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史实资料大全--供大家制作剧本参照
性别:未知-离线 bdro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1
功绩 16
帖子 54
编号 229068
注册 2007-10-20


发表于 2008-3-29 19: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史实资料大全--供大家制作剧本参照

三国时期人物大全 做剧本MOD的时候备用 转来给大家参考
取自《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三国演义》

二   画

丁仪(正礼) 丁奉(承渊) 丁览(孝连) 丁原(建阳) 丁谧(彦靖) 丁廙(敬礼) 卜静(玄风) 丁氏 丁厷 丁立 丁孚 丁固 丁忠 丁封 丁咸 丁宫 丁晏 丁密 丁谞 丁斐 丁蕃 丁夫人 丁君干 刁玄 刁嘉 



三   画

士仁(君义) 士燮(威彦) 士孙瑞(君荣) 于禁(文则) 山涛(巨源) 卫兹(子许) 卫觊(伯儒) 卫继(子业) 卫旌(子旗) 卫臻(公振) 卫瓘(伯玉) 习祯(文祥) 马齐(承伯) 马良(季常) 马忠(德信) 马勋(盛衡) 马超(孟起) 马谡(幼常) 马腾(寿成) 马日磾(翁叔) 士干 士匡 士武 士祗 士颂 士壹 士廞 士徽 士<黄+有hùi> 士孙萌 士孙瑞 于圭 于吉 于诠 于糜 于毒 于绰 大桥 万秉 万泰 万彧 万潜 小桥 千万 弓遵 卫开 卫固 卫弥 卫烈 卫恂 卫温 卫演 卫文经 卫仲道  习忠 马玉 马艾 马台 马休 马延 马宇 马良 马茂 马秉 马承 马玩 马忠 马岱 马钧 马铁 马相 马修 马秦 马普 马照 马遵 马邈 马元义



四   画

王士(义强) 王允(子师) 王双(子全) 王平(子均) 王仪(朱表) 王匡(公节) 王戎(濬冲) 王观(伟台) 王甫(国山) 王连(文仪) 王沈(处道) 王恂(良夫) 王烈(彦方) 王凌(彦云) 王商(文表) 王深(道冲) 王肃(子雍) 王修(叔治) 王浑(玄冲) 王昶(文舒) 王颀(孔硕) 王祥(休徵) 王朗(景兴) 王基(伯舆) 王谋(元泰) 王雄(元伯) 王象(羲伯) 王弼(辅嗣) 王嗣(承宗) 王粲(仲宣) 王睿(通耀) 王蕃(永元) 王默(处静) 王濬(士治) 韦康(元将) 韦诞(仲将) 韦曜(弘嗣) 太史享(元复)  太史慈(子义)  毛玠(孝先)  仓慈(孝仁) 公孙度(升济)  公孙瓒(伯圭)  文立(广休)  文钦(仲若)  文聘(仲业)  尹奉(次曾) 邓方(孔山) 邓艾(士载) 邓芝(伯苗) 邓飏(玄茂) 孔桂(叔林) 孔伷(公绪) 孔昱(世元) 孔融(文举) 孔乂儁 王才 王山 王广 王门 王方 王氏 王允 王业 王生 王立 王必 王训 王则 王伉 王买 王邑 王含 王当 王同 王乔 王延 王后 王冲 王访 王异 王芬 王灵 王表 王直 王松 王金 王肱 王定 王始 王政 王咸 王思 王钦 王度 王恽 王誧 王祐 王祚 王起 王彧 王秘 王豹 王悝 王海 王著 王营 王晨 王崇 王族 王寄 王普 王遂 王谦 王照 王稚 王简 王靖 王模 王廙 王摩 王建 王经 王颀 王威 王累 王惇 王琰 王楷 王瓘 王赟 王徽 王夔  王元泰 王子服 王夫人 王弘直 王经母 王美人 王昭仪 王贵人 韦晃 韦端 韦休甫 五梁 尤突 车浚 车胄 区星 牛金 牛辅 牛利 牛盖 毛甘 毛后 毛机 毛炅 毛晖 毛曾 毛嘉 仇昭仪  升迁亭公主 公孙修 公孙恭 公孙晃 公仇称 公孙延 公孙阳 公孙范 公孙昭 公孙豹 公孙琙 公孙犊 公孙集 公孙模 公孙滕 公孙渊 公孙越 公沙卢 公绪恭 公录康 从钱 乌延 乌越 卞广 卞兰 卞后 卞秉 卞晖 卞隆 卞琳 文丑 文布 文休 文武 文岱 文厚 文虎 文恭 文雍 文鸯 文仲宝 尹世 尹卢 尹齐 尹异 尹宗 尹胡 尹嘉 尹默  尹夫人 邓义 邓升 邓龙 邓由 邓句 邓当 邓芳 邓良 邓贤 邓忠 邓凯 邓济 邓朗 邓铜 邓敦 邓辅 邓静 邓羲 邓子孝 邓玄之 孔宙 孔信 孔羡



五   画

石伟(公操) 石德林(寒贫) 田丰(元皓) 田畴(子泰) 田豫(国让) 史涣(公刘) 卢钦(子若) 卢埏(子笏) 卢毓(子家) 白侯(子安)  令狐邵(孔叔)  令狐愚(公治)   乐详(文载) 乐进(文谦) 冯习(休元) 冯熙(子柔)  司马芝(子华)  司马师(子元)  司马防(建公) 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 司马儁(元异) 司马朗(伯达) 司马望(子初) 司马徽(德操) 司马懿(仲达) 边让(文礼) 去卑 甘公 甘环 甘醴 甘夫人 正昂 古朴 左丰 左灵 左奕 左駗 左延年  石干 石苞 石建 石广元 东乡公主 东里衮 申仪 田氏 田林 田银 田章 田景 田续 田韶 田楷 田彭祖 史路 史璜 卢显 卢洪 卢植 卢藩 丘建 丘力居  白氏 白寿 白绕 白虎文 句安 句扶 冬逢 冬逢妻 乐敦 乐綝 乐就 乐隐 乐肇  冯方 冯礼 冯则 冯芳 冯紞 冯肃 冯谅 冯朝 冯斐 冯楷 司隶 司蕃 司马攸 司马伷 司马孚 司马钧 司马岐 司马洪 司马俱 司马遗 司马肇 司马儁 边洪 边章 毋丘兴 毋丘秀 毋丘重 毋丘毅 弘咨 弘璆



六   画

邢颙(子昂) 吉茂(叔畅) 吉穆(思然) 吉邈(文然) 毕轨(昭先) 吕布(奉先) 吕范(子衡) 吕凯(季平) 吕岱(定公) 吕虔(子恪) 吕据(世议) 吕蒙(子明) 朱才(君业) 朱然(义封) 朱据(子范) 朱绩(公绪) 朱儁(公伟) 伍孚(德瑜) 伍琼(德瑜) 任峻(伯达) 任安(定祖) 任嘏(昭先) 仲长统(公理) 华表(伟容) 华陀(元化) 华歆(子鱼) 华融(德蕤) 华覈(永先) 伊籍(机伯) 向朗(巨达) 向秀(子期) 向条(文豹) 全琮(子璜) 刘巴(子初) 刘永(公寿) 刘弘(叔和) 刘伶(伯伦) 刘协(伯和) 刘先(始宗) 刘邠(令元) 刘阜(伯陵) 刘桢(公干) 刘劭(孔才) 刘表(景升) 刘岱(公山) 刘备(玄德) 刘放(子弃) 刘宠(祖荣) 刘勋(子台) 刘晔(子扬) 刘陶(子奇) 刘理(奉孝) 刘陶(季冶) 刘邕(南和) 刘惇(子仁) 刘焉(君朗) 刘琰(威硕) 刘禅(公嗣) 刘虞(伯安) 刘廙(恭嗣) 刘璋(季玉) 刘繇(正礼) 刘璿(文衡) 刘馥(元颖) 羊祜(叔子) 关羽(云长) 许允(士宗) 许攸(子远) 许劭(子将) 许靖(文休) 许褚(仲康) 许慈(仁笃) 孙礼(德达) 孙匡(季佐) 孙权(仲谋) 孙休(子烈) 孙观(仲台) 孙坚(文台) 孙和(子孝) 孙奂(季明) 孙邵(长绪) 孙松(子乔) 孙奋(子扬) 孙羌(圣台) 孙河(伯海) 孙亮(子明) 孙桓(叔武) 孙峻(子远) 孙资(彦龙) 孙该(公达) 孙贲(伯阳) 孙虑(子智) 孙辅(国仪) 孙乾(公祐) 孙皓(亢宗) 孙皎(叔明) 孙翊(叔弼) 孙綝(子通) 孙策(伯符) 孙登(子高) 孙瑜(仲异) 孙静(幼台) 孙韶(公礼) 孙霸(子威) 孙鲁育(小虎) 孙鲁班(大虎) 阮咸(仲容) 阮瑀(元瑜) 阮籍(嗣宗) 纪陟(子上) 邢氏 邢友 邢贞 邢举 圭泰 吉本 芒中 朴胡 成弘 成当 成何 成宜 成济 成倅 成廉 成藩 成公英 成律归  夷廖 毕谌 师纂 吕乂 吕习 吕公 吕由 吕合 吕并 吕兴 吕旷 吕贡 吕辰 吕昭 吕建 吕据 吕常 吕桂 吕祥 吕壹 吕雅 吕翻 吕翔 吕霸 吕布妻 吕伯奢 吕威璜 吕蒙母 曲义 朱光 朱异 朱成 朱乔 朱纪 朱抚 朱灵 朱治 朱纬 朱育 朱桓 朱恩 朱宣 朱损 朱盖 朱琬 朱越 朱皓 朱褒 朱赞 朱熊 朱蕤 朱太后 朱万岁  朱建平 朱淑媛  伍习 伍延 优居 伐同 仲姬 伏后 伏完 伏德 任先 任岐 任览 任度 任养 任福 任燠 任夔 华当 华雄 华缉 华锜 伊声耆 伊健姬妾  向氏 向存 向充 向宠 向举 全仪 全后 全纪 全尚 全怿 全祎 全柔 全寄 全绪 全辉 全缉 全熙 全静 全翩 全端 全公主 全尚妻  刘干 刘川 刘氏 刘艾 刘宁 刘正 刘节 刘平 刘式 刘伟 刘助 刘何 刘龟 刘阿 刘邵 刘邠 刘延 刘丞 刘范 刘贤 刘郃 刘封 刘度 刘武 刘茂 刘松 刘尚 刘昕 刘和 刘宝 刘诞 刘询 刘详 刘承 刘政 刘柱 刘胄 刘钦 刘类 刘恂 刘豹 刘敏 刘谌 刘琦 刘琮 刘琬 刘循 刘寔 刘俊 刘胤 刘彦 刘祗 刘夏 刘虔 刘铄 刘租 刘隽 刘涣 刘姬 刘基 刘略 刘翊 刘阐 刘隐 刘琳 刘斐 刘普 刘寓 刘缉 刘慈 刘献 刘颖 刘韪 刘靖 刘瑁 刘璝 刘瑶 刘辟 刘熙 刘磐 刘辩 刘整 刘纂 刘璩 刘瓒 刘子奇 刘子敬 刘子璜 刘元起 刘夫人 刘长仁 刘奉林 刘望之 刘雄鸣 刘德然  刘元起妻  齐周 汜嶷 羊度 羊琇 关平 关兴 关统 关靖 关彝 州泰 江宫 安平 安阳公主  许玚 许旻 许定 许相 许勋 许钦 许昌 许晏 许韶 许乾 许混 许综 许游   许叔龙 那楼 阮武 阳仪 阳群 阴化 阴溥 阴夔 阴贵人 纪灵 戏志才  孙干 孙氏 孙元 孙布 孙仪 孙弘 孙伟 孙伉 孙兴 孙安 孙异 孙秀 孙希 孙邻 孙宏 孙紘 孙奉 孙规 孙茂 孙苗 孙英 孙奇 孙昕 孙怡 孙弥 孙承 孙绍 孙封 孙轻 孙昭 孙恭 孙恩 孙高 孙朗 孙据 孙胤 孙咨 孙奕 孙恢 孙宪 孙泰 孙耽 孙彧 孙狼 孙旅 孙姬 孙邕 孙基 孙盛 孙曼 孙晞 孙康 孙谞 孙绩 孙绰 孙综 孙越 孙超 孙壹 孙闿 孙谦 孙楷 孙歆 孙<雨单wān> 孙楞 孙慎 孙熙 孙暠 孙毓 孙瑾 孙嘿 孙德 孙璠 孙耀 孙子才 孙夫人 孙宾硕 孙策母



