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6-12, 11:56:32发表
不过事情也不能光看一面,因为并不是每个重臣都会因为一次谗言而被君主疏远的.怀王固然昏聩,但是屈原如果平时没有些恃才傲物的行为,他也不会相信.况且小人搞陷害的时候,不会挑别人从来没有的毛病.史记上没有具体说明,屈原对此是如何回应的,只是写屈原为此做了<离骚>,以发泄心中不满.太史公对它的评价很高,也相当理解屈大夫的心境.
小人要陷害一个忠臣,并不需要刻意找什么毛病,因为即使是再好的行为,经过有意识的挑拨,也会变成致别人于死地的杀机。以致公孙弘尚有布被之讥,况他人哉。
观新宋即能看出:大灾之年,富户出家中存粮赈济百姓,反有人说他邀买人心,有非常之志;将军打了胜仗,却不能趁胜追击,而要归国受封,何也?因有人说他拥兵自重;至于地方官为度荒年出官库向外地买粮,也有人说他屯积粮草,有图谋不轨之心。悲哉,小人陷人以罪,何必对方有瑕也?
观楼主之意,似有颠倒之嫌,正如一起强奸案,不去遣责罪犯手段残忍,反责怪受害者无能,出此与众不同之语,用意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