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现代文艺
»
诠释与过度诠释
» 查看评分记录
原帖内容
TOP
2007-5-9 15:17
现代文艺的学术讨论贴,并不多见。作为版区管理,我也经常嚷嚷着要增强这方面的内容。如今龙来了,我也不能当TOP·叶。虽然见识所限,一些看法并不高明,还是掺和几句,同大家凑个趣。
既然要讨论“诠释与过度诠释”。那么首先要解决概念问题。何为“诠释”。
如果把“诠释”定义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那么,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个人行为,基本上不存在“过度”的说法。当然,如果这样一个“诠释者”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他人;或者过分抬高自己的理解,无根据的贬低其他不同意见;又或者“诠释者”固执于一些明显的、严重的,不符合广泛主流认识的理解。那么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反感。
个人认为,这种反感更多的是针对“诠释态度”,而不是行为本身。
所以我认为,要讨论“过度诠释”,就不能仅仅将其看成一种个人的阅读理解行为。
个人认为,可以把“诠释”定义为“对文学作品隐性含义进行的逻辑推论”。是一种推论。
所谓“隐性含义”,是指没有直接从文学作品中反应的;必须建立更多的外在联系,引入更多的外在因素才能体现的含义。
实际上这些“外在联系”和“外在因素”在我们理解作品含义时,是必然存在的,是“诠释”的前提。如果剥离作品的所有“外在联系”和“外在因素”,那么作品就成了书法或者符号,而不能称之为文学。
这样一种前提,肯定也根据诠释目的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层级。就好象我们经常所说的“大众意见”和“学术意见”。
建立在一些广知性、基础性前提上,形成的对作品含义的理解结论,我称之为“显性含义”。什么才是“广知性、基础性”的,我无法明确定义。笼统的说,我认为已经形成对作品广泛认可的,主流认识,就是“显性含义”。那些最直接能够推导出“显性含义”的前提,就是“广知性、基础性”的。
所以“隐性含义”是相对“显性含义”而言的。需要引入更多的“外在联系”和“外在因素”作为前提。而这些前提,可能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更深入的了解,并不是“广知性、基础性”的。
当然,随着情况的改变,过去的“隐性含义”也有可能转化成现在的“显性含义”。这中转换,当然是以大众主流认识接受了这些“诠释”为前提的。
更具有意义的是,这种“转换”标志着新理论推翻原有理论。是对原来主流认识的更新和突破。所以,去探究性的“隐性含义”,是对现有成体系理论的一种挑战。
所以,新的一种“诠释”,往往就意味着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但是很多时候,在去探究作品的“隐性含义”时。最初用来证明的前提不能直接推导出结论,还需要一个逻辑推导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诠释”的过程。在这种过程完成之前,结论还只能是猜想、臆想。
而在推导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使用了太多间接的外在联系,和不能确定的外在因素作为前提,进行过于复杂的层层推导。或者是,出现了逻辑错误和逻辑缺陷。那么,个人觉得,就可以认为是“过度诠释”。
“过度诠释”可能在学术讨论中出现的比较多。这也是因为“诠释”目的的关系。单纯的从学术目的出发,作为研究学者,同大众读者不同。他们往往不能满足于已有的解释,希望挖掘出作品更多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不断去探究作品更多新的“隐性含义”。
这种主观上的希望,造成了推导过程越来越复杂,所引入的联系和因素,也越来越多。无论是通过重塑作品结构来研究的索引学,还是搜罗更多证据的考据学,都面临逻辑松散的难题,也就是缺乏必然性的问题。A前提推导到B结论,B结论又作为前提去推导C结论……层层推导之后,一些原本比较细微的逻辑不严谨,就被堆积成了重大的必然性质疑。这就使得结论有效性,大大的降低。
而学者们,又往往为了对摇摆不稳的理论体系进行加固,而进行更多的辅助推导。但是,往往也更使得细节性问题层出不穷。理论立足点越来越窄,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仅仅维系在一个还有争议的细节上。从而迫使不同意见的学者们,只能在一些十万八千里外的一个细节上争论不休。因为不如此,就可能让整个体系崩溃。
我认为,如果“诠释”到了这样地步,那的确是过度了。
