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秦风无涯

2008-6-18 18:56
吕子明的“袭荆四步曲”

一、引子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闰月,吴蜀之间爆发了荆州争夺战,在这场历时三月余的战争中,东吴的前部都督吕蒙出奇兵将一世之名将,虎据荆州的关羽击败,几乎零伤亡的拿下了荆州。
在这场战争中,吕蒙不但达成了自己的战争意图,也教科书般的向我们阐释了奇袭战与攻心战。


二、首先作一下战力分析。

1.吴方:
吴陆军的主要兵力其时应是驻扎在西线大本营——陆口。
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是:当时陆口的驻军有多少?
按《吕蒙传》:肃军人马万余尽以属蒙。所以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陆口原有驻兵为1万余人。
问题在于之后吕蒙和陆逊两人有没有带兵进驻陆口。
我们知道,吕蒙西讨三郡时率有2万士兵。这2万士兵在荆州攻略站时有没有被吕蒙带回陆口呢?我的猜想是可能性很大。因为以鲁肃的情况来看,争夺荆南时他带领了1万人屯驻益阳,而后因为吴、蜀和谈,军队又被他带到了陆口(而这部分军力也就是后来陆口的守军)。所以吕蒙也可能是同样情况:先领2万军队进兵荆南,而后率部参加合肥战役,之后又率部返回陆口。
而陆逊在被调任陆口之前则屯驻于芜湖。按《陆逊传》载: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可见在芜湖的驻卒有数万人。这些兵卒有没有可能被陆逊带往陆口呢?我认为不可能。《陆逊传》载:权乃召逊,拜偏将车右部督代蒙。可见在被派往陆口之前陆逊先被孙权召见,而以当时陆逊定威校尉的身份,是绝不可能带兵去都城见孙权的。

所以陆口的驻军很可能是3万余人。

吴陆军的第二部分是由孙权带领的后续部队,这部分人应该不会很多,估计就是万余。

水军方面则是由蒋钦带领,据《蒋钦传》:权讨关羽,钦督水军入沔。这里没有提到军力数量,但是我们可以从《吕蒙传》中找出些线索: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以此可见蒋钦所率的水军人数估计在1万人左右。

另, 东吴还有一位后合,即时为征虏将军的孙皎,但由于到最终他都没有参加一线战斗,故不列入计算。

再者,由于吴国兵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授兵于将,所以有必要将各主要将领在荆州攻略战时的私兵也作一统计。
——吕蒙:
据《吕蒙传》载,吕蒙私兵数量统计如下:
“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这时按普遍情况来看应有兵400-500之间。
“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估计增加额最多在300-400间。
“庐江谢奇部伍孙子才、宋豪等,皆携负老弱,诣蒙降”,这部分中士兵不会多,估计百人左右。
“权嘉其功,即拜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别赐寻阳屯田六百人,官属三十人。”降卒的数量不好估计,但从吕蒙其时的职位来看应该也不会太多,不然孙权不会尽予之。个人认为就是在1000人左右,加上600屯田兵,其数估计为1500左右。
“师还,遂征合肥,既彻兵,为张辽等所袭,蒙与淩统以死捍卫。”于合肥之战时由于战况惨烈损失应该不小。
总共统计下来,在吕蒙袭取荆州时个人私兵应该在1500-2000人之间。
——陆逊:
据《陆逊传》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
——潘璋:
据《潘璋传》载:权奇爱之,因使召募,得百余人,遂以为将......转领建昌,加武猛校尉,讨治恶民,旬月尽平,召合遗散,得八百人,将还建业。
故此总数应在1000人左右。(在而后的合肥之役时,由于“兵皆还战”,估计损失应该不大。)
——朱然:
据《朱然传》载: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授兵二千人。
——蒋钦:
据《蒋钦传》载:及策东渡,拜别部司马,授兵。按别部司马的惯常受兵额推算也就是约500人。
以上主要参战将领私兵数量总和为7000-7500,如果算上其他将领的私兵,总数估计在万人之间。

这样总体算来,吴国投入的总兵力应为6万上下。

2.蜀方:
由于关羽军团其时正攻略樊城,所以大部分陆军都被他带往前线。
据《吴主传》载: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可以看出关羽所辖的机动陆军在3万左右。

