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香港李飞

2008-12-27 18:59
诸葛亮北伐弊大于利

这文只是友盟与艺苑辩论赛时, 无奈抽到这立场而主笔的, 万望各位黑亮的別因此认为我本人是你们的同志。只因本人对诸葛亮谈不上喜恶。也请各位亮粉高抬贵手, 我只是想知道自己这文到底哪里写至大错特错, 只因这文並沒接受过辩论赛的洗礼。文中可能还有些因辩论赛关系而沒有增补我自己固有对诸葛亮治蜀的正面评价。其实诸葛亮治蜀下北伐, 国家经济整体上还是有正面发展, 尤其是发展蜀锦推动手工业的发展。只是北伐的战争下仍然是有若干负面影响, 好像沒为大家所谈论。北伐前期对魏的经济打击是有, 但在司马懿接替曹真后这方面的影响不及前期的成绩了。辩论赛中有人口问题(蜀汉编戶民增长慢)这一部份, 但我自己认为夷陵之战和姜维的北伐, 远比诸葛亮北伐所占的比重为高, 所以忽略不成为正文了。以下是內文:


站在蜀汉这国家层面来探讨诸葛亮其五次北伐的过程、结果和影响是否弊大于利前, 我们先分析一下诸葛亮北伐的本意到底是为了甚么呢?

现在史界对此有四个主流的看法: (一)一如诸葛亮向后主上表的《出师表》所言, 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为己任; (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只因为报先主知遇之恩; (三)其实诸葛亮深知走蜀道击强魏, 成事机会其实甚微, 至是趁有生之年以攻代守, 令魏对蜀汉有所忌禅已不敢主动攻击, 由此可以延长国祚; (四)这只是诸葛亮欲借北伐的战争手段, 把军政财大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里, 最大程度的揽权和排斥异己。

所以若想先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针中首先给予正面肯定的话, 那就要先弄清楚孔明到底打的是甚么算盘, 否则又如何对此作出对与错呢? 假设, 真的是非常不幸的假设, 诸葛亮真如厚黑学中的分析, 这不过是诸葛亮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幕藉着北伐提升个人声望至极点, 最后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关键性胜利的话篡汉建立自己的王朝一如刘裕等南朝的野心家, 这样的话, 对国家来说毫无意义, 真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只是诸葛亮一人之利罢了。

上述假设至今仍然还有市场, 恐怕可能性无法被否定至0%。那乐观一点的看吧, 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这确是高尚的人格思想, 不过, 很遗憾, 站在国家来说若无利可图的话正如老子所讲“夫兵者,不祥之器”, 把个人恩怨牵涉至国家大事上, 从出发点来说根本已是错误。

对国家来说还有讨论利弊价值的, 诸葛亮四个北伐的原意中仅有以攻代守和兴复汉室还有商讨的价值。以攻代守, 最初只见于《袁子》, 诸葛亮本人从来沒有透露过有此想法, 可能性又比兴复汉室低一点, 何况真的是有此想法的话必先有几个前提下才可成立, 若沒有的话, 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本人是不可能看不到的, 那就反过来说是袁准曲解诸葛亮真正图谋了。若果真如此, 最多也只能放到北伐的影响中讨论, 所以其后才在评价影响中对此逐一分析。

兴复汉室, 在非封建社会中对这一历史可能需要分割的评价。忠君, 甚至是某一快将灭亡的王朝仍有一两个愚忠之臣为其死节, 但对社会发展来说沒有正面影响。那诸葛亮要复兴的到底是东汉, 即请被迫禅让的山阳公刘协; 还是蜀汉即先主刘备之子刘禅呢? 毕竟天无二日。这是成功后要面对的政治难题, 毕竟刘协本人沒有任何严重失德之事, 只是桓灵两朝的腐败失德, 令日后汉室如司马光所言的名存实亡、沒有寸土。一个政权若暴政弄至民不聊生, 根本是有能者居之, 这正如商汤灭夏、周武灭商、汉高祖灭项羽。强行把一早已失德的王朝复活, 那对人民这国之根本来说又是否有利呢? 但从历次北伐並沒有看像岳家军那样旗号鲜明的“还二帝”口号, 看来复兴汉室是蜀汉的机会较大。那日后灭掉曹魏后如何处理山阳公这问题, 恐怕又是要考验诸葛亮的政治危机处理能力了。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兵法 始计第一》

