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8-9 09:51
第五十章——统治者绝对不能让民众处于“动之于死地”的景况之中

第五十章——统治者绝对不能让民众处于“动之于死地”的景况之中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说明】
十有三,是说十分之中有三分。但是,西周那时所说的“十有三”,并不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百分之三十”,而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三分之一左右”。本文中的三个“十有三”就已经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全部。这也如实地记载了当时的人们生存、生活的真实情景:近三千年前的我们祖先之民众,能够自然生存、顺顺当当地活下来而自然死亡达到三分之一(“生之徒十有三”),这也是一项“成果”!显然,也说明“死之徒十有三”——不能顺顺当当地活下来而由于疾病、灾害或其他不可抗拒原因(只指一般的天灾人祸,不包括战争)以至于夭折、死亡的也达到三分之一。请注意,这两项都还属于“自然”死亡,已经占了社会内民众人群总数的三分之二了。然而,社会人群之中还有三分之一是“人为”的原因而死亡的,这就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好一个“动”字,这是本文的关键。是谁改变了民众人群的生死状况?这不是明摆着的问题吗?就是这个“人为”、就是这个“生生之厚”:就是统治者的贪欲、智者的为非作歹、众人的惑乱、官员的横征暴敛、庶人(西周的庶人是基层官员)的盘剥,以及因为这样或那样原因所进行的战争、徭役等等所引起的、频繁的、惨绝人寰而导致民众的大量死亡,这就是、这样的一篇控诉状!本文仅是问题探讨的前半部分,与下面一章合并才是一篇完整的论文。是告诫统治者、教育统治者问题出自什么地方的阐述。
然而,在漫长的人类社会进程途中,可恶而残酷的争夺、争斗、战争以及智者的为非作歹、众人的惑乱、官员的横征暴敛、庶人(西周的庶人是基层官员)的盘剥……等“意外伤害”了多少无辜的民众?整个人类的历史不就是这些无辜的民众谱写出来的吗?即便是近代,我们的世界难道不还是这样?伟大的老子,在那样早的年代就已经如此控诉了!可悲啊,我们这些后人,无视老子所陈述的事实,都偏离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一相情愿地什么这呀那呀的胡扯。更有甚者,不是有些人还在那里悠哉游哉地朗朗自语而歇斯底里吗发挥奇特的“功能”!
在领会《老子》本章的精神之时,大家没有注意到汉帛书上面关于“生生”的问题,其“生生”的对象又是谁?那上面鲜明地告诉我们是指“民”而言及的。大家没有注意到“民”的问题,“民”不是社会之中的人,“民”是被“人”统治着的、是被“人”剥夺着的、是被“人”逼迫着的、是“被”人奴役着的社会之中最基本、最广大而众多的民众!他们的“生生”是多么的无奈、是多么的不得已!而这个无奈、这些不得已只能导致:进入残酷血腥的战争、加入苦难徭役的行列、无辜而不幸的民众们“十室九空”、贫困、死亡、流离失所的凄凉和悲惨,等等;然而他们却又承受着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劳动者的职责!显然,“生生”的问题,前面一个“生”是谋生、追求、争取、求得的意思,后面一个“生”是生存、生活,是挣扎在生存、生活线上的一种非人的“活法”!他们能够不“动”吗?一个“动”字把他们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凄凉和悲惨就在眼前!他们何尚想进入这样一些“死地”,他们是处于一些“说不明白”的不得已!
