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8-8 10:06
第四十九章——统治者必须以百姓(民众)的心为心

第四十九章——统治者必须以百姓(民众)的心为心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说明】
当老子在叙述前面那么多个问题之后(统治者本身不自觉所犯的错误;在使用人员问题之上的错误;如何坚持一以贯之在保证民得的道理之中;如何成其私……乃至注重战争问题;如何认识错误、罪、患、咎的问题;如何考虑、分析、认识问题等),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统治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情?真的自己因为是统治者了,就要左右、主宰、包办国家之内的大小一切事情吗?非也,这可能是导致一切昏庸、愚蠢、无知或一意孤行的独裁暴君们的通病!
“圣人常无心”是老子的简明语言,五个字就把那时侯好的统治者说得那样清楚明白。最好的统治者能够有自己的意识吗?他必须想民众所想,才能与民众保持一致。他对待民众也决不能“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去凭借“感情用事”、或凭借“仁义而用事”,这样才能得到每一个民众的“信任”!显然他不能有丝毫干涉民众的痕迹和现象的出现、发生!民众自由自在地只注意、注重自己身边所发生、形成的大小事情;而统治者就好象那没有成年的孩子一样,决不会,也不能左右民众们的大小事情!这就是我们古代有为统治者(圣人)的治理国家的“标准”(目的)!
“孩之”是生活常识问题,可惜而遗憾的是不少人,按自己的一相情愿把它曲解得背离了生活常识!“孩”是十二、三、四岁以下的儿童,没有指使(主宰、左右)自己父母行为的儿童,或者是没有独立生活、生存能力的孩子,只能依靠父母而生活、生存的孩子(这里说的是普遍现象,而不是去侧重个别事件或特别例子的个案)。显然,老子这里强调的是:统治者只能象不能左右大人儿童一样,绝对不能干涉民众的行为举止!这才是老子教育统治者“无为”的目的!一个真心为民众服务的任何统治者、领导人,他都决不会在民众面前指手画脚、张牙舞爪!只有不尊重民众的人,不想民众所想、不急民众所急而一意孤行的人,才只会一切都要按他圈定的框框办,按他的发号施令执行!
不知何故不少的人都解释为(或类似于):“‘圣人’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百姓”!这不正是封建独裁专制之下,天子、皇帝所要求的被奴役民众的无可奈何吗?这与老子在这里说的有什么相干?他们离开了生活常识,违背了简单明白的道理,为(或并非刻意如此)各自所在的当时统治集团的利益而服务。这正是老子笔下的“智者”、“众人”的脸谱啊,难道这些人不会仔细看看自己的社会现实,检点一下自己的思想,如何<在老子》中找到有益于真正认识的东西。回顾一下自己的生活现实,老子所讲的道理都在现实生活之中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我们的一位“道长”任法融先生的《道德经释义》对本章的解释还不离其宗,他说:“常人多专注于耳目之见闻,限于个人利益。圣人之心则如初生婴儿之心。洁白纯素,无私无欲,无执无偏,天性浑然纯全。”
“德”字的问题:不少的人对“德”字从来都没有深入探讨过,几乎都是人云亦云而不知端倪。在前面21章中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是古公亶父在针对当时的贪污腐化堕落之歪风邪气而批判、抵制、杜绝、根除,并且也是对自己(因为统治者是这类社会“风气”的源头)所做的严格规定、也就成为自己的紧箍咒。那么,“德”也就必然是自己行为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德”应该是真正好的统治者的本质的外在显露,而不是故意、刻意的“做作”行为!请注意,“德”在西周是统治者一人的行为,任何有人是不可以“具有”或“具备”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善”字在《老子》文章中只是“这件事情”你做得比较好,或者是对做的事情达到了一定标准的夸奖,仅此而已。那些按后来儒学理念去解释《老子》的人,无异于是在面对《老子》天书所发散出来的“阴阳怪气”。
???能够对我们的民众去区分善恶好坏吗?统治者只能像……
【字词句注释】
圣人常无心:圣人,比较好(能够为民众服务)的统治者;常,经常、一贯(还含义:平常、一般情况下、非战争的和平建设时期);无,没有、不应该(有)、不能(有);心,意识、想法、要求、欲望;圣人常无心,好的统治者经常一贯没有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思想想法;
以百姓心为心:以,(介)用、拿、按;百姓,处于国家最低层的民众;心,意识、想法、要求、欲望;为,做、当;以百姓心为心,只能以民众的思想想法作为自己的思想想法;
