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777

2009-7-29 14:40
血色浪漫——刺客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挖坑,心里还真有点不踏实.....
本来想多码些字再发上来的,不过是在心里实在没底
万一连零回复都消灭不掉,那可就囧大了....
先贴两章节,看看哪位好心人可以帮我消灭下零回复,谢过....

(一)死了比活着还成功:荆轲

我身在江湖,但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

  在这个世界上,历史总是风云际会的。
  比如,在那个被称作战国的血色江湖中,一个个有为青年在为这片江湖留下了无数关于自己的传说后便名声鹊起。而作为一位叫荆轲的卫国年轻人,同样是在听到这样和那样的传说后随即决定克隆这样和那样的人生,等待着下一个风云际会的时刻来临。
  其实,在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很多人也都在等待关于自己的传说。
  孜孜不倦的等待。
  望穿秋水的等待。
  等待某种激动人心的大事发生,抑或是某个出人头地机遇的出现来结束自己乏味至极、空空如也的人生。
  而那时的荆轲正是如此。

  事实上,在很多年以后,年轻的荆轲的确经历了某件激动人心的大事。
  那是一个足以改变荆轲未来人生轨迹的大事。
  然而,就当那个拐点即将成型时,有一个人却不答应了。
  卫国的国君。
  卫元君。
  确切的说,是卫元君赋予了荆轲这个出人头地的机遇,同时,也是他亲手捏碎了荆轲的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当其时,就在“好读书击剑”的荆轲口若悬河般的“以术说卫元君”后,作为卫国掌舵人卫元君的眼里依旧没有闪过任何异样的精光。
  他对一脸赤诚之情的荆轲置若罔闻了,甚至连一丁点微不足道的余光也不愿施舍给荆轲。
  卫元君:他就是那位庆卿吗?
  他会是名刺客吗?
  他的剑术精湛吗?
  他杀过多少人?
  他能为我做些什么?
  ……
  在经过对上述一系列疑似伪命题的拷问后,卫元君最终决定放弃这无关紧要的答案。
  至关重要的是,他决定放弃眼前的荆轲。
  卫元君以为,作为一名真正剑术高超的刺客,他的一生注定是无数人头落地的人生。在他的身上,无疑是充满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气,而其处事风格更是要追求某种瞬间的刺激和快感——
  手起刀落。
  但眼前这个叫荆轲的男人,看上去却很不男人。
  他的五官既没有很好的配合职业那样长的很黄很暴力,而且身上也没有刺客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杀气。更甚者,作为一名所谓的刺客,他的双手竟没有任何的沧桑和血腥感,反而是出奇的白净。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卫元君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将一个年年月月日日与鲜血打交道的嗜血者与眼前这个略带书生气质的男人等同起来,那完全是本质上的格格不入。

  荆轲其实也不知道。
  荆轲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已经身在江湖,但江湖却依旧没有关于自己的传说。
  尽管他的确没有刺客所应有的那种手起刀落,他对剑术的技巧仅仅是停留在“好剑”,并非“善剑”。但有的却是,相同的侠骨豪情和忠肝义胆。
  荆轲还不知道。
  一个人要从默默无闻变成赫赫有名到底要经过多少千山万水。
  我的未来在哪里?
  我的未来究竟是不是梦?
  是。
  不是
  是。
  不是。
  ……
  荆轲知道的只是一点。
  自己将继续在这华丽的时代中沉默的等待死亡,抑或是——
  爆发。

  公元前二三九年,这是历史长河中极为平凡的一年。
  但对于卫国的掌舵人卫元君来说,却又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
  因为秦国虎狼之师的到来。
  那一年,秦国的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占了卫国仅存的栖息之地——濮阳,并随即宣布“徒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这无疑是一种致命的速度,更是一种足以让江山易色的速度。
  尽管秦王嬴政在攻陷濮阳后并没有立刻将濒危的卫国换上鲜明的大秦帝国旗号,甚至在若干年后他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依旧没有这样做。但是——
  谁拥有着国家最高的统治权?
  谁才是国家一言九鼎的力量?
  谁又是国家真正的掌舵人?
  这些问题,注定是经不起拷问的。
  同样,也注定了卫元君在位二十三年却无所作为的人生。

  荆轲不想让自己的人生无所作为。
  不但是不想无所作为,而是有所做为,甚至是大有所为。
  自遭到卫元君义正言辞的拒绝后,荆轲这位有为青年继续着在卫国的怀才不遇。但时隔数年之后,荆轲决定换一个国家去延续自己的怀才不遇。
  荆轲在亲眼见证卫国的江山易色和卫元君那极其落魄的神情后,他突然感悟到人生真的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眼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
  眼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
  荆轲以为,做人,是绝对不能做卫元君这样的人。
  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的人生,才叫有意义、好好活的人生。而这样的人生,才配的上自己的花样年华。
  的确,人生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前途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重要的是,继续往前走。
  便出发。
  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出发。
  为了自己新的人生和草根梦想出发。

  有一个地方注定是要名垂青史的。
  榆次。
  因为荆轲这位日后名垂青史人物的姗姗而来。
  尽管此时的荆轲依旧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他的人生终究是为成为大人物四处奔波的,而荆轲此行的目的便是去参拜一个大人物。
  一个或许会成为荆轲人生拐点的大人物。
  盖聂。
  在中国的历史上,盖聂这个所谓大人物的知名度其实与日后的荆轲是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但在当时,盖聂这个极为陌生的名字之所以能够迅速捕获江湖名声以及荆轲的注意力,仅仅是由于一点——
  他的剑术。
  出神入化的剑术。
  当世无人可出其右的剑术。
  一名刺客毕生所梦寐以求的剑术。

  荆轲以为,从某种意义上划分,世间种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无非只有两种。
  大人物,和小人物。
  而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要成为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同样有两种途径——
  依靠自己的奋斗,抑或是大人物的提携。
  而荆轲正是看到了后者的所带来快捷效果。
  荆轲需要的是,盖聂的对自己的一句评价或承认。
  便相见。
  盖聂:你是来干什么的?
  荆轲:其实……我是个刺客……
  盖聂:!!???
  荆轲:我真是个货真价实的刺客,我的剑术很精湛。有一次……@#¥%&*!?
  盖聂:……!?@#¥%&*

  证据表明,荆轲和盖聂二人确实经过类似上述对剑术短暂的交流。
  但作为一名想获得江湖名声的刺客与一位剑术集大成者之间的交流,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无足轻重的。
  举足轻重的是,切磋——
  正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剑客动手不动口!!
  但终究没有动手。
  因为,荆轲跑了。
  如丧家之犬惶惶而跑。
  没有人知道荆轲为什么会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却去争当做一位“范跑跑”。
  或许是由于荆轲确实担心他那槽糕的剑术反而只会破坏自己仅存的一点江湖名声;也或许荆轲以为成大事者在于用人谋,而非匹夫之勇;更或许是,荆轲以为,只有夹着尾巴做人,那才叫是“侠”。
  总之,在历史的现场,荆轲对剑术的夸夸其谈在遭受到“盖聂怒而目之”后,他选择了一种疑似很心虚和胆怯的告别方式。
  不辞而别。
  以至于在事后有人劝盖聂将荆轲找回时,这种告别方式真的被盖聂理解为心虚和胆怯并随即留下如下两句评价——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 本帖最后由 777 于 2009-7-30 16:15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冒牌 2009-8-1 09:50 +109 好帖奖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7 23:3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7578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