七   画

邯郸淳(子叔) 严畯(曼才) 严干(公仲) 苏则(文师) 杜预(元凯) 苏林(孝友) 杜袭(子绪) 杜琼(伯瑜) 杜微(国辅) 杜挚(德鲁) 杜恕(务伯) 杜理(务仲) 杜畿(伯侯) 杜夔(公良)  杨丰(伯阳) 杨仪(威公) 杨阜(义山) 杨伟(世英) 杨戏(文然) 杨沛(孔渠) 杨修(德祖) 杨洪(季休) 杨彪(文先) 杨暨(休先) 杨俊(季才) 杨赐(伯献) 李义(孝懿) 李立(建贤) 李严(正方) 李权(伯豫) 李孚(子宪) 李邵(永南) 李典(曼成) 李胜(公昭) 李恢(德昂) 李通(文达) 李福(孙德) 李撰(钦仲) 李秉(玄胄) 李密(令伯) 李朝(伟南) 李衡(淑平) 李邈(汉南) 吾粲(孔休) 邴原(根矩) 来敏(敬达) 步骘(子山) 吴质(季重) 岑晊(公孝) 吴应(温舒) 吴范(文则) 何进(遂高) 何宗(彦英) 何晏(平叔) 何曾(颖考) 何颙(伯求) 何祗(君肃) 何桢(元干) 何夔(叔龙) 应劭(仲远) 应贞(吉甫) 应玚(德琏) 应余(子正) 应璩(休琏) 辛毗(佐治) 辛敞(泰雍) 宋忠(仲子) 沈友(子正) 沈珩(仲山) 张飞(翼德) 张辽(文远) 张休(叔嗣) 张华(茂先) 张存(处仁) 张纯(元基) 张范(会仪) 张纮(子纲) 张茂(彦林) 张松(永年) 张郃(儁乂) 张承(仲嗣) 张南(文进) 张昭(子布) 张津(子云) 张特(子产) 张悌(巨先) 张既(德容) 张鲁(公祺) 张温(惠恕) 张缉(敬仲) 张秉(仲节) 张承(公先) 张俨(子节) 张咨(子议) 张猛(叔威) 张荐(子明) 张敦(叔方) 张翔(元凤) 张楚(仲允) 张裔(君嗣) 张嶷(伯岐) 张邈(孟卓) 张翼(伯恭) 陆云(士龙) 陆纡(叔盘) 陆抗(幼节) 陆机(士衡) 陆凯(敬风) 陆逊(伯言) 陆骏(季才) 陆康(季宁) 陆绩(公纪) 陆胤(敬宗) 陆喜(文仲) 陆瑁(子璋) 陈化(元耀) 陈纪(元方) 陈武(子烈) 陈宫(公台) 陈泰(玄伯) 陈矫(季弼) 陈琳(孔璋) 陈翔(仲麟) 陈登(元龙) 陈骞(休渊) 陈群(长文) 陈震(孝起) 陈表(文奥) 陈到(季休) 陈祗(奉宗) 陈谌(季方) 陈温(元悌) 陈寔(仲弓) 陈瑀(公玮) 邵悌(元伯) 邵畴(温伯) 邯郸商 芮玄 严才 严匡 严圭 严纲 严昕 严密 严维 严敬 严象 严舆 严颜 严潜 严白虎 劳精 苏马 苏飞 苏双 苏由 苏妃 苏伯 苏非 苏固 苏尚 苏怡 苏铄 苏越 苏愉 苏衡  苏仆延  杜义 杜长 杜会 杜松 杜通 杜基 杜祺 杜路 杜普 杜濩 杜夫人 杨氏 杨丑 杨仆 杨弘 杨条 杨任 杨白 杨训 杨汰 杨竺 杨怀 杨奉 杨昂 杨欣 杨秋 杨洪 杨济 杨祚 杨密 杨综 杨琦 杨颙 杨帛 杨阜 杨厚 杨恭 杨原 杨豹 杨崇 杨敏 杨谟 杨粲 杨肇 杨豫 杨融 杨穆 杨敬叔 李丰 李乐 李历 李升 李仁 李允 李玉 李术 李业 李永 李伏 李异 李成 李延 李兴 李寿 李进 李孚 李条 李邹 李邵 李述 李若 李虎 李服 李肃 李封 李球 李辅 李崇 李俊 李胤 李桓 李朔 李祯 李姬 李基 李乾 李盛 李勖 李敏 李鸿 李绪 李越 李惠 李遗 李简 李堪 李催 李蒙 李歆 李暹 李儒 李韶 李整 李膺 李翼 李伯仁  李求承 李贵人 李意其 酉牧 吾彦 来敏 来氏 来忠 步阐 扶禁 扶罗韩 护留 步玑 步协  步璿 步夫人 步度根 岑述 岑昏 吴五 吴巨 吴氏 吴平 吴达 吴安  吴匡 吴纲 吴班 吴硕 吴景 吴敦 吴修 吴免 吴林 吴述 吴奋 吴砀 杨岳 吴资 吴普 吴祺 吴遽 吴纂 吴瓘 吴霸 吴穰 吴懿 吴子兰 吴夫人  时苗 怀叙 闵纯 闵贡 谷利 何平 何仪 何苗 何双 何茂 何典 何定 何洪 何祗 何蒋 何雄 何遂 何曼 何植 何邈 何才人 何太后  位居 位宫 邻戴 邹丹 邹岐 邹临 邹靖 应伦 冷苞 辛机 辛评 辛宪英 宋阶 宋玮 宋金 宋定 宋建 宋姬 宋豪 宋果 宋宪 宋谦 沐并 沈成 沈莹 沙末汗 沙摩柯  张卫 张允 张氏 张方 张节 张布 张让 张达 张世 张玄 张当 张任 张后 张约 张吉 张式 张权 张刚 张延 张邠 张多 张汎 张异 张进 张赤 张杨 张角 张纯 张英 张苞 张虎 张宝 张肃 张弥 张绍 张南 张勋 张钧 张俭 张音 张奂 张奉 张表 张林 张郁 张奋 张尚 张旻 张固 张咏 张京 张怿 张怡 张政 张闿 张济 张举 张峻 张绣 张著 张爽 张梁 张超 张颛 张咸 张持 张顺 张修 张泉 张俊 张奕 张恂 张阁 张炯 张祗 张陟 张统 张泰 张恭 张晟 张倚 张俶 张姬 张毣 张通 张硕 张婴 张惇 张尉 张隐 张瑛 张琰 张喜 张雄 张雅 张敞 张就 张羡 张富 张裕 张属 张颖 张靖 张慕 张戬 张磐 张震 张憙 张融 张象 张温 张横 张遵 张燕 张衡 张瓒 张霸 张夔 张懿  张才人 张牛角 张白骑 张世平 张辽母 张护雄 张景明 张翁归 张鲁母 陆玄 陆式 陆延 陆宏 陆尚 陆袆 陆景 陆晏 陆睿 阿鹜 阿罗槃 陈生 陈兰 陈仆 陈凤 陈正 陈本 陈术 陈白 陈永 陈迁 陈式 陈声 陈时 陈应 陈邵 陈苗 陈茂 陈牧 陈延 陈炜 陈珪 陈耽 陈就 陈败 陈郃 陈曶 陈袆 陈毖 陈勋 陈修 陈恂 陈济 陈敖 陈恭 陈颃 陈容 陈策 陈焦 陈象 陈裕 陈勤 陈粲 陈福 陈端 陈融 陈叔山 邵南 邵登 纺绩 妫览

八   画

苑康(仲真) 范滂(孟溥) 范慎(孝敬) 武周(伯南) 国渊(子尼) 罗宪(令则) 和洽(阳士) 金尚(元休) 金祎(德伟) 金旋(元机) 周奂(文明) 周昕(大明) 周昭(恭远) 周宣(孔和) 周毖(仲远) 周泰(幼平) 周鲂(子鱼) 周瑜(公瑾) 周群(仲直) 周不疑(元直) 庞统(士元) 庞德(令明) 庞瘠(子异) 庞德公(山民) 郑冲(文和) 郑胄(敬先) 郑浑(文公) 郑泰(公业) 郑袤(林叔) 法正(孝直) 单固(恭夏) 宗预(德艳) 审配(正南) 孟仁(恭武) 孟达(子度) 孟光(孝裕) 孟宗(恭武) 孟康(公休) 孟建(公威) 环夫人 武陔 范旉 范疆 林恂 枣祗 拔奇 卓膺 尚广 尚弘 昌豨 昌霸 典满 炅母 呼厨泉 罗厉 和逌 和离 和鸾 卑衍 卑湛 卑弥呼 卑弥弓呼 儿寻 儿孝德  儿禅 贪至王 金玮 金奇 乳母当 服养 周巨 周处 周同 周异 周护 周谷 周旨  周尚 周条 周邵 周直 周贤 周昂 周忠 周京 周承 周勃 周奕 周举 周祗 周贺 周胤 周循 周峻 周浚 周姬 周逵 周旌 周朝 周遗 周舒 周熙 周生烈 庞会 庞柔 庞舒 庞延 庞宏 庞林 庞迪 庞恭 庞曾 庞羲 於夫罗 郑长 郑氏 郑甘 郑泉 郑宝 郑度 郑崇 郑绰 郑遂 郑熙 郑像 郑小同 单甫 单经 单子春 法真 法邈 泄归泥 注诣 波调 治元多 治无戴  沮授 沮鹄 宗玮 宗修 审荣 审固 审德 官雝 郎稚 屈晃 弥加 孟观 孟武 孟郁 孟思 孟获 孟曜



九   画

赵云(子龙) 赵岐(邠卿) 赵昂(伟章) 赵俨(伯然) 赵咨(君初) 赵咨(德度) 郝普(子太) 荀攸(公达) 荀恽(长倩) 荀纬(公高) 荀昙(元智) 荀诜(曼倩) 荀俣(叔倩) 荀衍(休若) 荀彧(文若) 荀爽(慈明) 荀勖(公曾) 荀谌(友若) 荀顗(景倩) 胡奋(玄威) 胡质(文德) 胡济(伟度) 胡烈(玄武) 胡渊(世元) 胡威(伯虎) 胡昭(孔明) 胡敏(通达) 胡综(伟则) 胡潜(公兴) 胡邈(敬才) 胡母班(季皮) 栈潜(彦皇) 牵招(子经) 是仪(子羽) 种会(士季) 钟毓(稚叔) 钟皓(季明) 钟繇(元常) 钟劭(申甫) 钟拂(颖伯) 钟离牧(子干) 郗虑(鸿豫) 皇甫嵩(义真) 郤正(令先) 姜叙(伯奕) 姜维(伯约) 娄圭(子伯) 祖茂(大荣) 祢衡(正平) 费观(宾伯) 费祎(文伟) 姚伷(子绪) 贺齐(公苗) 贺邵(兴伯) 贺循(彦先) 骆俊(孝远) 骆统(公绪) 封仁 封俌 封諝 项峻 赵广 赵月 赵弘 赵正 赵达 赵安 赵宗 赵范 赵直 赵忠 赵彦 赵宠 赵昱 赵钦 赵泉 赵亭 赵祗 赵莋 赵统 赵累 赵韪 赵睿 赵融 赵姬 赵娥 赵庶 赵浮 赵温 赵谟 赵犊 赵楫 赵衢 赵戬 赵顒 赵濯  赵元达 赵孔曜 赵青龙 赵威孙 郝光 郝温 郝昭 郝萌 荀适 荀禹 荀恺 荀绲 荀彪 荀缉  荀頵 荀霬 牵弘 牵嘉 胡才 胡卫 胡氏 胡伉 胡冲 胡轸 胡遵 胡衢 胡母彪  胡车儿 胡赤儿 胡薄居姿职 柳毅 柳甫 柯吾 轲比能 临汾公主 骨进 闻人敏  闾举 钟辿 种拂 种辑 钟峻 钟邕 钟瑜 钟演 钟毅 钟豫 钟离茂 钟离褘  段训 段灼 段珪 段昭 段颍 段煨 皇甫郦 皇甫闿  侯成 侯忠 侯和 侯音 侯览 侯选 侯谐 俞赞 郤俭 郤揖 爰熙 爰邵 饶助 施正 施但 施明 施宽 施朔 迷当 姜氏 姜商 姜隐 姜维母 洪进 洪明 宣隆 宣靖 祖山 祖郎 祝恬 祝奥 祝臂 祝公道  费扬 费承 费栈 费诗 费曜 费伯仁 姚信 姚泰 姚琼 贺达 贺景 盈氏 骆秀