因此,必须根据帛书本订正一个字,把“人”改正成为“民”!但对于有关“生生”的问题与通行本有出入的没有改正,是因为只要能够正确理解,就都是一样的。
【字词句注释】
出生入死:出,(动)从里面走向外面,出来,来到,生,生存、生长、生育;入,(动)进来或进去或参加、投入、进入;死,(动)生命终止:死了,(副)不顾生命:死拼,(形)不能进入的死地;出生入死,人从出生到死去的自然人生历程;
生之徒十有三:徒,本意(动)步行、(名)指“民”,(老子的意思是:在这人生历程的“民”);生之徒,能够生育、生存、生长的“民”;十有三,是说十分之中有三分。但是,西周那时所说的“十有三”并不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百分之三十”,而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三分之一左右”。本文中的三个“十有三”就已经包括人类社会中“民”的全部。生之徒十有三,能够自然生存、顺顺当当地活下来的“民”而自然死亡的,达到三分之一;
死之徒十有三:不能够自然生存、顺顺当当地活下来的“民”而自然死亡的,也达到三分之一;
民之生动之于死地:(帛书是:民生生之动皆之死地)民,社会内的人群、人们(指广大的民众);生,生存、生活;动,(动)改变原来位置或状态,也就是由于“人为”原因而改变了民众的“生死、生存环境”的景况而造成(的“死亡”);死地,逃脱不了的场所,绝命之地,不能生存的地方;民之生动之于死地,离开了正常生活环境,胁迫、威逼民众进入绝命之地;
亦十有三:亦,也、也是;亦十有三,也占了三分之一;
夫何故:这是什么缘故;
以其生生之厚:(帛书仅是:以其生生也)以,(介)按、拿;其,那样;生,(名)谋求、追求、过于而不得已;生,生存、生活的最低要求;之,(动)往;厚,(形)跟“薄”相对,只有这样的选择;以其生生之厚,(按,由于受到胁迫、威逼)所以他们不能正常地追求、求得生存、生活的不得已而为之;
盖闻善摄生者:闻,(动)听见、听说;善,善于;摄,保养;摄生,保养生命;盖闻善摄生者,曾经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陆行,陆地上行走(帛书为:陵行——丘陵、山地,意思还是差不多);不遇,不会遇见;兕,犀牛;虎,老虎;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见犀牛和老虎,也就不会受到犀牛和老虎的伤害;
入军不被甲兵:入,进入;军,军队、部队;不被甲兵,不需要穿上盔甲带上兵器;入军不被甲兵,(不在战争状态而进入部队)就不需要穿上盔甲带上兵器去参战(因此,死亡是威胁不了他的);
兕无所投其角:(不遇见犀牛,犀牛的角再利害也无济于事)犀牛没有地方来显示它角的“厉害”;
虎无所措其爪:(不遇见老虎,老虎的爪再锐利也伤不了人)老虎没有地方来展现它爪子的“威风”;
兵无所容其刃:(不参加战争,兵器的“先进”锋利也伤不了人)兵器没有地方来展现它锋利的“场所”;
夫何故:是什么原因;
以其无死地:是因为没有置“人”于“死地”的地方。
【译文】
“民”从出生到死去的自然人生历程中:能够自然生存、顺顺当当地活下来的“民”而自然死亡的,达到三分之一;不能够自然生存、顺顺当当地活下来的“民”而自然死亡的,也达到三分之一;离开了正常生活环境,胁迫、威逼民众进入绝命之地,也占了三分之一。
这是什么缘故?是因为他们不能正常地追求、求得生存、生活的不得已而为之。
曾经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见犀牛和老虎,也就不会受到犀牛和老虎的伤害;不在战争状态而进入部队,就不需要穿上盔甲带上兵器去参战;不遇见犀牛,犀牛没有地方来显示它角的“厉害”;不遇见老虎,老虎没有地方来展现它爪子的“威风”;不参加战争,兵器没有地方来展现它锋利的“场所”。
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没有置“人”于“死地”的地方。
【读后】
显然,这篇文章是整个问题探讨的上半部分,只说明了问题和造成问题的原因,没有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仅仅只是展示了社会中民众悲惨、凄凉的景况!说明了他们不可逃避而遭受的社会“恶毒”、“黑暗”势力的逼迫!这是血泪的指控!
如“生生”的问题,帛书上就非常明确:“民生生之动皆之死地”,这就是说,民众为了求得(前面的“生”字)生存、生活(后面的“生”字)就必须不得已而离开原来的“地方”、“位子”,去“重新”从事那些拼命、玩命、危险、费力、下贱、鄙陋、肮脏……的(事情)“工作”!因此“民”是为了“生生”才去“动”,“动”又只能是一种选择(还不如说是逼迫——这个“皆”字就道破了天机),显然是不得已而去卖命!这种现象不是存在了几千年吗?现在不还是看得见吗?
另外,“善摄生者”,显然是“人”。是有点“来头”的“人”,是衣食不愁的“人”,甚至是贪生怕死的“人”,是为自己着想的“人”……他们焉能去从事那些他们认为:拼命、玩命、危险、费力、下贱、鄙陋、肮脏……的事情?
