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你要证明我错解你就拿原本出来证明啊。扯东扯西干什么?
就以检查文法来说,按照目前裴松之引用《益部耆旧杂记》的字句,前面我的分析可以说没有大错误,光凭你扣帽子有什么用?
“只有你在嘴硬到现在还不认是错解”————你这句话就是在描述你自己啊,你还不知道么?
判断是否解错要用到原本,的确是超级无敌的借口,当世何来原本。
以裴松之引用的版本来看也何来没有错,观杨何的对话不可能会是每次朝会都发生,拉上每朝会,祗次洪坐来讲自是大错,另外杨洪不满何祗从那里变出来的?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魏氏春秋》、《资治通鉴》都是有力的史籍,你要反驳,就拿出更有力的史籍出来反驳。你以为凭你一句“怎会相信”就能蒙混过关?
刘备东征时期,身边就带有荆州府和益州府的从事,如果刘备不是府主,你能解释他的行为是做什么吗?
刘备的身边有从事就代表刘备是府主?这完全是笑话等级的逻辑。刘备发兵伐吴战争,益州地方军从征就会有州干部的从事在军中,任命从征官员担任目的地的官员也是平常事,讨伐军中有州从事根本不能引伸为刘备是府主。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
你搞断章取义的伎俩真够卑鄙的。刘备在称帝前就是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
按照刘备群臣的说法,司隶校尉早在刘备称帝前就存在并且归刘备所有了。
在已有司隶校尉的情况下,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就是自己承认自己的势力范围减少————你以为刘备智力跟你一样么?
觉得刘备称帝后改益州改为司隶会是减少自己的势力范围才真需要怀疑是否智障,刘备称帝代表他承继刘协成为汉帝,也就是拥有全国十三州的控制权。身为全国的统治者,怎样改变州的名字甚至把简化十三州为九州也不会发生失去领土的情况。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就是自己承认自己的势力范围减少这个笑话够爆笑。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杨洪的分析根本就没说过黄元当时是“想在蜀郡引起注意后就顺流下江”,除了你在这里胡说还有谁支持你这观点?
《先主传》的记载有《资治通鉴》的记载相佐证,恰好说明《先主传》的记载没有明显错误。
你拿不出史料证明当时的治中杨洪有兵权,你前面的观点就无法成立。你在这里假设一大堆东西出来也是徒劳。
《资治通鉴》用了《先主传》的记载不代表《先主传》对,只能说明司马光及其团队工作马虎,连《杨洪传》记载了更清楚的过程也没有留意。
杨洪的分析是黄元没有办法围成都要怎样做,讨伐黄元的将领是跑去犍为讨黄元,要是先跑去临邛则肯定不能早于黄元屯于南安这必经之路。另发现将军陈曶和郑绰应不是刘禅的亲兵,是杨洪请刘禅派遣亲兵去命令将军陈曶讨伐黄元。因此原文是「洪即启太子,遗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如果没有中间的「使」才表明将军陈曶和郑绰是刘禅的亲兵。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孙权是先有反叛后有据守的,孙权对曹魏的反叛当然会引发曹魏的讨伐,你连先后顺序都没搞懂吗?
黄元的拒守有《先主传》、《资治通鉴》、《华阳国志》三部史籍证明,你以为就凭你的低水平翻译成“没有人讨伐,何称拒守”就能狡辩吗?
孙权是先反叛后拒守就代表所有人都是这样?而且孙权是发生诸军并进才记拒守,黄元的拒守又怎同孙权的拒守。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章武三年是刘备主动召诸葛亮去永安的,如果诸葛亮不去就是抗旨。诸葛亮就算再怎么对黄元看不顺眼,也不会蠢到冒着抗命的重罪去对付黄元。
“因去永安而令成都的防卫更薄弱”————这条前面明明就是我列出史籍证明了,是你自己抵赖不承认而已!
