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8-7 08:50
第四十六章——统治者或官员们,你们应该满足你们“得”的现状

第四十六章——统治者或官员们,你们应该满足你们“得”的现状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说明】
“可欲”、“不知足”是由于什么引起的,是由于“欲得”引起的!“欲得”这个祸根,早在殷商晚期古公亶父就是为了批判“得”而做的《连山》,规定统治者必须“不得”。按西周这时候的社会意识大家所知道的意思:“得”是统治者和非民众的人不应该追求的(44章)。如果有这样现象的发生,那么就是“欲得”在作怪!本章就是论述作怪的“欲得”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却把老子当时的情景弃之而不顾,这又怎么能来认识《老子》?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手抄本,均有“罪莫大于可欲”一句。从而使我们看到了老子的习惯手法,也是论述问题的必要手段。我们不少从事“老子研究”的人没有注重这一问题,也就总是游离在《老子》的门外而不知自己是背离老子的“行为”。因而对“咎莫憯于欲得”就置之不理,而流入习惯的解释之中。
“罪莫大于可欲”在王弼本内就没有,这样影响了好多“文人”墨客的所谓的“道家”学者,因为他们都是以王弼本为蓝本(范本)的。但是,在河上公本内虽然有这一句,但也没有正视这一问题的严肃,同样影响到不少的人。因为,几乎所有的道教和某些“道家”都使用河上公本的《老子》为“范本”。也许由于这个原因,致使大家都不能进入老子所论述的问题之中。
什么是“可欲”?这个“可欲”在前面第3章就出现过,是指“第一”原因!没有这种非分欲的可能,就不会有后面一系列的“发展”,就不会有“罪”、“祸”,就不会有“咎”!
(在3章)那里“可”字在《老子》文章中含有“特指”或“不同于”并且含有“递进”的意思。如“道可道”,则“道”已离开了“路”的意思。欲:是动物和人都必须具有的本性。1章正是认识“欲”的功能和作用。然而在此章之中,“欲”前加“可”字则是指,有别“欲”本身的“非份之欲”,是正当“欲”的“另类”,是受到某事物的影响而“递进”出现的“欲”。这是指类似“尚贤”和“贵难得之货”之欲望,这是“欲”中的败类!这种欲望的初始,不是民众中所能自发而出现的,这只能在有条件,有权势,有地位中的人们之中率先表现出来。而由他们泛滥影响,推而广之波及开来,成为人欲横流的现实世界!这正是“乱”的开始的真正原因啊。没有想到老子在本章内重新提出并论证这一问题,显然,道理是一致的。
“欲得”是殷商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这在不少的地方已经论述过了,不再重复。“欲得”由于广大官员有前面的“可欲”、“不知足”而“递进”,才能达到“欲得”!这就是由于官员们“非法”的行为(可欲)、“不知足”的贪婪,“递进”而达到“欲得”,成为不可救药的“社会现实”,所以殷商王朝回天无力而灭亡的!
