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9-6 09:05
第六十四章——统治者,学吗?不能学啊!那样会重复“众人”所犯下的过失和错误

第六十四章——统治者,学吗?不能学啊!那样会重复“众人”所犯下的过失和错误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那样会)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说明】
前面我们知道了,治国之大事是“治人”(59章)。千万别忘记了这个严肃的问题,因此在本章之中就绝不能忽略这样的宗旨。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在29章中,老子已经论述过,这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并且前后的道理也是一致的。老子在29章内说的是:(为者败之)不按照实际情况而强行者,必定遭到失败;(执者失之)蛮横不讲道理、固执地墨守某一成见、坚持一意孤行者,就会丧失既得的政权。显然,这些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重大事情。所以,本章紧接其后就是教育比较好的统治者(圣人)必须“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无可非议,这是明显教育统治者如何注意“人”——为民服务的公务员的问题。不然的话,也就会陷入:热衷于某些人的赞美,就会掉进他们的陷阱之中;喜欢某些人对你的恭维,就会堕入他们的圈套;赞赏某些人对你的颂扬,就会离开“保证、保障民得”的宗旨(29章)。
“其安易持”是本章的关键,什么事情才能是国家安定之大事?只能是,公务员和统治者一道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只有公务员和统治者一道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的不断、持续、努力地完善工作,那么这样的国家必定是世界(天下)最好的国家!要持守、保持这样的安定,就必须严格注视公务员“违法乱纪”的兆头,并且要不断杜绝、消融他们的“邪念”,让公务员和统治者一道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的现实永远发扬光大!所以,为了公务员和统治者一道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必须时刻注意公务员之中不良的兆头而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三句,是当时大家都知道的简单通俗的道理,明确说明了只要认定了目标(大木、高台、远行),就必须从不显眼的“毫末、一筐土、走一步”等认真开始“工作”,只要坚持不断努力,必定能够达到目的!统治者和公务员的目标是什么?是为民众服务,保证、保障民得。所以,你必须从对民众有益(益生)的细微事情做起,这就叫做“无为”,这是前面已经反复论述过的。因此,相形之下,“为”就是统治者和公务员不利于民众生存、生活的行为,显然是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之中的,故此叫做“为者败之”!如果你们继续强行“持之”而“执著”,那么只能是“执者失之”!这同样是浅显明白的道理。所以,一个比较好的统治者(统一治理、管理国家事务的最高领导人),他能够有对民众不利的行为吗?他能够执拗地去毁坏民众的利益吗?显而易见,他是绝对不会的。这样,他怎么会有“失败”,他怎么会有“丧失”?
最后老子语重心长地告诫统治者:千万别再重复西周建国以来,上起周公(姬旦)下至伯阳(周幽王二年,借地震而冷嘲热讽西周将亡的“蛀虫”伯阳甫)等人们的错误。“众人”在8章就出现了,那里说的:他们是一群厌下而向上爬而惟利是图的“官员”;在20章中出现了三次,他们(显然是官员)在既得利益面前,手舞足蹈、兴高采烈(熙熙),吃喝玩乐、游山玩水(享太牢、春登台);他们的“有馀”建筑在民众的“昭昭、察察”之上,并且把社会搞成“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的不成样子;他们的确有一套特殊“本领”(有以),可是,他们却远离了“保证、保障民得”的道理!因此,上起周公下至伯阳的“众人”知多少?统治者能够模仿、效法、效仿、学习他们吗?显然是不能啊,绝对的不能啊!