十   画

秦宓(子敕) 秦朗(元明) 聂友(文悌) 袁术(公路) 袁尚(显甫) 袁绍(本初) 袁逢(周扬) 袁隗(次阳) 袁涣(曜卿) 袁遗(伯业) 袁熙(显奕) 袁谭(显思) 耿纪(季行) 桓阶(伯绪) 桓范(元则) 桥玄(公祖) 桥瑁(元伟) 贾充(公闾) 贾洪(叔业) 贾诩(文和) 贾逵(梁道) 夏侯玄(太初)  夏侯尚(伯仁)  夏侯和(义权)  夏侯承 夏侯威(季权)  夏侯惇(元让) 夏侯渊(妙才)  夏侯惠(稚权)  夏侯琳(子林) 夏侯霸(仲权) 顾邵(孝直) 顾承(子直) 顾谭(子默) 顾雍(元叹) 射援(文雄) 徐干(伟长) 徐详(子明) 徐奕(季才) 徐宣(宝坚) 徐原(德渊) 徐晃(公明) 徐盛(文向) 徐庶(元直) 徐彪(仲虞) 徐邈(景山) 徐璆(孟玉) 徐季龙(开明) 脂习(元升) 留赞(正明) 凌统(公绩) 殷礼(德嗣) 殷观(孔休) 高干(元才) 高柔(文惠) 高堂隆(升平) 郭奕(伯益) 郭恩(义博) 郭淮(伯济) 郭嘉(奉孝) 郭诞(元奕) 郭建(叔始) 郭修(孝先) 郭宪(幼简) 郭德(彦孙) 郭攸之(演长) 唐固(子正) 凉茂(伯方) 浩周(孔异) 诸葛乔(伯松) 诸葛融(叔长) 诸葛诞(公休) 诸葛亮(孔明) 诸葛恪(元逊) 诸葛珪(子贡) 诸葛原(景春) 诸葛靓(仲思) 诸葛瑾(子瑜) 诸葛瞻(思远) 陶谦(恭祖) 秦松 秦晃 秦狼 秦翊 秦洁 秦博 秦静 素利 秦夫人 袁龙 袁礼 袁沛 袁迪 袁侃 袁胤 袁綝 袁亮 袁敏 袁雄 袁嗣 袁滂 袁徽 袁耀 袁霸 袁夫人 袁元长 袁春卿 耿纯 耿武 耿祉 耿鄙 晋宗 桓发 桓邻 桓治 桓威 桓禺 桓祐 桓翊 桓嘉 桓彝 桥公 桥蕤 索靖 栗攀 贾习 贾龙 贾访 贾信 贾原 贾范 贾辅 贾模 贾穆 夏氏 夏牟 夏舍 夏昭 夏恽 夏侯兰  夏侯本  夏侯充 夏侯咸  夏侯劭  夏侯奉 夏侯绩 夏侯博 夏侯献 夏侯廉 夏侯廙 夏侯褒 夏侯儒 夏侯衡 夏侯纂 夏侯令女 顾济 顾裕 顾雍母 顿子献 柴玉 钱钦 钱博 脩氏 脩则 脩武卢 倪太守 射慈 徐氏 徐元 徐他 徐存 徐忠 徐和 徐质 徐绍 徐钦 徐荣 徐勋 徐商 徐璜 徐胤 徐真 徐顾 徐姬 徐陵 徐逸 徐盖 徐琨 徐揖 徐翕 徐楷 徐箕 徐毅 徐霸  徐元贤  徐夫人 殷兴 殷纯 殷登 殷署 殷模 奚熙 狼岑 狼离 狼路 逢纪 留虑 留平 留略 饿何 凌封 凌操 高艾 高迁 高尚 高详 高沛 高定 高览 高顺 高胜 高浑 高祚 高虑 高通 高翔 高雅 高靖 高蕃 高堂琛 郭马 郭正 郭石 郭立 郭训 郭芝 郭成 郭贡 郭钊 郭永 郭汜 郭汜妻 郭纯 郭表 郭述 郭详 郭政 郭祖 郭统 郭都 郭浮 郭图 郭胜 郭逴 郭睦 郭猎 郭深 郭援 郭满 郭端 郭彝 郭子孝 郭太后 郭公则 唐妃 唐周 唐咨 唐彬 唐谱 唐蹄 烧戈 涓奴 诸葛玄 诸葛均 诸葛尚 诸葛虔 诸葛绪 诸葛直 诸葛京 诸葛建 诸葛显 诸葛绰  诸葛竦  诸葛攀 陶应 陶商 陶濬  陶璜  陶丘一 陶丘洪 能臣氏 难升米 难楼 桑馥



十 一 画

黄权(公衡) 黄忠(汉升) 黄朗(文达) 黄盖(公覆) 曹仁(子孝) 曹丕(子桓) 曹休(文烈) 曹宇(彭祖) 曹芳(兰卿) 曹冲(仓舒) 曹志(允恭) 曹奂(景明) 曹纯(子和) 曹昂(子修) 曹洪(子廉) 曹真(子丹) 曹爽(昭伯) 曹植(子建) 曹嵩(巨高) 曹峻(子安) 曹彪(朱虹) 曹肇(长思) 曹髦(彦士) 曹睿(元仲) 曹彰(子文) 曹操(孟德) 龚禄(德绪) 盛宪(孝章) 辅匡(元弼) 眭固(白兔) 常林(伯槐) 常播(文平) 崔林(德儒) 崔琰(季珪) 阎行(彦明) 阎温(伯俭) 阎斅(祖文) 庾嶷(劭然) 梁习(子虞) 梁寓(孔儒) 扈累(伯重) 淳于琼(仲简) 隗禧(子牙) 琐奴 黄元 黄氏 黄祖 黄休 黄华 黄吴 黄邵 黄昂 黄乱 黄珍 黄耇 黄柱 黄叙 黄炳 黄祖 黄射 黄崇 黄琬 黄皓 黄邵 黄承彦 黄龙罗 黄邕 黄袭 黄渊 梅平 梅成 梅乾 梅颐 梅敷 梯儁 曹上 曹氏 曹玉 曹礼 曹节 曹训 曹后 曹协 曹则 曹伟 曹寻 曹贡 曹均 曹抗 曹冏 曹孚 曹宏 曹启 曹初 曹邵 曹纬 曹茂 曹范 曹林 曹京 曹询 曹性 曹豹 曹据 曹绍 曹玹 曹俨 曹亮 曹恒 曹炳 曹炽 曹泰 曹铄 曹矩 曹乘 曹殷 曹衮 曹悌 曹邕 曹彬 曹辅 曹敏 曹偃 曹皑 曹章 曹阐 曹淑 曹谌 曹琮 曹琬 曹壹 曹棘 曹竦 曹焜 曹温 曹瑜 曹勤 曹楷 曹鉴 曹廉 曹嘉 曹熙 曹演 曹蕤 曹震 曹潜 曹澳 曹璠 曹整 曹赞 曹穆 曹徽 曹馥 曹纂 曹熊 曹德 曹遵 曹霖 曹羲 曹文叔 曹安民  戚寄 龚都 龚衡 袭肃 盛冲 盛曼 盛勃 盛暹 掖邪狗 睦元进 常时 常俱 常静 常雕 崔述 崔烈 崔赞 崔州平 阎芝 阎宇 阎志 阎忠 阎柔 阎浮 阎晏 阎圃 阎象 得来 笮融  第五文休 麻余 庾峻 鹿磐 商升 商曜 淳于式 淳于俊  梁几 梁大 梁广 梁刚 梁兴 梁绪 梁岐 梁纲 梁施 彭伯 梁元碧 寇娄敦 宿舒 扈质 逯式 尉仇台 隋春 隗渠 隐蕃 



十 二 画

彭羕(永年) 董允(休昭) 董卓(仲颖) 董和(幼宰) 董昭(公仁) 董扶(幼安) 董恢(休绪) 董袭(元代) 董厥(龚袭) 蒋干(子翼) 蒋钦(公奕) 蒋济(子通) 蒋琬(公琰) 韩当(义公) 韩珩(子佩) 韩浩(元嗣) 韩观(曼游) 韩宣(景然) 韩遂(文约) 韩嵩(德高) 韩暨(公至) 韩馥(文节) 稽昭(子远) 嵇康(叔夜) 程秉(德枢) 程昱(仲德) 程普(德谋) 程祁(公弘) 程晓(季明) 程喜(申伯) 程畿(季然) 傅干(彦材) 傅祗(子庄) 傅巽(公悌) 傅嘏(兰石) 鲁肃(子敬) 焦先(孝然) 舒邵(仲膺) 温恢(曼基) 谢渊(休德) 谢景(叔发) 彭旦 彭式 彭材 彭虎 彭绮 彭城夫人  壹与 斯从 葛光 葛奚 葛衡 董氏 董访 董寻 董祀 董旻 董承 董重 董超 董朝 董岑 董宏 董胄 董恭 董璜 董衡 董太后 董贵妃 董弼 董嗣 董箕 蒋石 蒋休 蒋延 蒋奇 蒋显 蒋班 蒋舒 蒋秀 蒋凯 蒋修 蒋秘 蒋康 蒋壹 蒋斌 蒋纂 蒋义渠 韩玄 韩龙 韩邦 韩范 韩荀 韩俨 韩忠 韩胤 韩猛 韩综 韩扁 韩晏 韩斌 韩肇 韩暹 韩融 韩士元  韩莒子  惠衢 厥机 景养 程他 程休 程延 程克 程奂 程良 程武 程咨 程银 傅佥 傅彤 傅婴 傅容 傅常 傅群 焦伯 焦触 焦彝 焦子文 鲁芝 鲁馗 谢旌 



十 三 画

蒯良(子柔) 蒯越(异度) 楼玄(承先) 甄温(仲舒) 虞汜(世洪) 虞忠(世方) 虞昺(世文) 虞耸(世龙) 虞翻(仲翔) 路粹(文蔚) 简雍(宪和) 鲍出(文才) 鲍勋(叔业) 满伟(公衡) 满宠(伯宁) 赖恭 甄氏 雷铜 雷薄 虞松 鲍信 雍闓



十四画及以上

蔡款(文德) 蔡邕(伯喈) 蔡琰(文姬) 樊建(长元) 薛悌(孝威) 薛综(敬文) 薛夏(宣声) 霍弋(绍先) 霍峻(仲邈) 臧霸(宣高) 臧洪(子源) 檀敷(文友) 裴玄(彦黄) 裴秀(季彦) 裴潜(文行) 裴徽(文季) 管宁(幼安) 管恪(公明) 滕胤(承嗣) 繁钦(休伯) 魏膝(周休) 魏延(文长) 徵崇(子和) 廖化(元俭) 廖立(公渊) 谯周(允南) 阚泽(德润) 潘璋(文圭) 潘浚(承明) 潘勖(元代) 潘翥(文龙) 糜芳(子方) 糜竺(子仲) 颜斐(文林) 濮阳兴(子元) 暨艳(子休) 缪袭(熙伯) 蔡阳 蔡林 蔡瑁 蔡夫人 樊氏 樊岐 樊能 樊稠 薛兰 薛礼 薛珝 薛莹 戴员 戴陵 臧旻 蹋顿 舞阳君 管亥 管辂舅 魏平 魏续 魏邈 滕循 颜良 潘隐 潘夫人 糜夫人 蹇硕 爨习

[ 本帖最后由 bdroy 于 2008-3-29 19:3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bdro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1
功绩 16
帖子 54
编号 229068
注册 2007-10-20


发表于 2008-3-29 19: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附:《三国演义》人物


阿会喃





鲍信 鲍忠 鲍隆 鲍素 边让 边洪 卞喜 卞氏(曹操妻)  步骘(子山)  步阐 邴原卑衍 毕轨(昭先) 白寿





陈蕃 陈耽 陈琳(孔璋) 陈宫(公台) 陈翔(仲麟) 陈生 陈登(云龙) 陈炜 陈武(子烈) 陈兰 陈珪 陈纪  陈震(孝起)  陈横 陈孙  陈氏(刘表前妻)  陈就 陈矫 陈应陈群(长文) 陈式 陈造 陈泰(魏尚书) 陈泰(郭淮副将) 陈骞 陈俊 陈元 程旷 程远志程普 程昱(仲德) 程秉(德枢) 程咨 程银 程畿 程武 岑晊(公孝) 岑壁 岑威 岑昏成廉 成宜 成何 成倅 成济 曹节  曹操(孟德 阿瞒)  曹嵩 曹腾  曹仁(子孝) 曹洪(子廉) 曹德 曹豹 曹性 曹氏(吕布次妻) 曹昂 曹安民 曹丕(子桓) 曹植(子建) 曹氏(献帝贵妃) 曹纯 曹休 曹永 曹彰(子文) 曹熊 曹真(子丹) 曹睿(元仲)  曹遵曹宇 曹芳(兰卿)  曹爽(昭伯) 曹羲 曹训 曹彦 曹文叔 曹据 曹髦(士彦)  曹霖曹奂(景明) 蔡邕(伯喈) 蔡瑁 蔡阳  蔡氏(刘表妻)  蔡中 蔡和 蔡勋 蔡壎 蔡琰蔡林 淳于琼 淳于导 淳于丹 崔毅 崔烈 崔勇  崔琰(季珪)  崔州平 崔禹 崔谅 崔夫人(刘谌妻) 昌豨 昌奇 单于 车胄 常雕 爨习 彻里吉





