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陈光柱

2007-8-6 11:15
第四十五章——统治者的心情:只能放在为民众服务的坦然而清静之上!

第四十五章——统治者的心情:只能放在为民众服务的坦然而清静之上!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说明】
学习本章必须懂得老子所规定的情景和老子的立意,否则就会流入任意解读的大杂烩之中和“大家”一致了。这里的五个“大”,是不同的,前面两个“大”是说明统治者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素质,后面三个“大”是告诉统治者不必在意身边 “人们”(智者、众人)的议论。显然,最后必然落实到统治者的心情:只能放在为民众服务的坦然而清静之上!难道,这不就是我们看到的最好的统治者吗?
在前面不但重视了“无为”,并且知道“得”这个问题的利弊,作为统治者的你,就必然可以看清楚“大成”和“大盈”的作用:如果你能够趋于 “大成” (这是你奋进的目标),那么你就会少犯错误(弊)或不犯错误(弊);如果你能够趋于“大盈” (这是你必须具备的品质),那么你就会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之上,就不会“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
知道“大盈”,我们马上应该想到39章的“谷得一以盈”与“谷无以盈将恐竭”的问题。在那里我们知道:“谷” 具备了“谷”的存在条件的满足以后,它就会满盈、盈溢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从而就会“保证、保障”小溪、小川、大江、大河之水源源不断,进而也就“保证、保障”了民众的生存、生活。谷是盛水的“地方”,没有盈满的水,就没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就定会导致小溪、小川、江、河枯竭而水流中断,这还怎么让在小溪、小川、江、河附近的“民众”生存、生活?显然,老子的“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本章要突出说明的中心问题。因此,“大成”句不但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并且也是为了加强、强调、突出“大盈”的作用!
有了这两条根基,什么事情就好办了:因此,大直、大巧、大辩等仅仅是统治者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究竟是什么样,已经无所谓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已经知道了(44章)“名”对于你来说,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自己行为的影响或实际内容、必须是对民众的利益有利。所以,你就不必刻意注重“直”(行为忠厚耿直)、“巧”(处理事物玲珑乖巧而得体)、“辩”(言谈举止得当)”的表现形式。
另外,读本章必须重新认识“冲”字,这个字西周和西周以前是没有的,那时侯只有“中”字。所以,在这里只能:冲,中也,中为“用”。这是春秋(从文字上来看,可能包括春秋)、西周以前的“中”字本意。与前面的“道中”(道冲——4章)、“不如守中”(5章)、“中气以为和”(41章、通行本为40章)等是一致的。这同样是《老子》一书的特色,必须引起人们的注重和注意。否则是不能读《老子》的。如果象人们把“冲”当成“空虚”,那么将会连《老子》意思的边都挨不上,只能任意解读《老子》而已!
“中”是我们最早、最古老的一个字。它在我们祖先“结绳记事”时候起,就有了“中”字的概念。那时候以一个“结”为“中”,表示“记住”或“解决”一个问题。这是文字的雏形最先在我们祖先中的思维反映,也是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开始。直到殷商甲骨文兴起时,“中”字的基本意思就已经深深埋在殷商民族的“遗传”之中了。流传到现在,大家在殷商的故土老乡之中,都会听到“中不中”?和“中”的亲昵的古老语言。显然,这里的“中不中”是“好不好”或“行不行”以及“可以不可以”的意思。所以,西周时期“不中不刑不聿(此字还要在‘聿’字下面加上一个‘乂’字)”的三大罪状之首,就是“不中”。什么是“不中”?那时候大家都学习射箭,射箭是要以命中“靶心”作为检验的。不能命中“靶心”,那就是“不中”,就是不靠谱,就是不能完成射箭的工作,引申为“不能忠于自己的职责”。如果,你是官员,那么你的职责是什么?你不能办事,你就是“不中”,就不能再要你继续作为官员而坑害民众。显然,你是统治者,你也必须忠于你的“天职”。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就是靠谱,就是时时刻刻都要履行自己的天职——“保证、保障民得”的实施,就是踏踏实实一心一意为民众服务!
因此,在本章之中必须弄清楚“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前面39章中,就已经知道:“谷”必须充“盈”,必须得“一”,才能有用;才能保证、保障小溪、小川、大江、大河的源头而“供应”不断;这样才能保证、保障动、植物生命的欣欣向荣;从而也就保证、保障了民众的基本生存、生活“能力”!显而易见,“盈”的充足才是“大盈”,“大盈”才能“冲”,“冲”“中也”,中为用,当然“其用”不会“穷尽”也!这样简单的生活常识,居然有人硬要胡诌而成为“冲”是“空虚”这样违背常识的道理!
