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纸张才可以大量记载文字,所以,详细的历史书,应该是产生在使用纸张以后和采用了活字排印以后。这,是个常识问题。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产生在东汉尚未产生纸张以前的中国古典“巨著”,其中也包括50多万字的《史记》、15万字以上的《管子》、《荀子》、《孟子》、《春秋》、《三礼》,很可能都不是秦朝以前或者不是西汉时代的作品,所以,这就是中国史学界历来有今古文之争的原因。
这位先生的“常识”实在是可笑,无有纸张和活字排版就不可能有长篇巨制?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经整理为75篇,10余万言,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据《晋书·束皙传》及《世说新语·雅量》注引《文士传》)
⊙1930年4月,中国、瑞典合组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于居延获汉简万馀枚,出土地共30处。其中破城子出简5200枚,红城子出简3500枚。
⊙1959年7月,甘肃武威磨咀子东汉墓出土以竹木简书写的《仪礼》九篇,总字数约27400馀。
⊙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4974枚,多为兵书。
⊙1972-1982年,居延地区先後采集、发掘、核查出土简牍近20000枚,其中包含70多部完整和基本完整的简册。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汉代帛书26件,120000馀字。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1155枚,绝大部份是有关法律的文书。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竹简6000馀枚,有《诗经》《周易》等书。
⊙1990-1992,敦煌效谷县悬泉置先後三次出土汉代简牍近20000枚。
⊙1993年春,江苏连云港尹湾村两座汉墓出土木牍24方、竹简133枚,共40000馀字。
⊙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三国孙吴嘉禾纪年简牍10万枚以上。
竹简木牍丝帛在千百年后依旧能重见天日,且数目甚众,可见纸张印刷未普及前也是完全有可能出现长篇巨制之作的。
在西方,羊皮纸和莎草纸同样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埃及出土的莎草纸中,最长的有50多米(埃及还有非常丰富的石碑和灵寝文献,如著名的一文三语罗塞塔碑石和《亡者书》),在死海沿岸陆续发现的古洞中也发掘出了数量众多的死海古卷,从1947年开始,有近四万个书卷或书卷的碎片被找到。这些书卷大都储存在瓦罐中,大部份是以希伯来文写在羊皮上的,少数用亚兰文(阿拉米语)写成。据估计,古卷的成书时间,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不等。死海古卷是手写在羊皮长卷上的,古卷经过了两千年後,大部分都已变成碎片,只有少数的书卷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又经过专家们大约五十多年的努力,近五百卷书卷部分或全部的复原,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以赛亚书》,成书年代为公元1世纪,然而羊皮依然完好,并且字迹清晰。
可见即使没有纸张和印刷术,大量的文字资料依旧可以通过羊皮纸、莎草纸的世代传抄和细心保存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