董卓(仲颖)  董重 董太后(刘苌妻)  董旻 董璜  董母(董卓母) 董承 董昭(公仁) 董袭(元代) 董贵妃(董承) 董和(幼宰) 董祀 董衡  董超 董治 董允 董厥 董荼那董禧 董寻 董朝 丁原(建阳) 丁管 丁奉(承渊) 丁斐 丁夫人(曹操元配) 丁仪(正礼) 丁廙(敬礼) 丁咸 丁立 丁谧(彦靖) 丁封 典韦 典满 邓茂 邓龙 邓义 邓芝(伯苗) 邓铜 邓飏 邓艾(士载) 邓忠 邓程 邓敦 邓良 邓贤(刘璋将)  邓贤(孟达甥) 杜远杜袭 杜袭 杜琼 杜路 杜微 杜义 杜祺 杜睿 杜预 段珪 段煨 戴员 戴陵 窦武督邮 貂婵 党均 朵思大王 带来洞主 大乔



鄂焕 俄何烧戈





傅婴 傅巽(公悌)  傅干(彦才) 傅士仁 傅彤 傅嘏 傅佥  伏皇后(汉献帝妻) 伏德伏完 樊稠 樊能  樊氏(赵范嫂) 樊建 樊岐 费观 费祎(文伟)   费诗   费耀范滂(孟博)  范康(仲真) 范成 范疆 冯方女(袁术妻) 冯礼 冯习 冯紞 封谞 方悦逢纪 法正(孝直)



郭胜 郭汜(阿多) 郭汜妻 郭嘉(奉孝) 郭图 郭常 郭常子 郭奕 郭恩  郭淮(伯济) 郭永 郭贵妃(曹丕后) 郭攸之 郭夫人(曹睿宠) 顾雍(元叹) 妫览 干休 公孙瓒 公孙越公孙康 公孙度 公孙恭 公孙渊 公孙晃 公孙修 甘夫人(刘备妻) 甘宁(兴霸)  巩志关羽(长生 云长) 关纯 关定 关宁 关平 关兴(安国) 关索 关彝 高升 高顺 高览高干 高沛 高定 高翔 高柔 龚景 龚都 龚起 戈定 谷利 管亥 管宁 管辂(公明) 管辂舅 官雝 苟安 耿武 耿纪(季行) 葛雍 






侯览 侯成 侯选 何进 何顒 何太后(何进妹) 何苗 何仪 何曼 何宗 何平 何晏(平叔) 何曾 何氏(孙皓母) 何植 韩忠 韩馥 韩当(义公) 韩遂 韩暹 韩胤 韩融 韩嵩 韩福韩猛 韩莒子 韩珩 韩浩 韩玄 韩德 韩瑛 韩瑶 韩琼  韩琪  韩祯  韩暨  韩综黄盖(公覆) 黄琬 黄祖 黄劭 黄承彦 黄忠(汉升) 黄奎 黄权(公衡) 黄皓 黄氏 黄崇皇甫嵩 皇甫郦 皇甫闿 胡轸 胡赤儿 胡邈(敬才) 胡才 胡车儿  胡华  胡班 胡济胡质 胡忠 胡遵 胡奋 胡氏(刘琰妻) 胡烈 胡济 胡渊 胡冲 华雄 华佗(元化) 华歆华核 桓阶 桓范(元则) 桓嘉 桓彝 郝萌 郝昭(伯道) 和洽 霍峻(仲邈) 霍弋 花永汉灵帝



蒋(公奕) 蒋奇 蒋义渠 蒋干(子翼) 蒋琬(公琰) 蒋济 蒋延 蒋班 蒋舒 蒋斌 蒋显贾诩(文和) 贾华 贾逵 贾范 贾充(公闾) 吉太(正平) 吉邈(文然) 吉穆(思然) 金尚金旋 金祎 金环三结 靳祥 焦触 焦炳 焦彝 焦伯 姜叙 姜叙母 姜维(伯约) 姜冏沮授 沮鹄 句安 蹇硕 纪灵 简雍





孔伷 孔融(文举) 孔宙 孔昱(世元) 孔秀 蒯良(子柔) 蒯越(异度) 阚泽(德润) 轲比能






刘焉 刘备(玄德) 刘元起 刘恢 刘陶 刘虞 刘苌 刘辩 刘协(伯和) 刘岱 刘表(景升) 刘范 刘晔(子阳) 刘繇(正礼) 刘艾 刘宠 刘璋(季玉) 刘安 刘延 刘辟 刘勋 刘子扬刘禅(阿斗) 刘琦 刘琮 刘泌 刘封 刘先 刘馥(元颖) 刘熙 刘度 刘贤 刘磐 刘璝刘巴(子初) 刘循 刘晙 刘氏(曹操妾) 刘邠 刘瑁 刘永(公寿) 刘理(奉孝) 刘廙 刘琬刘豹 刘宁 刘琰 刘敏 刘合 刘劭 刘放 刘达 刘丞 刘寔 刘璿 刘瑶 刘琮 刘瓒刘谌 刘恂 刘璩 刘氏(袁绍后妻) 刘氏(曹爽妻) 李傕 李儒 李肃 李典(曼成) 李蒙李别 李膺 李封 李暹 李乐 李丰(袁术将) 李丰(李严子)  李通(文达) 李孚 李珪李春香 李堪 李恢 李严(正方) 李氏(庞德妻) 李伏 李意  李异 李譔 李辅 李服李福 李胜(公昭) 李歆 李丰 李鹏 李崇 李氏(马邈妻)  李球 李虎  吕布(奉先) 吕伯奢 吕公 吕虔(子恪) 吕范(子衡) 吕威璜 吕旷 吕翔 吕蒙(子明)  吕通 吕义吕常 吕建 吕霸 吕凯(季平) 吕岱 吕据 陆康 陆绩(公绩) 陆逊(伯言) 陆纡 陆骏陆抗 陆凯 陆景 梁刚 梁兴 梁宽 梁绪 梁虔 梁畿 廖化(元俭) 廖淳 廖立 路昭骆统(公绪) 卢植 卢逊 留赞 留略 留平 鲁馗 鲁肃(子敬) 鲁芝 凌操 凌统 雷薄雷叙 雷铜 娄子伯(梦梅居士) 泠苞 梨树神 赖恭 来敏 卤城太守 伦直 柳甫 楼玄





马元义 马腾(寿成) 马肃(子硕) 马日磾 马宇 马超(孟起) 马融 马延  马谡(幼常) 马良(季常) 马休 马铁 马岱 马玩 马汉 马忠(吴将) 马忠(蜀将) 马遵 马玉 马均马邈 孟坦 孟公威 孟达 孟光 孟获 孟优 孟节(万安隐者) 孟宗 糜竺(子仲) 糜芳 糜夫人(刘备次妻)  闵贡 穆顺(张扬部将)  穆顺(宦官)   满宠(伯宁) 毛玠(孝先) 毛氏(曹睿后) 祢衡(正平) 苗泽 慕容烈 忙牙长 木鹿大王 迷当





牛辅 牛金 宁随 南华老仙




区星





潘隐 潘凤 潘璋 潘濬 潘遂 潘举 潘夫人 庞舒  庞德公(山民) 庞统(士元 凤雏) 庞德(令明) 庞羲 庞义 庞柔 庞会 彭伯 彭安  彭羕(永言)  彭和 裴元绍 裴绪裴景 普净 濮阳兴





全琮(子璜)  全端 全怿 全祎 全纪 全尚 全尚妻  全后(全尚女)  秦庆童 秦琪秦宓(子勑) 秦良 秦朗 秦明 桥玄 桥蕤 乔瑁 乔国老 丘建 丘本 谯周(允南) 仇连牵弘 麹义 清河公主(曹操女)





任峻 任夔





单子春 孙仲 孙坚(文台) 孙策(伯符) 孙权(仲谋) 孙翊(叔弼) 孙匡(季佐) 孙朗(早安) 孙仁(孙坚女) 孙韶(公礼) 孙静(幼台) 孙端 孙乾(公佑) 孙观 孙高 孙瑜 孙皎(叔明) 孙桓(叔武) 孙河 孙礼 孙资 孙登 孙谦 孙和 孙亮 孙峻(子远) 孙恭 孙綝(子通) 孙据 孙恩 孙干 孙闿 孙楷 孙休 孙皓(元宗) 孙异 孙<雨+单> 孙冀 孙歆 孙秀苏双 苏由 苏飞 苏越 苏顒 司马徽(德操 水镜先生) 司马懿(仲达) 司马隽 司马防司马朗 司马孚 司马师(子元) 司马昭(子尚) 司马望  司马炎 司马伷 司马攸 司蕃宋宪 宋果 宋忠 宋谦 宋白眭固 眭元进 尚弘 尚广 石广元 石苞 审配 审荣 申仪申耽 史涣 史迹 沙摩柯 山神 盛<孛+攵> 师纂 施朔 师婆 邵悌 山涛 沈莹





田丰 田楷 田氏 田畴 田豫 田续 田章 唐周 唐咨 唐妃(少帝妃) 唐彬 陶谦(恭祖) 陶商 陶应 陶濬 太史慈(子义) 太史慈母 太史亨 滕胤 滕循 檀敷(文友) 蹋顿 谭雄土安





王美人(灵帝宠)  王允 王匡 王方 王颀 王昌 王邑 王立 王朗 王则 王垕 王楷王子服 王忠 王植 王修 王琰 王威 王粲(仲宣) 王累 王基 王必 王平(子均) 王甫王谋 王双 王双(子全) 王伉 王连(文仪) 王肃 王建 王观  王夫人(孙权妻) 王昶王韬 王基 王经 王惇 王真 王含 王沈 王业 王瓘 王买 王颀 王祥 王氏(司马昭妻) 王濬 王浑 王戎 王氏(赵昂妻)  汪昭 吴匡 吴景 吴敦 吴子兰 吴硕 吴臣 吴懿 吴夫人(孙坚妻)  吴兰 吴班 吴质 吴氏(吴懿妹)  吴押狱 吴妻(吴押狱妻)  吴纲吴国太(孙坚次妻) 伍琼 伍孚(德瑜) 伍习 伍延 吾彦 吾粲(孔休) 卫弘 卫凯 卫仲道卫演 卫瓘 文丑 文聘(仲业) 文钦 文淑(鸯) 文虎 魏续 魏延(文长)  魏邈 魏平韦康 韦晃 万政 万彧 舞阳君(何进母) 武安国 乌桓触(据考,此人名是句读错) 兀突骨毋丘俭(仲恭) 毋丘甸





小乔 夏侯惇(元让)  夏侯渊  夏侯兰  夏侯恩  夏侯杰  夏侯尚  夏侯德  夏侯存夏侯楙(子休) 夏侯霸(仲权) 夏侯威(季权) 夏侯惠(稚权) 夏侯和(义权)  夏侯令之女夏侯玄 夏侯咸 夏恽 夏恂 许劭 许昌 许韶 许攸(子远)  许褚(仲康)  许汜 许贡许贡家客 许靖 许芝 许慈 许允 许晏 许仪 徐荣  徐晃(公明) 徐璆  徐庶(元直) 徐康 徐母(徐庶母) 徐盛(文向) 徐氏(孙翊妻) 徐商 徐夫人(孙权妻) 徐质 荀攸(公远) 荀爽 荀谌 荀彧(文若) 荀绲 荀正 荀恽 荀顗 荀勖 荀恺 辛评 辛明 辛毗(佐治) 辛敞 辛宪英 薛兰 薛礼 薛综(敬文) 薛悌 薛则 薛乔 薛珝 薛莹 向朗 向举 向宠刑道荣 刑贞 郗虑 奚泥 却正 谢旌 谢雄 





