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神农雨师

2007-12-5 14:45
谈谈《荡寇志》之“为什么被凌迟的是他们”——已补全地煞篇

最近这一段时间看见谈《荡寇志》的人很多,不由得心里痒痒,我看《荡寇志》也有很长时间了,所以有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探讨:

《荡寇志》的结尾:梁山全军覆没,张叔夜浩浩荡荡的押着宋江等三十六人进京,于太庙献俘,随后分别以“罪大恶极;估恶不悛;土猾倡乱;吏胥通贼;身为市侩,潜蓄异谋;啸聚山林,倡为盗首”的罪名“一齐绑赴市曹,凌迟处死,首级分各门号令。”

作为作者,俞万春决不会是随机安排三十六个人去被凌迟处死、明正典刑,虽然指出了三十六人的罪责,但我想如换上另外三十六人肯定也会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他是必有深意,从而选出他所认为最该杀的三十六人,我们无法知道俞万春的想法,而却不妨去试着去揣测一下他的为什么要安排这三十六人去凌迟处死?

被凌迟处死的三十六个人是: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柴进、朱仝、雷横、史进、戴宗、刘唐、李逵、李俊、穆洪、张横、张顺、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朱武、黄信、宣赞、郝思文、单廷珪、魏定国、裴宣、欧鹏、燕顺、鲍旭、樊瑞、李忠、朱贵、李立、石勇、张青、孙二娘、段景住,初看这三十六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天罡地煞各十八人,但值得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奥秘:

其一,天罡中所有的朝廷将领如呼延灼、秦明等无一被俘明正典刑,全部战死沙场,其中关胜因是武圣关羽的后代,尽管被剥夺了姓“关”的权力,但还是受到了优待——在战场上受重伤后回寨病故,而不是两军阵前被直接斩戮、身首异处;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逼上梁山的典型(后人只要一提起逼上梁山恐怕头一个就会想起林冲)虽然俞万春不承认林冲逼上梁山的理由,并借王进之口“指陈大义,先行斥骂一顿,以宣朝廷顺道之意”将林冲气得“大吼一声,面色登时雪白,两眼上插,手中蛇矛不觉抛落在地,仰鞍而倒……神气溃散,不言不语……仍然吐血,饮食不进,痿顿异常。宋江无言可慰”,但还是对林冲手下留情,让其死后得以全尸;呼延灼,开国之初,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他一没有关胜显赫的家世、伟大的先人(注:对于关圣人的崇拜在俞万春所处的清代可以说达到了顶峰),二没有像林冲逼上梁山的理由(尽管俞万春不承认),反倒是“呼延灼月夜赚关胜”明显的甘心从贼,但因为是名门之后,俞万春对其也有所照顾,虽然他免不了身首异处,命丧疆场,但俞万春则安排他临时之前大显威风,同时他的影子替身呼延绰(二人一般打扮,都是手使双鞭,更有意思的是在 《大宋宣和遗事》里提的宋江等三十六梁山好汉中没有双鞭呼延灼,有的是铁鞭呼延绰)则弃暗投明,归诚官军;而天罡中其他的朝廷将领则没有这种“待遇”,无不在战场上身受屠戮,身首异处,其中有意思的是秦明,水浒中他投降梁山的头一条理由就是“上界星辰合契”,在荡寇志中秦明受到梁山的怀疑,进退无路,而不趁势归顺官军,以致身首异处的头一条理由则是“石碣有名 ,分当诛戮”,从这可以看出俞万春对水浒中所谓“上按天星,意气相投”的讽刺(但他却也不能免俗,书中描写栾廷芳投奔陈希真时也提到“彼此都是天神下界,又系同部,自然情投意洽”);

其二,在水浒原著中两个事件的参与者全部被俘明正典刑,即生辰冈事件与沧州杀害幼童事件,生辰冈事件作为梁山兴起的起点,梁山淘到的第一桶金,梁山对外宣传的第一件英雄伟绩,对梁山的意义重大,我们可以看到在这起事件中的七名主犯,即“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七人除了晁盖早死,另外六人全部落网,无一幸免;沧州杀害幼童事件作为梁山做的几件大不义之事的头一位,在网上也遭受很多的诟病,其参与者吴用、柴进、李逵、雷横、朱仝五人全部明正典刑,其中尽管朱仝是被害者,但俞万春恐怕认为他没有与吴用、柴进、李逵等人拼命,而是发表一番高姿态后顺势投降梁山,作为从犯也其罪当诛。

其三,水浒中梁山以外的几个山头的首领也全部被俘明正典刑,他们是:少华山匪首朱武、饮马川匪首裴宣、黄门山匪首欧鹏、清风山匪首燕顺、桃花山匪首李忠、枯树山匪首鲍旭、芒砀山匪首樊瑞,他们的罪名是“啸聚山林,倡为盗首”,作为梁山附庸山头的首领一样也上了法场。

