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论是否真有刘备三顾茅庐一说?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26 19: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浅论是否真有刘备三顾茅庐一说?

近日看了不少书籍,老一直谈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就三国鼎立的大业。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几乎妇孺皆知,在民间也广为散播。但是否是真有这么一回事呢?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洋洋洒洒地花了六,七千字来描写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精彩片段(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其真实性直让600多年来的老少妇孺们读的如痴如醉,并信以为真。但老罗毕竟是元朝人,和三国历史差上了1200多年,他又怎么能知道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呢,再说了,他写的是小说,不是史记,故事的细节自然可以瞎编,那么这个事实的历史根据呢?

    陈寿所写的《三国志》里诸葛亮传也自然有了这么两句简单的十个字:先主遂谙亮,凡三往乃见。人都说《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伪。不过老罗将史书上的十个字硬是扩展到了6000多字。如此的文学高手,让人佩服不已。但虚幻仍然是虚幻。刘备寻访诸葛亮是在陈寿出生前20多年的事情了。陈寿又怎么能知道刘备就一定是三往乃见呢?

    有人说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上面写了这么一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还有人说了,三国人鱼豢《魏略》一书中也说到刘诸相见,但不是三往乃见,而是诸葛亮主动去见刘备,文字较长,大概是这样说的:“刘备屯兵于樊城。这时,曹操方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到曹操就要攻击荆州。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乃北行见刘备。备与亮初次相见,又以其年小,以诸生对待之。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时政局的对策,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最后,才‘以上客礼之’。”

       同时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也作过相同的记载。和《魏略》差不多。

    这样上面就有三份不同的史实资料,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几乎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第一篇《出师表》比较可靠,毕竟它是诸葛亮手写的第一笔材料,陈寿的《三国志》也是照它的模式写的。当然也有少数人认为,正因为它是当事人写的,所以不排除诸葛亮有这种企图:故意歪曲他和刘备初次相遇的真相,借以抬高自己的地位,美化自己的形象,反正那时候当事人除了诸葛亮之外都死了,死无对证。不过从历史上来看,后者几乎是没有根据的,诸葛亮作为千古一相,思想还没有堕落到那一步。但是《魏略》所言也并非是民间偏听偏信的无知妄言,而且所说的也符合当时刘备和诸葛亮的日常性格和行为举止。到底怎么样的才是历史的真相呢?

    这个暂且不管,先看看陈寿写的“三往乃见”和诸葛亮写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两句话也有相当大的差别。

    按照陈寿的说法,是刘备去见诸葛亮,一共跑了三趟才见到他,而且之前从没有见过面;然而按诸葛亮的说法,是刘备曾经到诸葛亮住的地方,向他询问一些国家大事。

    这样,就出现了三个问题:一,刘备到诸葛亮的地方去了三次,其中前两次见到诸葛亮没有?二,在三顾草庐之前,刘备见过诸葛亮没有?还有这个“三”,在古意是指数量词,并不是确数,而是约数,就像“士别三日”中的“三”一样,是个大概的数,那刘备到底见诸葛亮几次面?

    《三国志》之所以不比别的史书,因为它对三国内容的描写并不单单是枯燥乏味的记叙性的描写,而是加进了些想象,使文字变的十分生动,耐看。而且蜀国原本无史官,蜀国遗留下来的资料也不会完整,陈寿在编写《三国志》的时候就不免多加了些想象和附加成分。

    既然如此,不管是刘备寻访人才,自当伯乐找千里马也好,也不管诸葛亮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效仿毛遂自荐求见刘备也好,这些都是历史的想象了。这么看来,我们也不妨可以想象一番:

    诸葛亮学会了一身本事,想“货予帝王家”,但一直没找到适合的买主。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他主动去樊城找刘备,但是刘备看不起他一个年轻小子。于是诸葛亮找了个机会和刘备单独交谈,让刘备发现了他是个大人才。那次谈完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直接留在刘备军营中,而是返回隆中自家的茅庐去了。为什么呢?一来是自己对刘备了解不深,不敢贸然“以身相许”,另一方面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待价而沽”。两人就这样初次相识了,之后两人又你来我往多次见面,有时是专程拜访,有时是因别的事而顺道走访。经过多次的沟通和交流,最后诸葛亮同意加入刘备帐下,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而这样并不违反诸葛亮的《出师表》的言语,也没有违背《魏略》,《九州春秋》的说法。真正的历史往往是平淡的。并无任何出奇之处。历史不是小说,不是为了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兴趣,但是写历史的人就不一样了,他必须对真实的历史加以剪裁,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要正面写,哪些要反面写等等,都需要他们精心安排。而剪裁安排历史的标尺和准绳,便是史书作者头脑里的思想观念。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5:5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26 22: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分析透彻,符合常理。按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的解释,“三”字泛指多次,如“狡兔有三窟”、“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等,旧读去声(san)。