另外关羽北伐水军也随军出动,同样得自《吴主传》: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但是水军人数到底是多少?在赤壁之战时关羽所率之水军已有数千,这时个人估计不会少于1万人。

再者,还有留在公安、南郡和其它州县的守军。守军的数量不好估计,但最起码不会少于1.5万,而且大部分以上是驻扎在公安和南郡。为什么这么说?从最近的例子来看,曹仁驻守樊城的军队是“人马数千”,估计关羽留下防守东吴的兵量也是同一级别,所以,公安和南郡各自的数千人马再加上其他州县及沿江守备大致也就是1万左右。

统计起来,关羽方的军力就是5万左右。


三、从双方战力对比所看到的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工夫去分析双方战力呢?因为从双方的战力对比我们可以对吕蒙的战略战术意图作一猜测。
孙子曰: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我们知道,其时吕蒙军团与关羽军团的军力大致相等,所以要拿下荆州,硬拼是不理智的,首先要做的是尽可能分散对方的军力,即“我专为一,敌分为十”。

恰恰此时发生了一件帮助吕蒙进行“分敌”的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秋,关羽帅水陆大军北上,开始了樊城战争。
这对吕蒙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进攻荆州。

但,关羽也决不是有勇无谋不晓兵事的匹夫,毕竟世之良将也并非浪得虚名。他深知自己率兵北上会造成后方空虚,所以他在北征曹仁之时还给自己留下了后招。
首先,关羽在公安和江凌留下了重兵防守。其次,他还设置了一种叫做“江边屯候”的沿江防御体系,根据《吴书》所记载的“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这句话来看,“江边屯候”极有可能就是像罗贯中所说的是一种沿江烽火台,它的作用就是监视湘水以东,以期使关羽在东吴有所动作的第一时间能够知晓并及时做出反应。
确实关羽留下的这一手非常有用,它一度使吕蒙不敢动作。
不过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由于魏国在襄樊战场投入的兵力越来越多,关羽感到依自己现有的兵力想取得更大的胜利是越来越困难,所以急需补充兵力的他立即向上庸方面刘封和孟达请援,希望他们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可是刘、孟二人却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发兵相助。
可想而知,关羽这时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因为此时他唯一能调动的兵力就是后方防备东吴的守兵,但由于深惮吕蒙会不利荆州,他却不敢轻易的将这些军队调往襄樊前线。
吕蒙很快就察觉到了这种状况,他决定开始进一步进行“分敌”之战术,以彻底瓦解关羽所布之防御体系。


四、吕子明的四步曲

吕蒙对关羽进行调略的方法是:使其消除对吴国的警惕,以诱使他抽调南郡兵力至襄樊前线。
具体说来就是采取骄兵之计。
而这骄兵之计也正式拉开了“袭荆四步曲”的帷幕。

1.骄兵之计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据《吕蒙传》载,吕蒙首先上疏给孙权说:“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对此孙权深然,立即大张旗鼓的召吕蒙回建业“养病”。

吕蒙的“病”很有效果,关羽得知自己觉得唯一要防范的人回家养病,警惕心几乎减少一半,并逐步开始抽调南方的守备兵力赶赴北方战场。

之后年轻的陆逊向路过他防地的吕蒙献策。据《陆逊传》载,陆逊说:“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这个建议正中吕蒙下怀,两人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而且吕蒙正在烦恼没有合适的人选来进行下一步计划,陆逊的出现,让吕蒙喜出望外。所以见到孙权后,吕蒙立即建议让陆逊代替自己,都督陆口。孙权很配合,马上“拜(陆逊)偏将车右部督代蒙”,并按照吕蒙的意思叮嘱他,让他“外自韬隐,内察形便”。(《陆逊传》)

看到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接替宿将吕蒙屯驻陆口,关羽的警惕心可以说又减少了一半。

陆逊上任后,立即向关羽送去了一顶大高帽:“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又说:“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陆逊传》)陆逊的信实为大妙,最妙的地方在他称自己为“书生”,这可是“傲于士大夫”的关羽最看不起也认为最没用的人。

所以在收到陆逊这封尽书溢美之言和自谦之语的信后,关羽对后方的警惕心几乎完全丧失了。据《陆逊传》载:羽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