因此,本章前后两个部分,泾渭分明:前面说的是“民”,后面说的是“人”!老子论述问题的严谨,可见一斑。民众的苦难、悲惨只有老子才敢于言说。正因为这样,后面的几乎所有的篇章,都是围绕着“民众的苦难、悲惨”以及统治者及其官员们的错误而论述的“社会问题”!
【历史性的错误】
人们自己要如何认识《老子》是大家的自由,我没有任何丝毫权利而加以干涉。但是,那些荒诞不经,违背常识的五花八门的解释的自以为是铺天盖地的到处流传、宣讲、发表文章、出版有关《老子》的书籍,则是一个严肃而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们之中有好多人,哪有丝毫民众的感情?怎么能够认识我们自己的历史?怎么能够来读《老子》这本书?怎么会知道我们的社会职责?
【亟待开展研究探讨的问题】
老子教育了我们什么?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应该不应该好好学习《老子》?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民众?
“民生生之动皆之死地”给我们提示了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矿难”内“矿工的无奈”,就是“生生动之死地”!死亡威胁着矿工,矿工不知道吗?他们不得已,只能铤而走险!农民工的无奈,不也是这样吗?弱势群体的无奈,同样如此啊!这就是老子揭露出来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反而让人们居然熟视无睹而麻木?
【附】
帛书甲本:□生□□□□□□有□□□徒十有三而民生生之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执生者陵行不□矢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其角虎无所昔其蚤兵无所容□□□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帛书乙本:□生入死生之□□□□□之徒十又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何故也以其生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兵革兕无□□□□□□□□其蚤兵□□□□□□□□也以其无□□□
王弼注《老子》五十章:
出生入死。出生地,入死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也。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极,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极,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无生之地焉。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戈兵,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渊为浅而凿穴其中,鹰亶鸟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矰缴不能及,网罟不能到,可谓处于无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饵乃入于无生之地,岂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不以欲渝其真,虽入军而不害,陆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则而贵,信矣。
《老子绎读》:
这是处在弱势地位的农民的人生哲学。这一思想老子的后继者庄子有更系统的阐发。这个世界对弱势群体到处埋伏着危险,生命随时受到威胁。老子教人远离危险,懂得善于自我保护。这样即使遇到凶险的环境,也能安然度过。
出生入死。              不能生存必然死亡。
生之徒十有三,          生存的机遇,占十分之三,
死之徒十有三,          死亡的机遇,占十分之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      活「得好好的」动不动陷入死亡的机遇
亦十有三。              也占十分之三。
夫何故?                这是为什么?
以其生生之厚。          因为求生的欲望太迫切,「反而达不到目的」。
盖闻善摄生者,          曾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          陆行不受犀牛、猛虎侵害,
入军不被甲兵。          战阵不会遭到杀伤。「对于善摄生者」
兕无所投其角,          犀牛用不上它的角,
虎无所措其爪,          猛虎用不上它的爪,
兵无所容其刃。          兵器用不上它的刃。
夫何故?                这是什么原故?
以其无死地。            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
任法融先生的《道德经释义》(五十章摘录):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人生为出,死去为入。生来死去,新陈代谢,乃自然之规律。然而,人生死大致分三重(种)情况:
一、        顺自然而生息,无病无灾,享尽天年而亡的,十分中约有三分。
二、        因先天不足,体质较差或生病伤残而未尽天年,中途夭亡的,约占十分之三。
三、        因恣情纵欲,贫色好洒,追名逐利,生活奢侈,享受过甚,贪生过厚而夭亡的,亦占十分之三。这第三类条件优越夭亡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生活条件太优厚了。         
古代帝王生活条件最为优厚,而大都短命,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闻知精于养生之道的人,十分中只有一分。他们恬淡无为,少私寡欲,心地善良,体性圆明,物我一体,无所不容,大慈大悲,毫无恶念。由于他们德行极高,且有善良的精神信息感应于外,或因炼(练)功已达上乘功夫,具有某种特异功能可以控制身外生命的意念及行为,因而,他们能不与兕虎遭遇,入军不被甲兵所伤。所以,兕牛用不上他的角,猛虎用不上它的爪,甲兵用不上他的刃。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没有致死的地方。有的住在深山密林中,功夫很深的人,终年与野兽打交道,但从未受伤残。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8-9 11:31 -100 已多次告知: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0 17:4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73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