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
章武二年十二月要是黄元已经反叛,那诸葛亮就是不发兵讨伐,当会召集兵马到蜀郡,这样就不应发生章武三年一月离开成都时还发生防卫空虚的情况,诸葛亮不是明知邻郡反叛后还没有加强京畿守备之人,诸葛亮有加强守备当不会令黄元觉得是有机可乘。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蜀郡的黄元部队自然是蜀郡的郡兵讨平的”————那你拿证据出来证明蜀郡的郡兵打败黄元部队啊。 而且《先主传》和《华阳国志》都证明了黄元部队是被陈曶等人打败的,恰好证明你在胡扯。
“陈曶﹑郑绰的讨黄元是在犍为,那在蜀郡的黄元部队自然是蜀郡的郡兵讨平的,记载简约下自很难见到治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你承认见不到治中在蜀郡平叛上发挥作用,那么你还好意思死撑治中有调动郡县兵的兵权?
陈曶等讨黄元在犍为,整个讨伐黄元的安排都是杨洪建策的,治中总揽州中众事,在府主不在时,自是权在州中。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
这已经是明目张胆的反叛了,正昂被杀、张裔被流放就是发生在刘备死之前。
刘备死之前中都护根本就没有人担任,你把刘备死后的事扯到刘备死前来狡辩有什么用处?,你也就这水平了。
益州郡发生叛乱,益州郡一个太守被杀一个太守被流放,还不叫叛乱叫什么?如果这时候治中杨洪明明有兵权而不进行平叛和拯救,那么就可以算是杨洪渎职了。
正昂被杀不表明是郡府没有办法统治地方,按《吕凯传》雍闿是在刘备死后才起开始不逊,则流放太守张裔应是发生在刘备死后,《后主传》只是讲流放太守张裔是早于朱褒反叛前,不等于是发生在刘备生前。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杨洪辞职是自己的行为,这与李严怎么推荐他到州府是两回事。
我要说明的恰恰就是杨洪不愿意再为李严办事,两人之间的故吏之情非常微弱。
汉末时期,太守与功曹之间仍是君臣关系,杨洪不愿意担任李严的功曹,恰好说明杨洪宁愿放弃这种关系也不愿意为李严办事。这时候杨洪对李严还有多少情面可言?
“而且我也只讲想辞职不等于会辞职,我有提及是在讲杨洪事吗?我用的可是张翼的例子”————你现在说用的是张翼的例子?那么恰好证明你想耍赖!因为当时并没有张翼想辞职的记载!
当时与张翼构成君臣关系的明明就是皇帝刘禅,而不是姜维,那么你前面扯姜维想干什么?
君臣只是描述上下级的程度,郡太守与郡功曹是上下级,姜维与张翼也是上下级,不是非君臣关系就不是上下级的关系。杨洪和李严只是施政上有不同而想辞职,这本来并不怎样影响两人的关系,故吏之情自不会因此有所减弱,更何况李严还是杨洪仕州职是推荐人。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同班怎样排就没有人去理”————那你拿出史籍证据证明这个观点啊。
同样是将军,安汉将军就是班在军师将军之右,正好说明同一类别的职务,班次上也是各有高低的,而不是什么“没有人去理”。
广汉太守、蜀郡太守并非并排,从汉中太守到广汉太守再到蜀郡太守是累迁,恰好说明蜀郡太守高于广汉太守,虽然只是高了一点。
“广汉在蜀汉的重要性不在蜀郡之下”————莫名其妙,蜀郡太守号称统都畿,蜀汉的广汉太守什么时候这么威风过了?
就是因为蜀郡太守比广汉太守高了一点,所以恰好会出现每朝会,祗次洪坐 这样的现象。
何况这种班次排列根本不会妨碍诸葛亮的权力发挥,诸葛亮有什么好害怕的?