不过《魏略》记载的诸葛亮进献强兵之策应该是他投奔刘备之后的具体行动之一,而让刘备改变对诸葛亮的初步印象应该是《亮传》记载的徐庶推荐(亮见备之前或之后,很可能是前后几度推荐)和《襄阳记》记载的司马德操的点评起到作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3-12-27 13:5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一种新的观点,我只能说有这个可能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27 21:3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本来历史对咱们来说就没有确定的概念~~~
只要是最有可能的就是最能存在的了~~~
我不反对有其他的可能~~~百家争鸣嘛~~~呵呵~~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3-12-27 21:4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是啊,可是上次小孔明硬要和我争论什么根据。。。。。。。。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27 21: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上说的并不一定是对的~~~~
自己通过客观规律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是错的~~
读书不能读死书啊~~~呵呵~~不提他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27 22: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是研究历史的方法之一。对于互相矛盾的不同记载,有的是取其一而摒弃其他,这会有偏颇之嫌;而有的却是试图融合各种观点,这又会有把错误包容进来的可能。

本文采用的正是第二种方法,观点也比较独特,考虑给予加精。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得意孔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07
编号 176
注册 2003-8-27


发表于 2003-12-27 22: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岂有此理!汝休再言!

你说什么"东吴那边更多,举不胜举啊。首先,皇帝还亲征好几次呢",空口说白话谁不会啊!你不给证据也不要空口说白话啊!!

QUOTE:
原帖由诸葛丞相于2003-12-27, 21:52:22发表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上说的并不一定是对的~~~~
自己通过客观规律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是错的~~
读书不能读死书啊~~~呵呵~~不提他了~~

谁尽信书啊?笑话!!不给证据也不要空口说白话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27 22: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了~~~~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说了~~~
得意,是我不对~~~我向你道歉好嘛~~~
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
我开这个贴目的是为了能百家争鸣,造成活跃的气氛~~~
不要动气~~~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lxyz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2776
注册 2003-12-1


发表于 2003-12-27 23: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分析得有理,不过此说并不能完全抹平《魏略》与《三国志》《出师表》的矛盾

注意魏略上说:“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参照《三国志武帝纪》,此为建安十三年,为刘备兵败的同年。而《出师表》上“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按此推算,诸葛亮入伙时间最晚也在建安十二年,即兵败前一年,是刘备在新野的时候,符合《三国志》之说。

陈寿在蜀多年,不会不知道诸葛亮是怎么入伙的,说陈寿仅从《出师表》推测是不妥的,因为《魏略》也是陈寿写三国志的重要参考依据,陈寿否定魏略所记,自然有自己的见闻作证,否则照抄魏略就是了,怎么会有异说呢?而《魏略》是魏国私史,作者获得蜀国消息还不如陈寿呢,而《九州春秋》是西晋笔记类书籍,只能是收罗前世遗事,并不是从当世取材。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得意孔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07
编号 176
注册 2003-8-27


发表于 2003-12-27 23: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诸葛丞相于2003-12-27, 22:56:52发表
好了~~~~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说了~~~
得意,是我不对~~~我向你道歉好嘛~~~
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
我开这个贴目的是为了能百家争鸣,造成活跃的气氛~~~
不要动气~~~

就是嘛,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27 23: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同意hlxyz兄所言,《魏略》记载之事,并不能说明孔明向刘备之建议是“孔明第一次见刘备时发生的事”,可能是那时孔明已经在刘备麾下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28 00: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说的好~~~我没有想到还有这个漏洞~~谢谢H兄和马超兄的良言。
还有没有别的观点啊?尽量提出~~~我希望提出的越多越好~~~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28 00: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hlxyz于2003-12-27, 23:00:09发表
注意魏略上说:“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参照《三国志武帝纪》,此为建安十三年,为刘备兵败的同年。

hlxyz兄这个质疑值得商榷。
曹操是九年八月攻下邺城,十年正月灭袁谭,十一年正月灭高干,十二年二月击破海贼管承并回到邺城的,此时河北应算平定了。即使算上北征乌桓,也是在十二年九月就从柳城引兵还,且公孙康斩送袁尚袁熙的,曹操回到邺是十三年正月,因此,至迟在十二年就平定河北了,和《魏略》的记载并不矛盾。