严政 严纲 严白虎 严舆  严氏(吕布妻)  严畯(曼才) 严颜 阎象 阎圃 阎晏 阎芝阎宇 颜良 晏明 袁逢 袁隗 袁绍(本初) 袁术 袁遗 袁胤 袁谭(显思) 袁熙(显奕) 袁尚(显甫) 袁綝 杨彪 杨彪妻 杨琦 杨密 杨奉 杨大将 杨丑 杨龄 杨秋 杨阜(义山) 杨修(德祖) 杨怀 杨氏(马超妻) 杨柏 杨松 杨洪 杨昂 杨任 杨锋 杨仪 杨陵 杨暨杨顒 杨祚 杨综 杨欣 杨济 阳群 于禁(文则) 于糜 于吉  于诠  俞氏(孙坚过房) 俞涉 虞翻 虞松 乐进(文谦) 乐就 乐綝 尹礼 尹楷 尹奉  尹默  尹赏  尹大目云英(董承侍妾) 应劭 阴夔 殷馗 殷纯 爰<青+彡> 爰邵 伊籍(机伯) 雍闿 雅丹 越吉羊祜





诸葛亮(孔明 卧龙) 诸葛瑾(子瑜) 诸葛珪 诸葛玄 诸葛均 诸葛原 诸葛虔 诸葛恪(元逊) 诸葛瞻(思远)  诸葛诞(公休)  诸葛靓  诸葛绪  诸葛尚  张让  张角(天公将军) 张梁(地公将军) 张宝(人公将军)  张飞(翼德) 张世平 张均 张举 张纯 张济 张邈张超 张杨 张俭(元节) 张虎 张温 张闿 张燕 张昭(子布) 张纮(子纲) 张英 张勋张绣 张鲁 张陵 张衡 张先 张郃(儁乂) 张津 张顗 张南 张武 张温(惠恕) 张允张横 张既(德容) 张卫 张松(永年) 张任 张肃 张翼 张著 张音 张爽 张裔 张南张达 张苞 张绍 张氏(张飞女) 张嶷 张韬 张普 张虎 张休 张承 张球 张茂(彦材) 张弥 张当 张特 张约 张缉  张皇后(曹芳妻) 张明 张布 张遵 张绍 张峻 张节张华 张悌 张尚 张象 张辽(文远) 赵忠 赵弘 赵萌 赵岑 赵云(子龙) 赵岐 赵彦赵睿 赵范 赵韪 赵衢 赵昂 赵月 赵颜 赵累 赵祚 赵融 赵咨 赵统 赵广 赵直朱儁 朱治(君理) 朱灵  朱桓(休穆)  朱光  朱然  朱褒  朱赞 朱恩 朱芳 朱异 朱太后(孙休妻)  周毖  周奂 周瑜(公瑾) 周尚 周泰(幼平) 周昕 周仓 周循 周胤周善 周群 周平 周舫 周旨 邹靖 邹氏(张济妻) 郑玄(康成) 郑泰 郑宝 郑度 郑文郑袤 郑伦 钟邵 钟缙 钟绅 钟繇 钟进 钟会(士会) 钟毓 笮融 种拂 种辑 臧旻臧霸 宗宝 宗预(德艳) 紫虚上人 左丰 左灵 左贤王 左慈(元放 乌角先生)  左咸脂习 祝融夫人(孟获妻) 祖茂(大荣) 祖弼 卓膺 翟元 州泰 曾宣 甄氏(袁熙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bdro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1
功绩 16
帖子 54
编号 229068
注册 2007-10-20


发表于 2008-3-29 19: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时期的州府郡

 州: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司隶州:东汉州名。亦称司隶校尉部。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青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幽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徐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冀州:东汉州名。辖郡、国九,县一百。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荆州:东汉州名。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扬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二。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兖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八,县八十。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豫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六,县九十七。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凉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益州:东汉州名。辖郡、国十二,县一百一十八。治所雒县,在今四川广汉。汉末移治成都,在今四川成都。辖境相当于今四川、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并州:东汉州名。辖郡九,县九十八。治所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交州:东汉州名。辖郡七,苍太十六。治所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以北。三国孙吴移治番禺,在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
  雍州:东汉州名。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辖郡九。治所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
  西州:即凉州。因地处中原之西部而称西州。
  荆襄九郡:即荆州。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
  九郡四十二州:指荆州。按:当为九郡四十二县。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四十二实为南阳、江夏、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
  江东八十一州:江东六郡实为九十二县。
  广州:州名。东吴所置。辖十郡、国。治所番禺,在今广东广州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
  蔡颇:即蔡州、颖川。按:蔡州,本汉代汝南郡地,隋代置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县。二地:处颖水、汝水上游,顺二水可达淮河,抵寿春。
  陇右:指陇山以西地区,即凉州。相当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
  司隶校尉部:治所河南(今洛阳市东)辖区
  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治所谯(安徽毫县)辖区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徐州:治所郯(山东郯城县西南)辖区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青州:治所临锱辖区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凉州: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辖区今甘肃东南部。
  并州:治所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冀州:治所高(hao)(河北柏乡县北)辖区今河北西南部。
  幽州:治所蓟(北京城西南)。辖区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扬州:治所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荆州:治所汉寿(湖南常德市东)辖区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益州:治所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治所广信(广西梧州市)
  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诸葛亮祭旗处。
  九江郡:治寿春。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改淮南郡。
  下邳:国名(国与郡级别性质一样,国的行政首脑称相)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上党郡:治所在壶关,辖晋东南。
  上庸郡:汉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东,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阳郡:山东金乡西北。
  广陵郡:治所在今扬州西北,当时属于徐州管辖。
  小沛:即沛县的别称。
  义阳郡:湖北枣阳东南。
  子午道:从长安东南的杜陵穿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东汉时曾叫汉阳郡,魏又改为天水。
  五原郡:治所为九原,在今内蒙包头西北,吕布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汉时郡、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
  长坂:在今湖北当阳东北。
  长沙郡:当时治所在临湘,即今湖南临湘。
  乌林:孙刘破曹处,今湖北洪湖县东南,长江北岸的乌林矶。
  巴东郡:汉末刘璋设,治鱼复,即今四川奉节东。
  巴郡:原来的巴郡在刘璋时被一分为三,分巴东、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阆中(今阆中),巴郡治江州(今重庆)
  左冯翊: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左冯翊、右扶风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区名。魏改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右扶风:见上条。魏改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右北平:治平刚,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公孙瓒曾领此郡。
  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时称郡有时改国,治所均在今平原县西南。
  东平国:治无盐,即今山东东平。
  东郡:辖鲁西和豫东北,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
  东莞郡:汉末设,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北。
  东海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北),陶谦时为徐州治所在郯,后迁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北海郡:有时称国,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卢龙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
  白马:在今河北滑县,当时在黄河南岸,与北岸黎阳津相对。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白帝山上,是东汉处公孙述建,他自以为是白帝,故命名。
  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永昌郡:辖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韦,即今云南保山东北。
  弘农郡:治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灵宝北。辖黄河以南,宜阳以西。
  辽东郡:治襄平,即今辽阳。
  辽西郡:治阳乐,即今辽宁义县西。
  西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处,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西河郡:汉时西河郡辖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地区。治兹氏,即今汾阳。
  扬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吴后改西陵,晋又改夷陵。
  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当时在黄河以南。从延津东北至滑县的渡口,也统称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
  会稽郡:治三阴,即今绍兴,辖浙江的钱塘江以南和福建。后吴又增设临海、建安等郡,辖地缩小。
  交州: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临淄)。
  朱崖郡:孙吴时设置,治徐闻,在今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西,称海南岛为朱崖洲。
  并州:东汉和魏治晋阳,辖今山西大部以及内蒙、河北各一部。
  米仓道:从汉中沿着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汉时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辖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国时魏吴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云梦西南),吴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汜水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也就是虎牢关,演义里把一个关两个称呼误以为两个关。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北。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阳平关:汉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白马河与汉水交接处,蜀汉的阳平关在在汉阳平关南,今宁强西北。
  阴平郡:曹操时设立,治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后被蜀汉占有。邓艾灭蜀时经过的阴平道是指从今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赵国:即邯郸郡,治邯郸。
  苍梧郡:治光信(今广西梧州),辖梧州及湖南、广东一部分。
  赤壁:一般认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说武汉以南的赤矶山。苏东坡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误作赤壁,又被称为东坡赤壁。
  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今苏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内。
  庐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庐陵郡:孙策时设置,治庐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国:治相县,在今安徽,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
  陆口:即蒲沂口,蒲矶口,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陇西。
  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
  陈国:献帝时改陈郡,治陈县,即今淮阳。
  陈留郡:治陈留,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
  昭陵郡:吴开始设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阳。晋为避司马昭讳改邵陵郡。
  青州:辖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临淄。
  青溪:吴在建业城东南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在汉中东北。
  武昌:原名鄂县,今湖北鄂城,孙权时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西。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辖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桂平西。辖今广西大部。
  芒砀山:在河南永城东北,分芒山和砀山,演义中张飞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汉昌邑郡或国、山阳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东巨野东南。山阳郡和献帝被废后居的山阳县不是一个概念。
  昌黎郡:魏始设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金城郡:辖今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汉的金城县是指今兰州,不在金城郡辖内。
  京城:今江苏镇江,209-211年孙权从吴移治此。东晋开始改叫京口。
  兖州:辖今山东西南和河北东部,治昌邑。
  河内郡:辖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东郡:辖今晋西南地区,治蒲坂,关羽为河东人。
  河间郡:有时是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郡的首脑称河南尹。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战后硫备曾驻军于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长江口。
  定襄郡:治今内蒙和林格儿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
  房陵郡:东汉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县。
  建业:今南京。
  建宁郡:原叫益州郡,刘备时改,治昧县(今云南曲靖)。
  建安郡:孙吴时分会稽设置,浙江、福建由此开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瓯。
  始兴郡:孙吴分桂阳郡设置,治曲江,在今广东韶关南。
  始安郡:孙吴分零陵郡设置,治始安,在今广西桂林。
  沓中: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城阳郡:治莒县,即今山东莒县。
  荆州:辖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两广各一部分。原治汉寿,在今湖南常德,刘表治襄阳,后吴魏各有一部分,吴治江陵,魏治襄阳。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辖今天津及河北、山东各一部分。
  南阳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bdro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1
功绩 16
帖子 54
编号 229068
注册 2007-10-20


发表于 2008-3-29 19: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时期各郡人口

○司隶  
河南(洛阳)人口100万  
河内,人口80万  
河东 ,人口57万  
弘农 人口19万  
京兆(长安)人口28万   
冯翊 ,人口14万  
扶风(陈仓在扶风境内),人口9万  

○豫州  
颍川(许昌原是颍川一县)人口43万   
汝南,人口210万   
梁国,人口43万  
沛国(谯为沛国的治所,小沛是沛国一县)人口25万,曹操封刘备为豫州牧时,正因为刘备在豫州的沛国。谯为沛国的治所,刘备又一度屯兵在沛,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张飞会抢走夏侯家的女孩。  
陈国,人口154万  
鲁国,人口41万  

○冀州  
魏郡(邺城、黎阳都在魏郡)人口69万 曹操平袁氏之后,把邺作为主要的大本营,后来封魏公、魏王,直至称帝,国号为魏就来源于此。  
钜鹿 人口60万  
常山 人口63万  
中山(北平属中山) 人口65万  
安平 人口65万  
河间 人口63万  
清河 人口67万  
赵国 人口18万  
勃海(治南皮)人口110万  
○兖州  
陈留,人口约87万  
东郡(治所在濮阳)人口60万  
东平,人口45万  
任城,人口20万  
泰山,人口44万  
济北,人口23万  
山阳,人口60万  
济阴(治所在定陶)人口65万  

○徐州  
东海(治郯,陶谦任刺史时治所在郯,后移彭城)人口70万  
琅邪 ,人口57万(曹操破吕布后,从琅邪、东海、和青州的北海分出城阳、利城、昌虑三郡,安置臧霸等泰山群寇)  
彭城 ,人口50万  
广陵 ,人口41万  
下邳,人口61万  

○青州  
济南 人口45万  
平原 人口100万  
乐安 人口42万  
北海 人口15万  
东莱 人口48万  
齐国(治临菑),人口49万  

○荆州  
南阳(宛、新野、博望都在南阳)人口243万  
南郡(江陵、秭归、当阳、华容、白帝城、襄阳、夷陵都在该郡,后来分别被三国分占,刘备把白帝城改成永安郡)人口74万  
江夏 人口26万  
零陵 人口100万  
桂阳 人口55万  
武陵 人口25万  
长沙,人口105万  