抛开统治者为谁这点, “敌强我弱,不北伐就是坐以待毙”, 这点恐怕是大多数支持北伐的最大理由, 但这其实是有一个盲点, 那就是北伐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打破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么? 怎么打破? 靠北伐吗? 错! 靠的是北伐获利或打击曹魏! 北伐是手段, 打击曹魏和强化自身才是目的, 如果北伐打得一败涂地, 敌愈强, 我愈弱......这样的北伐还是好的吗? 孙武这东方兵圣就道出了明君贤将在出征前应先作评估风险, 当然沒有必胜之战, 就算是强国欺负小国; 但反过来说弱国主动攻击强国失败的机率更大。若观察力强的在位者事前已经清楚此战胜少败多还要强行出征的话, 无异抱著赌博的心态把胜负交给未知数, 这是对国民负责任的态度吗? 所以这本身就已经是错得离谱, 到澳门押注大小后失败了还要继续不听劝谏再做一次的话那就是错上加错, 对吗?

上述道理只要先抛开正方或反方的身份角色扪心自问, 说得有理吗? 现在我方还未分析北伐前攻守双方的利弊因素, 若种种跡象显示孔明是选对时机而作出北伐的正确命令, 那刚才的话就完全不适用诸葛亮身上了。

今人分析古人的对与错, 本来就是要用事后孔明的角度去分析才能完全的明白利与弊。以弱胜强中外历史比比皆是, 但无可否认的一点是通常较强的失败方自己本身先犯上错误, 若纠正了, 较弱的胜方可能还要负上更加沉重的代价甚至若战役再发生一次已经胜不了。先假设蜀汉一方已经达到了他们的最佳水平, 但从历次北伐中表现出曹魏方面, 曹叡前期犹是一名明君、关中统帅无论是曹真或司马懿, 以及名将张郃和郭淮相辅, 蜀汉本身能占到的便宜本来不大、防守一方可以据险拒守, 再加上不用面对蜀道运输的极大困难(五次北伐两次粮尽自退)、魏的士卒数目仅在雍凉也较蜀汉为多, 且当时还沒有魏军军纪败坏的记录, 曹魏对比蜀汉沒有明显差距, 所以事后孔明式的总结历次北伐的结果, 基本上也是呈现这个胶着方向。

若诸葛亮本身是沒有看清楚这些事后孔明式的陈述, 那他已是无法弄清敌我形势下作出北伐决定, 那本身就已经可能有严重偏差。故此我认为, 就算诸葛亮北伐的最初本意确实是兴复汉室, 败了一次后还要继续发动目标是蚕食雍凉的大规模北伐的话, 已经是不可取。投石问路的一场战役(如苏日在二战时的诺门坎之战, 最终令日本决定南向之路)来决定蜀汉的前途也不能说是一错误的决定, 但明白双方的力量差距后, 而且对方已经有所防备时还要大规模强攻, 一次失败了还有另一次(尤指大规模战斗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那就看来已是战略方针的错误。

因此, 个人揽权和报先帝之恩本来谈不上对国的利与弊, 复兴汉室在第一次北伐来说也说不上是错误, 但其后的大规模北伐就不敢苟同。

何况, 可能还有第五个可能性呢? 又或者好心做坏事? 坏心做好事? 即本意和结果是完全相反。故此我们将主力在过程、结果和影响中分析北伐对蜀汉的影响, 对照物当然是假设沒有北伐的预期情况(打败仗通常情况来说是坏影响较多)。毕竟这些比研究一个人的想法容易多了: 史料相对贫乏在个人思想方面和口是心非是研究中的一个大障碍。

[ 本帖最后由 香港李飞 于 2008-12-27 19:52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东祖长离 2009-2-1 17:55 +100 态度认真,论证详细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3 22:5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21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