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网上广泛流传的帖子,我觉得这篇帖子是以它庞大的内容,和不错的文笔吸引了很多人的.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我对这篇文章的几点不同意见
关于吴三桂的:
1."如果吴三桂当时还能有第二个选择,想必他一定能够看到,然而,当时还有 第二
个选择吗?
"
他为何不去投奔南明朝廷???
没有第二个选择余地? 那么刘胡兰, 赵一曼等人呢? 张巡气壮山河守睢阳呢?
可走的路还多了。他可以拼死一战,可以拥立一个明朝的后裔;可以投降而不出力(学他舅舅), 可以放弃山海关,带兵转移,最不济,他可以占山为王、可以隐居吧?
所以说来说去,吴是在“保住自己荣华富贵”的前提下,才没有选择的。明朝灭亡当然不是他的责任,不过他也就是一个小人而已。
这难道是历史上普通的改朝换代么?这是异族的入侵, 异族的野蛮屠杀。
如果把满族人入关后对汉族的大规模的血腥屠杀仔细的读上两遍, 那可是超过后来日本人侵华时屠杀中国人的十倍的残忍和 血腥啊!满族人曾欠了汉族的一大笔血债。但现在满汉已完全是一家,所以以 前的事可以不提了!但是并不能因此就为吴三桂开脱 ,小人终究是小人,无廉耻终究无廉耻,出卖和残杀自己的同胞是永远不可饶恕的罪行!
2。“吴三桂一代名将”
他那是什么名将呀,他从年轻时就劣迹斑斑,下面我来举例:
1632年,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被后金军围困在大凌河城,他随父吴襄救援却临阵脱逃,致使明军4万余人全部溃败,大凌河城失陷,祖大寿被迫投降后金军。
1635年救授宣府、大同之役,吴三桂随父出征,却畏敌逗留、骚扰地方。1641年夏,皇太极率军约10万攻锦州,明以洪承畴为主帅,和杨国柱、王朴、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镇总兵,率军13万,宁远北上救援。七月,洪承畴进驻松山和锦州之间的乳峰山,且战且守,皇太极决定亲率大军与明军决战,洪承畴认为形势不利,决定率军突围。但是军事会议刚散,洪承畴一向器重的吴三桂居然和大同总兵王朴一起率部提前逃跑,连印信也被清军所缴获。吴三桂、王朴的影响,其他四个总兵也各自夺路逃跑,致使清军乘势追杀,明军损失惨重。洪承畴仅率万余人退守松山城,被清军团团围困,1642年二月,松山副将夏承德擒洪承畴、辽东巡抚邱民仰等献城降清,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当场被杀。洪承畴被押至沈阳,三月,降清复叛的祖大寿再次降清,松锦之战结束。至此,明朝在辽东的精兵猛将丧失殆尽,清军入关基本已成定局了。而导致此次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吴三桂的率部逃跑。战后,和他一起逃跑的王朴被处死,他却只是被降三级,以待罪之身继续驻守宁远,实权一点没有受损。
清曾通过已降清的吴三桂的亲戚故旧对他进行了频繁的劝降活动。信使往返,不绝于道。吴三桂当时既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是因为:一是由于明政权虽然摇摇欲坠,但仍对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着有效的统治;二是其所部将士的仇清情绪仍很强烈,不能不使他有所顾忌;而且,他手中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是一个绝好的筹码,他完全可以待价而沽,他在等待着最好的一个价钱。
洪承畴,祖大寿等人也投降了满族,但为什么大家独独切齿痛恨吴三桂呢?
原因有两点?
1.吴三桂主动降满族,并且亲自向自己人大开杀戒
2.吴三桂反复无常,真实嘴脸爆露无遗
吴三桂原来口口声声“要复君父”之仇,在满族重用他后,他再也不提这话了。并且还亲自带兵于顺治十六年灭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然后跟踪追击 ,于四年后在云南亲杀抓住了桂王并且杀了他。可见此人的心狠和毒辣。前几年 还 说要为君父报仇呢,现在却杀了他“君父”的子孙
最让人好笑的是他当了藩王后由于不满族给他的待遇而造反时,居然还又打起了
“复明”的旗职,而且还亲自去桂王坟前扫墓,“恸哭,伏地不能起,声言要为桂王报仇,吴三桂真是自我表演尽了.
其实满族建国后对吴三桂是相当好的,但吴三桂纵容部下为非作歹,鱼肉百姓,
“杀人越货,毫无畏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