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羽刺颜良的疑问
性别:男-离线 菜刀

东光侯谏议大夫

Rank: 1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3
功绩 747
帖子 5065
编号 156
注册 2003-8-26
来自 北京


志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段记载是否表明了关羽武力高于颜良?
我认为,刺这个字,和斩、杀等词一样,是个比较笼统的词,代表一类动作,而非某个单一的动作。有人认为“刺”这个字在文中表示具体的动作,指刀尖儿而非刀刃先进入颜良的身体。我觉得这种说法太过了,陈寿是写史,而非写小说,有必要把斩颜良的动作写得这么具体吗?他写其他人的被杀都只是单调的斩、杀、殁、战死等几个笼统的词,怎么到这儿就如此形象、如此细致入微?没有道理啊。
再者,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斩颜良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算单挑,而只能算是偷袭。由韦兄的观点“如果按照演义,有偷袭的嫌疑;但如果按照三国志,则是货真价实的单挑斩将”,老罗对此段的描写是贬低了关羽。这没法让我不纳闷:老罗在一部演义中对关羽的描写相比正史而言都是做了相当的夸大的,为了关羽的神勇形象,让他五关斩六将,让他单刀赴会,并不惜造了个温酒斩华雄这个难以解释的单挑。为什么老罗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对关羽的武力都作了夸张,然而在颜良之死这一节反而贬低了关羽呢?这是说不通的。至少,我们可以持有这样的观点:演义中斩颜良这一节对关羽武力的描写,相比于正史来说决不会有贬低。
于是,我们会很容易的想起“刺”这个字的另一个意思,也就是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行偷袭,至少不是光明正大的单挑。这样,刺这个词才会和斩、杀等词一样,代表一类动作。这样才能解释得通,从而会推出这样的结论:呵呵,原来老罗在斩颜良这一节并未贬低关羽的武力,而且还有夸张呢。
综上,我认为从历史上的关羽刺颜良之举,不能得出关羽武力强于颜良的结论。
欢迎拍砖。

p.s.:我记得新浪三国论坛一两年前就有这个结论,我当时只是匆匆看了看结论,没仔细看。如今的这篇文章大部分源于新浪网友的见解,小部分出自我自己。惭愧之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旖旎从风

西安郡王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6
功绩 203
帖子 4657
编号 3
注册 2003-8-19
来自 福建福州


发表于 2003-10-3 22: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偶比较同意菜刀这个意见,偶也觉得应该将刺理解为一种击杀的行为,将其理解成要离刺庆忌的“刺”倒应该与其本义更相近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得意孔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07
编号 176
注册 2003-8-27


发表于 2003-10-3 23: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志 。关张马黄赵传>曰:"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不论他是否偷袭,但他在数万军中斩了颜良,并且当时没人能挡住他,也证明了他的武力。
顶部
性别:女-离线 MAGGIE

Rank: 5Rank: 5
组别 仕女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42
编号 947
注册 2003-9-20


发表于 2003-10-3 23:3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一直认为关羽是比颜良厉害一点 (注意:就一点)
而赵云和文丑打也是打了一段时间才占得先机的
所以我觉得除了吕布 其他的大将都差不多
另外我觉得三英战吕布也很没逻辑
张飞和吕布打没分出胜负
关羽来了还是分不出胜负
后来大耳朵来了才把吕布打跑了
亏那三个厚脸皮三个打一个还大喊什么 “过瘾”
董大胡子也是蠢货 李儒(好象是)还说什么温侯新败 一打3 输了算什么败啊
就是因为大胡子这边居然看见三打1 自己人吃亏了 还不去帮(当然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吕布平时也不怎么会做人)  吕布手下不是还有张辽臧霸这些嘛~当然没人帮在董卓眼中看来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这么明显的怪现状 也因为这理所当然 而被大家忽略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旖旎从风

西安郡王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6
功绩 203
帖子 4657
编号 3
注册 2003-8-19
来自 福建福州


发表于 2003-10-4 11: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得意孔明于2003-10-03, 23:18:55发表
<三国志 。关张马黄赵传>曰:"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不论他是否偷袭,但他在数万军中斩了颜良,并且当时没人能挡住他,也证明了他的武力。