将军本来就不是只有一个班次,就好像同是郡太守也一样不是同班,你不会以为见到都叫将军就以为将军是同班,史料的记载显示了何祗的次杨洪坐不是按班次才发生的,不然这是没有需要在史料特别提及。
蜀汉的都畿地区是否只计算蜀郡,以西汉都长安,长安在京兆郡,然而左右邻郡的扶风和冯翊郄是与京兆并为三辅,蜀汉都成都,广汉在地理位置上取得与蜀郡相同的地位以长安的例子来看也符合条件。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你就凭一句“史料也清楚”就想耍赖?下面就用史料来揭露你的嘴脸:
(1)张超
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言:“唯恃臧洪,当来救吾。”
张超被围时认为只有臧洪会来救他,这就说明了臧洪救援张超不是因为故吏之情,张超辟用的人又不是只有臧洪一个,如果救张超单纯是因为故吏之情,那么应该有不少张超的故吏来救援才对。
而且张超后面的解释更加清楚:
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
恰好说明了臧洪救援张超的原因,是臧洪有义。
(2)臧洪
臧洪书信反驳陈琳的时候,明确指出反对袁绍并非单纯张超的事件,而是目睹了很多人跟随袁绍结果被袁绍害惨了:
昔张景明亲登坛喢血,奉辞奔走,卒使韩牧让印,主人得地;然后但以拜章朝主,赐爵获传之故,旋时之间,不蒙观过之贷,而受夷灭之祸。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滨于死亡。刘子琪奉使踰时,辞不获命,畏威怀亲,以诈求归,可谓有志忠孝,无损霸道者也;然辄僵毙麾下,不蒙亏除。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鷪微知着,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至于臧洪后来公开的声明更加明确:
呼吏士谓曰:“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洪于大义,不得不死,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恰好说明臧洪以死相拼的原因是袁绍无道。
还有臧洪对袁绍的驳斥:
洪据地瞋目曰:“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欲因际会,希冀非望,多杀忠良以立奸威。洪亲见呼张陈留为兄,则洪府君亦宜为弟,同共暞力,为国除害,何为拥众观人屠灭!惜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谓服乎!”
这一段再次揭露了袁绍的无道。
(3)陈容
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将军同日而生!”
臧洪有义、是君子,而袁绍无义、是小人,所以陈容宁可与臧洪一起赴死,也不愿意跟随袁绍。
三位当事人的言辞恰好说明了臧洪反抗袁绍的真正原因,结果到了你暴民嘴里,就歪曲成了“与袁绍是否不义没有什么大关系”。
你昧着良心说话不觉得羞愧么?
张超被围,只有凭臧洪来救,最多只是表示张超认识的人中或故吏中只有臧洪还有力量,而且臧洪是义士,并非只因是义士就会救张超,是因为张超是臧洪故主才使臧洪的行动成为义举,因此张超认为故吏的臧洪会出兵帮助自己。
臧洪眼见袁绍无道又迟迟没有行动更还要在袁绍处任职,偏偏是故主被杀后才反袁绍,非常明显臧洪前面讲的「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不是重点,后来讲的「不救洪郡将」才是心中的想法。
与实力强大的袁绍对抗后,臧洪自然需要拿些借口才能取得其它势力的支持,不然打出为故主报仇的大旗,谁会为你拼命。再看臧洪讲的大义也只是与张超有关,不然怎会对部下讲「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如果袁绍是无道又图谋不轨,这是与东汉臣民作对,会与臧洪部下无关就讲不通,可见什么袁绍受恩没有扶持汉室,杀忠良根本就是加添的借口,反而讲的袁绍称张邈为兄,则张超是袁绍之弟的兄拥强兵不救弟的牵强理由才是臧洪起兵主要的动机,反董联盟中除了袁术党外本多是兄弟帮,张超兄弟反的曹操一样是他们的兄弟。
由于臧洪的大义其实是吏对主之义,这样陈容所讲的义就不表明是袁绍无义,臧洪对张超有故吏之义,陈容对臧洪一样是有君臣之义,就是臧洪为张超反袁绍,这源头虽与陈容无关,但因臧洪为其君主,为其死是个人的大义。不是自己行义就代表对方是不义。基本上战争发生,两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大义。张超兄弟暗算袁绍的兄弟曹操,光这点已经显示袁绍不救张超本不是不义,袁绍帮助曹操杀张超兄弟及其支党难道就不是行义。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臧洪的刺史是袁绍所任,这刺史不是属于当时割据的地方军阀”————这句话就是你说的,想耍赖么?如果是你自己表达得乱七八糟以致他人误解, 那就是你的表达能力有问题,同样是你的责任。
