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 说:
至于管仲,我觉得他比魏征强太多了嘛。魏征跟他比真是拍马都赶不上啊
happytime 说:
那当然,他是绝对的治国天才。把国家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经济也很繁荣
四不 说:
这人是文武全才啊。打仗定谋,分明不比诸葛亮差啊。像“老马识途”那些东西,都是他在极端恶劣的绝境中想出来的
happytime 说:
三国志的诸葛亮我没看,我只知道三国演义的诸葛亮
四不 说:
我是说跟三国演义的诸葛亮比
happytime 说:
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并不算很厉害,起码不是很会用人,统御人才的本领不佳,把自己给累个半死。而且管仲也比较会享福呢。仓禀足,知礼节,就他说的,很平实的真理啊。不过他那时候的环境比魏征的环境好,那时侯思想还蛮开放的,百家争鸣啊,所以人不容易迂腐
四不 说:
这个是我要谈到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管仲可比魏征更懂人情心理了。他看到齐桓宫大兴土本建宫殿享清福,自己也建。他的好朋友鲍叔牙不明白,问他为什么。他说,主公以前劳碌就是为了能成就霸业,现在霸业已成,主公就要懈怠了。但他就是这么一点志向的人,如果不让他享福,他会很痛苦。以前劳苦所为的是今天的享福,现在不让他享福,他过去的劳苦就没有意义了。但他如此奢侈,会受人民责备的。我也跟着表现得要享福,分担人民对他的责备。
happytime 说:
哈哈,这个回答有意思啊
四不 说:
如果他真的是这么想,他可真是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他对齐桓公的性格和志向也真是看透了。这让我想起“大唐风云录”中对李世民的描写。为了当那名君,他内心是多么痛苦,实际上是天天在心理上遭罪。
happytime 说:
你这么觉得而已,但他当了名君,是一种巨大的满足,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啊。每个人的理想是不一样的
四不 说:
当然,李世民的志向比齐桓公强多了,但如果他身边能有哪怕一个臣子,有管仲一半的善解人意,可以减轻多少他心灵上的痛楚和负担
happytime 说:
他可能不愿意用善解人意的臣子呢,用魏征这样的臣子也磨练自己。说不定每当他暗地生气却没发作过后,会很得意的,想着"我的修养又上了一层"
四不 说:
倒,你简直是把人家想象成自虐狂了
happytime 说:
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啊,我亲眼见过的。真的,还是很熟悉的人呢,每天想着要锻炼修养,不断挑战自己。他和李世民还不是那么想象啦
四不 说:
李世民那个位子上的压力非同一般的,而且看他选太子时,搞得真的拨刀要自裁,虽然说是一时意气冲动,并不是真想死,但这多少透露出一点他内心的沉重。作为一种代价,他当然是愿意承受;但要说他很快乐地承受,肯定不可能
happytime 说:
对自己要求太严格啦。觉得所有的努力在选太子时功亏一篑啦
四不 说:
忠义勇烈,明智聪颖的臣子我在历史上见得多;但像管仲如此体察人心,同时兼具良臣、良谋的才识的,真是绝无仅有。做这样的人的上司,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happytime 说:
当管的老板确实很好,用现在的话来说管是一个十分十分称职的职业经理人
四不 说:
不过,对于管仲,我还是觉得有些困惑。他明知那三个奸臣是坏蛋,还是让他们留在齐桓公身边。当然,这又是他的“让老板快乐原则”了。反正有他在那里当堤坝拦着防着,那三个奸臣就只是能让齐桓公快乐,不会让他做错事。但他就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有先齐桓公死的一天吗,临死前再跟齐桓公说真话,怎么会不是太迟了呢?以前都不说,突然才说。他应该知道以齐桓公的个性而言,会记不住他的吩咐的。他那么了解齐桓公,连齐桓公可以永远无限地信任他这么很少人会有的性格他都能把握,就不至于连齐桓公没耳性的性格也不知道。他是如此聪明的人,把一切看得那么的透彻,这么简单明显的道理,他怎么就想不到呢
happytime 说:
我觉得管是一个有本领但又比较油滑的人。他这样做只是权衡利弊啦,觉得反正他活着那三个家伙也不碍事;他死了之后,什么都不关我的事啦
四不 说:
不是的,他不会是那样的人。他不是那种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人,他是真切地关爱齐桓公的。否则不会故意也起高楼,分担百姓对齐桓公的非议
happytime 说:
关于建造房子的那段话我可不认为是真的。他本身为人就是很奢侈的,爱享受。但他这么享受是违背君臣之礼的,所以用了这个个说词。但他确实是没有造反心的人。在我印象中,管是一个有才能又识实务的,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可以让自己混得很好
四不 说:
呵呵,你这么形容管仲,觉得他真是十全十美啊。不是高大全的那种十全十美,而是又有成就,又有人情味,又伟大,又有人生乐趣的人
happytime 说:
我一直认为他是能在现实生活中过得比较圆满的那类人。其实现代的人追求的就是他这种生活境界啦。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妙人很多的。一是乱世机会多,各种人才都能脱颖而出,二是那时候的文化又开放,不象后来那么死板
四不 说:
那个魏征真是没得比啊。其实我看来看去,都不觉得魏征在贞观年间的作用有多大。也就是他劝李世民要息兵止武,政简宽容地对待百姓。那是定个大方向,具体功夫不知道他有做多少。我怀疑房杜二人做的具体工作比他多。而这个大方向嘛,也不是特别难想出来的,翻翻史书都能摸到这个规律
happytime 说:
在我看来,他的功劳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来锻炼李世民的修养的。而且也是皇帝做秀的一个工具啦。君臣共演一台戏,这样便于选材呢。有了好口碑就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在那个时候也是用一定作用的.可以培养比较好的风气.在古代道德礼仪这些东西还是有用的。古代历史里这样的道德教化的人物树立了不少啊,那个时代的需求嘛。李要磨练自己的意志啊(顺带作秀)
四不 说:
我倒觉得更多是李世民故意把他立起来,起一个示范效应。让大家觉得这么刁难我的人我都能忍,你们也可以畅所欲言啦。他劝谏的内容,在史书能记载下来的看,或者是无关痛痒,如玩鹞子之类的;或者是重要的,但李世民实际上没有采纳,如对突厥人的态度。真正重要而又真正地采纳的,其实并不多,好像也就打岭南那次。包括那个著名的“十思疏”。我记得柏杨的白话版资治通鉴就专门为此发表了一通议论,说这个奏折很著名,还以为真写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但看来看去不过是些老生常谈。皇帝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你也没办法。里面没有什么有说服力的说理,可以劝服皇帝听的,无非还是激发皇帝的良心而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动之以情。他这样批评了一通,后来还惹得一个大陆的历史学家写文反驳。说怎么能说这奏折没有用,史书不是记载了吗,李世民看了后很赞同,还赏赐了魏征,还把奏折贴在屏风上警戒自己。当时我看了就想,这算什么起作用啊。人家做做样子就算是起作用啊?能证明真正起了作用的,应该是李世民在看奏折之前与之后的行为表现有显著的改变,而不是他有很多做秀的表现。经验教训我们,永远不要相信别人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所以我是认同柏杨说的那奏折没有作用。那大陆的历史学家真是猪脑袋,见到有反正统的评论就跳高,自暴其丑而已
happytime 说:
魏征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只不过没历史上吹嘘得那么大而已。历史学家估计也是个被洗脑的人而已,或者找不到素材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