这个说法偶倒是很同意的,他的武力的确是很强的,偶只是觉得他是否强到了广成子兄所说的“中国战争史上的一流武将”就很难评说罢了。
后面有一句“绍诸将莫能当者”就很能说明他的英勇,总不能说袁绍手下除了颜良其他人就不能打了吧?当时能为将者应该都很有两把刷子才对,可不是如演义中所说的那样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建威中郎将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前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5
帖子 1693
编号 1244
注册 2003-10-3
来自 江东吴郡


发表于 2003-10-4 11: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如果颜良是骑在马上的话,应该不会有“麾盖”(指大将征战所乘戎车,设幛麾张盖)
那么看来,老关确实有点胜之不武……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广成子

槐里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2
功绩 545
帖子 2396
编号 568
注册 2003-9-7


由于在《三国志》与《后汉书》里找不到关于白马一战的详细资料,我就来YY一下当时的情况吧~  

袁绍的大将颜良将军攻白马,曹操派张辽与关羽为先锋邀击。两军混战,关羽身在乱军之中冲杀,忽然看见三十步远的人从中有一顶金色麾盖。(这时袁军已呈溃势,而颜良站在麾盖下身自督战。)关羽策马挺矛,直冲过去。一矛刺杀坐在马上观战的颜良,再从容地用随身匕首割下了他的首级,砍倒麾盖。袁军见麾盖已倒,四散崩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得意孔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07
编号 176
注册 2003-8-27


发表于 2003-10-4 12: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广成子于2003-10-04, 11:57:48发表
由于在《三国志》与《后汉书》里找不到关于白马一战的详细资料,我就来YY一下当时的情况吧~  

袁绍的大将颜良将军攻白马,曹操派张辽与关羽为先锋邀击。两军混战,关羽身在乱军之中冲杀,忽然看见三十步远的人从中有一顶金色麾盖。(这时袁军已呈溃势,而颜良站在麾盖下身自督战。)关羽策马挺矛,直冲过去。一矛刺杀坐在马上观战的颜良,再从容地用随身匕首割下了他的首级,砍倒麾盖。袁军见麾盖已倒,四散崩溃。

漏了"当时没人能挡住他,荀攸献计,颜良逆战"项目,其余大致和<三国志>记载相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菜刀

东光侯谏议大夫

Rank: 1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3
功绩 747
帖子 5065
编号 156
注册 2003-8-26
来自 北京


转贴一下煮酒老兄的看法:  
1 青龙刀直至宋后才用于战阵。汉末三分时主要军器依然是枪、矛和戟之类。因此关羽必然也是使用这三类军器。因此那个“刺”字就很好理解了。
关羽过江时的确身佩长柄刀。但这种刀似乎仅仅是比普通刀的柄略长,可能比后来的朴刀 (水浒里那种)还短些。用于防身自卫和警示,可也,用于战阵之上,至少史料上一无记载。

2 关羽刺良究属比较严格的单挑还是突袭/偷袭,个人认为单从三国志的原文中无法判断。但是个人倾向于认定并非纯粹的突袭。因此颜良为河北军主帅,其前后亲将当不在少数。关羽能突至近前并刺良下马,必先过其亲将这一关。可见关羽的个人勇武决非浪得虚名。

3 从紧接汉末三分的后世 ---- 南北朝 ---- 的记录来看,但凡形容武将的个人勇武,必提关张。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关张的个人勇武应该是独步三国的。
(当然,如果根据演义来排,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演义中赵马的战例都比张飞略微突出。)

