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连枝步

2010-9-26 14:42


1、南明不是“很多朝”,而是“一朝”。
南明天子一共三位,安宗的统治,在弘光年间得到普遍承认。绍宗的统治,在隆武年间得到普遍承认。昭宗的统治,在永历年间得到普遍承认(仅仅在永历初年与存在时间很短的绍武天子有过冲突)。监国鲁王的统治,得到绍宗的许可,并在其控制范围内得到承认。延平王的统治,得到昭宗和明宗室的认可,并在其控制范围内得到承认。
因此,南明始终是“一朝”。
至于南明事实上存在的军阀割据和权臣势力,是历史上很多被视为“一朝”的王朝所同样存在的,不能作为否定南明“一朝”的证据。
2、皇太极死于南明建立之前。而李自成不仅未给南明争取了缓冲时间,反倒给南明带来了相当压力。张献忠则更是南明的大敌。
至于李赤心、孙可望的相继被招安,则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死后的事情,当时南明已经和清展开大规模战争,不能将此视为缓冲时间。
3、李自成短时间内失败,而南明当时尚处于对北方局势未能判明的时间。南明派出重臣左懋第与清联络,试图了解清的意图(当时南明甚至未能弄清吴三桂和清的关系,还专门带去了吴军军饷白银10万两和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的圣旨),结果清扣留使臣,立即南下。
南明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还是很快的。威宗死讯传到南京,大臣立即开始拥立新君。虽然争议多多,但速度很快。随即,北方防线初步形成(虽然以后有很大的变故),接着就派重臣北使。这一系列的事情,应该说是没有耽误。
4、南明安宗、绍宗、昭宗之间没有团结的问题。因为绍宗和昭宗绝对服从安宗的领导,昭宗也绝对服从绍宗的领导。
需要有团结问题的是鲁王和绍宗、绍武天子和昭宗。但前者是两者势力的最适合情形,后者事件太短,基本未能影响大局(没有绍武天子的被拥立,从南明防御情况看,广东也将迅速被攻陷,只是没有那样戏剧化而已)。
------------------------------------------------------------------------------------
南明主要的问题,我认为总体上在于执政者(注意,不是皇帝)内争问题而反映在军事上。
1、安宗时期(弘光)。
弘光年间,南明丧失地区:南京、江浙。
原因:北方防线的崩溃。
北方防线崩溃的直接原因为左良玉南下,导致四镇的向西防御----事实上是内战。而这个内战的导火索,就是王之明事件。王之明事件的深处矛盾是党争。而党争的直接借口,其实就是威宗的一个措施----没有安排太子事先去南京。
明朝的党争,其实从魏忠贤时期进入白热化,威宗也一直没有搞好。在威宗大行后,新君即位的无序情况下,自然激烈。这个党争,直接导致了各党控制军队,把军队作为内争工具。
2、绍宗时期(隆武)。
隆武年间,南明丧失地区:福建、江西、江浙(失而复得又复失)。
原因:执政的叛变。
绍宗为郑氏拥立,郑氏对当时湖广、江西一带无控制力。而过分依赖郑氏,导致一旦郑氏叛变,绍宗只有一死。绍宗曾试图亲入江西,但未能如愿。
3、昭宗前期(永历,招安孙可望前)。
昭宗前期,南明丧失地区:湖广(失而复得又复失)、两广(失而复得又复失)。
原因:军事力量的全面崩溃。
在绍宗崩殂之后,南明已经没有统一的正规军事力量。所有的总督,都是招募义军,以义军为主体进行抵抗。而清则依靠正规的军事力量对南明进行全面打击,特别是利用部分汉奸的部队,不加以拆散(这真是一个大胆而卓越的方式),事实证明,此种办法还是见效的。
至于李成栋、金声桓等反正后,由于是反正客军,也无法转进整编而且在最前线,自然是孤军作战,承受不了清八旗的凶猛一击。
4、昭宗后期(永历,招安孙可望后)。
南明丧失地区:云贵、四川。
原因:不能一统的原因是力量不足,不能割据的原因是党争。
事实就是孙可望和李定国、刘文秀的争夺权力。这个根本不用多说。
5、延平时期(永历,昭宗崩殂后到延平幼王投降)。
南明丧失地区:福建漳泉(多次争夺)、台湾。
原因:力量不足。
以一隅当天下,非雄才大略者不能。很遗憾,延平文王朱锦素质还不够,而幼王朱克爽以及刘国轩等更不行。

总之,执政大臣的内争,贯穿于整个南明在大陆的时期。而军队开始支持执政大臣一直到执政大臣的军阀化,才是南明不能维持均势的根本。这一切是由明朝的政治制度引起的。
明朝的政治制度,其实不是君主一个人专制,缺少君主,整个国家体系就无法运作,恰恰相反,它给了君主一个相当大的空间。君主愿意专制,则立即可以大权在握,而君主不理朝政,其行政体系依然在运行。
嘉靖年间的数十年不上朝,其实就反映了这个问题。而军队的国家化,则保证了权臣只是行政上的权臣。
但是在明朝行政体系被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打破的情况下,南明出现权臣和军队结合的情况下,南明立即形成军阀和准军阀割据的情况。这就导致党争的军队化,导致军队的内争,导致总体战略的全面失败。

而与之相对的清朝,则始终做到了:
1、确保政治核心的稳定(事实上是多尔衮)和政治核心转换(多尔衮倒台和鳌拜倒台)的快速。
2、确保对军事力量的集中使用和合理调配。
八旗在内,诸汉王在外统本部为先锋。虽然有李成栋、金声桓等人的反正,始终没有动摇此原则。而在南明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下手对付三藩,采用分化瓦解和军事对抗两手策略,终于平定大陆。
3、在战略上逐步蚕食,在战术上以多打少,以精兵打杂牌。
南明不是一口吞下去的,而事实上,对于南明的逐点防守战术(南明是迫不得已。因为在四镇溃散、左镇、郑氏叛变的情况下,正规武装力量基本消灭,仅仅能依靠二线部队,而二线部队则一般担负守备任务,各有系统,根本无法集中整编形成拳头。以后孙可望、李定国能调集一定力量进行作战,战场局势立即改观,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则运用了集中主力和精兵,重点打击的策略,迅速歼灭南明有生军事力量。至于对付民间义军----你们谁见过民兵打正规军还能赢的?
4、其实,说白了,就是----左镇和四镇的争斗和覆灭,直接导致了南明的失败----这样说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这是南明的最后机动兵力和一线兵力。
5、晋朝,则依靠王家对南渡势力,特别是兵力及时整合。南宋,则主要机动兵力尚在。因此,在军事上,都没有南明这样捉襟见肘。
而且,司马睿和赵构应当感谢北方给大臣们仅仅留下了这一个选择。

[ 本帖最后由 连枝步 于 2010-9-26 15:01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麒麟子 2010-9-28 10:20 +300 好帖奖励,资料翔实,理论充分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7 23:3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70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