这同样是一个重大问题。统治者不去重复“众人”已经犯过的“过失”或“错误”,民众岂不兴高采烈。因为“众人”已经犯过的“过失”或“错误”,曾经给民众带来多大的伤害?从历史上来看,那朝那代不都是毁于“众人”——庶官之手?因此,我们祖先早就告诫:“治乱在庶官”!老子也严正指出:“治人”是“天”大的事情(59章)!因此,在本章中也明确指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在19章中我们看到:“学”就逐渐由“效、教”进展为“晓、觉 、明白”,进而发展为统治者的“自以为是”,这就十分可怕了。再经由“自以为是”而“感情用事”那就没有了原则,就失去了“道理”,就不能“就事论事”,这样的危害不大吗?两千余年我们不就是生活、生存在这样的危害之中吗?所以绝学无忧的意思是:统治者你只能一心一意,履行你的“天职”——“保证、保障民得”的实施,这就必须千万不能自以为是地“感情用事”。不能让由于“感情用事”所滋生、发展而来的,那些什么“仁义礼智”的不“就事论事”的邪门歪道,来歪曲、偏离、转移你“保证、保障民得”的实施!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你还有什么忧愁而对不起民众呢?
再从8章中我们看到:身边人的效法是“学”字的劣根性的泛滥:在西周那个时代内,能够认识“学”字的积极意义也不容易,这减少了好多不应该有的实践弯路或无谓的实践的重复;然而到了西周晚期,每况愈下的政绩显然是执政者及其身边人的“‘得’欲熏心”的日益所致,把“太上”古公亶父的规定丢到一边。他们违背了建国初期的宗旨,违反了建国初期信誓旦旦的承诺,导致了200余年来的上行下效日益偏离。这时候以周宣王和老子为首的欲力挽狂澜的社会精英们,他们认识到“上行下效”的泛滥,其根子在“效”字上。当时的“效”通“学”,也就是“学”!于是“兴起”了“绝学无忧”的“运动”!这才导致东周500余年时间内,再也没有看到“学”字出现在青铜器铭文之中。
因此,在本章中,“学”字也不外乎在19章与48章内面的意思,老子的文章是统一的,是前后一致的。并且本章的“学”字,侧重在“众人”的过失上面,也就是“效法、效仿众人的过失!显然,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字词句注释】       
其安易持:安,安定(平安稳定)、安分(安守本分)、安康(一向健康)、心安(对生活、工作、环境满足合适);易,容易、轻易;持,拿着、握着、掌握,保持、维持、持续;其安易持,(当事物平安稳定的时候是容易持续发展的,)显然,这是指公务员们能够正常坚持为民服务(安定)的现状,必须鼓励他们持续发展下去;
其未兆易谋:兆,预兆、兆头(预先显示出来的迹象),这里指的是不好的兆头,公务员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兆头”;谋,主意、计谋、谋虑(谋划考虑);其未兆易谋,(当事物还没有显示出来变化[仅有兆头]的迹象的时候,是比较容易考虑谋划该事物持续发展问题的;)当发现公务员已经有了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兆头,则必须着手如何(谋划)使他们改正而走上为民服务的康藏大道;
其脆易泮:脆,容易折断、咬裂、破碎,喻意娇贵、脆弱;泮,融解、消解、分散、分裂;其脆易泮,(这与“其未兆易谋”是同一层次上的问题)公务员的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兆头”,还是脆弱的时候,统治者是很容易把它“消解”和“去掉”的;
其微易散:微,细小、轻微、微小、微弱;散,没有约束、松开、分散、松散;其微易散,(这与“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是同一层次上的问题)公务员的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兆头”,还是细微的时候,统治者是很容易把它“分化瓦解”掉的;(因此,)
为之于未有:要在公务员的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兆头”没有发生前,把它处理好;
治之于未乱:治,治人、治理公务员;未乱,还没有形成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现象发生(比如:贪污腐败、鱼肉民众、野蛮执法……);治之于未乱,治理公务员必须要在他们还没有形成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现象发生之前;
合抱之木:合,两人或两人以上才可为合;抱,两臂围拢;合抱,两个成年人相互牵手才能抱住的大树(这在西周之时,一米直径以上的大树是多的);木,(一米直径以上的大树的)木料;合抱之木,一米直径以上的大树的木料;
生于毫末:生,生长;毫末,毛发一样微细的幼苗;生于毫末,生长于细小的幼苗;
九层之台:九层,形容高度;台,(那时侯还只能是用土去垒)高台;九层之台,九层的高台;
起于累土:起,发生、建立、完成、高台垒起了;累土,一筐土一筐土地堆积、积累起来;起于累土,完成于一筐土一筐土地堆积、积累起来;
千里之行:千里,路途遥远;行,走;千里之行,要走千里远的路程;
始于足下:须从脚下开始迈步;
为者败之:不按照实际情况而强行者,必定遭到失败;
执者失之:蛮横不讲道理、固执地墨守某一成见、坚持一意孤行者,就会丧失既得的政权;
是以圣人无为:是以,因此;圣人,比较好的统治者(统一治理、管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无为,没有危害民众利益的行为;是以圣人无为,因此,比较好的统治者没有危害民众利益的行为;