2.白衣渡江
孙子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又曰: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在骄兵之计成功后,战争就进入了下一阶段,即“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吕蒙为前部”(《陆逊传》),又“命(孙)皎为后继。”(《资治通鉴》)。(孙权与孙皎始终没有直接参加战斗。)
这样,吕蒙从后方“养病”归来,接过了一线指挥权。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闰月,吕蒙从寻阳出发,将精锐士卒藏匿于船中,并让摇橹的士兵穿上白衣,扮作商贾,昼夜兼程,沿江前进,直插公安,在成功登陆后,第一时间解决了残存的“江边屯候”,而后秘密向关羽腹地挺进,至此潜入任务完美完成。

奇袭作战收到了奇效,公安守备士仁不但被吓破了胆还被打昏了头,他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吕蒙的部队会出现城下,而且对于整个荆襄战场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更加之手中的守备兵力大部分被关羽调往北线,所以当吕蒙率军到达公安时,吴军将领很轻易的就将之劝降。《吴书》中有记载着劝降书的内容:“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吕虎威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则失义,窃为将军不安,幸熟思焉。”
在下了公安之后,吕蒙接受虞翻的建议留部分军队守备公安,自己则率领主力带领士仁直奔南郡。南郡守将糜芳看到有如神兵天降的吕蒙军后,已然乱了方寸,加上得知士仁已降东吴,意识到南郡已无希望守住也就举城投降。这样吕蒙顺利进入南郡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荆州治所。

3.高唱楚歌
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公安和南郡虽然拿下,但整个战役还远远没有结束,在北边还有与曹魏酣战的虎将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关羽得知南郡丢失后,立即调转矛头,向南反扑。
吕蒙决定要不战而屈其之兵,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攻心战。
①善待关羽及各将帅家属。《吕蒙传》: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怃慰。
②严明军纪,禁止侵扰民家。《吕蒙传》: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
③牺牲一个老乡,再次严明军纪。《吕蒙传》: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
④争夺南郡人心。《吕蒙传》: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
⑤向关羽报告自己的成绩。《吕蒙传》: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至此,关羽军团已是身受六重打击:
①长期在外征战,士兵疲乏。
②败于与徐晃军下,士气低迷。
③后方被占,粮草无继。
④得知南郡丢失,心生怯意。
⑤被告知家属无恙,战心离散。
⑥听闻孙权军的善名,人心思迁。
可以说此时军心已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淮阴再世恐也无能为力了。
关羽自己也认识到了这点,此时如果他强行攻打南郡无疑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所以他准备西走麦城,试图重整士气,以图别策。可是,老天没有给他机会,按《吕蒙传》所载: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还没到麦城,关羽就已经是四面楚歌了。

而高唱楚歌的人正是吕蒙。

4.瓮中捉鳌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待关羽率余部逃往麦城时,关羽军和东吴军的军事均衡已被打破,由于关羽的士卒逃散,在兵力上已经完全处于下风。
这时,握有绝对优势兵力的吕蒙,也已逐步布好了天罗地网,准备围死麦城的关羽:
——北面是固守襄樊的曹仁和赶来的曹魏援军。
——南面是统领中军坐镇南郡的孙权和吕蒙。(孙权此时已率后续部队抵达南郡)
——西面是占据宜都,并且荡清房陵、西乡、秭归一线大部分蜀军势力的陆逊。
——东面是巡视于沔水的蒋钦水军。
网中还有游弋着的朱然、潘璋军。

唯一有可能派兵来救援关羽的就只剩下在西北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可是由于二人在襄樊战争时已经表态“没有能力”向关羽发援兵,这时自然也“没有能力”向他发救兵。

在身陷重围又没有外援情况下,关羽感到继续留在粮少城薄的麦城无疑是坐以待毙,于是他假意接受孙权的劝降,并“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准备突围。但落入沟壑的鳌龙再也没能复归大海,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十二月,突围后的关羽在行至临沮时被先行埋伏于此的潘璋部将马忠俘获。
由于俘获了荆州主帅,吴国很快就占领了整个荆州。

