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浪漫老骑兵

2007-11-7 23:34


我个人对反方的欢迎表示由衷的感谢,希望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能够彼此学习交流,并从中得到乐趣。

下面我对43楼的内容做出回应。
江阳居士说

1:“当今社会,绝绝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观都既包括了爱情,又包括了经济(或者说事业或者说金钱),还有其他的东西(与辩论无关,不列举)。也就是说,绝绝绝大多数人既要谈情说爱,又要追金逐利。”

这一点,我很同意。同时我想,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也的确是一些适用于“绝绝绝大多数人”的理论。如果大家彼此都举一些特例来互相质疑对方的观点,那么就变成无趣的胜负之争论,我相信这并不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初衷。

那么既然,在普遍情况下,人的人生观中都肯定包括“经济”。而这个人生观,又是决定人人生态度,人生方式的个人原则。当我们讨论“爱情长久”的时候,在作为载体的“人生”当中,又怎么能够剥离“经济”呢?既然它既然一定就包括在“绝绝绝大多数人的人生观”中了。“经济”既然同人生有关,又怎么能同“爱情长久”无关呢?

关于“乞丐”的经济基础。我想首先阐述一下我对经济基础的观点。经济基础应该是一种可以预期单位时间的平均获得量,且这个获得量可以保证在这个单位时间内可以维持,或者比维持更高标准的物质生活水平保障的一种生活资料来源。而这种“物质生活水平”起码应当达到平均水平。

这个平均水平,简单的用其所居住城市的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来衡量,当然也可以。但是我认为更加科学的是,先纵向的同这个人自己过去曾今的平均水平,再横向的同和他有直接关系的周围的人的平均水平来比较。当然,这样的话要收集的数据相对更多,也更难以获得。

但是总之,一般意义上的“乞丐”,43楼所举例中的“乞丐”可以做上述的预期吗?他的“物质生活水平”可以达到平均水平吗?当然肯定有成功的乞丐和失败的商人,或许谁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高还不一定。我这里又要重申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一个高收入的乞丐恐怕不应该在这里拿来举例,也不应该是43楼所想表达的“乞丐”的定义。

我的理解是,经济基础只要是可以预期的,所提供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平均水平的,那么就是经济基础,和来源无关。如果一定要讨论来源,讨论“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那就势必要讨论“其所得是非其该得”这个“该得”不“该得”的问题,恐怕并不是我们这次讨论的目的。

所以我认为,那些父母愿意供养,并且可以供养的不错的大学生,也是有“经济基础”的。尽管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些特例,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好父母”。很多父母也是有心无力的。

关于江阳居士说可能有人选择隐居山林樵耕为生来实现爱情……这样的可能性又多大我很好奇。难道在山林生活就会远比在城市生活更加容易吗?难道在山林生活就不需要“经济基础”了么?人还是要吃要穿的,而山林生活的“物质生活水平”起码对您例子中的“大学生”来说,是要艰苦的多的。我还是很好奇有谁这样对建设普通的,现代意味上的经济基础这样深恶痛绝,而宁可去选择山林生活。这样的人生观我不认为具有普遍意义。个人认为,这是在有点刻意的去回避点什么……呵呵,我不知道追求现代意味的经济基础究竟妨害了爱情什么,真的会有人真的这样刻意去回避。

这究竟是例子还是故事?是童话还是传奇?如果这样假设一个就可以算例子,那举例未免太简单了。如果我们不考虑普遍性,不考虑一种理性的前提,“我就是愿意”这样的理由,那的确是无敌的。

关于古代没有人身自由的包身工的爱情问题。我很好奇43楼是从什么地方得到的统计数据知道他们中,普遍的都恩爱一生?之前的辩论中,反方一再强调不要把爱情同婚姻等价起来。那么好,在这个例子中,何以见得那些终身没有经济基础保障的人都会“恩爱一辈子”?何以见得在那其中,男人虐待老婆,老婆不会怨恨男人?