另外,陈鼓应先生为了改动成为:“静胜躁,寒胜热”。他说:“‘静胜躁,寒胜热’,原作‘躁胜寒,静胜热’,根据蒋锡昌和严灵峰之说改。
蒋锡昌说:‘此文疑作「静胜躁,寒胜热。」二十六章,「静为躁君」,「静」「躁」对言,其证一也。六十章王(弼)注,「躁则多害,静则全真」;六十一章王(弼)注,「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七十二章王(弼)注,「离其清静,行其躁欲」;皆「静」「躁」对言,其证二也。管子《心术上》,「躁者不静」;《淮南•主术》,「人主静漠而不躁」;亦「静」「躁」对言,其证三也。《广雅•释诂三》,「躁,扰也。」《一切音义十四》引《国语》贾注:「躁,扰也,亦动也。」是「躁」乃扰动之义,正与「静」字相反。「静胜躁,寒胜热」,言静可以胜动,寒可以胜热也。二句词异谊同,皆所以喻清静无为胜于扰动有为也。’(《老子校诂》)
严灵峰说:‘《韩非子•解老篇》云:『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亦「静」「躁」对言。《孙子•军争篇》云:『以治待乱,以「静」待「譁」。』《淮南子•原道训》云:『夫精神气志者,「静」以日充者以壮;「躁」以日耗者以老。』《兵略训》云:『「静」以合「躁」,彼「躁」我「静」。』又云:『「静」为「躁」奇。』《诠言训》云:『后之制先,「静」之胜「躁」;数也。』不仅「静」「躁」对文,且直云:『「静」之胜「躁」也。』因据《淮南子》文改正。’
蒋严论说确当,因据以移改原文。”
显然,陈鼓应先生吸取了错误的认识,导致了自己错误的理解而稀里糊涂的胆大妄为!原因是他们根本不知道,老子所依据的“证据”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事实,是人人尽知的简单道理!这是老子立论而不败的坚实基础!
【字词句注释】
大成若缺:大,(形)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所比较的对象;这里的“大”,表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不可再超越;成,完成、成功、成为;大成,最圆满的完成、最好的成功,这里指的是具有一定素质的统治者;若,(副)如、好象;缺,缺乏、短少、残缺;大成若缺,(在前面43章内已经认识到,“无为”之有益,你就必定有了奋斗的方向,你就可以趋向于成为大成者,也就是)具有一定素质的统治者,自己意识到(天职的责任心迫使他不得不如此意识到为民众服务)好象还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其用不弊:用,使用,这里指治理国家;弊,害处、毛病;其用不弊,(这样的统治者来)治理国家却没有多大的毛病、弊病。
大盈若冲:盈,充满、充盈、盈溢,多出来、多余,这里指统治者虚怀若谷(大盈);冲,中也,中为“用”(这是春秋、西周以前的“中”字本意。与前面的“道中”(道冲——4章)、“不如守中”(5章)、“中气以为和”(41章、通行本为40章)是一致的;在前面39章,“谷得一以盈”和“谷无以盈将恐竭”两句之中论证过了“盈”的作用,只有“盈”了,才能流出来,如果不“盈”就不能流出来,也就没有水了。“水”是生物的“源泉”,没有“水”(竭就可致灭,这里的意思是同一的),人和动物都不能生存、生活,这已经是明明白白的事实,因此,若冲就是随时随地可以以便民众应用。大盈若冲:统治者“虚怀若谷”而随时随地便利(供给的保证、保障)民众使用。
其用不穷:其用,民众使用(统治者应用于保证、保障民众的利益);穷,缺乏、没有、尽;其用不穷,民众使用“永远”用不完。
大直若屈:直,正直(含公正、正义、忠厚、耿直而为民众服务);屈,(动)弯曲、使弯曲、屈服、使屈服、委屈、曲解;大直若屈,统治者一心一意、耿直地为民众办事,即便是受到某些人的“歪曲理解”又能够算得了什么?