至此,荆州攻略战完美谢幕。


五、战争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曹魏方面对吕蒙骄兵之计的客观帮助作用
可以这么说,没有曹魏方面的配合,吕蒙和陆逊的计策是没有那么容易成功的,曹魏起码帮了吴国这几个大忙:
①死守樊城。关羽在樊城这里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军力(按《资治通鉴》载起码四月有余)。使关羽减少了对后方的观察,同时客观上更大幅削弱了关羽军对东吴的防守。
②送给关羽于禁和庞德。于禁不用说了,魏五子之一,身经百战,名震天下。庞德也算是骁勇异常。这两人败在关羽手下,其实比什么褒奖之言都能使关羽膨胀。
③送给关羽三万降卒。关羽在水淹七军后,俘获三万士卒,而后又将这三万士卒押送回江凌,这其实极大的减少了关羽的可用兵员,可能这也就是关羽急于将后防的守卒调向前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2.吕蒙奇袭选择水路的原因
这里我认为吕蒙选择水路放弃陆路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①便于隐匿形迹。如果采取陆路进攻的话势必会引人注目,特别是急行军,很难有奇兵的效果。
②便于携带粮草。我们知道,以船来运送辎重要比车方便也快速很多,所以,乘船进攻荆州利于粮草等辎重的携带。
③便于士兵养精蓄锐。乘船要比步行甚至骑马节省体力的多,特别是对于久习水战的东吴士兵,所以乘船进发对于保存士兵体力及锐气深有帮助。
④即便从陆路进发也需要过江。我们知道当时吴与蜀的的领地是以湘水为界的,所以即便从陆路进发也得渡江,故不如直接沿江前进,一蹴而就。

2.吕蒙奇袭部队的兵量
在吕蒙的奏章中,他说“分士众还建业”,说明他是带着一部分士兵一起回建业的,而这部分士兵就是后来袭取公安和南郡的主力。但到底是多少士兵呢?史书中始终没有提及,所以我们只能做一个推断。我们知道陆口的驻军大概是3万,而之后陆逊出征所领的兵力应在1万左右,因为据《陆逊传》载: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而后陆逊又攻房陵、南乡及秭归,且“斩获招纳,凡数万计”。个人认为1万人这个数量应比较合适。这样就可以得出奇袭的士兵人数应该在1-20000人之间,但这个范围还是太大。
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吕蒙渡江时乘坐的船只。据《武经总要》所载,三国时的主要战船有楼船、斗舰、蒙冲、走舸与游艇五种。其中楼船太过巨大,不可能用作偷袭;走舸与游艇则太小,而且不能藏士卒于船腹;比起蒙冲,斗舰则速度不济,所以说,当时吕蒙所用的主要舰船极有可能是伪装过的蒙冲。但蒙冲的载兵量也是个问题,据张大可先生的《三国史》载:东吴......最大战舰可载三千余人......大型商船可载六七百人。这说明东吴生产的大船载兵量还是很可观的,但是考虑到一般的走舸运兵量却又只有20人左右。综合起来,我们且假设一艘蒙冲的载兵量为100-200,又根据史料中的“舳舻”二字假设共有船只50-100。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是5000-20000左右士兵,取平均数也就是12500人,再考虑到部分船要运送辎重,所以整个奇袭部队估计就是在1万人左右。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不过在10000-15000这个范围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

3.奇袭的登陆点
登陆点这个重要问题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从吕蒙渡江登陆后的第一攻击点是公安来看,登陆点应该在江南,至于从哪个地点登陆,我个人更倾向于从公安北岸,甚至可能是从油江沿岸登陆。为什么这么讲?个人认为,吕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势,目的就是要出其不意,直插对方心脏地带,让对方猝不及防,一举拿下公安与南郡两座重镇。而且选取公安北岸作为登陆点才更能体现出乘船行军的优势。

4.“白衣”的意义
以往的说法是:为了迷惑登陆点江防士兵,以顺利登陆。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迷惑沿途的江防士兵。因为吕蒙从寻阳出发,也就是柴桑附近,长途奔袭到油江,途中遇到的“沿江屯候”应该不计其数,所以主要迷惑的对象应该是沿途的斥候和烽火台。