还应当指出的是,有些作品,本身就非常晦涩。甚至晦涩到了无法形成“显性含义”,在大众和学术界都充满了各种争议。在这个时候,我认为不存在“过度诠释”的问题。因为无“度”可过。由于作品本身可能就需要复杂的推导才能体现价值。甚至这些作品的价值本身,就是去推导出它的含义。所以,即便推导过程本身充满了不确定性,而相对那个还无处可觅的结论,总要可靠一些。
这样的作品,我认为从一般意义上,已经不能称为“文学”了。而真的更倾向逻辑学和符号学。
另外,我想谈一谈,所谓“作品含义”的概念。
这个含义是否有唯一性?是否就肯定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标准答案?这个问题,WHWS兄在顶楼的贴子中,也进行了思考和阐述。
我又要提到所谓的“空筐”理论。
“空筐”理论很简单。那就是文学作品本身是一个“空筐”工具而不是成果。这个“空筐”最终能让读者装收获到什么东西,那些东西有多少价值。更多的取决于读者本人。即便是同一篇作品,由于不同的读者,因为不同的条件,他们的收获就会不同。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阶段,收获也会不同。
似乎这种理论否定了作者创作意图的重要性,也似乎忽视了对“作品含义”追究的重要性。
实际上,我认为这个“空筐”理论说的还是一种“个人阅读理解”而并非我所认为的“诠释”。这种理解,对逻辑性、专业知识、大众接受程度上的要求都很低。它所能行成的,只是一些个人观点和认识。
“空筐”理论并不适用在“诠释”中。因为,如果使用这个“空筐”所获得的结果,都是个人去承受获得的……大不了可以送给朋友,当然朋友也可以不要,或者客气客气,其实不用。所以只要对自己负责就行了。
这和“诠释”的体系化,理论化,有所不同。“空筐”中的理解结果被更换或者彻底改变,那还是主观上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诠释”,就必须要有逻辑推导,必须提出证据,并提供证据有效的证明。
这就好象自己信上帝,和当牧师四处布道之间的区别。
所以,我认为,与个人阅读理解不同,如果是一种“诠释”,那么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存在明显的重大矛盾,那这种诠释就不能成立。因为这个时候,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就已经被破坏了。“作品”不同于自然风景、天气等等,如果不考虑作者的思想,那么这种欣赏我认为只能理解为是一种误解。顶多是一种有价值的误解,而不能称之为“诠释”。
当然,如果作者创作意图无从查考,或者根本没有。那么“存在明显的重大矛盾”这一说,也无从谈起。这个时候,是误解还是诠释,不能确定,也就不能成为判断依据。
对于前几楼STOP说,诠释可以理解为一种再创作。我认为,从影视作品相对原著的关系来看,似乎也是成立的。但是,我还是习惯于称之为改编。因为艺术的表达形式变化了,所行成的可以认为是两个作品。所以,可以认为是一个新的创作。既然是新的创作,那么对逻辑推导的要求,就不会那么严格。
但是,如果仍然立足于作品本身去解释。那么我认为作品诠释无法脱离作品本身而独立存在。所以,如果过分强调创作的独立性,个人认为是缺乏依据的。这个问题,我比较倾向fengrui19 兄的一些说法
当然,可能之前的讨论,个人认为,对“诠释”和“个人阅读理解”大家并没有明确的区分。
回到主贴中。WHWS兄所引用的,如果一个诠释者,引如一个前提,一个范畴。甚至这个诠释者本人就是规则制定者和解释者的时候。他,的确是上帝。他的说法在这样一个他自己所构造的特定语境里是完全无懈可击的。
但个人认为,这并不矛盾。因为这个“上帝”只存在于他所塑造的那个世界里。如果要获得广泛的主流认可,他就必须受到“广知性、基础性”的检验。如果他的前提并非“广知的、基础的”,那他一样要进行逻辑推导。
而这个推导过程,则必须符合逻辑规律。逻辑规律,就不能由他来决定。同样,他使用证据的有效性,一样必须是广泛认可的,而不再是他自己说了算了。
所以,只要他不走出他的世界,那他就是上帝。如果我们到他的小世界去,那当然就只能承认他的权威。但是,如果他只在那个小世界里做“诠释”,其价值也就只能在那个小世界里体现了。而这样的价值,在更广大的范围里,最多最多只有一个“理论上有可能性”这样一点意义。恐怕作为一个严肃的研究者,是谁都不想仅仅获得这样的成果。
当然,在论坛上大家玩玩,那并没什么关系。也远没那么严肃。这一点,是要强调说明的。
以上,一点点个人意见,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用户名
时间
功绩
理由
水镜门生
2007-5-9 15:41
+50
好帖奖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3 15: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7240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