大巧若拙:巧,(形)心思灵敏、处理事物玲珑乖巧而得体;拙,苯、笨拙;大巧若拙,统治者的处世玲珑乖巧、得心应手,看起来不免有些“笨拙”,但也无伤大雅。
大辩若讷:辩,辩解、争辩、能言、言谈举止得当;讷,(形)(说话)迟钝、讷讷、木讷、口呐,口才不好,不善于说话;大辩若讷,统治者的言谈举止得当,没有装腔作势、装模作样的花架子,而显得特别朴实,说一句是一句(言而有信)。
躁胜寒:躁,(形)与趮同(帛书上为趮),快步疾走;胜,(形)比另一个优越;寒,(形)冷(跟“暑”相对)、寒冬;躁胜寒,快步疾走可以胜过寒冷。
静胜热:静,(形)安定不动(跟“动”相对)、安静、寂静、清静;热,(形)温度高(跟“冷”相对、暑热;静胜热,安静镇定可以战胜炎热。(这里潜在一个“生活常识:胜寒容易胜热难;那么,只有清净而安定才能战胜炎热。因此,可以推导统治者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清静的品德,处理一切事务!)
清静为天下正:清,纯净、寂静、冷清;静,安定不动、静止、风平浪静、镇定自如;为,表示目的或动机、为了;天下,(国家)普天之下;正,正直,应该如此(这样),必然如此(这样);清静为天下正,(遇事都必须)沉着、镇定、冷静、周密,从而处理大小一切事务,这样才能统率天下民众而大踏步向前!
【译文】
(在前面43章内已经认识到,“无为”之有益,你就必定有了奋斗的方向,你就可以趋向于成为大成者,也就是)具有一定素质的统治者,还是好象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这样的统治者正因为具有一定素质,来)治理国家却没有多大的毛病、弊病。统治者“虚怀若谷”(“谷”内所拥有他的一切素质都是服务于民众的)而随时随地便利(供给的保证、保障)民众使用。民众使用“永远”也用不完。
这样的统治者一心一意、耿直地为民众办事,即便是受到某些人的“歪曲理解”又能够算得了什么?这样的统治者的处世玲珑乖巧、得心应手,看起来不免有些“笨拙”,但也无伤大雅。这样的统治者的言谈举止得当,没有装腔作势、装模作样的花架子,而显得特别朴实,说一句是一句(言而有信)。
(请大家注意,有一个生活常识:)快步疾走可以胜过寒冷;安静镇定可以战胜炎热。
(我们知道这个常识的道理而类推,那么统治者必须遇事就要)沉着、镇定、冷静、周密,从而“泰然”处理大小一切事务,这样才能统率天下民众而大踏步向前!
【读后】
读《老子》书,明白《老子》之意。西周那时侯的语言、文字,是相当简洁而还处于“惜墨如金”的时期,有好多的语言、文字是没有直接说出来、显现出来的,按现在的话语来说,叫做“潜台词”。因此,我们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但是,统治者要做到如此这般,却有相当的难度!仅就“大成”来说,就必须有前面43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深刻认识,还要加上44章的不图“虚名”踏踏实实为民众服务的精神。显然,还必须具备前面38——42等章的认识积累,才能做到“虚怀若谷”,才能满足民众的“使用”需求!
“虚怀若谷”的词语“习惯”解释,可能有问题。例如,《现代汉语辞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的“虚怀若谷”词目:谦虚的胸怀如同山谷一般深广。形容十分虚心。虚:谦虚;谷:山谷。〈源〉《老子》四十一章:“上德若谷。”我在订正后的《老子》注译四十章中,上德若谷:上,统治者;德,严格约束、要求、规范自己;若,好像、如;谷,“谷”是小溪、小川、江、河的“源泉”;上德若谷:统治者能够用“德”严格规范自己,那么这个国家、社会的民众得到“德”的滋润,就像小溪、小川、江、河得到“谷”这个“源泉”的盈满而溢出、流出一样,永不衰竭!显然,上面的两种解释是不同的,哪一种是老子文章的本意呢?要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还必须联系《老子》文章中的“盈”字。因为在三十九章内面,就有“谷得一以盈”和“谷无以盈将恐竭”的问题,显而易见“盈”是不能作为“空虚”去讲解的。“盈”字正是突出了老子落实到“用”字上去的目的,是“盈满”而自然流出而心甘情愿为民众服务;决不是“人为”或装腔作势而忽悠民众。于是,这里的“大盈”也是“谷得一以盈”和“谷无以盈将恐竭”的精神再现!同时,我们还知道,当“谷”聚集而“盈满”的水,它却一滴水也不“私吞”下去,进而源源不断供应出去!这样的品质还需要大家认真去认识、判断,无须我来赘言。
另外,“水”的品德和要加强重视的力度。因为“水”是民众时时刻刻必须需要的,统治者的“德”必须像“水”一样,如何保证天天、时时、刻刻都能够满足民众的需求!