你都承认是误解,还可以这样多话说。其实常人怎样误解也不可能得出臧洪不属于军阀袁绍的解法,可见有人理解能力出现问题。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顺便提醒你一句,治中只是州府中的一员而已,真正具有管理一州的是州牧和刺史。
也不要忘记要是本官不怎样或不在治不能理事,身为左右手的常有代理其职务,甚至有人可以完全把职务交给部下去理,如前面提及的张超。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治中不过是州府中的一员,论权力、论地位,都无法跟州牧/刺史 相比。
就以东汉后期来说,论地位,别驾是州之股肱,论权力,别驾是行部奉引,总录众事。
或者拿刘备政权来说,排列名位时,也是先排别驾再排治中,也可以说明其地位不会高于别驾。
有没有看清楚别驾与治中的差别在那里,请看清楚什么叫「行部奉引」,别驾是跟随府主行部,并作为前导,因此这总录众事自然是只及行部,拥有的实权自没有留在州治居中统众事的治中多。别驾是地位高,但实权就没有治中多。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实际只有原平原郡四分之一的领土”?————你就吹吧。
焦和无能导致的劣势早就被臧洪扳回:
以洪领青州刺史。前刺史焦和好立虚誉,能清谈。时黄巾群盗处处飙起,而青部殷实,军革尚众。和欲与诸同盟西赴京师,未及得行,而贼已屠城邑。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禜祷群神。又恐贼乘冻而过,命多作陷冰丸,以投于河。众遂溃散,和亦病卒。洪收抚离叛,百姓复安。在事二年,袁绍惮其能,徙为东郡太守,都东武阳。
你凭什么说“实际只有原平原郡四分之一的领土”?你自己去量过面积?
臧洪当刺史也只是把焦和离散的部队收集,史料没有提及臧洪有勇到可以渡黄河收复青州,再看臧洪到袁绍时是在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时,当时公孙瓒的部将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见《武帝纪》),就是当袁谭接青州时也清楚提及「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见《袁绍传》注引《九州春秋》),最普通找本谭图看看,以平原和高唐及黄河为界,这河西之地占原平原郡有多大,估计四分之一都可能已经高估。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自需要担心臧洪从自己的臣属转变为割据的地方军阀,才把割据臧洪改为郡太守”————那你就是承认袁绍把臧洪从青州刺史放到东郡太守实际上是打算夺臧洪的权么。那你讲那么多废话干什么?
“讲实际统治范围是增加了”————你又来胡说来着?当时东郡大部分是曹操的势力范围(部分地区一度被吕布所控制),东郡太守可是早被曹操派人上任,所以臧洪任东郡太守根本无法掌握东郡全境,也就是能掌控东武阳周围一带而已,这也叫做“统治范围是增加了”?就你那胡说八道还好意思叫“讲实际”?
东郡不是全境不等于是小于臧洪实领的青州,看看谭图河北的东郡可是比臧洪原领大得多。比领土大小,还是看图比空想实际得多。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实际的情况是要把李严的向孙吴的退路封锁”————自己去看地图吧,李严所在的巴郡照样有跟孙吴荆州接壤的地方,根本不会出现“向孙吴的退路封锁”的局面,诸葛亮如果要把向孙吴的退路封锁就根本不应该把李严放在江州掌握重兵。
又见爆笑的空想,地图显示有接壤就表示不能封退路,有点常识都知接壤地带是云贵高原,那里能通行的话,那还有傻人会走去跑顺流惊险,逆流吃力的三峡水道。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
看清楚,陈到当时是被李严掌管,而不是被诸葛亮掌管。也就是说明永安还是在李严的控制之内,不会出现“向孙吴的退路封锁”的局面。
建兴元年和建兴四年诸葛亮是给李严两次加权,当时诸葛亮和李严关系尚算不错的,甚至到了策反孟达时,李严需要特别把诸葛亮也列上。而诸葛亮还在书信里夸奖李严,所以陈寿才会说诸葛亮对李严其见贵重如此。
如果你认为诸葛亮跟李严在建兴初就已经对抗,你就要拿出史籍证明两人当时已经在对抗,单凭你几句乱猜、胡扯有什么用?