4 至於演义中是否特别夸大了关羽的个人勇武 (相对於正史),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我们再比较一下其他人勇武被夸大的程度,就会发现,关羽被夸大的程度并不十分过分。
如果说正史中关羽的个人勇武只有10,在演义中却被夸大到100的话,那么相对於那些在正史中只有5却也被夸大到99-100的人物 (如赵马张) 来说,关羽之被夸大过分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3-10-8 08: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不认为此战演义是降低了关羽的武力,原因有三:1、“羽望见良麾盖”之时,是处于什么状态?也许是还没有交锋(两军列阵),也许是两军已经混战在一起(颜良周围的亲兵并不多,主力都作战去了),我认为后一种情况更合理一些。2、“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并不能确定是关羽一人而已,很可能也是关羽率自己的亲兵突袭敌主帅颜良(双方实际接战人数相差并不大)。3、演义中大大提高了颜良的武力,为关羽作了个陪衬,跟华雄有点类似,为了突出关羽,不仅让他杀了华雄,而且还让华雄击败了孙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3-10-8 15: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夸大是肯定有的,但想来‘量’不会很大。
不说其他的,光是单骑刺敌就不是一介普通将领敢做的。
首先要有气魄,其次要有适当的能力才能成功,不管是否偷袭,都是如此。

以布衣出身,而能为一将者,能弱到哪里去吗?

关羽但能得到刘备这样的重用,连孙、曹等都对他另眼相看,难道都是假的?

此人或许无谋,但个人武力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轮回

白衣伯爵
光禄大夫
★★★★★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2
功绩 385
帖子 9205
编号 941
注册 2003-9-21


发表于 2003-10-8 21: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张辽,张文远在辽东以少击众,斩单于蹋顿于马下,不在关羽刺颜良以下,要知道白马颜良在攻城中突然发现曹操军队,措手不及,似乎应该不如单于突骑的彪悍
张文远后大战逍遥津,杀退东吴十万甲兵,杀得江东闻张辽名而止啼,比关羽授首麦城要强得多了
嘿嘿!
三国第一勇士耐张文远是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0-9 16: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曹军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快速救援白马,在离白马只有十余里时,颜良才知道,“大惊”是其当时情况的真实记载。由于颜良军都散布于白马城四周攻城,在古代通信落后的条件下,要马上把部队集结起来再掉过头来布阵迎敌,真是时间紧迫。
查《汉语高级大词典》:麾盖——军旗与车盖。也有可能是颜良正在自己的大旗下部署阵型呢,曹军就发动了突击。
而且可不是关羽一个人,至少张辽以及他们的亲兵都一起参与了突击。如果没有其他人掩护,关羽是绝不敢在敌阵中下马的。
所以结果可能是:关羽、张辽带领亲兵趁颜良正在指挥布阵,突入其乱阵之中,颜良没有准备,就已经被刺死了,刺在这里或许仅表示一种快速的斩杀呢?
为什么说是乱阵呢?因为关羽等根本看不见颜良,而只是根据其高大的麾盖位置发起的突击。如果颜良准备好了,大概应在前面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菜刀

东光侯谏议大夫

Rank: 1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3
功绩 747
帖子 5065
编号 156
注册 2003-8-26
来自 北京


确实,“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一句证明了关羽的确勇冠三军,不愧万人敌称号。
不过,明智老兄,我想提请注意的是我并没有说关羽武力低下呀,我只是说他刺颜良这个举动并不表明他武力比颜良高。
然后我再重申一下我在首贴中的第一条:
陈寿是写史,而非写小说,有必要把斩颜良的动作写得这么具体吗?他写其他人的被杀都只是单调的斩、杀、殁、战死等几个笼统的词,怎么到这儿就如此形象、如此细致入微?没有道理啊。
诸位从一个“刺”中能够推断出关羽使长矛,这还不叫细致入微吗?志里描写斩将只有在这里用了个“刺”字,如果说这个字是用枪的专利词汇,那么其它地方用“斩、杀”等词汇就表明斩将者并非用枪吗?细致到如此程度,不能不让人有点怀疑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陈逸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1
编号 1358
注册 2003-10-10


发表于 2003-10-11 09: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当时情况看,是“曹操轻兵袭白马,良大惊,来逆战”应该曹军从后背后攻击颜良军,张辽关羽肯定是骑兵,颜良可能是在阵中指挥,结果被关羽袭杀。
关羽当时用的不是枪就是矛,三国时期没有长刀,而骑兵作战为了便于突击,肯定是用长兵器,而且枪矛差不多,都是便于刺的武器,戟就不是了,当时戟是灵巧型武器,多时短戟,基本没有长戟的使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陈逸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1
编号 1358
注册 2003-10-10


发表于 2003-10-11 09: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还有当时颜良是统军主帅,而且在曹军从后而来,要指挥军队布阵,肯定不能上阵冲锋,所以不能反映关羽颜良的武力水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黄汉升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9
编号 544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10-12 10: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想贬低关羽的人也敢跑正史来贬,过分了吧?