如此看来,统治者不轻松啊!历来的统治者之所以不喜欢《老子》,原因可能就是在于“规定”太严格苛刻了。
【历史性的错误】
看来我们有些人,形成了“辩证法”的“条件反射”;一旦遇到有“对立”的问题,就想到了“辩证法”;因为,“辩证法”在人们的印象之中是“正确”的认识方法,所以说老子符合“辩证法”就能够说明我们的祖先们伟大!
然而,在老子生存、生活那样的时代里,除了古公亶父简单认识了“得”、“德”、“仁”、“义”、“礼”以外,再也找不出来其他什么认识。况且,这些有限的认识还被西周的执政者日趋淡化,所以才形成西周的每况愈下!西周的每况愈下直到西周晚期,周厉王以后,人们的认识才又有显著而长足的发展。从这时候出土的青铜器来看:籀文已经成熟;青铜器上的铭文侧重于理性认识;长篇大论已经屡见不鲜!然而,针对人类知识来看,这时候的认识问题还只能算是刚刚起步,也就是西周晚期才渐趋开始认识极其有限的问题。老子则是义不容辞,勇担重担,不但是在中国,而且是在人类之中,第一个专门论述了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显然,不少是重复了古公亶父原来所认识的问题。虽然是重复,但是谁又能够注重?我们的历史正告诉我们,我们的民众都是在这些问题的摸、爬、滚、打的挣扎之中苦苦煎熬!历史所造成的错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不能正视?
由于各种的局限,致使人们游弋在各自的认识之中,而不得不偏离老子的思想。他们分不清在整个文章中各局部文字的作用和意思。混淆了“大成”、“大盈”与“大直”、“大巧”、“大辩”的真实意义和各自所在的局部应该起到的“地位”(作用)问题。这不仅使他们的解释自以为是,而且也影响到对“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订正和解释的问题。
“躁胜寒,静胜热”有人就自以为是而振振有辞地篡改为:“静胜躁,寒胜热”!
任继愈老先生在《老子绎读》对“躁胜寒,静胜热”的绎读是中肯的,可惜,在这里,也仅此一句。
【亟待开展研究探讨的问题】
我们的领导人是否应该认真考虑、学习老子所说的“大成”、“大盈”的问题?因为,只有具有“大盈”品质的国家领导人,才能源源不断地为民众服务而永不枯竭!
【附】
王弼注《老子》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大盈若沖,其用不穷。大盈沖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沖也。大直若屈,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大巧若拙,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大辩若讷。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躁罷然后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清静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
任继愈的《老子绎读》的四十五章:
这一章充分发挥了老子的辩证法智慧。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却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完全相反。比如,大巧若拙,并不是提倡愚蠢笨拙。大辩若讷,并不认为提倡说话越不清楚越好。孔子也讲,“刚毅木讷近仁”,他们反对浮华不实的作风。这几句话闪耀出老子的辩证法智慧的光芒。可惜这种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没有充分发挥,《老子》中更多的议论是反对知识。本章最后结论归结为清静无为这个总原则。
大成若缺,     最圆满好似欠缺,
其用不弊。     其作用不会败坏。
大盈若沖,     最充实好似空虚,
其用不穷。     其功能永不穷竭。
大直若屈,     最正直好似枉屈,
大巧若拙,     最灵巧好似笨拙,
大辩若讷。     好辩才好似木讷
躁胜寒,       急走能战胜寒冷
静胜热,       安静能克服暑热
清静为天下正   无为清静可以做天下的首领。
陈鼓应的订正本: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帛书《老子》甲本:大成若缺其用不幤大盈若沖其用不穷(不是“穷”,是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加上一个“郡”字)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赢若讷(不是“言”旁,是“火”旁)趮勝寒炅勝热請靓可以为天下正       
帛书《老子》乙本:□□□□□□□□□盈如沖其□□□□□□□□□如拙□□□絀趮朕寒□□□□□□□□□□□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恨地无环 2007-8-6 11:19 -100 已多次告知: 请将《老子》注译的后续章节以回帖形式发于主帖之后。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0 17:4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6331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