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王信又被提出来了
老衲再来分析下他不太可能和英布并称的原因
1、实力差距,韩王信的军事能力在韩信英布之下。
2、遭遇差距,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韩信英布二人在出身、地位、影响、结局等诸方面都有相似,韩王信属于六国遗胄,与二人不类。
(这两点大家自己看史就可以,没有太多好论述的)
3、刘邦考语,史记载:
六年春,上以为信壮武,北近巩、雒,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也,乃更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以备胡,都晋阳。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上许之。秋,匈奴冒顿大入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上赐信书责让之曰:“专死不勇,专生不任,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安危丰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责于君王。”信得书,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其中“专死不勇”一般解释为:轻生算不上勇敢。但老衲以为否,刘邦责韩王信“二者”,即“专死不勇”、“专生不任”,韩王信当时并没有以必死之心对战冒顿,所以“专死”不应该是轻生的意思。
老衲将这封信译为:一心想着“死啦!死啦!”的人不能算勇敢,满脑子想着“小命啊!小命啊!”的人不能承担职责。匈奴K马邑,你韩掌柜的实力难道守不住?你处在安危存亡的处境中,畏死而不能勇敢地坚守,贪生而辜负我的任用,这就是我刘老板对你韩掌柜不满的地方鸟~”
邦哥责韩王信“专死不勇”,汉朝和以汉朝为正统的史家自然也不会以韩王信为勇吧。
(韩王信倒也不含糊,就不勇不任了一把,当汉奸去鸟……)
4、简不害明,并称是为了简要,但不能以牺牲明确性为代价。好比唐朝已有李白杜甫称“李杜”,则李商隐杜牧就须称“小李杜”,而既以李商隐杜牧为“小李杜”,就不会再将李贺与杜牧并称。
诸葛瑾等在一次上疏中言:……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於乌林,走曹仁於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扞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
可以肯定地说,此疏中的汉之信布不可能是韩王信与英布,而是韩信和英布。
瑾等与陈寿也就是隔了一辈,除非能找到当时“信布”并称明确指韩王信的例子,不然未明确的“信布”默认为韩信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