关于极端例子的问题,我的态度前面已经表达了。如果反方坚持认为,只要举出“哪怕一万年才出一个的”例子,就可以证明反方立场是正确的。那我无话可说。我们毕竟是在讨论一个关于情感的问题,而并非进行科学试验。我们希望得到一个能够尽量接近符合普遍情况的理论,而并非证明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所以我坚持认为,应该考虑普遍的,常规的情况。

何况反方的那两个例子,个人认为,还是缺乏说服力。

2:关于单相思的爱算不算爱情,这个问题我个人并不坚持一定要否定它。我的主张是,在本次讨论中,将这种情况排除,只考虑相爱的情况。否则的话,一种单相思的爱情,当然什么基础也不要,只要这个单相思者活着,并且他愿意继续单相思,那就可以继续“悲凉美好”下去。这样的我们讨论就没有价值了。总不能因为单相思者可以不需要经济基础长久的单相思,所以可以证明一切爱情的长久就不需要经济基础了吧?这个特例的确很多,但是我还是想请反方注意你们的立场。

“反方:忠贞的爱情,是具有冲破一切世俗观念的力量的!“夫妻齐心,其利断金!”
举案齐眉难道不是爱情么?难道就有面包了么?我们要的是真诚的爱情,让金钱见鬼去吧!

或者可以请江阳居士朋友,来从单相思的例子,解释一下反方的立场命题。

同时,我的签名同这个问题无关。我很欣赏江阳居士朋友的想象力,但是我们既然在讨论问题,并且有着正反辩论的立场,希望在举例时能进行一些证明。我毕竟不是古代的包身工,毕竟还是很方便可以向我查实您的猜测之后,再引用为论据的。

3:依旧是普遍性的问题。如果一个特例就可以推翻一个普适的理论,那么我们所知道的许多常识就都要被推翻。个人认为,在这些特例,和那些常识被归纳统一到一个更大的理论体系之前,他们的存在,都不应该去否定对方。我不否认有特例存在,同时我反复重申,我们应该讨论的是更具有普遍性的理论。

如果仅仅是为了驳倒正方的观点,所以就提出这样的“一例即证”的论证方式,那我个人对反方表示非常遗憾。

4:关于举例的问题。我的确有一些例子,但是有些涉及个人隐私,有些又未免是我自说自话,难以证明是真实的事情。如果从小说影视里找例子当然也有,但那大多是虚构的,并不好作数。那么我只好笼统的说几种情况。

第一是,有一对男女彼此相爱,恋爱多年但因为男方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没有结婚。女方的家庭认为男方经济条件不好而反对。双方都受到了压力,也都很委屈,慢慢开始为此争吵。最终互相都无法继续坚持而分手。

第二是,男女双方因为相爱而结合,但是由于意外,经济状况发生了极大的恶化。一方终于因为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而发生争吵,继而分手。

第三是,男女双方彼此相爱,男方雄心勃勃的保证,现在虽然困难,但将来会美好。女方非常信任他。而随着事件的推移,男方始终没有成功,生活一直很困难。女方从信任变成了怀疑,从怀疑变成了埋怨。最终后悔和男方在一起,后悔当初信了男方的话,后悔自己放弃了更好的机会。双方成为一对怨偶。

第四是,男女双方彼此相爱,但是经济状况一直不好。男方认为很对不起女方,虽然女方表示并不在意,但是男方却总是觉得女方或许会怨恨,会后悔。逐渐男方由于不自信,开始对女方诸多猜疑,甚至过分干涉。于是女方慢慢也无法忍受……

第五是,男女双方彼此相爱,但是生活贫苦,终于有一方无法面对压力,悄悄离开。剩下了手足无措的另一方。

第六是,男女双方彼此相爱,但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慢慢把彼此的热情都耗尽,生活逐渐变成习惯,大家都只是按照习惯生活,不再有爱情……

这些例子,我都是笼统的说,没有什么特指。只要反方说一句“这些事情都是很少见的,不太会发生的”,那么我也就立刻举手投降。

同时,或许反方会说“既然这点苦难都不能忍受,不能克服,那就不能算真正的爱情”。是啊,反方一直宣扬的就是那“爱情”的伟大。所以不伟大的就不能算“爱情”。不能让再贫穷的人以变富裕的,不能让再痛苦的人变的无比幸福的,不能让再邪恶的人变的刚正不阿的,不能让再平凡的人变的无比多彩的,或许在反方的观念中,就不是爱情。

但是我想,爱情没那么伟大,反而爱情很脆弱。爱情很容易消失。要让爱情长久,不能指望爱情本身。当我们有了更好的经济基础,就可以克服许多会让爱情终结的困难。而让爱情有机会可以更长久。

谢谢大家。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长葛李子龙 2007-11-8 07:02 +30 ...先按字数评分,然后收藏了慢慢看
长葛李子龙 2007-11-9 14:32 +50 按照规则:发贴合格奖励50TB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4 17:1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670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