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8-25 08:59
第六十一章——治理天下必须依据“根本”、必须维护民众的利益

第六十一章——治理天下必须依据“根本”、必须维护民众的利益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说明】
这是对当时的大国与小国的关系的一篇论文。西周建国之时,统一接管了殷商时期的800余诸侯“国”,在嗣后的进程之中到西周晚期也还存有100余诸侯“国”。显然,其中大国也有近十个。并且,西周时期“天子”同意而进行或直接参与“征伐”的战争,大多数是平息诸侯国之间的争端。在周宣王执政时间内,单逨(我们的老子)所担任的“职务”,就是从事于军事的将领,参加大小的“无数”次的战争。如:伐西戎、伐荆蛮、伐淮夷、伐徐、伐鲁、伐姜戎……等,长达四十余年的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之诸多经历(当然,其中包括抗击外族敌人的侵扰)……公元前785年,周宣王为了增强防御力量,命吴逨(“吴”是原来老子的职称)为“奠”定“长父”之“建长父侯于杨”的事情(建立杨国),“出捷”“于井阿”、“于历宕”,“不畏戎”,“以追搏戎”,而“敏于戎工”(周宣王四十二年《逨鼎》)而得到周宣王的嘉奖。这些,都说明大小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还是严峻的,因此,本章就是说的这个问题。
还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当时的各国都统一于周天子的治下,各诸侯国间的关系应该是周天下内各个“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睦的。所以,周宣王的伐西戎、伐荆蛮、伐淮夷、伐徐、伐鲁、伐姜戎……等行为.,以及老子四十余年的南征北战、东征西讨,都基本上是为了协调、整和“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即若是相互自愿的“兼并”,也必须是小国的心甘情愿而皆大欢喜)。故此,老子劝导“大者宜为下”。
之所以注意“大国”与“小国”的关系问题,也是因为周天子治下的国与国的关系的和谐、安定,这也同样是关系到民众的“安其居、乐其俗”的大问题。国与国关系恶劣,遭受苦难、祸害的还是周天子治下的广大民众。
因此,要正确理解本章的“下流”一词的确切意思,这是理解《老子》文章的关键。在前面8章中就指出:“众人之所恶”是“水”处“下”的品质,“众人”有厌下而向上爬的恶劣作风,不是一个为民众服务的官员所应该具备的“形象”!再加上前面反复论述到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们都必须服务于“下面”的民众,这是所有诸侯国无一例外而必须执行的宗旨。因此,老子在这里的“下流”就含有这个统一的意思。这也说明当时的国与国的“争端”都违背了“服务于民众”的宗旨!都是为了少数人的“不正当”的欲望而进行的战争。所以,周天子伐西戎、伐荆蛮、伐淮夷、伐徐、伐鲁、伐姜戎……等行为,在某些方面还是必要的“国家治理问题”的实施(当然,其中包括抗击外族敌人的侵扰)。
《老子》的全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篇《老子》的文章,都是她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她的每一篇都不能脱离她的宗旨,都不能违背她所遵守的“保证、保障民得”!后面的论述都离不开前面论断的支持,前面凡是立论过的就是后面论述的基础。比如,在这国与国的关系之中,就不能忘记:即便是国家内的行政区域的头头们,也必须自觉具备为民众服务的意识。同时,也不应该忘记20章的“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这个风气造就了人欲为患的无边苦海吗;统治者啊,这个邪恶而又狂暴地腥风血雨,没有止尽地在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当然也应该记得:“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30章);民众的“以其生生之厚”(民“动之皆死地”——50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长,盗贼多有”(57章)等等,都是统治者和行政首脑们所必须注意的问题,也是本章立论的基础。
所以,老子在这里反复强调论述的就是一个“下”字,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必须以“下”、以民众的利益为重、为是。
另外也必须明确“畜人”和“事人”是什么意思。既然国与国之争都是不能违背民众利益的,那么大国的想要“畜人”,则无非是蓄养有利于民众生存的这样一些人,才能与他“吞并”小国与维护民众的利益(民与物)的目标是一致的;同理,既然国与国之争都是不能违背民众利益的,那么小国的想要“事人”,则无非是侍奉、从事大国的有利于民众生存的这样一些人,才能与他“投靠”大国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大国与小国都是不能违背民众利益的。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国必须首先改变态度,只能树立“下流”而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的做法。故此,大国的人员必须尊崇老子的教导:“大者宜为下”,大国的影响毕竟是大的。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乃通行本的原文,应该以汉帛书的“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而改正之。
【字词句注释】       
大国者下流:大国,相形之下地方大人口多实力强盛的诸侯国;下流,下游,含义细微的小溪、小川和滔滔的大江、大河所必须“到”(汇集)的地方(意思是:大国更加应该要符合民众的切身利益);大国者下流,大国应该要符合民众的切身利益;
天下之牝:天下,周天子的治下范围之内;牝,雌性的(指鸟兽),老子在这里指“母”、“根”、“本”、、和下面的“静”(意思是:治理天下必须依据“根本”——必须维护民众的利益);天下之牝,治理天下必须依据“根本”——必须维护民众的利益;
天下之交也:天下,周天子的治下范围之内;交,(治理天下的两种办法的交替比较,即浮躁而野蛮、凶残的收刮掠夺民众与静颐、慈爱地保证、保护、保障“弱势”的民众的利益);天下之交也,(必须维护民众的利益)为天下所归附;
牝常以静胜牡:牝,雌性的(指鸟兽),老子在这里指“母”、“根”、“本”、“静”适宜民众生存的环境;常,常常;静,安静、静颐、慈爱、关怀、爱护(伟大母性的慈爱);胜,战胜、胜过;牡,雄性的,老子在这里指“好动”、“浮躁”、“折腾”、不适宜民众生存的环境(同时也可以看到:动物之中大多数的雄性几乎淡化对自己“群体”内的“弱者”的关怀和爱护,而这种职责几乎都是由群体内的雌性来完成),因此老子说:(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牝常以静胜牡”;牝常以静胜牡,雌性常常以“静”(倍加“慈爱”弱小)而胜于雄性;
