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8-14 08:49
第五十五章——统治者必须有益于民众的生活、生存,才是“益生”

第五十五章——统治者必须有益于民众的生活、生存,才是“益生”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说明】
这是“德”问题探讨的继续,是一个极其通俗的比喻。一个“德”的观念深厚的统治者,他就像赤子初生,整天被保护在父母以及监护人的范围之下,毒虫蛇蝎自然不会对他进行伤害;凶猛的虎豹豺狼也近不了他的身边;再厉害的猛禽也没有办法将他叼走。而这一切是“赤子”的“特异功能”的本领吗?不是!是他的父母以及监护人保护了“赤子”、保护了弱小没有任何自卫能力的婴幼儿。因此,老子教导的是:统治者必须生活、生存在民众(父母以及监护人)之中!必须摆正这个必然的关系,才能做好一个统治者所应该做好的工作。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只能是一个为所欲为、发号司令、一意孤行而凶残的暴君;或者是庸碌无能、昏昏庸庸、一事无成的“儿皇帝”(主见都在别人的意念之中)。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没有超出‘他’生存存在的限度”的“自然”状态,都是婴幼儿“正常”生存、生活的普遍现象,不会因为有这样的现象就影响到婴幼儿的正常成长!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的正常现象,老子把符合这样的“自然”现象叫做“和”;知道这个现象,就叫做懂得了日常生活的“常识”;知道了这个日常生活的“常识”,当然就明白了客观事物的道理。所以要处处保证、保障民众的生存环境,这就叫做“益生”;反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逞强”并一意孤行,当然就不符合道理!然而,50章的“而民之生动之皆死地”正是社会现实(统治者及其众人)所造成的,这与统治者的职责——“益生”,形成强烈的对比。显然,老子的目的是要求统治者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益生”,而不是逞个人之强一意孤行或庸碌无为听任纵容智者众人的胡作非为而危害民众。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是本章的关键。显然“益生”不是“贪求丰厚享受”、也不是“纵欲贪生”。老子这里的“益生”是针对“生生”、“皆死地”(50章)而说的,是要统治者为民众造成适宜生存、生活的环境,有利于民众的生活、生存环境!因此,“心使气曰强”就是统治者的不管民众的死活而一意孤行地横蛮无理任意破坏民众的生活、生存环境!当然这样就会有两个方面,一是统治者自己造成,二是由智者众人为非作歹所致!于是,“益生”必须是统治者的职责,是统治者的天职,什么时候都是不能动摇的统治者执政的绝对观念!
我们从前面可以看到,老子一再地用“谷”的形象来比喻统治者的“德”,也就是说,“德”要像“谷”内所拥有的水一样源源不断而无偿地供应给“下面”所需要的各个方方面面(老子在前面就已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上德若谷”——统治者的“德”必须要像“谷”一样)。
(在我订正的40章[通行本41章]的关于“上德若谷”的问题的探讨之中,回答什么是“德”的问题:“德”只能是统治者所应该拥有的品德,“上德若谷”就是老子按古公亶父的“德”的精神而具体做出的“德”的明确、简单的规定!这个精神贯彻在《老子》的全书之中。)
老子在本章给“德”指出了又一个相类似的明确而现实的规定:民众必须“益生”而不是50章的“而民之生动之皆死地”!一个国家是否有“德”?那么必须看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生活的适宜或改善与否!也就是说,民众的生存、生活是否得到统治者源源不断的保护、保证、保障以及不断地改善、改进!显然,这与“上德若谷”是一致的,同时“益生”又是多么实在而现实的检验“民得”的实用“具体标准”(具体指标)。当然不是眼前所看得到的,也必定包括眼前所看不到的,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共同前进、共同富裕、共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字词句注释】
含德之厚:含,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老子的意思是统治者对“德”的珍贵,犹如含英咀华的“含”字一样;德,统治者最大限度为每一个“弱势”的民众造成适宜于他们生存、生活的环境;厚,最大化、最大限度;含德之厚,统治者的“德”行做得最好的;
比于赤子:比,比喻;赤子,刚出生的婴儿;比于赤子,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统治者与民众是水乳交融的母子亲情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民众是统治者的父母,岂有父母不保护自己儿女的道理);(所以,)
毒虫不螫:毒虫,通常指蛇、蝎子、蜈蚣、蜂之类的的“虫子”;螫,同“蜇”,指有毒腺的虫子刺人;毒虫不螫,毒虫不会螫伤他;
猛兽不据:猛兽,凶猛的野兽,通常指虎豹豺狼之类的野兽;据,四肢的猛兽用两个前肢扑咬为“据”;猛兽不据,猛兽不会撕咬吞噬他;