三国时代没有大刀那些东西,多用枪、矛,用“刺字”绝对正常。置于是不是袭杀,我们不得而知,但陈寿在写史中少有的对一武将列出如”望”、“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有挡者”等那么详细的字眼,可见当时的场面是非常的骇人而壮观!也为关羽“报效曹公乃去”的历史线索作出交待。

置于关公的武力评价,我想还是让离我们近N百年的古人来评价好了:

[1]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威名甚重”,其部属参军薛彤、高进之二人,“勇力过人”,“身经百战”,“时以比关羽、张飞”。
[2]刘宋孝建元年(454年)正月,豫州剌史鲁爽反叛,名将薛安都奉命征爽。临战,安都“跃马大呼,直往剌之,应手倒……爽世枭猛,咸云万人敌,安都单独直入斩之而返,时人云关羽斩颜良不是过也。”
[3]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陈明徹率大军北伐,攻北齐秦郡(今江苏六合县)。北齐派大将尉破胡率大军10万增援,其前锋兵精,“有西域胡,妙于弓矢,弦无虚发,众军惮之”。明徹谓名将萧摩柯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柯饮酒毕,骑马冲齐军,西域胡“挺身出陈前十余步,彀弓未发,摩柯遥掷 铣,正中其额,应手而仆。又斩齐军前锋大力十余人,齐军退走”。
[4]北魏杨大眼、崔延伯“为诸将之冠”,号称“国之名将”。大眼身为将帅,常身先士卒,“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关公在历史上的武勇评价应该是很高的,于三国数一数二一点不过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菜刀

东光侯谏议大夫

Rank: 1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3
功绩 747
帖子 5065
编号 156
注册 2003-8-26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03-10-12 11:1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晕!我在狼牙闻黄兄之名久矣。
不知黄兄这一砖拍的是否是在下,如果是的话请容在下再解释一下:我并没有贬低关羽武力的意思,《志》中对关羽的武力很是张扬,这一点我看到了。但是,我的意思是,颜良之死这一节并不能表明关羽武力高于颜。这就是我的全部看法,这也是我反复解释的了。(请看我前面的帖子)至于他万人敌之名,后人之“名将唯羽”的说法,我并没反对啊。汗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广成子

槐里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2
功绩 545
帖子 2396
编号 568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10-12 12:3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时我自己也犯糊涂:武力究竟是什么概念?以我看,颜良是那种稳打稳扎的统兵将领,在白马攻打刘延,与曹操的援军“逆战”(什么意思?)。可能是他在指挥军队与张辽正面交锋时,被侧面的曹军奇袭,部队大乱,颜良在大旗下指挥战斗,被率轻骑腾入乱军中的关羽窥见,一举击杀。
奇袭就是偷袭,常用战术啊,也没什么丢脸的嘛~难道大伙还真以为有谁能“一人一骑一杆枪”去冲敌阵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黄汉升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9
编号 544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10-14 07: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史话中,武勇并不是象演义中单对单的那种打斗能力,而是一种一马当先,引军冲阵杀敌的“综合”能力,既包括自身的武技(如骑术、枪术的精准,防守、射击等),又包括自己的冷静度,如:如何在战场上找到突破口(总不可能往士兵最密集的地方冲吧)、如何保护好自己,如何冲散敌军的阵势等,还有一定的战略,如如何带领自己的部下更凶狠的完成任务等等。关羽和张辽就是三国武将中的典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陈逸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1
编号 1358
注册 2003-10-10


发表于 2003-10-14 08:5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黄汉升于2003-10-14, 07:34:14发表
在史话中,武勇并不是象演义中单对单的那种打斗能力,而是一种一马当先,引军冲阵杀敌的“综合”能力,既包括自身的武技(如骑术、枪术的精准,防守、射击等),又包括自己的冷静度,如:如何在战场上找到突破口(总不可能往士兵最密集的地方冲吧)、如何保护好自己,如何冲散敌军的阵势等,还有一定的战略,如如何带领自己的部下更凶狠的完成任务等等。关羽和张辽就是三国武将中的典型!