○扬州  
九江 (寿春、合肥都在该郡)人口43万  
丹阳 (秣陵在丹阳郡,既后来的建业)人口63万  
庐江 人口43万  
会稽 人口48万,后来吴又分出建安郡  
吴郡 人口70万  
豫章,人口166万,后来孙策又分出庐陵、鄱阳郡  

○益州  
汉中 (上庸、西城都在其中)26万,刘备建了上庸郡,孟达降魏后,为了安置降将,魏分设了新城郡、西城郡,其实这些郡不过一个县的规模。  
巴郡 (江州、阆中、涪陵都属该郡)108万  
广汉 (绵竹、梓潼、葭萌都属该郡)50万,后来刘备建立了梓潼、江油等郡。阴平也是从广汉分置出来的。  
蜀郡 (治成都)35万  
犍为 ,61万,刘璋时又分江阳郡  
牂牁 26万  
越巂 62万  
益州郡:11万,治所在滇池  
永昌 189万,刘备时又分出了云南郡

○凉州  
陇西 (狄道、临洮都在该郡)人口3万  
汉阳 (冀、上邽、西县都在该郡)13万  
武都 8万  
金城 8万  
安定 3万  
北地 1.8万  
武威 3.4万  
张掖 2.6万  
酒泉 1.2万  
敦煌 2.9万  

○并州  
上党 (壶关在上党)12万  
太原 20万  
上郡 2.8万  
西河 2万  
五原 (九原也属五原)2.3万  
云中,2.6万  
定襄 1.3万  
雁门 25万  
朔方 0.7万  

○幽州  
涿郡 63万  
广阳 (蓟,即北京,在该郡)28万  
代郡 12万  
上谷 51万  
渔阳 43万  
右北平 5万  
辽西 8万  
辽东,8万  
玄菟 4.3万  
乐浪,25万  


5 回复:汉末各郡资料zt  
○交州(孙权时又把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个州)  
南海 25万  
苍梧 46万  
郁林  
合浦 8万  
交趾  
九真 20万  
曰南,10万  

以上数字是顺帝时的人口数字,共计4915万人口,到桓帝时增加到5648万,汉末到三国时期连年战乱,人口急剧下降,到三国末年,魏的人口是443万,蜀94万,吴230万,晋初增长到1616万,也远不及动汉时的人口数。

[ 本帖最后由 bdroy 于 2008-3-29 19:3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bdroy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贼校尉
好贴 1
功绩 16
帖子 54
编号 229068
注册 2007-10-20


发表于 2008-3-29 19: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时的几大异族

三国时的鲜卑!

鲜卑与乌桓一样,是东胡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只是结婚时先髠头,在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即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上,待饮䜩毕,然后配合成双。其领地最盛时东起辽水,西至西域。境内异兽有野马、羱羊、端牛。端牛角可以作弓,世人谓之“角端弓”。又有貂、豽、子,它们的皮毛很柔软,号称天下名裘。
  西汉初,东胡被冒顿击灭后,作为东胡最大支属的鲜卑远逃至辽东塞外,南与乌桓为邻,未曾直接与汉朝发生关系。东汉刘秀初年,匈奴常率鲜卑、乌桓寇抄北边。及南匈奴附汉,鲜卑始与汉通译使。建武三十年(54年),鲜卑大人于仇贲率种人诣阙朝贡,汉封于仇贲为王。明帝水平元年(58年),鲜卑自敦煌以东邑落大人皆来辽东受赏赐,汉今青、徐二州每年给钱二亿七千万。明、章二世,边塞无事。和帝永元五年(93年),北匈奴被汉军击破,向西遁走,鲜卑乘虚进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十余万户,皆自号鲜卑,于是鲜卑渐强,不断侵扰汉边,为患更甚于匈奴。至檀石槐统治时(156至181年),寇抄最甚。檀石槐分其广大领地为三部,自右北平东至辽东,接夫余、?貊二十余邑,为东部;自右北平西至上谷十余邑为中部;自上谷西至敦煌、乌孙二十余邑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领之。汉灵帝即位以后,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抄略,损失不可胜计。因此熹平五年(176年),汉灵帝召集百官商议对付鲜卑的策略。当时中常侍王甫等主张征集幽州诸郡兵出塞惩击鲜卑,议郎蔡邕表示异议,他说:“自匈奴遁逃,鲜卑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汉人逋逃,为之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蔡邕绝望地慨叹:“方今郡县盗贼尚不能禁,况此醜虏而可伏乎?”因此,蔡邕提议先“恤民救急”,即在边境上暂取守势。可是灵帝并不采纳,派遣护乌桓校尉夏育等三将各率万骑分二道出塞击鲜卑。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帅众逆战,汉将既非智勇,士兵人数也很不足,以致“丧其节传辎重,各将数十骑奔还,死者十七八”。
  从《后汉书》卷90《鲜卑传》的叙述看,鲜卑贵族向东汉王朝降附有五次:每次均时间短暂,而侵犯边境的事却经常发生。这固然与鲜卑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而东汉政府的腐化无能,也是构成以天下之大而困于人数不及一大郡的鲜卑的主要原因。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左右,檀石槐死,其子和连继立,和连既无才力,性又贪淫,断法不平,人众叛者居半。灵帝末年,和连在钞略北地郡时被人射死。其子骞曼年小,兄子魁头代立。后蹇曼长大,与魁头争国,部众离散。魁头死,弟步度根立,是时代郡以西的鲜卑都已叛离,代郡以东的中东部鲜卑也分裂为三个势力集团,其大人一为步度根,其部众分布在并州的太原、雁门等地;二为轲比能,其部众分布在幽州的代郡、上谷等地;三为东部鲜卑素利、弥加、阙机,部众分布在幽州的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
  在以上三个势力中,步度根比较亲近曹魏。步度根的中兄扶罗韩亦别拥众数万为大人。建安中,曹操定幽州,步度根与轲比能等通过乌桓校尉阎柔上贡献。后代郡乌桓能臣氐等叛汉,求属扶罗韩。扶罗韩将万余骑迎之。到桑乾,氐等以为扶罗韩部威禁宽缓,不如属轲比能,又造人呼轲比能。比能即将万余骑到,于盟誓会上杀扶罗韩,扶罗韩子泄归泥及部众悉归属比能。步度根从此怨比能。魏文帝代汉,田豫为乌桓校尉,并持节护鲜卑,屯昌平。步度根数与轲比能相攻击。步度根部众稍弱,将其众万余落保太原、雁门郡。步度根使人招呼泄归泥曰:“汝父为比能所杀,不念报仇,反属怨家。今虽厚待汝,是欲杀汝计也。不如还我,我与汝是骨肉至亲,岂与仇等?”由是归泥将其部落逃归步度根。步度根一心为魏守边,不为边害。至明帝青龙元年(233年),比能诱使步度根与己和亲,然后寇钞并州,杀略吏民。魏遣骁骑将军秦朗征之,泄归泥将其部众降,拜归义王,居并州如故。步度根为比能所杀。
  轲比能本小种鲜卑(即小弱古朴的一支鲜卑部落),因他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其部落近塞,白袁绍据河北以来,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为之讲授文字,故比能统御部众,弋猎治军,均模拟中国。建安中,比能通过阎柔上贡献。曹操西征关中,田银反河间,比能将三千余骑助阎柔,击破田银。建安二十三年(213年),代郡乌桓反,比能助之为寇害。操遣子彰率精兵击破之,比能降服。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轲比能遣使献马,受封为附义王。二年,比能送回汉人在鲜卑者五百余家,居于代郡。三年,比能率部落大人小子及代郡乌桓修武卢等三千余骑驱牛马七万余口交市。五年,比能往击东部鲜卑大人素利。魏护乌桓校尉田豫乘虚掎其后。比能使别帅琐奴拒豫,为豫击破。比能由是怨魏,数为边患,幽、并二州吏民颇受其害。比能有控弦十余万骑,每钞略得财物,与众平分,终无所私,故得众力,其他各部大人皆惮之。
  魏明帝时,比能对魏仍时附时叛。青龙三年(235年),幽州刺史王雄潜使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其患始息。
  东部鲜卑大人素利、弥加、厥机,因在辽西、右北乎、渔阳塞外,道远不为边患,然其种众多于比能。建安中,因阎柔上贡献,通市,曹操皆宠以为王。厥机先死,操立其子沙末汗为亲汉王。魏文帝代汉,又各遣使献马。文帝立素利、弥加为归义王。素利与比能更相攻击。明帝太和二年(228年)素利死,子小,以弟成律归为王,摄其众。
  以上主要是叙述汉魏与鲜卑首领之间的关系,至于移居内地的鲜卑人状况,史书上很少记述,然亦有点滴记述可供思考。如《三国志》卷15《梁习传》载:
  鲜卑大人育延,常为州所畏,而一旦将其部落五千余骑诣习,求互市。习念不听则恐其怨;若听到州下,又恐为所略,于是乃许之。往与会空城中交市。遂敕郡县,自将治中以下军往就之。市易未毕,市吏收缚一胡。延骑皆惊,上马弯弓,围习数重,吏民惶怖,不知所施。习乃徐呼市吏,问缚胡意,而胡实侵犯人。习乃使吏呼延,延到,习责延日:“汝胡自犯法,吏不侵汝,汝何为使诸骑惊骇邪?”遂斩之。余骑破胆,不敢动。是后无寇虏。
  由上可知,移居内地的鲜卑部众,仍归其部落大人管辖。只有犯法时,州郡地方官始可过问,但常受到鲜卑大人的干扰,动不动就调动骑兵张弓拔刃进行威嚇遇有梁习这样有胆有识的州刺史,始能将他们制服。以上引丈既言“鲜卑大人育延,常为州所畏”,说明鲜卑头目依仗武力要胁地方宫和侵犯商民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又如《后汉书》卷48《应劭传》载:
  中平二年(185年),汉阳贼边章、韩遂与羌胡为寇,东侵三辅,时遣车骑将军皇甫嵩西讨之。篙请发乌桓三千人。北军中候邹靖上言:“乌桓众弱,宜开募鲜卑”。事下四府,大将军掾韩卓议,以为“乌桓兵寡,而与鲜卑世为仇敌,若乌桓被发,则鲜卑必袭其家。乌桓闻之,当复弃军还救,非惟无益于实,乃更沮三军之情。邹靖居近边塞,究其态诈,若令靖募鲜卑轻骑五千,必有破敌之效”。劭驳之日:“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之帅,庐落之居,而天性贪暴,不拘信义,故数犯障塞,且无宁岁。唯至互市,乃来靡服。苟欲中国珍货,非为畏威怀德。计获事足,旋踵为害。是以朝家外而不内,盖为此也。往者匈奴反叛,度辽将军马续、乌桓校尉王元发鲜卑五千余骑:又武威太守赵冲亦率鲜卑征讨叛羌。斩获醜,既不足言,而鲜卑越溢,多为不法。裁以军令,则忿戾作乱;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劫居人,钞商旅,噉牛羊,略人兵马。得赏既多,不肯去,复欲以物买铁。边将不听,便取缣帛,聚欲烧之。边将恐怖,畏其反叛,辞谢抚顺,无敢拒违。今狡寇未殄,而羌为巨害,如或致悔,其可追乎!臣愚以为可募陇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简其精勇,多其牢赏。太守李参沈静有谋,必能奖厉,得其死力。当思渐消之略,不可仓卒望也”。韩卓复与劭相难反复。于是诏百官大会朝堂,皆从劭议。
  以上叙述,告诉我们一些重要讯息,即:(1)内移乌桓较鲜卑易于役使,但人数较少;(2)乌桓与鲜卑虽同种同文,但常为仇敌,敌对时多,合作时少;(3)鲜卑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较低,大体还处在封建制阶段初期,生活及生产工具仰赖外地输入,尤重视铁的输入,但仅凭军事掠夺,难以保证需求,故需与汉人互市;(4)东汉政权以自己之地大、人多、物丰,面对少数民族的敌对行动,仍不能不发夷兵以制夷,其原因决非汉人不能战斗,实缘汉统治阶层腐化所致。不过,上述记载笼统地指责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拘信义”,只知钞略,也有片面之处。史实表明,当时有些地方官吏,由于措施得当,受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拥护,做到相安无事。如曾任护鲜卑校尉的牵招、曾任护乌丸校尉及护匈奴中郎将领并州刺史的出豫等人均得到有关民族的拥护和思念。我们在这里举出一段有关鲜卑和田豫的佳话。据《三国志》卷26《田豫传》引《魏略》载正始(240—248年)初年:
  鲜卑素利等数来客见,多以牛马遗豫,豫转送官。胡以为前所与物显露,不如持金。乃密怀金三十斤,谓豫曰:“愿避左右,我欲有所道”。豫从之,胡因跪曰:“我见公贫,故前后遗公牛马,公辄送官,今密以此上公,可以为家资”。豫张袖受之,答其厚意。胡去之后,皆悉付外,具以状闻。于是诏褒之曰:“昔魏绛开怀以纳戍赂,今卿举袖以受狄金,朕甚嘉焉”。乃即赐绢五百匹。豫得赐,分以其半藏小府,后胡复来,以半与之。《三国志》卷26《田豫传》称:
  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虽殊类,咸高豫节。嘉平六年(254年)下诏褒扬,赐其家钱谷。
  由上可知,品德高尚的清官田豫,能用恩使少数民族信服。结果在他任护匈奴中郎将兼并州刺史时,使“州界宁肃,百姓怀之”,各族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谁能说鲜卑人“天性贪暴,不讲信义”呢?实际上,天性贪暴和不讲信义的只是鲜卑贵族,而鲜卑群众是崇尚信义的。汉人方面只要有肯抚恤少数民族而持身清廉的将官,少数民族群众照样拥护。由于封建史家所记多以上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所以必然是各族战争多,而民族间的和平往来少。这是我们必须理解的。

三国时的乌桓!