以静为下:静,安静、静颐、慈爱、关怀、爱护(伟大母性的慈爱);为下,(回到“大国者下流”的论述中来)必须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以静为下,(所以)必须以“静”为符合民众利益(“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故,所以;大国,比较大的诸侯国;以,用、拿、按;下,符合民得的做法(更加优于、胜于);小国,比较小的诸侯国;故大国以下小国,所以,大国必须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面对”小国;
则取小国:则,效法、(或)有因果关系;取,拿到手里、得到、招致、采取、选取、取信于;小国,比较小的诸侯国;则取小国,即可取信于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小国,比较小的诸侯国;以,用、拿、按;下,符合民得的做法(更加优于、胜于);大国,比较大的诸侯国;小国以下大国,小国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面对”大国;
则取大国:则,效法、(或)有因果关系;取,拿到手里、得到、招致、采取、选取、取信于;大国,比较大的诸侯国;则取大国,即可取信于大国;
故或下以取:故,所以;或,或许、也许、或者,指大国的(下以取);下以取,前面的大国以下小国的“行为”;故或下以取,作为大国必须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取信于”小国;
或下而取:或,指小国的(下而取);下而取,前面的小国以下大国的“行为”;或下而取,作为小国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取信于”大国;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比较大的“国家”;不过(如此),无非;欲,想要、希望、需要;兼,同时涉及(具有)或具有几种事物;畜,通蓄,畜养、蓄积力量保养精神、精心谋划蓄养锐气;人,指从事管理民众的人;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无非是要更加多的“蓄养”为民众利益服务的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比较小的“国家”;不过(如此),无非;欲,想要、希望、需要;入,进来或进去、投入;事,侍奉、从事;人,指从事管理民众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无非是要更加多的“从事”为民众利益服务的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两者,指大国以下小国的“下以取”与小国以下大国的“下而取”的两种情况;各得所欲,都满足了自己的希望和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民众的利益的这个“下”的实现);夫两者各得所欲,那么大国小国都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
大者宜为下:(相形之下)大国更加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译文】
大国应该要符合民众的切身利益。治理天下必须依据“根本”(“静”)必须维护民众的利益,(必须维护民众的利益,才能)为天下所归附。
雌性常常以“静”(倍加“慈爱”弱小)而胜于雄性,(所以)必须以“静”为符合民众利益(“下”)。
所以,大国必须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面对”小国,即可取信于小国;小国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面对”大国,即可取信于大国。作为大国必须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取信于”小国;作为小国以“下”(符合民众利益)而“取信于”大国。大国无非是要更加多的“蓄养”为民众利益服务的人;小国无非是要更加多的“从事”为民众利益服务的人。那么大国小国都符合民众的根本利益,大者宜为下:(相形之下)大国更加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读后】
这是极其普通而正常治理天下(国家)境内,各具体行政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论述。都必须与统治者的天职而一致。这是任何时候、任何国家的境内治理问题,也是唯一的宗旨!
【历史性的错误】
由于大家把老子错误地认为是春秋晚期或嗣后的人,把春秋战国的环境强加给老子,故此,各自自以为是的解说本章,而且心安理得。
【附】帛书甲本: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以静为下为其靓□□宜为下大邦□下小□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为下
帛书乙本:大国□□□□□□□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朕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故大国以下□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下而取故大国者不□欲并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王弼的《老子注》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所归会也。天下之牝。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以其静,故能为下也。牝,雌也。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以其静,复能为下。故物归之也。故大国以下小国,“大国以下……”犹云以大国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则附之。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大国纳之也。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言唯修卑下,然后乃各得其所。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令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8-25 10:14 -100 已多次告知: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 14: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713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