攫鸟不搏:攫,(动)抓;攫鸟,用利爪捕食的猛禽为攫鸟;搏,扑上去抓;攫鸟不搏,猛禽不会叼走他;(这是由于他生存、生活在“保护”之中,所以一切危险都会远离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初生的婴儿的筋骨是柔软柔弱的;握固,握力牢固;骨弱筋柔而握固,(虽然他,)骨弱筋柔没有什么力量,但是他的小手却“握力”牢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未知,不知;牝,(形)指鸟兽雌性的;牡,(形)雄性的;牝牡,指男女;合,交合;朘,(形)缩、减,指婴幼儿的卷缩的小生殖器;作,(动)起、振作、挺举、翘起;朘作,比喻初生的婴儿卷缩的小生殖器可以勃起;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虽然他刚出生不久,还)不知什么是男女交合之事,但是他的小生殖器却常常能够勃起;
精之至也:精,精力、精气;至,极、最,这里形容精力或精气充沛;精之至也,这是他(自然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所以说他是)精力充沛所致;
终日号而不嗄:终日,全天、一整天;号,大声哭;嗄,(形)嗓音嘶哑;终日号而不嗄,他一天到晚大声啼哭而不显得声嘶力竭;
和之至也:和,是一种态势,“没有超出‘他’生存存在的限度”的“自然”状态、平和状态;至,极、最;和之至也,(这同样是他自然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所以,同样说他是)自然平和;
知和曰常:知,知道;和,和,一种态势:例如结束“战争”或“争执”(还包括不分胜负)的状态就是一种态势,在这里老子指的是“没有超出‘他’生存存在的限度”的“自然”状态、平和状态,这与前面的“冲(中)气以为和”的“和”是一致的;曰,说、叫做;常,一般、普通、平常、常识性的常,不变的(副)、经常、常数之类的常,它们都是相通的、常识(与16章的“常”也是一致的);知和曰常,知道生命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平和的必然,就是“懂得”了一般的生活、生存的常识;
知常曰明:知,知道;常,常识;明,明白、明了、清楚、懂得;知常曰明,“懂得”了一般的生活、生存的常识,就会明白、明了客观事物的“道理”;
益生曰祥:益生,有益于民众的生存、生活,也是统治者不可动摇的天职;祥,(形)本义:吉凶的预兆,这里老子偏重于吉利、好的意思;益生曰祥,(从上述之中知道了客观事物的“道理”,作为统治者的你,就必须重视民众的生存、生活问题而“有益于民众的生存、生活问题的改进、改善”,这样的工作就叫做“益生”。)适宜民众的生存、生活的环境,是治理国家的良好朕兆;
心使气曰强:心,意念、思想、想法,统治者不顾民众利益的主观想法;使气,使性子、不按民众利益的需求出发的一意孤行(包括“感情用事”);强,强迫命令、横蛮无理、倒行逆施;心使气曰强,强迫命令、横蛮无理、倒行逆施、一意孤行不顾民众利益就叫做“逞强”;
物壮则老:物,客观事物;壮,强的同义词、已经到头了、不能再继续发展了、必定要走下坡路了(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程序);老,衰老,生命的最后阶段;物壮则老,客观事物的发展到了尽头就是“衰老”;
谓之不道:谓,说、叫做;不道,不合乎道理;谓之不道,这就叫做不合乎道理;
不道早已:不道,不合乎道理;早已,夭折、早死、短命(必须要改变自己的错误想法,把民众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不道早已,不合乎道理,就必定夭折,就必须改变你的做法、改变你的态度、改变你的工作作风;走到“益生”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上来!
【译文】
统治者的“德”行做得最好的,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统治者与民众是水乳交融的母子亲情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民众是统治者的父母,岂有父母不保护自己儿女的道理:所以,毒虫不会螫伤他,猛兽不会撕咬吞噬他,猛禽不会叼走他。这是由于他生存、生活在“保护”之中,所以一切危险都会远离他;
虽然他,骨弱筋柔没有什么力量,但是他的小手却“握力”牢固,虽然他刚出生不久,还不知什么是男女交合之事,但是他的小生殖器却常常能够勃起。这是他自然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所以说他是精力充沛所致;他一天到晚大声啼哭而不显得声嘶力竭,这同样是他自然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所以,同样说他是“自然平和”;
知道生命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平和”的必然,就是“懂得”了一般的生活、生存的常识;“懂得”了一般的生活、生存的常识,就会明白、明了客观事物的“道理”;
从上述之中知道了客观事物的“道理”,作为统治者的你,就必须重视民众的生存、生活问题而“有益于民众的生存、生活问题的改进、改善”,这样的工作就叫做“益生”。适宜民众的生存、生活的环境,是治理国家的良好朕兆;然而,强迫命令、横蛮无理、倒行逆施、一意孤行不顾民众利益就叫做“逞强”;
客观事物的发展到了尽头就是“衰老”;这就叫做不合乎道理;不合乎道理,就必定夭折,就必须改变你的做法、改变你的态度、改变你的工作作风;走到“益生”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上来!
