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herui410于2005-07-05, 13:29:48发表
楼主关于评联的设想甚合我心,也是让象我这样的新人能够得到迅速提高的一个有效手段。赞成!
在这里还想提出另外一点建议:
大凡一项文艺的式微,都是由于曲高和寡、后继无人,比如旧律诗词;或者是因循守旧、难有新意,比如相声、评弹。所以要让对联这门艺术能够走入寻常百姓家,必须要提高其广泛参与的能力。
也就是说,先不谈什么音律平仄,也不管什么虚实工整,而是从能够被广泛认可的意境出发,鼓励新人出新对、对新意。主要是培养其对对联的兴趣。联坛老手,看到新人的对联,应该多多鼓励其推陈出新的创意,而不要首先指责什么出律啦、不工整啦之类的。
规则不是不讲,而是要善于引导。象湘江子龙开设的箱子学堂,就是一个给新人介绍对联规则的好方法。但是规则不是第一重要的。
说的大一点,中国人就是因为太讲究规则,所以在创新精神上比不过西方。
一家之言,请不吝赐教。
兄台之言甚善,其实刚接触对联的朋友,如果不是有很好的文学功底,很难做到既押韵合辙,又对仗工整,兼顾意境优美。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让新手尽情表达自己,不必拘泥太多,有了浓厚的兴趣,再来慢慢学习音律,对仗等知识,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对此类联友的作品,只要意境写得好,便应鼓励,如果意思尚且不明,硬要先去钻这些套子,必然会以辞害意,虽日对千句,复有何益?
但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好的对联,包罗万象,意趣迭生,更有意境机关双妙者,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格律和对仗,是其必不可分的一部分,由音律方有抑扬顿挫之美,工整华丽的对仗更是让人赏心悦目。要成为对联方家,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熟知天文地理,通晓古今中外不可。这个循序渐进的度,就得把握好了。大家都知道一个笑话:有个小伙子学剃头,他师傅让他先剃冬瓜,他每次练习完后,便随手将剃刀往冬瓜上一插,师傅提醒他这是个坏习惯,但他听不进去,认为只要给人剃头不如此行事便可。结果后来技艺学成,师傅让他给第一个客人剃头,完事后他随手一甩,结果。。。我讲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什么时侯让初学者改掉不重音律,不重对仗的坏习惯,应有个斟酌,既要学成技艺,也不能把剃刀往人头上插。
至于说到创新,对句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我想,对联的创新应在意,而非抛去格律对仗,很多杰作,对仗都很出色,也没见出律,还是一个驾驭文字能力的问题。如果没有格律和对仗,对联只怕早已休矣!
欢迎大家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