下面我则要逐一分析这三十六人被明正典刑的原因:

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这四个人作为梁山的首领,也即俞万春所认为的元凶渠魁、罪大恶极,借张叔夜之口所说“系贼魁,理宜生擒他来明正典刑,方为不错……元恶渠魁,岂容漏网”(尽管卢俊义显得十分冤枉,是被梁山陷害而上梁山,但估计俞万春认为卢俊义既然已上梁山成为匪首,也是情屈命不屈,也难逃法网),自然是难逃俘获,理应被解上东京,凌迟处死。

柴进、朱仝、雷横、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这七个人如我前面所说作为生辰冈事件与沧州杀害幼童事件的参与者和谋划者,自然是也被解上东京,凌迟处死。

戴宗,作为吴用的朋友(吴用逃出梁山时就叫上此人,但恐怕是看上戴宗的神行法更多一些),宋江的嫡系且又不同于花荣是朝廷将领,其人品不佳,作为吏胥,索要贿赂,与俞万春所认为的清官廉吏不符,更主要的是戴宗在江州有过一次上法场的经历(忽然发现宋江、卢俊义也是),恐怕俞万春是认为他有过一次逃脱国法、逍遥法外,索性就让他再上一次法场,在法场上了结残生,其不同就是江州是斩首而东京是凌迟。
李俊、张横、张顺三人与阮氏弟兄作为梁山水军头领,如书中所说梁山水军在与官军的战斗中水战从来没有输过半仗,是一支过硬的部队,所以在俞万春看来这是一支罪大恶极的部队,自然其首领六人要被明正典刑,有意思的是虽为水军头领,但李俊、张横、张顺、阮小二四人全是陆地被擒。另外在水浒续书中朝廷头次招安未成,导致“鲁智提著铁禅杖,高声叫骂:“入娘撮鸟!忒煞是欺负人!把水酒做御酒来哄俺们吃!”赤发鬼刘唐也挺著朴刀杀上来,行者武松掣出双戒刀,没遮拦穆弘,九纹龙史进,一齐发作。六个水军头领都骂下关去了。”我们可以看到出场的几人中除鲁智深和武松外,其余几人无不被俘明正典刑,是否俞万春认为朝廷既然屈尊招安,敢反对的人自然罪大恶极?在续书结尾处“混江龙李俊投奔海外,做暹逻国王”,这一处也受到了俞万春的极大批评,是否他认为李俊既然当了强盗,就决不能有好下场?所以我认为即使那五人能逃脱罪责,李俊也要首当其冲的被解上东京。

穆弘、史进这两人被明正典刑的原因我不敢肯定,因为除了如上一段所讲这两人在招安中的表现外,其明显的罪行就只有在续书第七十二回中在樊楼中醉歌“不斩奸邪誓不休”这一罪状,而俞万春显然不认同让强盗“不斩奸邪誓不休”,在书中他借笋冠仙之口说出了“贪官污吏干你甚事?刑赏黜陟,天子之职也;弹劾奏闻,台臣之职也;廉访纠察,司道之职也。义士现居何职,乃思越俎而谋?”而穆弘、史进二人以强盗之身口出“不斩奸邪誓不休”这大逆不道之言,被俞万春凌迟处死则是不免的了。

李逵,当他被凌迟处死时,认为其罪有应得的人无论古今,恐怕都大有人在,这也难免,李逵作为梁山第一凶残之人、天生的杀人狂,读罢原著仍能喜欢他的人恐怕没有几个,李逵在水浒中可谓是罪行累累:江州、沂州滥杀无辜,沧州斧劈幼童,几次大喊“杀上东京,夺了鸟位”,在头次招安竟撕毁皇帝诏书……所作所为在封建卫道士看来无一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所以俞万春在荡寇志将李逵极度弱化,并有着三擒李逵的情节(九阳钟、召家村、汾河渡),当看到李逵被解上东京凌迟处死时,有多少读者会在心中大大的叫了一声好?另外李逵作为梁山上的知名人物,其被俘的下场也势不可免,即便是未读过水浒的人,知道李逵、武松、鲁智深、林冲的也不在少数,而其中林冲作为逼上梁山的典型;鲁智深身上并无太大的罪行,况且从古至今喜欢他的大有人在;武松虽滥杀无辜,但一提起山东好汉武二郎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山东人的偶像,俞万春要是把武松解往东京,凌迟处死的话,山东不知要有多少人要和他拼命,谅万春先生也没胆子这样写吧(笑),这样剩下的就只有李逵这个蠢蛋加凶神,尽管知道他的人不少,但真心喜欢的没有几个,所以李逵被解往东京,凌迟处死的下场也就不可避免了。

先谈天罡十八人,地煞稍后补上

[ 本帖最后由 神农雨师 于 2007-12-5 21:47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ylh2004 2007-12-5 18:55 +500 好帖奖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7 06: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03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