《三国志》卷30《乌桓传》言:“乌桓、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东胡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史言商代初期东胡居商之北。春秋战国时,东胡西邻匈奴,南接燕国。当时各国常互送质任,燕将秦开曾为质于东胡,甚得东胡信任。秦开归国后,乘东胡不备,袭击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秦汉之际,东胡与匈奴部比较强盛。匈奴头曼单于子冒顿曾为质于东胡。冒顿归国后,杀父而即单于位。东胡自恃强盛,相继向冒顿索得千里马及冒顿所爱阏氏,仍不餍足,复向冒顿勒索瓯脱外弃地。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冒顿知东胡骄疏可袭,乃发兵一举而灭之,于是东胡属下的乌桓便受匈奴奴役。每年必须向匈奴输送马、牛、羊等牲畜和皮张。至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遣霍去病击破匈奴左部,乌桓始摆脱了匈奴的羁绊。汉武帝把一部分乌桓迁徙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从此乌桓得临近先进的汉人农业区。对乌桓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汉对乌桓的需求,主要在军事方面,即令乌桓侦察匈奴的动向。乌桓大人每年朝见汉帝一次。汉设护乌桓校尉,以卫护和监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至昭帝时,乌桓渐强,乃发匈奴单于墓,以报冒顿时的优怨。但被匈奴击破。汉大将军霍光打算趁匈奴与乌桓交兵时,出兵打击匈奴。结果,没有邀击到匈奴,却把乌桓袭击了一下,由是引起乌桓的反抗,被汉军击败。宣帝时,乌桓仍为汉保塞。
  王莽代汉后,准备打击匈奴,乃征调乌桓等兵屯驻代郡,而质乌桓兵妻子于郡县。乌桓兵恐久屯不休,遂自亡叛,诸郡尽杀其质,由是双方结怨。匈奴诱使乌桓贵族与己连兵寇汉边境。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刘秀遣马援将三千骑出五阮关掩击乌桓。乌桓相率遁逃。但当汉军还师时,乌桓又尾随追击,马援晨夜奔归,因乏食,杀马千余匹。
  次年(46年)匈奴发生内乱,乌桓乘机击破之。匈奴北徙数千里。刘秀下诏罢除诸边郡亭候,以币帛招降乌桓。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余人率众归附,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在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总的来说,乌桓同东汉的关系,好于鲜卑同汉的关系。汉灵帝初,上谷乌桓大人难楼众九千余落,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众五千余落,各自称王。辽东属国乌桓大人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皆有智勇。
  灵帝中平四年(187年),前中山太守张纯叛入丘力居众中,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桓元帅,抢劫青、徐、幽、冀四州,杀略吏民。次年,汉以刘虞为幽州牧。刘虞前曾为幽州刺史,在胡汉民众中素有威信。丘力居等闻虞至,皆降附。张纯走出塞,为其客所杀。后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小,丘力居从子蹋顿有武略,代立为大人,总摄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部。时袁绍与公孙瓒频繁交战,蹋顿等助绍破瓒,绍赐蹋顿、难楼、峭王、汗鲁王单于印缓,以“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攻占冀州后,袁尚偕同其为幽州刺史的胞兄袁熙投奔蹋顿。蹋顿数与袁尚兄弟入塞为寇。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往击三郡乌桓,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得汉及乌桓等降人二十余万口。
  辽东单于苏仆丸与尚、熙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康不敢受而诱杀之,将三首一齐送操。
  操归至易水时,代郡乌桓行单于普富庐、上郡乌桓行单于那楼来向操庆贺,表示愿意降服。
  原广阳(今北京市房山东北)人阎柔,少时没在乌恒、鲜卑中,为其种人所信向。公孙瓒杀刘虞后,虞手下从事渔阳人鲜于辅等欲合州兵为虞报仇,推阎柔为乌桓司马,柔招诱乌桓、鲜卑,得胡汉数万人。官渡战时,阎柔弃绍降操,操迁柔为护乌丸校尉。操征乌桓,柔将部曲及鲜卑所献名马以助军。操将柔所领万余落及乌桓降众一齐徙居内地。
  乌桓部众移居塞内后的情况,《三国志》卷23《裴潜传》有如下的叙述:
  时代郡大乱,以潜为代郡太守。乌丸王及其大人,凡三人,各自称单于,专制郡事。前太守莫能治正。太祖欲授潜精兵以镇讨之。潜辞日:“代郡户口殷众,士马控弦,动有万数。单于自知放横日久,内不自安。今多将兵往,必惧而拒境,少将则不见惮。宜以计谋图之,不可以兵威迫也”。遂单车之郡。单于惊喜。潜抚之以静。单于以下脱帽稽颡,悉还前后所掠妇女、器械、财物。潜案诛郡中大吏与单于为表里者郝温、郭端等十余人,北边大震,百姓归心。在代三年,还为丞相理曹掾,太祖褒称治代之功,潜日:“潜于百姓虽宽,于诸胡为峻。今计者必以潜为理过严,而事加宽惠;彼素骄恣,过宽必弛,既他又将摄之以法,此讼争所由生也。以势料之,代必复叛。”于是太祖深悔还潜之速。后数十日,三单于反问至,乃遣鄢陵侯彰为骁骑将军征之。
  由上可知,内移的乌桓贵族除仍管辖其部众外,还干预郡事,甚至掠夺郡内外妇女财物。而一般地方官对于骄恣放横的乌桓贵族,多加纵容。郡中大吏且多与乌桓头目相勾搭,共同干政乱法,能够如裴潜之依法惩办者,甚为罕见。当操兵强政明之际,尚且如此,则政治衰落时,情况更不堪设想。而操之所以乐于将乌桓等少数部族迁入内郡,亦不过欲驱使乌桓丁强为之当兵征伐。《三国志》卷30《乌丸传》即言操率乌丸“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
  汉末三国时,利用乌桓丁强当兵作战者,除了曹操以外,还有袁绍父子、公孙瓒、张纯、阎柔等人,已见前述。刘备为平原相时,“自有兵千余人及乌丸杂骑”。也属利用乌桓等少数部族当兵之例。总之,乌桓内移之后,其贵族受到种种优厚待遇,而一般部众却被驱向战场厮杀。因此,乌桓部众为了逃避征发不休的兵役多次对汉人统治者进行反抗,自系理所当然之事。
  《三国志》卷30 《乌丸传》的叙述至为简略,而裴注引王沈《魏书》对乌桓则有比较详尽而可贵的记载,现抄录全文于下:
  乌丸者,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丸山(在今内蒙阿鲁科尔沁旗西北百四十里),因以为号焉。俗善骑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日弋猎禽兽,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贵少贱老,其性悍骜,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复报者故也。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大人。邑落各有小帅,不世继也。数十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刻木为信,邑落传行,无文字,而部众莫枚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其嫁娶,皆先私通,略将女去,或半岁百日,然后遣媒人送马牛羊,以为聘娶之礼,婿随妻归。见妻家,无尊卑,旦起皆拜,而不自拜其父母。为妻家仆役二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出妻家。故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父子男女,相对蹲踞,悉髠头以为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分为髻,著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冠步摇也。父兄死,妻后母报嫂(《后汉书?乌桓传》作“报寡嫂”,淫其嫂日报,下文执当为报之);若无执嫂者,则己子以亲之次妻伯叔焉。死则归其故夫。俗识鸟兽孕乳,时以四节,耕种常用布谷鸣为候。地宜青穄(即糜子)、东墙(东蔷,植物名)。东墙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白酒,而不知作麴蘖(发酵剂)。米常仰中国。大人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能刺韦(缝皮革),作文绣(绣花),织缕毡(《后汉书?乌桓传》作“织毼”,注引《广雅》日:“罽也”,即毛毯)。有病,知以艾灸,或烧石自熨,烧地卧上,或随痛病处,以刀决脉出血,及祝天地山川之神,无鍼药。贵兵死,敛尸有棺,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肥养犬,以采绳婴牵,并取亡者所乘马、衣物、生时服饰,皆烧以送之。特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即乌丸山,蒙语谓赤色日乌兰,乌丸为乌兰之转音)。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以死之魂神归泰山也。至葬日,夜聚亲旧员坐,牵犬马历位,或歌哭者,掷肉与之,使二人口颂呪文,使死者魂神径至,历险阻,勿令横鬼遮护,达其赤山,然后杀犬马衣物烧之。敬鬼神,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光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祠以牛羊,祠毕皆烧之。饮食必先祭。其约法,违大人言死,盗不止死。其相残杀,令部落自相报,相报不止,诣大人乎之,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赎死命,乃止。自杀其父兄无罪。其亡叛为大人所捕者,诸邑落不肯受,皆逐使至雍狂地。地无山,有沙漠、流水、草木、多蝮地,在丁令之西南,乌孙之东北,以穷困之。
  以上引文比较详尽地叙述了乌桓的习俗、制度、法令等,史料价值极为珍贵。内言“有罪者出其牛羊,以赎死命”。说明乌桓社会己有贪富两个阶级,富者有罪可用财物赎死。所谓“言出不可违”的大人既产生,则“推募”大人之事,不过偶而发生,通常还应是传子或弟的王位世袭制。所谓“妻后母、报寡嫂”的落后婚俗,与匈奴、鲜卑等部族正复相同。系原始社会群婚制的遗留。从“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及无以人殉葬等习俗观之,有些史家谓汉魏时乌桓尚处于奴隶制阶段的说法是占不住脚的,应该说已进入封建制阶段的社会。

三国时的匈奴!