陈到编制上是属李严所管,要是李严与诸葛亮正面冲突,陈到会听诸葛亮或李严才是关键。诸葛亮给予厚禄给李严的目的就是想稳住李严,以李严与诸葛亮同是辅政大臣,诸葛亮长期把李严踢出权力核心,不用厚禄稳住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诸葛亮早就看黄元不顺眼,这点连黄元自己都感觉出来。结果杨洪积极出谋划策,把诸葛亮看不顺眼的黄元给干掉了。诸葛亮还省了心呢,给杨洪的封侯就是诸葛亮对其行为的丰厚回报。丫的到你嘴里就成了“杨洪在处理黄元事上会令诸葛亮产生排斥”,你真敢扯!
“继续把州务放给杨洪”??你就少吹了,诸葛亮掌权后很快就领益州牧,州务尽在掌控之中,哪是一个治中可以阻止得了的。
如果杨洪不是搬了刘禅出来或者不会得罪诸葛亮,但当诸葛亮想成为唯一的权力核心,任何支持刘禅的势力自然需要打压。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蜀郡太守号称统都畿,越骑校尉典禁兵,纵管三国前后,权臣对禁兵的控制都是很谨慎的;不少权臣的失败也是直接、间接因为失去对禁兵的控制。权臣董桌不能让跟自己意见不和的盖勋待在越骑校尉的位置上久典禁兵,曹爽为了专擅朝政,就要把自己兄弟典禁兵。要说诸葛亮居然让一个自己排斥的人掌握都畿和禁兵的权力,你当诸葛亮跟你一个水平了?
越骑校尉也只是禁兵中的其中一支,这可不是西汉五校尉,三国时的五校尉的兵力在禁军中可是不值一提。以杨洪当时的官位,诸葛亮也只有这样的安排,五校尉兵少,但排场大,用来明升暗降是最理想的位置。董卓不能用不放心的人在身边可是怕了那些不怕死的朝臣会想行刺他,不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兵力。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曹爽党从正始元年一开始就已经暗算司马懿,把他推为太傅”————你想造谣么?司马懿当太傅是在景初三年!
“正始五年曹爽党已经成功控制了禁军”————你又想造谣了么?即使算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也是在正始六年!
曹爽让司马懿当太傅是为了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曹爽身为主辅,把权力调整在司马懿之上本来就是合情合理,所以对司马懿权力进行适当调整并非是因为交恶。
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都说得那么清楚了你还敢歪曲事实。
(正始八年)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爽、晏谓帝疾笃,遂有无君之心,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帝亦潜为之备,爽之徒属亦颇疑帝。
明确记载就是两人在正始八年才正式交恶。
正始八年只是表面化,是司马懿干脆从明转暗来斗曹爽,政争去到这个阶段转入另一种斗法,不是如记载讲是这时候才交恶。史料记载不可能全信,你不会当司马懿是死的,要到正始八年才发现曹爽等人的阴谋。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蜀汉至少有实行募兵制和世兵制,你不知道的话自己去查书。
“中央军大部分是集中在伐吴退回的永安,到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自需要抽调部分兵力,也甚至可以以南征需要而不派遣替换兵到永安”————我没兴趣看你说什么“自然”,你拿证据出来证明你的观点啊,否则你的观点就“自然”完蛋。
李严原是镇守永安,建兴四年移到江州,同时掌管永安,所以建兴四年李严增加的管辖范围是江州。江州自刘备时期就是都督重镇之一,需要专门安排都督把守,诸葛亮把永安和江州两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同时交给李严掌管,不是合作是什么?
“诸葛亮才派遣陈到率领千多兵到永安”————千多兵的记载在什么地方,证据拿出来,否则只能视为你在胡扯。
明确记载是陈到归李严统属,你要证明李严调动不了陈到的兵,就要你自己拿证据出来证明。
回文来至少看清楚我在讲什么,我也没有提到蜀汉的兵全是征兵,不然怎会讲有世兵色彩的东州兵。李严只是留镇永安,但他的军职可是中都护,都护并没有受防区的限制,再看费观这江州都督与李严还是有交接,表明李严的镇永安也非只是管永安一地。
陈到所领的白毦兵是刘备帐下的精兵,这样的部队自不会是什么大兵团,一两千人会是合理之数,以李严会向诸葛亮反映,诸葛亮又叫李严自己调兵增防永安,陈到所领只有千余兵合适。另能否调动得了兵也不是光看统属关系,不然如诸葛诞反时为什么要去兵去杀是自己属下的扬州刺史乐綝。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当录尚书事的更不应该领兵外出”————你这歪理是从哪里得出来的?拿证据出来证明!