不过我也赞同诸葛亮的进言是其已经在刘备麾下之后,也就是建安十二年,也才有时间在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时,“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3-12-28 00:3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同样,可以换句话说~~~诸葛亮应该是在建安十二年末(公元206年)加入刘备军的。魏略的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初(公元207年)。那我还有一个问题。这个时间上会不会有差呢?毕竟前后相差也不过1,2个月的事情。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28 17: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

单从魏略记载建议之言看,不象是诸葛亮与刘备刚见面时的情形。我猜测是这样的,由于徐庶、司马德操都极力推荐孔明,所以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但即使如此,刘备也不可能立即作为心腹而信任之,“备与亮非旧”可以解释刘备对诸葛亮并不熟悉(而不是以前不认识),不能马上信任诸葛亮的才能。通过后面的交谈,才认识了诸葛亮的才能,并予以重用。如果是诸葛亮刚见刘备,则说不大通,“亮独留”表示诸葛亮是主动留在刘备身边的,如果诸葛亮是个陌生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以上客礼之”是也相对于“以下客礼之”,说明原来诸葛亮开始并没有受重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lxyz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2776
注册 2003-12-1


发表于 2003-12-29 23: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说魏略所述之事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主要是根据“刘备屯於樊城”这句,而不是“曹公方定河北”这句含糊的时间记载。三国志武帝纪:“(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也就是说刘备是在曹操有大举南征动向,并且知道刘表马上要死后,才自作主张,南移樊城的,这很合乎情理,否则刘备没事放弃新野,自己带兵往回跑,刘表还不以为刘备要造反啊。因此我推测按《魏略》所述,诸葛亮见刘备是在208年。

而见三国志诸葛亮传“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可知《出师表》成于建兴五年(227年),由于《诸葛亮集》上所载刘禅回复的诏书为3月(三国志后主传中裴注)。由此可推测《出师表》成于227年3月前,估计诸葛亮在207年3月前入伙,才有资格说自己干了21年(实为20年余),和《魏略》所记有差距。

当然偶说的这些,估计裴松之早就研究过,所以他在《魏略》那段记载后说:“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根本不认为《魏略》和《三国志》两说有融合的可能性。从《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与徐庶的对话中可知刘备拜访诸葛亮前没见过诸葛亮,而依《魏略》之说诸葛亮见刘备前也没结交过刘备,因此刘备三顾诸葛亮与诸葛亮主动去见刘备,谁在前都与另一说矛盾,不能共存。

既然两者不能共存,剩下的就是辨析谁对谁错了。当然我们不能说《三国志》就一定正确,特别是《魏略》的质量也很高,是不亚于《三国志》的良史。之所以大部分学者采信《三国志》之说,我想大体上的原因是:
1、鱼豢,魏国郎中;陈寿,蜀国东观秘书朗。两人都以私人身份收集蜀国史料的话,陈寿占优势。其实裴注《魏略》170余条,个人印象中与《三国志》本身矛盾的就3、4条,全都在蜀书部分。也就是说陈寿写魏国的事会照抄《魏略》,而写蜀国的事明显自己更有信心,敢于否定《魏略》。
2、《出师表》作为原始作品自然最权威,诸葛亮自己撒谎的可能性不大。为了一点面子而信口胡说,诸葛亮要是这样的人也当不上丞相。《魏略》之说与“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矛盾,基本属于硬伤;而《三国志》的“三往乃见”和《出师表》的“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属理解问题,“顾”字含义之一为“拜访”,并不一定要解释成“见到”,所以二者未必矛盾。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3-12-31 22:4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h兄高见,我也看好《三国志》的说法更为可信,但是探索二者融合的可能性,还是可以商榷的。

1、各种史料都说明诸葛亮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加入刘备的,但不一定是3月之前,即使是在年底也和“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并不矛盾。

2、根据“备从其计,故众遂强”,从开始实施招兵卖马,到军士训练,起码要大半年时间才行,而曹操是十三年七月南征的,是故诸葛献策应在十二年底到十三年头之间。

3、按《魏略》说法,“刘备屯於樊城”应在诸葛献策之前,再联系下一句“是时曹公方定河北”则在建安十二年更为合理。至于移屯原因也可能是曹军进逼而不得已的换防(与夏侯惇的博望一战可知),不一定是私自行为。

4、徐庶推荐时刘备是在新野,之后可能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见诸葛亮,等到了樊城诸葛亮主动求见,又“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很正常),诸葛亮失意而去,徐庶再三力荐(这也很正常),加上司马德操的评点,刘备心动而三顾,再因隆中对而重视,这种可能性之间并不矛盾。

5、我们知道,诸葛亮的强项是政略,刘备在具体事务上一开始不一定倚重他(特别是军事方面),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献强兵之策加重刘备心目中的位置也说的通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4-1-2 20: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深蓝蝴蝶于2004-01-01, 22:55:47发表
完全有可能三顾茅庐的!!!