匈奴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史记》卷110《匈奴列传》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商”。《索隐》引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以上匈奴系夏后氏苗裔的说法,学者多持怀疑态度。然《史记》中一些远古记事的真实性已多为考古材料所证实。则匈奴出自夏后氏之说当亦有所据。匈奴妻后母之俗与《括地谱》所言“夏桀之子獯粥妻父之众妾”正复相同。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匈奴使用铁制工具较早,显系受汉人影响。故至少在匈奴贵族与夏后氏之间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据史书记述,自周以降,匈奴即甚强盛。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邻近匈奴,时遭匈奴抢掠,因之三国皆修筑长城,以为屏障。秦始皇时,先将匈奴逐出河套,继之修缀长城,采取以守为主的长期防御方略。刘邦灭悼项羽后,移兵反击匈奴,被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危而后解。汉初各帝皆未能排除匈奴侵扰,唯有权借和亲,嫁女纳币,以求粗安。武帝凭数世之蓄积,靠举国之人力、财力,对匈奴大张挞伐。匈奴被迫远徙,汉之兵马财货损耗亦至巨,致使“每内虚耗”、“宫民俱匮”。往后匈奴虽不足为汉大害,然侵掠边境之事,仍不时发生。至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贵族因争夺单于位,发生内江。神爵四年(前58年),匈奴左地贵族共立稽侯为呼韩邪单于。宣帝五凤元年(前57 年),釀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五凤四年(前54年),呼韩邪单于与其兄郅支单于战斗失败,单于庭遂为郅支占有,于是呼韩邪决计降汉。宣帝甘露二年(前 52年),呼韩邪款五原塞。次年正月,朝见天子,汉隆重接待,居之北边,赈以谷食。郅支单于亦遣子入侍,图谋离间汉与呼韩邪的关系,未能得逞,乃西行经略右地,初尚得手。但由于郅支骄横,未能得到西域诸国拥戴,落得孤立困厄,在赴康居途中,“人众中寒道死,余才三千人”。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郅支被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设计谋杀。早在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年),呼韩邪已归塞北单于庭。呼韩邪闻郅支死,且喜且惧,喜者劲敌已除,惧者畏汉袭之。乃于汉元帝竞宁元年(前33年)再次朝汉,并求婚以自亲。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之。白匈奴内乱,呼韩邪首次朝汉,至此已三十年,汉匈关系基本良好。昭君出塞之后,汉、匈更加亲善。王莽时,因莽一再轻侮匈奴单于,致使双方关系恶化,边隙又起。东汉之初,匈奴经过六十余年较为安定的生活,种人繁殖,势力增强。中土多年战乱,元气损伤,故刘秀对匈奴采取息事宁人措施,除赂遗匈奴财帛外,还将幽、并二州人民往常山(在代郡)、居庸关(在上谷郡)东南迁移,另外,增添边地屯兵,修筑亭候,设置烽燧。匈奴贵族仍不时侵犯,上党、扶风、天水、上谷、中山等郡并受其害。刘秀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上层贵族争夺单于位的斗争又趋激烈,并正式分裂为南北二部。建武二十六年(50年),汉为南单于比立庭于去五原西部塞八十里处。继又听南单于入居云中。后南单于与北单于交战不利,汉又今南单于徒居西河美稷,并设护匈奴中郎将以佑护之。南单于亦自置诸部王,助汉戍守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皆领部众,为汉郡县侦探耳目。从此,南匈奴人众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人口日益繁行。至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南匈奴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胜兵五万。北匈奴则连年内乱,众叛亲离,南匈奴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叛千右。加以天灾,人众向南匈奴及汉朝投降者前后相属,于是南单于一再给汉上言,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之。汉两次遣军大举远征,出塞各三、五千里,较之前汉武帝时,费力少而战功多。北匈奴主力从此退出漠北,其故地尚有十余万户,皆为自北南下的鲜卑人领属。从而促成了鲜卑日后的强盛。
  最令人遗憾的是,此时汉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政治昏浊,外戚和宦官迭相揽权,国事日非,下民困苦。不仅鲜卑和羌人对汉朝的战争频繁发生,就是南匈奴也“叛服不一”。
  南单于与其他割据一方的军阀一样,积极参与了汉魏之际的各种战争。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发生的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虽然不久便被镇压下去。但其他汉胡人民的起义仍连续发生,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凉州边章、韩遂的汉羌军、今河北西部山谷区张燕领导的黑山军,都发展到十余万乃至数十万之众。汉朝先派司空张温发幽州乌桓突骑三千讨凉州。这支队伍刚行到蓟中,乌桓因军中饷款亏欠,多叛归。故中山太守张纯怨张温不令自己带领这批乌桓部队,乃与同郡故泰山太守张举及乌桓大人丘力居等连盟反叛,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及右北平太守,众至十余万。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汉朝调发南匈奴兵,配合幽州牧刘虞讨伐张纯。单于羌渠遣其子左贤王于扶罗将骑前往,匈奴国人恐发兵无已,于是匈奴右部?落与先已反汉的屠各胡合,共十余万人,攻杀羌渠。于扶罗在外闻知,自立为单于。杀羌渠的国人,恐于扶罗为父报仇,乃另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于扶罗到洛阳讼诉和求助。适逢灵帝病死(189年),董卓带兵人京,天下大乱。于扶罗乃与白波军合兵攻打郡县。时各地多聚众筑壁自保,于扶罗钞掠无所得,部众受到挫伤,只好在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停住。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仅一年而死,南庭不再立单于,只以老王代行国事。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初,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于扶罗与驻在上党的张杨一起投靠了袁绍,二人屯兵漳水。次年(191年),于挟罗拟叛离袁绍,张杨不从,于扶罗乃劫持张杨出走,在邺城南被袁绍将麴义击败。既而于扶罗袭杀驻在黎阳的度辽将军耿祉,兵势复振。董卓以朝命封张杨为河内太守。初平四年(193年),袁术从南阳转移到陈留,屯军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于扶罗又依附袁术。袁术被曹操打败后,于扶罗返归乎阳。兴平二年(195年),于扶罗死,弟呼厨泉继立为单于。十二月,董承、杨奉等奉献帝东归,李傕、郭汜等追赶乘舆。董承、杨奉屡吃败仗,乃招故白波帅李乐、韩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贤王去卑,共同卫护献帝。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献帝始到洛阳,去卑又护送献帝到许,然后返回平阳。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甥并州刺史高干、河东太守郭援及南匈奴单于呼厨泉一齐背叛曹操。操使司隶校尉钟繇围南单于呼厨泉于平阳,呼厨泉降操。
  建安十年(205年),操北征乌桓,高于再次叛操,守壶关口。次年,被操攻克,高干自入匈奴求救,呼厨泉不受,操遂定并州。
  并州既是胡汉杂居之地,又俯邻邺、洛二都,所以曹操对治理并州的人选极为注意。如河东太守杜畿、并州刺史梁习都是操精心选拔出来的州郡要员。《三国志》卷15《梁习传》载:
  并土新附,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承高干荒乱之余,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人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棊跱。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民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贡达名士,咸显于世。
  梁习对并州境内匈奴各阶层的统治是:首先推荐其豪右到中央任职,以防止他们在原地兴风作浪;次即征发强壮男丁,以为“义从”;对一般匈奴部众,则趁中央大军出征,分清以为“勇力”。这样,既可为国家补充精勇军队,同时也给匈奴部众开辟建立军功的机会。等豪右和丁强皆已离境,然后把他们的家属迁往邺城,充作质任。至于不服从调遣和政令的,则予以镇压。对于州界名士,皆量才录用,或贡达朝廷。这样,匈奴上下皆服从供职,同于编户。
  至于曹操及其后统治者对移入内地匈奴人的措施,史书有以下记述。《通鉴》卷67建安二十一年载:
  南匈奴久居塞内,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议者恐其户口滋蔓,浸难禁制,宜豫为之防。秋七月,南单于入朝于魏,魏王操因留之于邺,使右贤王去卑监其国。单于岁给绵、绢、钱、谷,如列侯。子孙传袭其号。分其众为五部,各立其贵人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
  《晋书》卷97《北狄?匈奴传》亦言:
  后汉末,天下骚动,群臣竟言,胡人猥多,惧必为寇,宜先为其防。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魏末,复改帅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统可万余落,居于太原故兹氏县(今山西汾阳县);右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南部都尉可三千余落,居蒲子县(今山西?县);北部都尉可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县)!中部都尉可六千余落,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东北)。
  《晋书》卷56《江统传》言:
  建安中,(曹操)又使右贤王去卑诱质呼厨泉,听其部落散居六郡,咸熙之际(2**年),以一部(指左部)太强,分为三率(同帅),泰始之初(265年或稍后),又增为四。
  由上可知,随着匈奴部众居地的扩充和人口繁殖,魏晋统治者对匈奴的控制也日愈严密。曹操时的政策是:
  (1)留单于呼厨泉于邺,以防其惑众生事;(2)令比较顺附的右贤王去卑代行国事:(3)分匈奴之众为五部,以削其势;(4)令汉人为各部司马,以收匈奴贵族之权。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中枢尚能控制大局时,固无问题,但如遇政治败坏或内乱迭起时,就会失去控制,甚至遭到倾覆之祸。当时有识之士,早已预见及此。《三国志》卷28《邓艾传》载:
  是时,并州左贤王刘豹并为一部,艾上言曰:“戎狄兽心,不以义亲,强则侵暴,弱则内附,故周宜有?犹之寇,汉祖有平城之围。每匈奴一盛,为前代重患。自单于在外,莫能牵制,长(去字之误)卑诱而致之,使来入侍。由是羌夷失统,合散无主。以单于在内,万里顺轨。今单于之尊日疏,外土之威寝重,则胡虏不可不深备也。闻刘豹部有叛胡,可因叛割为二国,以分其势。去卑功显前朝,而子不继业,宜加其子显号,使居雁门,离国弱寇,追录旧勋,此御边长计也”。又陈: “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
  邓艾和曹操一样,他也看到匈奴的民族凝聚力尚极强固,其原来单于虽被分隔在邺,但其中大部分王侯犹足以兴风作浪,仍需继续分割其势,尤需把与汉人杂处的匈奴人设法移居边外,以断祸根。邓艾这种逐渐徙出羌胡的主张比后来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江统发表的著名的《徒戎论》还早了四十八年。但这种徙戎主张说起来容易,切实行之就很难。如同当时反对徙戎的晋臣所指出:在天灾人祸已经搅得各族人民无法安居时,再强行迁徒数量众多而又对晋朝统治积怨已深的匈奴等族人,恐怕是会招致反抗的。就徙戎政策的本身说,也并非怎样正确和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民既然已经进入中原农业区,为什么一定要把他们徒走呢?难道少数民族群众就不能在中原居住吗?事实上,匈奴内迁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且日益汉化。虽然一直到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匈奴还是过着“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的游牧生活。但自呼韩邪单于投汉特别是南匈奴入居塞内后二百余年之间,随着匈奴逐渐内移,其生产方式也逐步由畜牧向农耕转变。《晋书》卷93《王恂传》言:
  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又太原诸部亦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武帝即位,诏禁募客,恂明峻其防,所部莫敢犯者。
  由上可知,汉末魏晋之际,官僚地主靠租佃土地以剥削无地农民的情况是相当普遍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政府兵役和劳役负担,宁愿为官僚地主的田客。不仅仅人如此,匈奴等少数民族亦莫不然,他们也成为从事农耕的田客,以至太原诸部役使的匈奴田客即有达到数千人者。《三国志》卷22《陈群子泰传》又载:
  泰……正始中,徙游击将军,为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怀柔夷民,甚有威惠。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泰皆挂之于壁,不发其封。及征为尚书,悉以还之。
  由上可知,匈奴部众尚有被卖为奴婢者。总之,内迁的匈奴部众,已逐渐转向农业经济,并且纷纷沦为田客和奴婢。
  但,匈奴王侯贵人的情况则远远凌驾于一般部众之上。魏及后来的晋朝统治者虽然限制了匈奴王侯贵人的军政权势,在经济上仍给以优裕待遇。《晋书》卷101《载记第一刘元海传》言:
  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于扶罗子豹为左贤王,即元海之父也……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尝谓同门生朱纪、范隆曰: “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太原王浑虚襟友之,命子济拜焉。
  以上材料说明,刘洲一家,作为匈奴的贵族,历汉、魏、晋三代而未衰,但已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刘洲本人少时家境甚为富裕,故能诵读书传,他既明古学,故能与名儒士大夫贯通一气,而为太原士族王浑等友敬。由于刘渊懂得帝王统治人民的史实,更助长了其野心。一到时机成熟,刘邦昔日“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喟叹便在刘渊脑际盘旋,而欲“成高祖之业。”
  综上以观,匈奴在三国时表面似无作为,不过为军阀的附庸。然匈奴入塞既久,其部众既渐从事农业,掌握中原比较先进的生产技能,上层部帅亦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其民族凝聚力既然保存,但许多人口又沦为田客、奴婢,深受汉族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此皆可资匈奴上层贵族利用。待到三国之后的西晋,因内乱不休,无力对付近在肘腋下的匈奴等族人,这就给匈奴贵族以可乘之机。所以三国时代正是匈奴养精伺隙的关键时代,也是此后他们在中原首次建立少数民族王朝的准备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ethos1001 2008-5-14 15:24 +100 感谢分享资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uerte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283661
注册 2008-6-24


发表于 2008-6-24 15: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空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u58584339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275656
注册 2008-4-19


发表于 2008-6-24 16: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魏人口是443万,蜀94万,吴230万
我一直怀疑三国人口是不是锐减得太厉害了?汉末有5500多万人,除非豪强隐瞒户口
443,94,230后面的单位万,会不会是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ethos1001

中大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2
功绩 134
帖子 957
编号 52681
注册 2005-11-7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8-6-24 18: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魏蜀吴三分的时候,已经没有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了,换言之死人的高峰期已经过了。黄巾起义一场,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y02050831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287002
注册 2008-7-16


发表于 2008-7-16 22: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楼主辛苦,献上三国地图一份供参考
http://tieba.baidu.com/f?kz=437845577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飛射
(飛射)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7
编号 276321
注册 2008-4-23


发表于 2008-7-16 23: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一定要赞,不说什么,那么多字让我看都看晕了。支持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愤怒的葡萄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31
编号 33739
注册 2005-2-28


发表于 2008-7-16 23: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永昌有189万人??这数字就是搁今天都不算少~~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4 05: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28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