5.吕蒙奇袭部队出发的时间
吕蒙从寻阳出发进袭荆州是在公元二一九年闰月,这个闰月是几月?很遗憾的是,我对历法没什么研究,所以只能猜测。由于徐晃出兵救援樊城大概在十月,陆逊攻取宜都在十一月,而马忠禽关羽是在十二月,故个人猜想这个闰月应该是闰十月。

6.士仁与糜芳之所以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的原因。
除了吕蒙军对其造成的心理压力之外,一般的说法是因为关羽的错误。《资治通鉴》载: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可以看出,这确实是两位守将轻易投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这里,《吴录》还提供了一个原因: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也就是说,孙权本来就已经和糜芳有了协议,糜芳也准备投降。不过个人认为这件事不太可能,因为吕蒙偷袭的第一地点是公安,如果糜芳先前就同意投降东吴,则吕蒙偷袭的第一地点应是南郡才较合理。

7.对一则史实的质疑。
关羽派使者去南郡这件事很令人费解,因为这件事只见于《吕蒙传》而未见于《关羽传》。我们可以试分歧一下其之真伪性。我们知道,关羽在反道南向之前就已经知道是孙权袭取了江凌,据《董昭传》载: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而“权书”即是“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这样看来,关羽已经将孙权的意图了解得很清楚了,似乎没有理由派使者去南郡探查,就算要派,也应该是派细作去。更甚的是,《吕蒙传》里提到是“数派使者”,如果说派了一次使者,是说明关羽对孙刘联盟还跑有一丝希望,那么多次派使者去是什么意思?是为了让自己的军心快速瓦解吗?我认为久经沙场的宿将关羽决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对于这件事我的推断是:事情是有的,但使者不是关羽派的,而是吕蒙“派”的,他买通了一些南郡的原驻军,让他们到关羽军去散布令军心涣散的各种消息。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


六、谈谈吕蒙和关羽的个人问题

1.吕蒙坚持袭取荆州的原因
①尽忠
吕蒙历受孙策、孙权两代君臣的信任,特别是孙权对吕蒙有再造之恩,他不但“拔吕蒙于行阵”,更使吕蒙从“吴下阿蒙”转变为了无双国士。所以吕蒙侍吴是尽心竭力,而夺取荆州也正是他报吴主知遇之恩的最佳途径。
②对“塌上对”的贯彻
众所周知,“塌上对”是鲁肃为孙权提出的立国战略,其中对长江的控制是极重要的一部分:“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鲁肃传》)而作为鲁肃的好友,吕蒙应该也是知道并且赞同鲁肃这一战略设想的。所以取荆州也是基于对好友鲁肃“塌上对”的一种贯彻。
③对战略全局的全新考虑
对当时的吴国而言,要扩张只有两条路:一是夺取荆州,一是进攻徐州。而在经过合肥之战的惨痛教训后,吕蒙深刻的感觉到东吴的优势在于水军而不在于陆军,所以他认为徐州即便可以攻下,也守不住,倒不如取荆州,全局长江,最大程度的发挥东吴水军的优势,而后先内修政理,再北图中原。所以他在与孙权的谈话中说道: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吕蒙传》)可以看出,吕蒙之所以要取荆州是有自己的战略考虑的。且不说这种战略决策是对是错,至少它是吕蒙行动的原因之一。
④对刘备、关羽君臣不信任感和他们带给吕蒙威胁感
大部分的东吴臣属对刘备君臣都是不信任的,这主要来源于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失信。吕蒙也是如此,他曾对孙权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吕蒙传》)
可以看出,他对东吴的这个盟友是极不放心。而其时正值刘备实力发展的极为迅猛的时期,颇有居于吴国之上的势头,这更使吕蒙感到了来自西面的强大威胁,因此,他也就下决心打破这个联盟去攻击荆州。
⑤性格使然
据《吕蒙传》载: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从这则事例可以看出,年轻的吕蒙是极具冒险精神和进取精神的。虽则在经过多年的磨练和学习后,锐气有所收敛,但他骨子里的天性不会完全被磨灭,所以他作出袭取荆州的行动,从性格方面上讲也是大有可能的。
⑥身体问题
还有一件事我们应注意到,吕蒙到中年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据《吕蒙传》载: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所以可能他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希望在自己还有精力和时间的情况下,及早为孙权拔除在西方的隐患。这点我们可以在他和孙权的对话中找到线索,据《吕蒙传》载:蒙对曰:“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如果他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感担忧,他是不太可能说出“蒙等尚存”之类的话的。而事实也证明他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荆州战役胜利后不久他就病殁了。

