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宋高宗担心什么?真是怕迎回二圣吗?
» 查看评分记录
原帖内容
陶心
2008-2-22 13:32
小弟觉得,所谓“防止豪强,以及沿袭抑制武将的方针”等等诸项是作为“分析原因”的理由,但不能作为对某些贵为天子的人进行同情甚至翻案的理由。
比如“联结河朔之谋”看似“措置太大”,但实际上,从各类史料中所反映出来的河东、河北、关陕、山东各地蜂起的民间武装抗金来看,从汴京城破时哪怕是京师城内的普通百姓仍能奋起反抗来看,这同样是光复故土战略中关键一环。
且不说北方民众,建炎三、四年间南方江浙的百姓,也同样用不惜命、不畏强来回应侵略者。
屈服所换回的只是奴役中的死亡,则民不畏死,甘愿倒在奋起反抗的沙场。
有民众基础,同时还有武装实力上更直接的那些土豪和溃军。
有些坛子认为地方豪强、军将难制,但问题在于——是谁造成了连光复战争还没打出成绩来就引得薛庆、桑仲、李宏、张用等等时服时据的局面的呢?又是谁造成马扩、梁兴等忠义人曾不同程度的没有内援、补给无着落呢?
有人没有做好,不代表不会有人能做好。
宗泽、闾勍等人能做好联结地方、同仇敌忾的组织工作,能协调好即便是存有野心和游寇习性诸如曹成、王善、郭仲威这样人物的心态,表明了民力民心完全具备这样的可能。民间自发的朴实而真挚的奋命抵抗也好,心有旁鸷的豪强也好,游移不定的溃军也好,措置得当,作为能控制好的地方抗金力量,本是广有基础的。也表明宋廷内纵然有过叛徒,出过权奸,也有庸才,但并非没有人才,书生出身的从李弥逊、杨粹中这样的州官到南方的临安朱跸、余姚李颖士这样的县太爷尚能无畏地亲抵摧锋,水平特长不一的有胆识、有才谋之士并不少,关键是各类人才如何调配好组织关系?那终究还是得问问那高宗皇帝究竟干什么去了、他是什么心态、到底在想些什么。
即便是闾勍、上官悟等人之死,也是发生在高宗的态度急转直下的时候。
群体内部本来就是复杂的,关键是组织协调上的,不能因为出了李成、刘豫、李邺、徐秉哲这样的家伙就否定掉全民族的抗敌决心与民族气节。即便是统治集团内某些能力平庸且曾有过错的臣子如孙傅这样的,也不曾向女真人屈膝投降,一些朝臣纵然“器质窳薄”、内讦频频,但在忠于邦族这一点上,还是做的到的。
反面的比如出了个杜充,又是尽杀燕地投宋之士,又是全改宗泽之策,又是改黄河之水经泗入淮结果挡不了敌军却祸害地方生民,又是造成辖区内军中的自相残杀,又是断绝对两河忠义人士的配合支援,又是坚决执行南逃路线,又是滥杀无辜————就是这样一个人,被高宗擢升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江淮宣抚使,结果最终是逃跑在前、投降在后。
每战只知自存实力的刘光世、张俊倒比政治经验不成熟的人更有当军阀的可能,而绍兴十一年大将们的兵权说收就收了,对内部他皇帝爷还有什么好怕的呢?让他恼恨的苗傅、曲端、郦琼等,和让他后代头疼的防御川陕的吴家人,难道是无缘无故会瞎闹吗?所以关键还是高宗皇帝已经自己扭曲了心志。
那些良好的时机,一旦错过,则不复来。
————不要说游人被暖风熏醉,而是要看那些个刮风者,那位被惊悸吓到的九五至尊,固然不去脸谱化视之、不去苛责之,但许多问题、许多后果,他终是难辞其咎的。
[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2008-2-22 14:58 编辑
]
用户名
时间
功绩
理由
张建昭
2008-2-26 08:44
+204
好帖奖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1 23: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156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