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青蓝于2004-06-20, 21:04:03发表
1 知道什么是托孤吗? 陈寿不是笔录, 他这样写只表明李严最后是以尚书令接受托孤. 而不是以中都护接受托孤.
2 那他就更不该留下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的人事安排, 除非他傻了. 有这这道安排在. 李严在中央的权力便始终受制于人. (如果说, 刘备是要安排李严跟诸葛亮平起平做的话, 至少, 请告诉我李严在诸葛亮死后表现的到底是什么? )
自古以来, 托孤大臣间制横不是权力上的绝对平衡. 少拿这玩意挺自己.
3 早说过了, 有辅证的, 不是错就是与史实无关. "司马光对原始史料的重新组织。完全是出于其写作的需要,不涉及史实问题。". 是文字上跟三国志出入, 还是跟你们理解的有出入??
1、不能这么理解,如果李严的中都护一职是诸葛亮任命的,这是很重要的史料,那么或在《李严传》,或在《诸葛亮传》总要有所提及,但从目前所有的史书来看,均不见任何记载。李严担任中都护后尚书令之职并未卸去,诸葛亮当时也仍身兼司隶校尉的职务,托孤时一样没有提及,故“尚书令李严为副”几个字并不能排除他仍担任有其他职务。
2、我从没有说过托孤大臣间的相互制衡是“权力上的绝对平衡”,请不要强加于人。李严当然不可能和诸葛亮平起平坐,因为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的安排也正是荆楚集团为主,东州集团为辅的权力格局决定的。
3、如果你将《三国志》、《华阳国志》以及《资治通鉴》关于刘备驾崩前后的记载加以对比的话,就不难发现,《三国志》的记载最有条理,合乎逻辑,《华阳国志》记载缺乏条理,有些地方自相矛盾。而《资治通鉴》则主要取自《三国志》,司马光对这段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距离三国时期八百年后的司马光已不可能有什么超越以前史料记载的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