2.吕蒙胜利的原因
①果断的抓住战机
吕蒙奇袭成功的前提在于他抓住了关羽北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他坐失了这个机会,不要说荆州未必可以拿下,即便可以,也必付出很大代价。但就因为他审时度势,果断地采取行动,才不但取得了胜利还将战争对自己的损耗降到了最低。
②充分的了解敌人
相对于关羽对东吴的轻视,吕蒙可谓是对关羽做足了分析,他看出了关羽“自矜”、“护前”、“好凌人”等致命的弱点,并充分将这些弱点放大化,使其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心理,最大程度的提升了自己奇袭行动的成功率。
除了了解敌方将领外,吕蒙也非常了解敌方士兵。这点与他出身于行伍基层很有关系,他明白士兵的想法,明白士兵作战的理由,更明白怎样去瓦解士兵们的战心和士气。所以他在占领南郡后首先做的不是与关羽正面对决的准备,而是进入基层,从根本上将敌方士兵的作战动力消除。而后关羽的3万大军之所以消失于无形,除了军队自身的问题外,吕蒙的这种攻心战术可以说起到了极大作用。
③得当的战术布置
要赢得一场战争没有得当的战术当然也是不行的,从战术布置层面上来看,整个袭荆战役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战役开始时,吴军的战术是以吕蒙为前,陆逊为中,孙权和蒋钦为后分三部分比次向荆州挺进。这三部分不但首尾呼应,而且横向排列,如一把尖刀一样一举插入荆州的命脉。
第二阶段,即是在占据南郡之后,原本的“尖刀”变为了“绳索”:以陆逊在西,吕蒙和孙权在中,蒋钦在东将敌军的逃逸之路死死封锁起来,最终将敌将关羽绞死于绳下。

3.关羽失败的原因
关羽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的战术不当,而是因为他的性格弱点。
从始至终,他的战术举措都是合理的,可是他所有的合理战术在当时却又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整个战局超出了自己的可控范围:对吕蒙背盟偷袭,他无法控制;对糜芳、士仁的投降,他无法控制;对麾下士卒的离散,他也无法控制。
但这一切的无法控制,却又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但关羽他并没有。为什么?因为他“自矜”,他看不起东吴,他不认为东吴有胆量和自己交手,不认为东吴有能力战胜自己。再加上吕蒙与陆逊的一味示弱和他在襄樊战场的一时得意,更使这种目中无人的自信心与傲气膨胀到了最大,而由这种心态所导致的轻敌无备正是使自己最后落到被缚于人之境地的决定性因素。
正如孙子所云: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说到这里,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项羽。
两人的结局何其相似!都遭到偷袭,都被敌军团团包围,手下士卒都纷纷溃散,最后也都随着身边的十数骑走到了末路。
据《项羽本纪》载,项羽临终前说过这么一句话: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我想如果关羽临终要说什么话,估计也会说这一句。
不过这话只对了一半:确实是“非战之罪”,但不是天亡了他,而是他自己亡了自己。


七、结语

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战后,魏国仍占领北方,最强。不过却无险可守;吴国占领荆州得以全据长江,其次;蜀国最弱但可以全力坚守有四塞之固的两川。这样使得三国之间取得了均势,也基本确立了鼎足三分的局面。

人们常质疑吕蒙发动这场战争的正确性,理由是袭取荆州破坏了孙刘之间的联盟,损耗了双方的实力,使魏国享渔人之利,在战术上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战略上却输了。
在这里,我不会去评价这场战争的正确性,因为作为读史的后人,我们不可能去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性,因为历史没有假设的空间,没人知道如果吕蒙不进行这场战争结果会是怎样,所以我们也就无从判断它正确与否。
我想,对于历史,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去探究每个事件的合理性,并以期从中得到启迪罢了。

[ 本帖最后由 秦风无涯 于 2009-1-5 04:35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东祖长离 2008-6-25 23:43 +120 分析仔细、态度认真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3 14: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36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