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关张马黄

2015-1-28 01:06
姜维最大的错误:弃守剑阁

邓艾偷渡阴平,破诸葛瞻于绵竹。此时姜维仍在天险剑阁守御,剑门之外则是钟会所统领的曹魏大军。让人奇怪的是,当姜维在获知诸葛瞻全军覆没后,居然做出一个严重错误的决定:弃守剑阁!(即使不是全军抽走,也是带走了相当可观的队伍,几乎等同放弃剑阁。)
他弃守剑阁为何?看似他要率军南撤,救援成都。但他并不是从涪城、绵竹一线向成都靠近或者掩袭邓艾军之后,而是在其东侧绕行,打算从广汉南撤。当时姜维手头上有一支相当可观的部队,据钟会给魏廷的表文中描述:“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这支部队守剑阁时,钟会十万大军而不能克。八十多年后,孙盛从蜀中故老那里听到一些姜维在蜀亡前后的事。在此期间,他还见过常璩,以其熟识蜀中旧史,誉之为“蜀史”。常璩在《华阳国志》中写道:“姜维未知后主降,且谓固城;素与执政者不平,欲使知卫敌之难,而后逞志;乃由巴西出郪、五城。”按常璩的意思,姜维是想让成都的“执政者”们感受一下压力,再解除危机,以便自己在蜀汉决策层重新取得主导地位(因为之前姜维迫于成都“执政者”们的压力,不得已屯田沓中避祸,失去主导权和饱受当廷非议。)。亲身经历蜀汉灭亡的陈寿则写道:“维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入建宁,于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邓艾破诸葛瞻于绵竹,绵竹阻在剑阁与成都之间的联络,所以姜维并不知道后主最终的决策,只是听到三种不同声音,或固守成都、或东投吴国、或奔南中。姜维只好率军南撤,探听消息。到达郪县时,才收到后主投降的敕令。可知从绵竹初败到后主投降这段时间里,姜维仍有机会做出反应。此时,姜维为何不以部分兵将守剑阁,自己领一支精兵攻击邓艾之后,再派出少量部队绕道广汉打探消息;又或者自守剑阁,另派他将攻击邓艾之后。在他打听的时候,无论后主做出怎样的决定,他都应将钟会大军挡在剑门之外。蜀汉在失去汉中屏障后,再舍弃剑阁险要,任由大批敌军涌入巴蜀腹地,则无论后主将作何打算,实施起来都要困难得多。万一后主不愿投降,你姜维弃守险要,任曹魏大军深入蜀地,不是啥搞吗?不是想覆灭蜀汉吗?纵然后主愿意坚守城都,官民愿与曹魏死战到底,也是大势已去了。
如果说汉中失陷,是姜维客观部署错误所导致(更何况蒋舒临阵降敌,也是大家想不到,这也不能全怪姜维。),那么弃守蜀汉最后的险要剑阁,则是主观上犯的更为严重的错误。放弃剑阁,就等同于放弃蜀汉,任由敌人大举进入腹地,岂有不亡国之理?“心存汉室”的姜大将军纵然有心救国,也是无力回天了。事实上后来姜维那个所谓“诈降计”,就是十分麻烦的事情,风险大,步骤困难、复杂,一步错就满盘皆输。指望钟会能帮助自己复国,还不如当初就死守剑阁到底,把敌人主力阻挡在剑门之外,即便后主降了邓艾,只要身边的将士们还愿意战,区区邓艾孤军,又有何能为(更何况建宁霍弋军团、巴东阎宇军团尚在,还怕对付不了邓艾孤军?)?事实上愿意奋战到底的将士还是有的,接到后主投降的敕令,大伙都气得拿刀砍石头,可见大伙还是愿意死战的。只要部队在,部队愿意战,收复成都、消灭邓艾孤军不是难事。更何况汉中外围的汉、乐二城并没有失守,钟会大军久攻剑阁不下,士气不振,也有撤兵之意了,为何随随便便弃守险要,带着大部队去绕道探听消息,未免不智。更重要一点是,剑阁在,才能有希望收回汉中(当时汉、乐二城还没有失守,钟会有退军打算,这便是姜维反击收复汉中的机会。),才可以驱逐魏军,才可以真正保卫蜀汉。
所以,汉中之失,姜维只是客观犯错;弃守剑阁,才是大错特错,错上加错。魏军大队进入剑门之内,蜀汉不灭才怪。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香港李飞 2015-1-28 22:11 +90 非常鼓励原创讨论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2 12: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71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