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村里我最帅

2006-10-21 23:07
从“赵丽华事件”说开去

从“赵丽华事件”说开去



□朵孩





其实,稍稍内行一点的人都能够看得出,赵丽华的那几首被网友恶搞的诗,并不能代表她的真实水平,正如赵丽华自己坦言的那样,那几首诗不过是她当年的一种新的尝试而已。既是新的尝试,就难免显得不成熟,这是必然。但我要说的是,即使那几首诗只是赵丽华的一种新的尝试,但比起网友们恶搞的那些垃圾来,仍然要好无数倍。因为从赵丽华的那几首“并不成熟”的东西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赵丽华的“善”,而从网友们恶搞乱搞的那些垃圾中,我们只能看出“恶”。另外,赵诗的分行,看似随意,实则是由赵的语气所推出来的,而不是像网友们(包括韩寒)所“搞”的那样,只是对句子进行“暴力式的折断”,既是“暴力”的,就一定是恶的,既是由语气所推出来的,就一定是自然的。自然就是真,就是善,就是美。因而,网友们“回车”的那些垃圾完全是一种荒唐之举。网友们的起哄和“回车”,只能说明他们的浅薄和无知。

更为浅薄无知的是,他们居然对“废话写作”也进行嘲笑和攻击。殊不知,杨黎所说废话,非废话,是名废话。“废话”只不过是这种写作行态的“名”而已,就像“飞机”是那么一种东西的“名”一样。要说“废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废,消解;话,语言(语义)。也就是说,“废话”是指对语言的意义的消解,用杨黎的话来说,就是“超越语言”、“超越语言的有”、“超越语言的大限”。超越之后所形成的那个“不在”的东西,就是诗了。

网友们还不知道,“废话写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如此”,并没有像传统的受孔孟诗教影响的诗作一样,有多少教化意义。也就是说,读者休想从中得到什么所谓的“哲理”或“深刻的含义”来。这也是人们排斥“废话写作”的原因之所在。因为在他们的思维看来,诗应该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或者说,他们渴望从诗中得到教育。因而,他们骂“废话诗”不是诗。这其实是人们脑子里的“贱性思维”在作祟。由此可以看出,孔孟的教化思想对人们思维的毒害之深,而且使这种“贱性思维”成为了人们的集体无意识。网友们之所以恶搞赵丽华和废话写作,其动力一方面就来自于这种“贱性思维”,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他们对传统说教的反叛,因为传统的说教太压抑他们了,而他们又不敢公然反抗。因而,他们就借起赵丽华的哄来发泄这种郁闷。其实他们很无知,很愚昧,因为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贱性思维”的根源就是孔孟的教化思想,而他们的“恶”也是来自于孔孟的教化思想。也就是说,他们“恨”错了,“恶搞”错了,他们真正应该“搞”的是那些伪善的说教。

前面我已经说过,“废话写作”写的是就“如此”,并没有赋予“如此”什么意义。即使有人从“此”中挖掘出诸多“此外”的意义,虽说这是读者的权利和自由,但这仍然是读者的“贱性思维”使然。人们之所以骂“废话写作”,是因为这样的人东挖西挖都没有从中挖掘出什么“哲理”或“深刻的意义”来。但我要说一句,即使你从中挖掘出了什么“哲理”或“深刻的意义”来,也不要太沾沾自喜,不要太以为自己就已经懂诗了,因为诗并不是你所挖掘出来的“哲理”或“深刻的意义”,因为“哲理”或“深刻的意义”之类的东西,还仅仅只是语言范畴内的东西。诗不是语言。诗是“气”所推出来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之后所形成的那个“场”(也有人说是“氛围”)。对于“诗”的发现,需要有一颗具有“诗性”的心灵,需要你的悟,需要你的般若智慧。

另外,我还要说的是,即使“废话写作”者写的就是“如此”,但不懂诗或者说没有“诗性”的读者所看到的“如此”,和懂诗或者说具有“诗性”的读者所看到的“如此”,是不一样的。对此,我想举一个禅宗中的公案来加以说明:

青原惟信禅师在悟道时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卷十七)

这段公案展示的是禅宗证悟过程的三个阶段,但也完全可以借用来说明三种不同层次的读诗方式(尤其是“废话诗”):

第一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普通人的读诗方式,他只是用感官去读一个文本,却没有作思考,因而我们说这样的思维还只是一种没有进入哲理思考(或者说还没有形成一种“形而上品质”)的无智性思维。

第二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种思维比第一种略高一筹,因为他能够用认识论的哲学思维去读一个诗歌文本了,思维过程已进入了概念的世界。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之下,人们不自觉地就会在一个诗歌文本中去寻找“志”,挖掘“志”,因为他们已知道了“诗言志”。

第三种“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具有这种思维的读者,看到了一首好诗,他只会笑,只会觉得舒服,而他却不会对他的笑和舒服作任何解释。这样的读者是一个很有境界的读者。

对于这样的三种读者的三种不同层次的读诗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地说:第一种是一种简单的原始的直觉的“知”,第二种是一种智性的“知”,而第三种则是智性升华之后的一种高境界的“知”,这样的“知”,就相当于近禅的人对自然现象“即物即真”、“物原如此”的感悟。他不执著于文本中的某个东西,他感悟到的就是“如此”,而且仅“此”而已。

对于那些骂“废话写作”的读者,其层次不是第一种,因为如果是第一种的话,他们的情绪肯定就不会那么偏激了,就不会那么“生气”了。也不是第二种,更不是第三种,只能是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的那种。

最后我要说,要想体悟到诗歌(尤其是“废话诗”)中的“诗”,先要做到多读多思(而不是多骂多恶),先让自己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形而上品质”。如果看得多了都还读不懂,那就需要你把心态放松,让其平和下来,把脑海里的“贱性思维”清除干净,这样,你就可以读懂诗了,而且你也会笑,你也会感觉舒服,和跟自己喜欢的女人做爱一样地舒服。

2006/10/19夜

-------------- TOP的分割线 --------------------------
根据惯例,转载作品一般不会给予奖励。但是楼主转载的本文,能够引起相当数量的有质量回复和讨论,值得肯定。特此加分,以示褒奖。

[ 本帖最后由 TOP 于 2006-10-28 13:21 编辑 ]

用户名时间功绩理由
TOP 2006-10-28 13:17 +100 好帖奖励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9 10:5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57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