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6-13 18:13 发表
看书上怎么写的:“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人家防备都没有堵什么堵?不要罔顾事实全凭自己想象好不。
关于第五次北伐我是要告诉你:两军在渭河平原大战蜀军迟早要面对, 没有一场战略决战关中是不可能易手的。不要答非所谓。
》》》跑题鸟,跑题鸟。
》》》知道什么叫“略无预备”吗,就是没有多少准备,但不是一点准备没有。
资别传曰:诸葛亮出在南郑,时议者以为可因发大兵,就讨之,帝意亦然,以问资。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帝由是止。
》》》》诸葛亮在汉中准备的时候,魏国早就知道信了,打算出兵去对付他,结论被孙资以地形不利劝止,并制定了“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的战略,否则魏国反应哪儿那么快,这边赵云刚在斜谷南口一扬声,那边魏关中统帅立马换成曹真。
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诸葛亮闻之,阴欲诱达,数书招之,达与相报答。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密表达与蜀潜通。——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斩达,传其首。
》》》孟达打算反魏,同诸葛亮多次有书信来往,结果因为事机不密,被人告了密,孟达也丢了脑袋。魏国难道破获这起事件后还不对诸葛亮那边有提防?那魏国上下可真是白饭了。
》》》另,诸葛亮之所以匆匆开战,很大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想抢在孟达反案引起魏国反应之前先发制人,他们耽搁不起时间了(个人意见)。
》》》渭河平原大战必须面对,可魏国不和你打咋办?人家的政策可是“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卡死几个要点,跟你玩对峙。双方的后勤运输状态是什么样就不用我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