善者吾善之:善,善于、会做事的意思;善者,善于做事的人;吾,我;善,很好地对待;之,他;善者吾善之,民众之中善于做事的人我要很好地对待他;
不善者吾亦善之:不善者,不会做事的人;吾,我;亦,也、也是(含义:与前面同样);善,很好地对待;之,他;不善者吾亦善之,民众之中不太善于做事的人我同样也要很好地对待他;
德善:德,是对统治者自己的严格要求,是统治者自己内心的外显,因此,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想法……;善,都是要很好地对待他;德善,统治者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都是要很好地对待他;
信者吾信之:信,确实、信用、相信、说话算数;者,人;吾,我;信,确实、信用、相信、说话算数、信任;信者吾信之,民众之中确实可靠而说话算数的人,当然我信任他;
不信者吾亦信之:不信者,说话没有兑现的个别民众;吾,我;亦,也、也是;信,信任;不信者吾亦信之,民众之中即使有个别没有按他自己的想法(说话、许下的承诺)做到的,我也是一样要信任他;
德信:德,是对统治者自己的严格要求,是统治者自己内心的外显,因此,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想法……;信,信任;德信,统治者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都必定要很好地信任他;
圣人在天下:圣人、比较好的统治者;在,治理(居于);天下,国家(领导岗位、职责所在);圣人在天下,比较好的统治者治理国家;
歙歙焉:歙,(动)吸气;歙歙,平和、坦然, “深呼吸”从而“达到”心平气和地处理国家之内关于民众的日常大小事务。前提是自己坦然而真诚地一心一意为民众的利益在服务,处理日常事务也就是像在“家庭”中心平气和地孝敬父母一样,岂能烦躁而不心平气和?);焉,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歙歙焉,“遇事”平心静气、认真对待民众(犹如前面5章内:诚惶诚恐敬而诚之地对待民众而处理一切民众的事务;也和10章一样:自己像无智的婴儿一样,不能左右父母的行为)。
为天下浑其心:为,天下,国家(国家内众多的是民众,他们的想法和要求才是国家前进的方向;那些离开基本需求的“欲望”想法不是民众的想法,是“智者”、“众人”的想法;那些为非作歹的事情发生、发展,都是始作俑者带的头!百姓不是看到、听到他们的非法的“欲望”这样或那样的表演,民众则一无所知!);浑,天然的、浑朴、浑厚;心,想法、思想、意识;为天下浑其心,使国家内的民众看不见“智者”的胡作非为而倾向(趋于)于自然浑厚朴实。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民众,最低层的民众,最弱势的群体;皆,都、都是,全部都是;注,精神集中、注视、注意、专注、引人注目;耳,耳朵;目,眼睛;百姓皆注其耳目,民众只能注重自己身边耳闻目睹的大小事情。
圣人皆孩之:圣人,统治者;皆,都是、全部都是;孩,小孩、孩子,大概指十二、三、四岁以下的儿童,泛指还没有指使(主宰、左右)自己父母行为的儿童,或没有独立生活、生存能力的孩子;圣人皆孩之,统治者只能象不能左右大人儿童一样,绝对不能干涉民众的行为举止!
【译文】
好的统治者经常一贯没有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思想想法,只能以民众的思想想法作为自己的思想想法:
民众之中善于做事的人我要很好地对待他;民众之中不太善于做事的人我同样也要很好地对待他。
统治者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都是要很好地对待他。
民众之中确实可靠而说话算数的人,当然我信任他;民众之中即使有个别没有按他自己的想法(说话、许下的承诺)做到的,我也一样要信任他。统治者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都必定要很好地信任他。
比较好的统治者治理国家:“遇事”必须平心静气、认真对待民众。使国家内的民众看不见“智者”的胡作非为而倾向(趋于)于自然浑厚朴实。民众只能注重自己身边耳闻目睹的大小事情。
统治者只能象不能左右大人儿童一样,绝对不能干涉民众的行为举止!
【读后】
统治者心平气和地处理国家内关于民众的日常大小事务。前提是自己坦然而真诚地一心一意为民众的利益在服务,处理日常事务也就是像在“家庭”中心平气和地孝敬父母一样,岂能烦躁而不心平气和?这才是老子教育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
德善:是统治者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都是要很好地对待他;德信:是统治者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都必定要很好地信任他;显然,等待自己父母的态度难道不应该是这样吗?难道不应该从内心深处的想法与其外在表现行为保持一致吗?