为什么会说不呢???奇怪

我们并没有排除有三顾的可能~~问题是不一定三顾而已~~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29 11: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键是不能确定以下问题:
刘备三顾时驻地到底在哪里?樊城还是新野?
刘备在208年确实在樊城了,但是何时从新野到的樊城无从证明。
因此这个不能作为证据来否定魏略的说法吧?
如果207年刘备就已经在樊城就比较合理了。注意樊城和襄阳一河之隔,属于一个防区,刘备在自己的防区内四处走动比较合理;而新野乃抗曹第一线,不属于襄樊防区,刘备总是跑来跑去是很容易遭到猜忌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29 20:5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赞同晓林兄的看法,刘备三顾时应该在樊城比较合理,至于刘备什么时候移屯樊城,我认为应该是在建安八年八月,据《武帝纪》载“八月,公征刘表,军西平”,正是由于曹军压境,刘备不得不从新野撤回樊城,不过曹操随后由于袁谭“遣辛毗乞降请救”而回师平定河北。

曹操在黎阳大败袁尚、袁谭,并不乘胜追击,反而在“夏四月,进军鄴”的情况下,却于“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去鄴而南”,固然有如郭嘉之计,欲待其变而后功之,恐也有受到刘备火烧博望,伏兵破夏侯惇带来的威胁的因素。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橘子柠檬水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2074
注册 2003-11-12


发表于 2004-1-30 13: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应该有吧,出师表中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北宫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20
帖子 1972
编号 4660
注册 2004-1-21


发表于 2004-1-31 22: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想"三顾"之说只是形容次数不少,当然未必就次次是刘备亲自去,很可能几次是派手下去的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新世界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76
编号 350
注册 2003-9-3


发表于 2004-1-31 22: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顾者数次也,可以肯定的是不止一次。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2-5 17: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跋锋寒于2004-01-29, 12:56:39发表
赞同晓林兄的看法,刘备三顾时应该在樊城比较合理,至于刘备什么时候移屯樊城,我认为应该是在建安八年八月,据《武帝纪》载“八月,公征刘表,军西平”,正是由于曹军压境,刘备不得不从新野撤回樊城,不过曹操随后由于袁谭“遣辛毗乞降请救”而回师平定河北。

曹操在黎阳大败袁尚、袁谭,并不乘胜追击,反而在“夏四月,进军鄴”的情况下,却于“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去鄴而南”,固然有如郭嘉之计,欲待其变而后功之,恐也有受到刘备火烧博望,伏兵破夏侯惇带来的威胁的因素。

锋寒兄分析的有道理。只是刘备离开新野到樊城驻防的准确时间还需要考证。大致在这个范围没有问题。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竹中重次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8
编号 19020
注册 2004-10-16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4-11-15 13: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事实是很有可能没三顾茅庐这事的.陈寿的<三国志>上无记载.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s2290

节度留后虎豹骑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游戏人生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431
帖子 27575
编号 79054
注册 2006-8-13
家族 大忽悠公会


发表于 2007-4-6 16: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反正那时候当事人除了诸葛亮之外都死了,死无对证

——————这个不正确吧.....我就不信这事就刘关张这些人才知道。

只能说没有演义说的那样夸张而已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风雨飘零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8
编号 131007
注册 2007-4-1


发表于 2007-4-7 11: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个人认为陈寿记载的很客观,这点从三国志里的大部分传里可以清楚的看出来。总觉得诸葛亮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历史上诸葛的品行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古时候臣子给皇帝上表,一般用词很谦虚,如果刘备确实是去了三次才见到他,可是这没什么值得让诸葛亮向刘备的儿子吹嘘的地方,因为当时的大家都清楚是怎么样的事实(和诸葛一辈的人当时没有死光),但是如果诸葛照实这样表达了,就会有故意抬高自己的嫌疑,当时的他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而陈寿是后一辈人,他不用顾及这点小事,照实写了也在情理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DHEROW
(命运英雄)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13
编号 83223
注册 2006-9-15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7-4-8 18: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应该有吧,各种书的说法不同,有的还说是诸葛亮自己来找刘备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孙武子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1
编号 57070
注册 2006-1-8


发表于 2007-4-8 19:4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 竹中重次 的帖子

《三国志》记载:“凡三往,乃见。”

[ 本帖最后由 孙武子 于 2007-4-8 19:46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7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17:1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54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