武功相对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这也是必然的现象,开国名将、百战雄兵尚在,武风未衰。洪武的武功的确很好,连某家这个讨厌明朝的人也没有异议,感觉永乐的武功则嫌有些名大于实。
永乐还是燕王时,讨服乃儿不花,树了不小的威名,实质上不算什么大成就。后来做了皇帝,两大武功,一则五次北伐蒙古。其间颇能玩弄政治手腕,分化蒙古诸部,效果显著,军事才能却不见长,始终谨慎有余,不敢将大军展开,前两次都胜了,却未伤蒙古元气,后三次直接就没看见蒙古骑兵的影子,来了趟草原一月游,抢了人家几只羊罢了。个人觉得,可能是老了,也尊贵了,不复年轻时候的锐气。而且,说实话,北伐的最大成就是使得瓦剌强大起来了,遗祸子孙。总的来说,永乐五次北伐对蒙古的打击远不如他老爸那八次严重。二则灭亡安南。八十万大军压境,打这么一个小国,《明史》都没怎么好意思提。联想到靖难时,永乐屡败于盛庸、平安之手,不过是欺负白痴李景隆罢了,他的真实水准值得怀疑。孝宽兄作《百将传》时似乎额外提到了永乐,颇为称许,某家这里不以为然。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5 01: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87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