故无败:所以不会失败;
无执:没有强行、执拗损伤民众行为的固执;
故无失:所以不会丧失政权或丧失民心;
民之从事:民,民众;从事,所做的事情;民之从事,民众所做的事情;
常于几成而败之:常,经常、往往、大多数;几、差不多、快要、几乎;成,成功;败,失败、不能达到预先的目的;常于几成而败之,大多数在差不多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
慎终如始:慎,谨慎;终,终止、收尾;始,开始;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则无败事:则,肯定判断:就不会;无,没有;败事,失败的事情、不能达到目的事情;则无败事,就不会把事情办坏,就不会不能成功;
是以圣人欲不欲:是以,因此;圣人,比较好的统治者(统一治理、管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欲,欲吗?不欲,不能有欲望啊!是以圣人欲不欲,因此,比较好的统治者,有非分的欲望吗?不能有非分的欲望啊!
不贵难得之货:(这样就)不,不会;贵,珍贵;难得,不容易、稀有;货,财物;不贵难得之货,不会珍贵难以得到的财物;
学?不学:学,学吗?不学,不能学啊!学?不学,学吗?不能学啊!
复众人之所过:复,重复;众人,不真心实意为民众服务的人、违法乱纪的官员;所,指(违法乱纪的官员们犯下的);过,错误、过失;复众人之所过,重复违法乱纪的官员们所犯下的错误、过失;
以辅万物之自然:以,用、拿、按、依,以便;辅,辅助、辅弼、辅佐;万物,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事物;自然,没有统治者和官员们的意志(所形成的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的非人力所为的事物,而且是有益于民众利益的事物;以辅万物之自然,以便辅助,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的有益性顺利发展;
而不敢为:不敢为,无为、没有危害民众利益的行为;而不敢为,就绝对没有危害民众利益的行为;
【译文】
(当事物平安稳定的时候是容易持续发展的)显然,这是指公务员们能够正常坚持为民服务(安定)的现状,必须鼓励他们持续发展下去。(当事物还没有显示出来变化[仅有兆头]的迹象的时候,是比较容易考虑谋划该事物持续发展问题的。)当发现公务员已经有了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兆头,则必须着手如何(谋划)使他们改正而走上为民服务的康藏大道。公务员的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兆头”,还是脆弱的时候,统治者是很容易把它“消解”和“去掉”的。公务员的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兆头”,还是细微的时候,统治者是很容易把它“分化瓦解”掉的。因此,要在公务员的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兆头”没有发生前,把它处理好,治理公务员必须要在他们还没有形成不心甘情愿为民服务的现象发生之前。一米直径以上的大树的木料,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完成于一筐土一筐土地堆积、积累起来;要走千里远的路程,须从脚下开始迈步。
不按照实际情况而强行者,必定遭到失败;蛮横不讲道理、固执地墨守某一成见、坚持一意孤行者,就会丧失既得的政权。因此,比较好的统治者没有危害民众利益的行为,所以不会失败;没有强行、执拗损伤民众行为的固执,所以不会丧失政权或丧失民心;
民众所做的事情,大多数在差不多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谨慎收尾,如同开始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就不会把事情办坏,就不会不能成功。
因此,比较好的统治者,有非分的欲望吗?不能有非分的欲望啊!他就不会珍贵难以得到的财物;学吗?不能学啊!决不能再去重复违法乱纪的官员们所犯下的错误、过失。以便辅助,有关民众生存、生活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的有益性顺利发展,就绝对没有危害民众利益的行为。
【读后】
“模仿”本来是人类进化、前进途中极其有效而实用、也是必不可少而重要的“手段”!然而,它却又是不良而极坏的“颓废”行为。“模仿”在没有他人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或它物)行为刺激影响,仿照他人(或它物)行为,引起自己形成相似行为的过程。当然,这也分成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无论怎样,它会趋向于成为社会化的行为而走向社会的同化。如果这个社会的同化是一种不可救药的沉疴痼疾,那么这是极端可怕的“模仿”,当然必须根除抛弃!“模仿”就是“效仿”、“效法”,就是原始意义上的“学”。因此,老子在那样早的年代里,就告诫“绝学无忧”(19章);在这里老子严正指出是“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学吗?不能学啊,那样会不断重复众人对民众所曾经陆续犯下的过失或错误!”