不是很觉得关羽算是这样的典型,倒是李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有这样的风范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liwencha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915
注册 2003-9-19
来自 江西南昌


发表于 2003-10-14 18:5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而赵云和文丑打也是打了一段时间才占得先机的
所以我觉得除了吕布 其他的大将都差不多

我不这样认为
你把三国里武将所有对阵列出来看看
吕布第一
赵云第二
关羽不算什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广成子

槐里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2
功绩 545
帖子 2396
编号 568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10-14 18:56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哇哇,大人~我们谈的是三国志。吕布只不过是“拳捷”、“世号飞将”的战将,早期的赵云只不过是刘备私人骑兵队的队长,只有关羽才能配称绝代猛将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陷陈营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1437
注册 2003-10-14


发表于 2003-10-14 20: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广成子于2003-10-14, 18:56:43发表
哇哇,大人~我们谈的是三国志。吕布只不过是“拳捷”、“世号飞将”的战将,早期的赵云只不过是刘备私人骑兵队的队长,只有关羽才能配称绝代猛将呀~

吕布也猛啊,“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
张辽也不差,“遂击,大破之,斩单干蹋顿。”把人家匈奴的大BOSS给砍了  
关羽好像有点早衰,在江陵北道被李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
后来更被徐晃“遂追陷与惧入围,破之,或自投两水死”越来越差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黄汉升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9
编号 544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10-14 22: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公不猛才不会被N多人称为万人之敌呢,试问吕布、张辽有人这样说他们吗?
若论演义,关公更是被作者灌以“智勇兼备”、“武艺超群绝伦”之称,所杀武将之处,更是赞诗不断!光是斩一个颜良就上来了四首赞诗,一句“平欺许褚盖张辽”更是表现了关公在罗灌水心目中的绝伦态度!比之所谓的赵云,只是会杀一些小喽罗罢了。这些喽罗还是作者为了渲染五虎将赵云戏份过少而平白造就的,纯然不影响整部三国的历史线索。再论其将兵之能,生平将兵不过万,怎能与云长、益德相提并论?

若论正史之赵云,更为平谈,不提也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陷陈营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1437
注册 2003-10-14


发表于 2003-10-14 22: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老黄兄,没人说关羽不猛啊。  
其实赵云也官拜中护军,征南将军,可不是卫队长啊。  
裴注三国志记载的赵云,也是良将一员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黄汉升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9
编号 544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10-14 22: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徐晃胜关公,实乃得益于魏国国力的强大尔。魏国在援救樊城期间,先后派出三支中央军对攀城进行支援,有此强劲的后援阵容,击退关公三万击动之师不足怪也。首先,关公水淹七军后,围樊城许久不下,士气大有下降;其次,关公兵少而集中于围城,魏国兵多且徐晃声东击西而破关公军营;再次,荆州后方不团结,孙权没有如期出粮,糜芳等人又与关公有隙,钩心斗角不与军资;再有东吴吕蒙等人的偷袭之谣散动军心。关公之败并不足怪!相反魏吴本为敌国,为了对付一关云长要倾二国之师。魏国要倾巢而援,还要出动如此强阵容的精华武将,连合淝的张辽也要调过来了;吴国还不敢明攻,要暗地里的背盟以偷袭取胜,这么说来关公可真难对付啊!也难怪破关公之后,魏吴二国升官赏赐者,无不胜数。关公看来身价不比乔丹低多少了!  

贬关者,为了一场正常的夹击之败大做吹嘘,实数无聊。整个北伐期间,魏吴可是先后倾曹支援,倾动二国多少精华武将(于禁、庞德、徐晃、张辽、曹操、吕蒙、陆迅、蒋钦、朱然。。)?而刘大耳一方却毫无动静,关公后方也只有糜芳、傅士仁之流勾心斗角,焉能不败?

