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五服与九服、九州, 五服与九服的解释和划分
性别:男-离线 keds167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4
编号 15157
注册 2004-8-10


上古社会统治阶层的权力话语特别炮制出“五服说”中的“荒服”。“五服说”首见《尚书?禹贡》,把天下划分为由中心向外展开了五种空间层次,分别叫做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这里的“服”是什么意思呢?古代注家以为:“服,事也。”外层空间如同众星拱月一般服事着中央的统治。更加简捷明快的理解是把“五服”之“服”看作是“辟土服远”之“服”,也就是统治向外拓展,一层层地确立其征服者权威。“荒服”作为最外层的政治空间。《禹贡》传说为大禹所作,正如《山海经》传为禹、益所作。但是学者们发现,夏朝时中国尚未有五服制、只有所谓九州制。《禹贡》的大部分篇幅是讲九州制的,突然插入一段有关五服制的议论,可能是后代人添加进去的。⑽(P1-19)王成组先生说:“五服一段,另外提供一种依据距离帝都远近而改变赋制和政治影响减弱的地带观念。从孔子在拟订政治规划的角度来估量五服的差异性和九州的相似性显然有矛盾。五服的作用主要表明他意识到在政治文化方面必然会受到距离远近的影响。”⑾(P8)这就把五服说的发明权归属到儒家圣人孔子那里去了。我们当然不必认同这一看法。从“辟土服远”的权力话语要求着眼,可以把五服说以及随之而来的九服说看成是标准的“政治地理”观念。如果说九州的划分还只是对天下领土的一种数字单位式的分类,那么五服或九服的划分则更加明确地体现了王政教化征服边远异族的政治意图。此种意图在后起的九服说中可以看得更为分明。《周礼•夏官•职方氏》云:
    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叶舒宪


「九州」與「五服」


  《尚書》是古代極重要的一部經典,記錄了距今二三千年前王室的誥命、誓言和其他大事,先秦士大夫著書立說多加以援引,自漢代立為官學以後,成為歷代帝王將相的政治課本,作為治理國家的理論工具。《尚書》中的《禹貢》篇,儘管只有1,193字,卻歷來被奉為王朝地理的經典之作,為「古今地理志之祖」,其中所談的重要地理觀念,為歷代言地理者尊奉,而在《禹貢》中所明確表述出來的最核心的地理觀念,當屬假大禹之口而頒行天下的「九州」與「五服」。

  「禹別九州」,依次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這九個州,覆蓋了華夏地域的所有部分,而每一個州都有對京師依等級的貢賦之責。所謂「五服」,指自京師向四面每五百里為一「服」區,由近及遠分別是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由於水土平定和九州與五服的建立,於是「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這是一個有關中國人文世界在地理空間上塑造成形的重要歷史傳說,禹的大功在於從雜亂無章的洪荒世界裏,確立了一個文明的大秩序,正所謂「芒芒禹跡,畫為九州」。這一文明地理大秩序的重要之點是等級性與向心性,要害是令「五千里內皆供王事」。這為後來一統王朝的建立準備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雖然在《禹貢》成文的時候(先秦時期),九州與五服在現實中均不存在,但觀念先成的情況說明,當時中國社會之內已經存在著能夠被思想家與政治家察覺的一統動向,九州與五服絕不是幾個智者的沒有社會現實依據的突發奇想,而頗具當時社會思想層面的真實性。關於華夏世界畫作九州的說法不僅在《禹貢》中出現,在其他先秦文獻如《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中也有九州之說,只不過九州的名字不盡相同。這一眾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觀念普遍流行於先秦社會。九州與五服逐漸成為理解、規劃華夏世界的基本原則,是四海之內任爾是「諸侯」「霸王」均不可公然否認的至高無上的大秩序。「九州」就是「中國」,九州的完整代表著中國的完整。

  清代學者胡渭歸納《禹貢》十二項地理要義:地域之分、水土之功、疆理之政、稅斂之法、九州之貢、四海之貢、達河之道、山川之奠、六府之修、土姓之錫、武衛之奮、聲教之訖。這十二要義簡直包含了建立王朝江山大業的全部政、教、兵、財工作,所謂王朝地理的內容不過如此。在一統王朝尚未建立的時代,能出現這樣完備的關於大地域一統王朝的社會地理觀,出現關於王朝空間規制的如此具體的設想,是令人吃驚的。這正說明,當時社會走向一統化的歷史醞釀,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程度。

  唐朝的賈耽說:「中國以《禹貢》為首,外夷以班史發源」,意思是《禹貢》是講「中國」地理的首篇,而記述「外夷」的地理書則要推《史記》與《漢書》為先。其實,《禹貢》雖然沒有對外夷作具體敘述,但對之進行了明確的定位,提出了人文地理上「華夷之限」的思想。這也是中國古代極為重要的地理觀念。《禹貢》五服的概念表明,以京師為天下文明的核心,離開京師越遠,文明程度越低,五服中最遠的兩服即要服與荒服「乃在九州外矣」,就是說「要服」、「荒服」屬夷不屬夏。關於夷夏之限,是先秦時期在許多諸侯國已然流行的觀念,在《春秋》三傳中多有反映。

  關於華夏地域還有另一種表達,即「禹跡」,九州出現在禹跡內,「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禹跡的觀念似乎很早就出現了,在講求華夷之限的觀念影響下,列國爭相宣言自己在「禹跡」之內的位置。據說商人、周人都尊奉「禹之跡」,《詩.商頌.長髮》:「天命多闢,設都於禹之績(跡)。」《詩.大雅.文王有聲》頌作邑於豐時說:「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後世所做的全國地圖,也常名之為「禹貢圖」、「禹跡圖」、「華夷圖」。

  無論是「禹跡」還是「九州」,都是王朝國家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國家的統治者除了依據武力對組成新國家的各部分進行控制外,還需要創造一種關於國家制度的意識形態,樹立國家法統觀念。「禹跡」、「九州」正是國家法統在地理觀念上的表述,具有神聖性、法統性。謝維揚在《中國早期國家》一書中清楚地指出了國家與法統地域的特殊關係:在國家建立後,由它控制的地域已逐漸成為標誌國家主體的不可分割的內容。這在中國歷史上造成了一個重要的政治傳統,即建立一個真正的、被承認的國家,就必須佔據特定的地域,並有相應的中央權力。「九州」就是這樣的特定地域,中國後來的歷史已經證明這一概念的顛撲不破,以至今天它仍然為中國人所使用,表達國家領土的神聖性。


       出自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000656.htm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氏之后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27
编号 15356
注册 2004-8-12


发表于 2004-8-24 10: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当时中国的概念好象比九州要小哈,比如说什么楚失中国什么的
那中国又是在什么地方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紫冠道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2
帖子 721
编号 7088
注册 2004-4-27


发表于 2004-8-24 11: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剛開始專指中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西凉董仲颖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76
编号 15921
注册 2004-8-20


发表于 2004-8-24 11:1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中原专指河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eds167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4
编号 15157
注册 2004-8-10


中国是指“华夏”,“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eds167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4
编号 15157
注册 2004-8-10


“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
《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eds167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4
编号 15157
注册 2004-8-10


“中国”一词别名
“中国”的别名,除“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 《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eds167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4
编号 15157
注册 2004-8-10


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eds167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24
编号 15157
注册 2004-8-10


以上均见http://www.sznews.com/n1/ca843474.htm,仅让诸位作参考之用,欢迎大家发表议论。子桓兄在这里谢谢诸位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3 02:4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35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