然而,在老子一生的实践中,也是处于平息、平定各地对西周当时政权的叛乱之中:他南征北战,东奔西走,戎马倥偬一生,快到70岁才脱下戎装,一心一意投入“历人”的工作!回想他平息、平定而参与征战的如:伐西戎、伐玁狁、伐荆蛮、伐淮夷、伐徐戎、伐鲁、伐太原、伐条戎、伐姜戎等等。被周宣王特别嘉奖的有:“‘奠’定‘长父’之‘建长父侯于杨’的事情,‘出捷’‘于井阿’、‘于历宕’,‘不畏戎’,‘以追搏戎’,而‘敏于戎工’”的征战!(这是公元前785年,周宣王为了增强防御力量,命吴逨为“奠”定“长父”之“建长父侯于杨”的事情:“出捷”“于井阿”、“于历宕”,“不畏戎”,“以追搏戎”,而“敏于戎工”,故而赏赐他土地。吴逨对这次的赏赐,也做“鼎”以记,这就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逨鼎”的上面所记录下来的事实。)
这些征战是好事吗?不是好事。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而引起来的?是西周王朝的治理问题所引起的,是由于“欲得”而带来的后果!说到问题的根本,这是西周王朝的“上行下效”的“示范”,使其滋生、发展而形成的不可收拾的场面,而不得不使用武力来解决。这个祸端就是“可欲”,经过“不知足”而形成不可挽回的“欲得”,这就是问题的全部过程。同时这也是古公亶父当时“写作”《归藏》的契机、原因和根据,也是古公亶父教育统治者不再重复过去的历史事件而自取灭亡的目的。老子正是根据这样的事实而认识到,之所以“连年”征战的原因是:“诸侯”们的“可欲”、“不知足”——“欲得”的发展过程,提醒、教育以后的统治者们必须尽量制止“可欲”,才有可能限制“不知足”,从而迫使“欲得”不能成为现实,也就不会动摇西周的天下。
因此,“罪”、“祸”与“咎”是递进的关系,显然“可欲”、“不知足”与“欲得”也相应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在层次上是有区别的。在这篇文章中:“罪”,仅仅还是“初始”行为,还是(或许)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制止的,还游弋在“可欲”的举棋不定的状态之中;“祸”是已经造成了灾难,“不知足”已经是利欲熏心了;“咎”是已经、必须追究“罪行”、“灾难”行为的责任!显然,我们看到:“罪”、“祸”虽然不同,但是孰重孰轻是大家清楚的。“咎”是对于“罪”和“祸”的责任追究!故此,老子才作这样的论述。
【字词句注释】
天下有道:道,道理;天下有道,执掌政权的统治者时时刻刻按照道理办事,为“天下有道”,就不会、也不可能有“可欲”的现象发生。
却走马以粪:却,(副)表示转折,这里有“那么”的意思;走,本义是跑或移动,这里借为“用”;马,从事战争的战马;走马,用战马耕田;以,(介)有“用”和“与”的意思;粪,(名)动物从肛门排泄出来的经过消化的食物的渣滓,这里指的是马粪肥田;却走马以粪,那么就用战马耕田和战马“施肥”肥田的双重“种田效果”。(不需要战争,)国家就不会使用战马,(在那个时候)马就只能去种田!
天下无道:无道,执掌政权的统治者不顾及民众的利益,置民众的生死于不顾,才是最大的无道。天下无道,统治者置民众的生死于不顾,“可欲”、“不知足”的现象层出不穷。
戎马生于郊:戎,兵戎,戎马,战马、军马,这里借用军马的“幼崽”;生于,出生于;郊,指战场附近;戎马生于郊,由于战争的连年不断,就是怀胎的母马也要投入战场,致使母马只能在战场附近生下幼崽。
罪莫大于可欲:罪,(动)作恶或犯法的行为、差错、过失(连年征战本身就是对民众的犯罪!);莫,(副)表示“没有谁”或“没有哪一种东西”;莫大,没法再大了、最大;可欲,在前面3章之中就出现过“可欲”,这里出现也是一样的。罪莫大于可欲,(因此,造成这种现象的)“罪恶”的根源,是没有过于“可欲”的。
祸莫大于不知足:祸,祸患、祸事、灾难,〔祸害是人为的灾难(或能)引起灾祸、不幸或恐怖的人或事物,〕已经或可能酿成的祸患、带来的灾难,是由于某种(些)行为所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后果(连年征战本身就是给民众带来巨大的祸患和灾难!);知足,自知满足、安于现状;祸莫大于不知足,(因此,造成这种现象的)“祸患、灾难”的根源,是没有过于“不知足”的。(统治者和官员们,不自知满足、不安于现状,贪婪而贪得无厌!)