【读后】
为什么老子一再的说到统治者是民众的“婴儿”(10章)、“孩”(49章)、“赤子”呢?因为“婴儿”、“孩”、“赤子”的他们,都必须依靠他们的父母,才能生存、才能成长,这是一个明摆着的水乳交融的母子亲情“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反过来,“父母焉有不热爱、爱戴自己的儿女?”因此,老子在他的书中简化了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或道理)。所以我们读《老子》必须回到老子那个时代、那个年月,才能体现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当时的理论水平,不要不符合实际地无限引申而不知所云……
“不道早已”,老子的话语重心长,不是一个简单的“早死”或“夭折”的问题。既然能够认识到是错误的(因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的道理已经知道了),那么你必定只有重新认真地考虑民众的利益。改变你的态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必须是民众的利益,民众利益必须高于一切!回到“益生”的执政轨道上来,这是规劝执政者掷地有声的金玉良言!
【历史性的错误】
历来不少的人,都以为婴儿的纯真——无知无欲才算是“道“,幼稚地认为通过“修炼”能够达到“婴儿”—— 无知无欲,就是得到了“道”,于是乎……
【亟待开展研究探讨的问题】
如何认识最高领导人和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应该不应该认识这样的关系?在当代还有实际意义吗?
【附】
王弼《老子注》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虫之物无犯之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骨弱筋柔而握固,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作,长也。无物以损其身,故能全长也。言含德之厚者,无物可以损其德、渝其真。柔弱不争而不摧折,皆若此也。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无争欲之心,故终日出声而不嗄也。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知常曰明,不皦不昧,不温不凉,此常也。无形不可得而见,曰明也。益生曰祥,生不可益,益之则夭也。心使气曰强。心宜无有,使气则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绎读》五十五章
    老子崇尚无欲、无为,反对知识。像无知无欲的婴儿那样才算最符合“道”的标准,经常保持柔弱、无知的状态,才可以避免灾祸,违反“道”,则自促死亡。
含德之厚,               包含的“德”的深厚程度,
比于赤子。               应该像无知无欲的婴儿。
毒虫不螫,               毒虫不刺他,
猛兽不据,               猛兽不搏他,
攫鸟不搏。               恶鸟不抓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         「他」骨弱、筋柔,而握力牢固。
未知牝牡之合             他还不知道什么是男女交合
而朘作,                 而他的小生殖器常常勃起,
精之至也。               因为他有充沛的精气。
终日号而不嗄,           他一天到晚号啼,而不显得力竭声嘶,
和之至也。               因为他平和无欲。
知和曰常,               认识平和叫做“常”,
知常曰明。               认识“常”叫做“明”。
益生曰祥,               贪求丰厚享受叫做灾殃,
心使气曰强。             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
物壮则老,               「追求」强壮必致衰老,
谓之不道,               叫做“不道”,
不道早已。               “不道”,必促使死亡。
任法融的《道德经释义》: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
此章以“赤子”比喻修道之深、养德之厚的妙用。《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是对得道之妙用的具体体会。
得道之真人,气足神旺,身体健康,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入水不溺,入火不焚,体性纯全,自我调控,邪魔不入,百病不生,体格柔和,动静自如,元气淳和,无思无虑,若初生之婴儿。毒虫见之不刺,猛兽见之不扑,恶鸟见之不抓。虽然骨嫩筋柔,握持却很牢固。上人不知男女交合之事,阳物却常勃起。这是因为他的元精、元气、元神极为充沛。他终日哭叫而声不哑,这是因为他先天元气淳和之故。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知道了阳阴平衡,元气淳和,就叫做“常”。知道了“常”就叫做“明”。
为了长命而厚其生,欲人为地追求长生、愈达不到目的。只有自然无为,不贪生,不厚生,无意于长生,才能自自然然延长寿命。静极生动,只有心静下来,去除杂念,不思不想,元气才能自行畅通,流经百脉。如果用意志支配精气,必然破坏气流的正常秩序,扰乱它的正常运行。这是“有为”,是人为的逞强,此乃炼功之大忌。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气强硬,使肌肤强壮,然而物强壮了就要衰老,走向反面。这就是失了冲和之性——“常”,也就是背离了“道。”背离了“道”,不仅不能长生,反而会过早夭亡。
养生之道和处世之道,最宜谦下柔和,若心静神清,其气自然柔和深长。心不静则意不定,意不静则神不凝,神不凝,心必粗暴、强硬。气的柔和及强硬其根在心。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8-14 08:50 -100 已多次告知: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0 17:3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69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