比之赵云一生难得的一次将兵五千,面对曹真之流还失了畸谷,还要火烧笺道而退。罪可不算小,一牵制敌方失败导致诸葛亮主力部队无功而返;二火烧笺道阻断了今后北伐的重要据点。比之为将之道,不足道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陷陈营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6
编号 1437
注册 2003-10-14


发表于 2003-10-14 22: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黄汉升于2003-10-14, 22:39:34发表
徐晃胜关公,实乃得益于魏国国力的强大尔。魏国在援救樊城期间,先后派出三支中央军对攀城进行支援,有此强劲的后援阵容,击退关公三万击动之师不足怪也。首先,关公水淹七军后,围樊城许久不下,士气大有下降;其次,关公兵少而集中于围城,魏国兵多且徐晃声东击西而破关公军营;再次,荆州后方不团结,孙权没有如期出粮,糜芳等人又与关公有隙,钩心斗角不与军资;再有东吴吕蒙等人的偷袭之谣散动军心。关公之败并不足怪!相反魏吴本为敌国,为了对付一关云长要倾二国之师。魏国要倾巢而援,还要出动如此强阵容的精华武将,连合淝的张辽也要调过来了;吴国还不敢明攻,要暗地里的背盟以偷袭取胜,这么说来关公可真难对付啊!也难怪破关公之后,魏吴二国升官赏赐者,无不胜数。关公看来身价不比乔丹低多少了!  

贬关者,为了一场正常的夹击之败大做吹嘘,实数无聊。整个北伐期间,魏吴可是先后倾曹支援,倾动二国多少精华武将(于禁、庞德、徐晃、张辽、曹操、吕蒙、陆迅、蒋钦、朱然。。)?而刘大耳一方却毫无动静,关公后方也只有糜芳、傅士仁之流勾心斗角,焉能不败?

比之赵云一生难得的一次将兵五千,面对曹真之流还失了畸谷,还要火烧笺道而退。罪可不算小,一牵制敌方失败导致诸葛亮主力部队无功而返;二火烧笺道阻断了今后北伐的重要据点。比之为将之道,不足道哉!

黄公谬矣。
徐晃胜关羽,部卒乃新卒(晃所将多新卒),且不过两万。
击破关羽的只有徐晃部,曹操大军还未来,关羽已被徐晃击破。(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
说明徐晃击破关羽指挥的部队后,樊城之违已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黄汉升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9
编号 544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10-14 22: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裴注的三国志有参入云别传的成份。由于云别传的真假,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赵云后来族人所写,为免有写真集的色彩。且书中谬误之处实在太多,故不以论之。

从整个前期刘备军团到整个后期的刘禅军团来看,赵云都没有被大用。期间诸葛亮北伐有重用之,但没有良好的表现。早期刘备逐鹿中原,远不及关、张;后来赤壁联军,亦没有表现;到刘备入蜀,战功亦不如黄忠、魏延、法正等;在诸葛南征之时,表现比之魏延、王平、张嶷也大为不及。实难灌以良将之号。至于汉水一战,只有别传有载,然而若赵真能如此声名大震,刘备称以“虎威”,为何功不见赏,官不加迁?有人说赵是荆派和蜀派利益平衡的牺牲品,为何诸葛亮、马超、魏延却不是牺牲品?仅从早期的关、张到后来的魏延、马谡来看,无不证明刘备的识人之能。可见赵云并无过多的将兵之才!

多数喜爱赵云者看了志里的赵云无不为之申冤平反,其实不如说是同情演义里的赵云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黄汉升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9
编号 544
注册 2003-9-7


发表于 2003-10-14 22: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陷陈营于2003-10-14, 22:50:07发表
黄公谬矣。
徐晃胜关羽,部卒乃新卒(晃所将多新卒),且不过两万。
击破关羽的只有徐晃部,曹操大军还未来,关羽已被徐晃击破。(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
说明徐晃击破关羽指挥的部队后,樊城之违已解。

所谓“强弩之末不能胜卢蒿”。
关公围樊城许久,且荆州降兵多耗军粮,孙权不发粮、糜芳也不出资,前线怎么混啊?
你让曹操也不发粮给徐晃试试?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6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 21: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14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