咎莫憯于欲得:咎,过失、罪,(对已经形成的过失的)处分、怪罪;憯,惨,悲惨、凄惨;“欲得”, “欲得”不仅仅是殷商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也必将是各个王朝覆灭的必然原因!咎莫憯于欲得,要追究起责任来,都是因为统治者或官员们有了“欲得”这个不安的念头,从而给民众造成无穷的灾难。
故知足之足,故,因此;知足,自知满足、安于现状;足,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之下,统治者或官员们的“得”是保证、保障了的。他们的宗旨只能是为民众服务,不应该再滋生不安的“欲得”的念头!);故知足之足,因此,作为统治者或官员们,你们应该满足你们“得”的现状。
常足矣:常,经常、长久、永远;足、满足、安泰;常足矣,这样就会致使你的国家和民众得到幸福、充实和满足!
【译文】
执掌政权的统治者时时刻刻按照道理办事是为“天下有道”,就不会、也不可能有“可欲”的现象发生。那么就用战马耕田和战马“施肥”肥田的双重“种田效果”。(不需要战争,)国家就不会使用战马,(在那个时候)马就只能去种田。
统治者置民众的生死于不顾,“可欲”、“不知足”的现象层出不穷。就会战争的连年不断,即便是怀胎的母马也要投入战场,致使母马只能在战场附近生下幼崽。
(因此,造成这种现象的)“罪恶”的根源,是没有过于“可欲”的。(因此,造成这种现象的)“祸患、灾难”的根源,是没有过于“不知足”的。(统治者和官员们,不自知满足、不安于现状,贪婪而贪得无厌!)要追究起责任来,都是因为统治者或官员们有了“欲得”这个不安的念头,从而给民众造成无穷的灾难。
因此,作为统治者或官员们,你们应该满足你们“得”的现状。这样就会致使你的国家和民众得到幸福、充实和满足!
【读后】
“天下无道”是本章立论的条件。于是,论述就是在这个条件下展开的。所以,我们知道了“罪、祸、咎”的危害根源是统治者和官员们的“可欲”所造成的。这是极其浅显而明白的问题,也是民众大家所知道的真正道理。
虽然,如此浅显明白,“罪、祸、咎”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其“罪、祸、咎”形成的根源的探讨,却不太明了甚至稀里糊涂。所以,自以为是的“订正”(篡改)、自以为是的解读就比比皆是。
【历史性的错误】
由于王弼的影响,致使不少的人在老子的文本上忽略了,罪、祸、咎的层次问题,也就影响到对罪、祸、咎的认识和给民众带来的危害!当然也影响到对《老子》文章的整个认识,从而不知我们自己的历史。
【亟待开展研究探讨的问题】
我们的领导人和公务员们以及愿意为民众服务的所有人员,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知足”的问题?
战争的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它对民众的灾难有多大?
【附】
《韩非子•解老》“?有道之君,外無怨仇於鄰敵,而內有德澤於人民。夫外無怨仇於鄰敵者,其遇諸侯也,外有禮義。內有德澤於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務本。遇諸侯有禮義,則役希起;治民事務本,則淫奢止。凡馬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內給淫奢也。今有道之君,外希用甲兵,而內禁淫奢。上不事馬於戰斗逐北,而民不以馬遠淫通物,所積力唯田疇。積力於田疇,必且糞灌。故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也’。
人君無道,則內暴虐其民,而外侵欺其鄰國。內暴虐,則民產絕,外侵欺,則兵數起。民產絕,則畜生少;兵數起,則士卒盡。畜生少,則戎馬乏;士卒盡,則軍危殆。戎馬乏,則將馬出;軍危殆,則近臣役。馬者,軍之大用;效者,言其近也。今所以給軍之具於將馬近臣。故曰:‘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矣。”
帛书甲本:天下有□□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常足矣
帛书乙本:□□□道却走马□粪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可欲祸□□□□□□□□□□□□□□□□□□足矣
王弼本: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河上公本: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唐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道德经释义•纯阳真人释义》(《吕祖秘注道德经》):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  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  知足常足
陈鼓应1984年订正本: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任继愈《老子绎读》本: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被王蒙先生推荐的“好象吹来一阵春风”杨润根的《发现老子》是: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8-7 09:22 -100 已多次告知: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0 17: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640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