曹操具有录尚书事、曹爽具有录尚书事、司马懿具有录尚书事、司马昭具有录尚书事,以上的人都可以出征,凭什么诸葛亮领兵外出就不可以?
“所讲的武官只是讲最高指挥官”————武官和最高指挥官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自己混淆概念还在这里叫什么叫?
丞相是百官之首,本来就可以算是最高指挥官,何况诸葛亮当时取得专权的资格,其最高指挥官的地位本来就是实至名归。
“不要再玩文字游戏,这很无聊”————在这里玩弄文字游戏的明明就是你,在这里歪曲事实的也是你,在这里搞双重标准的更是你,你干了这么多无聊事,你还好意思诬陷他人无聊?
曹操、曹爽、司马懿、司马昭那个是安守本份的官,而且曹爽和司马懿同时都是录尚书事。以当时的国情,尚书事繁重,身为录尚书事的自当在皇帝身边辅助皇帝,不是自己跑到边境,拖延政府办事的效率。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这里没有人说过诸葛亮从来没有浪费人才,你少在这里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批。
可是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就是体现在诸葛亮对杨洪、何祗的任用上,何况有多个著名史籍的相互印证,怎么都比你的胡说八道强得多。
史料留下讲法也不一定是事实,事实是诸葛亮并非是史料中吹的那样神,你要选择性失明也没有人可以强迫你去理解。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比较之下较好”就是优点么,你说了半天还不就是承认了杨洪认为向朗更优胜了么。那么你讲那么多废话干什么?
廖立自己还认为自己本事仅次于诸葛亮呢,连李严之流都不认可的人,认为其它人凡俗有什么奇怪呢?
“「素能合道」是廖立讲的”————那又怎么样?华歆的行动已经可以证明“合道”其实不一定是缺点。
何况诸葛亮已经说廖立是在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华阳国志》也记载了廖立是谤讪朝廷,你拿廖立的话来反复作论据有什么说服力?
这样两者比较下的好又怎能算是优点,两个笨人中比拼出来的「聪明人」真的可以在一般人群中还能是「聪明人」吗?素能合道不是缺点,也不等于是优点,廖立获罪不等于讲的不是事实,在历史上讲事实被关、被被贬、被废和被杀的例子多的是。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莫名其妙?什么一文一武辅政?你又想玩弄文字游戏来着?诸葛亮是主辅,李严是副手,刘备、刘禅分别给了诸葛亮极高的权力,所以诸葛亮很快就达到了专权的程度。
杨洪在章武年间根本没有升迁过。在刘备眼中,别说是当丞相的料,他连当尚书令的料都不是。
章武二年李严得以从犍为调到永安任尚书令,杨洪要真是当丞相的料,哪里轮到李严当尚书令?
成都真空?你想骗谁啊?刘备和诸葛亮先后离开成都后仍然有刘禅和他的亲兵驻扎在成都,刘禅亲兵的战斗力你在前面已经承认了,你又想自己抽自己么?
诸葛亮是主辅,但李严这副手从牌面上的权限一样不低,而且还是管兵的,诸葛亮是利用李严不在京的关系架空李严,慢慢把兵权也移到自己手上。这点看姜维虽然位高于陈祗,但实际是陈祗权重于姜维。只看班位是不足够的,丞相是位尊,要压倒丞相也不是不可能。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以益州方面来说,章武年间刘备是益州府府主,什么时候说过治中实际就是州的负责人?
以成都方面来说,章武年间除了刘备将死的那段时间外,诸葛亮一直在成都,再怎么繁重也是诸葛亮是一把手。什么时候轮到“治中实际就是州的负责人”了?你想睁眼说瞎话么?
“甚至在诸葛亮掌治时,州治中一样还是重要”————没有人说过治中不重要,你少在这里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批,问题在于你为了死撑你的观点而把治中的地位和权力捧得过头而已。
章武年间刘备是府主怎样看也不太可能,张飞也长时间是没有留在成都,诸葛亮当府主时虽然在成都,但不要忘记我们谈的情况刚好是诸葛亮离成都时发生,这时候州府就只有州治中坐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