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江城子

2008-1-3 11:16
猪尾鼠头说小吃

适才讨论馒头贴的时候,刚打了几个字,不觉食指大动,唾液横流,那饕餮之虫,便已蜂拥而上,瞬间击溃了我的思维,占领了记忆的阵地。也罢也罢,好久没吃家乡的馒头了,就在此画个小饼,略微慰藉一下自己的饕餮吧。

家乡是浙江鱼米之乡,自古来除了几次大的战乱,不曾遇到过饥荒困顿之时,于是养成了家乡人好吃,爱吃,能吃的习惯。小学时候的地理历史课本一讲到中国人民便是什么“纯朴善良,吃苦耐劳”。当时我的第一反应便是纯朴善良倒还有几分道理,这吃苦耐劳我身边的乡亲们哪里符合了?明明是贪吃贪喝嘛。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但是在我家乡的人看起来,那便统统都是吃各种点心食品的时候。正月十五元霄节,自然就是汤圆当令了。将糯米打磨成细腻如玉的米粉,和成面,裹以黑芝麻和糖浆,便可以煮出一碗香糥可口的甜汤圆了。有的家庭则喜欢用咸陷做汤圆。将萝卜,猪肉等材料细细切碎了,炒熟之后,用糯米面裹成鸭蛋大小的椭圆形丸子,放入汤中煮沸,待得汤圆浮上水面,捞将到碗中,浇以原汤,佐以小葱,酱油,香油等各式佐料,一碗美味的咸味汤圆就大功告成了。这是我小时候的最爱,如今只有过年回家,才得由母亲亲身做出一碗,让我享受了。

元霄节过后是清明,虽然纷纷春雨中免不了缅怀先人的一缕哀思,但是在我们家乡人看来,活着的人过得更好才是对先人的安慰。于是一种估计全国其他地区都没有的食品由此出现--清明馃。这是一种糯米粉制成的,内中带陷的圆饼。清明之前,勤劳的主妇们前往田间地头,或者郊野,去采摘一种叫“青”的野菜。采来之后,将之细细跺烂,把菜汁儿和细末与糯米粉混合在一起和成一种绿色的面。在面团里加入各式陷之后,将这种原型的胚子放在木制的模子中压成圆饼状,上面根据木模子的不同,还有各式图案。蒸熟之后,与清明之际,便可方便取食,不用再生火,取其寒食之意。

而后便是端午了,自然少不了当然的主角粽子。和北方无陷或者豆沙陷的粽子不同,我家乡的粽子是咸陷的。各家根据自己家人的喜好,可以选择在陷里面放小排骨,芋头丝,栗子等。用高压锅满满煮出好几锅之后,用竹篮子挂在阳台上将表面的水分晾干,扑鼻的香气便悠悠荡荡弥漫了整个小城。

八月十五的月饼,因为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家乡人不擅长,因此都是吃的采购来的。过节前,各家都用透光的油纸包上一筒筒的月饼,或带回自己家,或馈赠亲朋,虽然包装比现在的月饼盒简陋,那份浓浓的温馨却是如何都弥补不回来的。

冬至是个大节,但是所吃的小吃食品却很不起眼,也就是瓜子花生什么的。每逢这天,街上的瓜子花生往往脱销。到了冬至节晚上,满城都是清脆的磕瓜子花生的声音,和各家欢乐的笑声。

终于到了吃吃喝喝为主题的年节,好吃的家乡人自然不会放过,平时各个节日所吃的特色点心食品齐聚与此不说,还另外增加了年糕,馒头,冻米糖,芝麻条等五花八门的食品。冻米糖芝麻条是用麦芽糖制作的,以前有走街串巷的小贩去各家销售,现在这种小贩消失了,制作冻米糖也成了某几家食品厂的专利了。

上述的都是时令食品,除了这些,平时家乡人爱吃的还有炒米粉,炒田螺等。夏日的午夜,空气依然闷热,那不妨去找一家临街的小吃摊,让老板娘炒个米粉,来两盘辣辣的炒田螺,开上一瓶啤酒,溽热的暑夏也变得有味道起来。

离开家乡之后,路路续续去了不少地方。南方产米,所以多在米上下功夫;北方产小麦,所以多在面上下功夫。北方的面食种类着实令我吃惊。那时方才知道,原来好吃的不仅是家乡人。

可惜,胃是有记忆力的。吃惯了家乡小吃的我,对于北方的各式小吃总是难以接受。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牛肉拉面,开封的包子,天津的狗不理,山西的面疙瘩,北京的炒肝,都无法让我找到那种心醉的感觉。或许,这份温馨只属于家乡的那片江南春雨吧。

后记:突然有感而发的一篇滥文,写到后来没有心情(不断有人问工作的事情),于是草草收尾。按道理讲吃的应该发到衣食住行,但是茶馆好歹也得给点小吃吧,发在此处,也不算太赖皮。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刀剑笑 2008-1-4 01:09 +200 好帖奖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1 16:5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5712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