所以“歙歙”是“深呼吸”!只有“深呼吸”才能心平气和,才能泰然自若而处理民众的大小事务。对待自己的父母难道不应该心平气和?这是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常识!也说明“遇事”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情况”而使自己心烦,为了尊重“民众”虽然不发脾气,但调头就走而“回避”,也不是表里如一统治者的“德”的行为。
学习本章犹如前面5章内:诚惶诚恐敬而诚之地对待民众而处理一切民众的事务;也和10章一样:自己像无智的婴儿一样,不能够左右父母的行为。这是老子在《老子》全文中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光辉耀点!
国家内众多的是民众,他们的想法和要求才是国家前进的方向;那些离开基本需求的“欲望”想法不是民众的想法,是“智者”、“众人”的想法;那些为非作歹的事情发生、发展,都是始作俑者带的头!百姓不是因为看到、听到他们的非法的“欲望”这样或那样的表演,民众则对“非法的欲望”将一无所知!
【历史性的错误】
显然,长期以来,人们在春秋末兴起的“圣人”崇拜,障碍了人们实事求是地去认识问题。长此以往在战国晚期也就形成了“圣人”不可逾越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并且兴起了“圣人”神秘化或神秘话“圣人”的社会痼疾!这样的痼疾已经根深蒂固两千余年,即使社会前进到今天的我们,不是还有人在摇头晃脑的之乎也者吗?
所以,那些不顾及到事实的一些人,面对“圣人”和自己的时候,就不得不卑躬屈膝而仰望“全神专注”“圣人”!?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副媚态,比如任法融先生说:“常人多专注于耳目之见闻,限于个人之利益。圣人之心则如初生婴儿之心。洁白纯素,无私无欲,我执无偏,天性浑然纯全。”显然,这还是比较正确的理解;但是,统治者——圣人的心是天性浑然纯全,却不是老子的意思。然而,任法融先生的解释好多地方还是中肯的,在其他地方也同样不免有不符合实际的现象。
【亟待开展研究探讨的问题】
如何心平气和地对待民众的问题,的确是现实社会中间的大事,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它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大事,而且是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不可能回避的大事!
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问题究竟如何?如何对待民众?民众究竟在国家之中处于什么地位?谁能代表民众?什么利益是民众的利益?
【附】帛书甲本:□□□□□以百□只之心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信也□□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
帛书乙本:□人恒无心以百省之心为心善□□□□□□□□□□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皆注其□□□□□□□□
王弼注《老子》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动常因也。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各因其用,则善不失也。德善。无弃人也。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各用聪明。圣人皆孩之。皆使和而物欲,如婴儿也。夫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者,能者与之,资者取之,能大则大,资贵则贵,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则可冕旒充目而不惧于欺,□纩塞耳无戚于慢,又何为劳一身之聪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竞以其明应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竞以其不信应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应不敢异,则莫肎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于用其明矣。夫在智,则人与之讼;在力,则人与之争。智不出于人而立乎讼地,则穷矣;力不出于人而立乎争地,则危矣。未有能使人无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则己以一敌人,而人以千万敌己也。若乃多其法网,烦其刑罚,塞其径路,攻其幽宅,则万物失其自然,百姓丧其手足,鸟乱于上,鱼乱于下。是以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无所主也;为天下浑心焉,意无所适莫也。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无所求焉百姓何应?无避无应,则莫不用其情矣。人无为,舍其所能而为其所不能,舍其所长而为其所短。如此则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任继愈先生的《老子绎读》的四十九章:
理想中的统治者信任百姓,百姓也信任他。在“圣人“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得很幸福、快乐。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无为”,使老百姓保持混沌的淳朴状态。
圣人无常心,        “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
以百姓心为心。       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善者吾善之,         百姓的意志,善的,我好好对待它,
不善者吾亦善之,     百姓的意志,不善的,我也好好对待它,
德善。               就得到了善。
信者吾信之,         百姓中,可信的,我信任它,
不信者吾亦信之,     百姓中,不可信的,我也信任它,
德信。               就人人得到了信任。
圣人在天下,         “圣人”治理天下,
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使天下人心归于浑朴,
「百姓皆注其耳目」,  「而百姓都全神专注他们的圣人」,
圣人皆孩之。         “圣人”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百姓。
笔者按:任先生的不严谨还表现在他的「百姓皆注其耳目」这一句的注解之上。他说,“百姓皆注其耳目”,马王堆甲、乙本、王弼本都没有这一句,但王弼本有对这一句的注解,河上公本有这一句。”诚然,王弼本是没有这一句,河上公本有这一句。然而,就在任先生自己的“附录”之中,就有“百姓皆属「其耳目」”(马王堆甲本)或“□生(姓)皆注其□□”(马王堆乙本)。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8-8 10:08 -100 已多次告知: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 14:1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833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