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进行而成的。民众为什么往往在事情即将成功却反而失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他们不能“慎终如始”以外,还潜在一个重要原因促使他们不能“慎终如始”。这就是民众是没有多少自主权利的,即便是他们从事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往往被迫不能“慎终如始”,而必须按某些人的意志去改变。因此,他们不得不中断他们的努力而面临失败。那么潜在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们的,以各种各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从而达到横蛮无理干涉民众行为的目的,致使民众美好的目的化为乌有!这同样是有史以来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
【历史性的错误】
那些不知道《老子》文章意思的人,胡说什么,“‘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四句和上下文的意义不相联贯,显然是别章的文字……认为系二十九章文字错简”。并且更加大胆居然和这一起删除还有“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此,把本章任意胡作非为而搞得不伦不类,这就是我们的文人?这实实在在是在玷污《老子》啊!
“复众人之所过”,有不少的人的解释都侧重于是:(圣人)“纠正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或“挽救众人的过错”,或“使误入迷途的民众回归到淳朴的境界”,或“补救大众之人所犯过错”……试问,仅仅就西周而言,上起周公(姬旦)下至伯阳的“众人”知多少?谁有那么大的本领,能够“纠正、补救、挽救”他们对民众所犯下的:错误、过失,罪、祸!他们能够逃脱得掉民众的责“咎”吗?统治者只要不再重复众人他们的错误、过失、罪、祸,民众岂不谢天谢地而皆大欢喜!这才是老子教育统治者的目的。
【亟待展开研究探讨的问题】
要研究的问题太多了。
干涉民众、左右民众的行为,是社会的职能吗?
如何让民众自己自主,可能是个不小的问题。
【附】
帛书甲本:其安也易持也。□□□□□□□□□□□□□□□□□□□□□□□□□□□□□□□□□□□□□□□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羸百仁之高台于足□□□□□□□□□□□□□□□□□也□无败□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月”字旁再加上一个“为”字)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弗敢为
帛书乙本:□□□□□□□□□□□□□□□□□□□□□□□□□□□□□□□□□□□□□□□□□□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千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故曰慎冬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王弼的《老子》注•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谋之无功之势,故曰易也。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虽失无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兴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说慎终也。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无而弗持则生有焉,微而不散则生大焉。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为之于未有,谓其安未兆也。治之于未乱。谓微脆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当以慎终除微,慎微除乱。而以施为治之,形名执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败失也。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好欲虽微,争、尚为之兴;难得之货虽细,贪、盗为之起也。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不学而能者,自然也。喻于不学者,过也。故学不学以复众人之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陈鼓应的《老子校定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9-6 09:06 -100 已多次告知: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 15: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587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