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3-10-09, 16:58:13发表
回秋雨兄:
——陇右是产粮大区,有出精兵捍将,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在蜀魏双方都很清楚。但关键是在当时魏国的国防战略部署上,不仅远不如徐淮、荆襄重视,也是次于关中地区;而且,对于拥有九州之地的魏国来说,陇右是其远伸的一只拳头,作用虽大,但即使被砍断了,也不象关中、南阳等心腹地带那么致命,从这层意义上说,用“不痛不痒”这个词是过分了点,但理还是这个理。
有理,必定是没有中央地区受重视的。可是魏国一定会有反应,历史已经证明。
——不错啊!魏延、吴壹等人是在作战或攻城的,蜀军从东南面入,前锋必在西面或北面,这也是我认为魏延不在诸葛亮身边的缘故。不过我这里要说明的不是这个问题(我在文章后面提出这个疑问,欢迎探讨),而是您认为诸葛亮打算先攻城后打援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说,诸葛亮刚出兵时,是希望先攻占陇右全境,再迎击魏国援军,但愿望是愿望,打仗都要有两手准备,所以手头上要控制一定的机动部队应变,当接到魏国增援迅速、来势凶猛的情报,诸葛亮看到理想不可能达到,当然要做出第二种打算了,连陇右太守都知道只需击退张合援军,陇右可不战自降(值得怀疑,肯定是缓兵之计,不过到时战与不战是差不多),诸葛亮当然会先集中全力对付张合。
反观先生观点,却是认为诸葛亮会按蒋某人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思路来进行,攻城那么困难,没有个把月是无法攻占陇右的(这可是先生观点),即使马谡真能扛得住那么久,以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不会放心。
很明显,诸葛亮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阻击能力,过低的估计魏军的坚守和增援能力。才会有后来的结果呀。
——诸葛亮在大部队都分散投入的情况下,只能将手头上的机动部队交于马谡先行,倘若马谡能挡住张合十天八天,待各地部队云集,三面夹击张合,胜算很大,而以街亭的地理位置,如果马谡布置得当,完全可以达到短期拖住张合目的,如此一战而陇右唾手可得。相比而言,陇坻虽然险峻,可以长期坚守,但也只能阻拦张合,击溃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张合是日夜兼程,比探马迟不了多少,诸葛亮肯定了解这种情况,也应会计算时间来不来得及。
《马谡传》的记载不是这样的,当时还没有分派各将干什么,大家都建议派魏延、吴壹等宿将去街亭,而诸葛亮“违众拔谡”,可见用人不当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另外,诸葛亮前期的军事行动是以夺占魏国地盘为目标的,他就是想趁魏军不防备,抢占陇右,根本没有想去消灭魏军主力的计划,否则还出疑兵干什么呢,集中兵力决战好啦!
说到探马问题,如果诸葛亮是得到探马报告再派出阻援部队,那诸葛亮真是不知兵啦。攻陇右魏军必然增援,只是速度快慢问题。如果诸葛亮没有估计错魏军的速度,是完全可以抢在魏军前面占领陇山险要的。
小人对燕京兄的看法有点不同看法
陇右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确实使其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但魏国有反应是必然的,他们不可能白送一块地盘给蜀国吧.但诸葛亮选择这里为突破口是正确的.
诸葛亮并没有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阻击能力,过低的估计魏军的坚守和增援能力,他只是过高估计了马谡的能力.正如先生所说:诸葛亮“违众拔谡”是其最大的失误
至于先生说的:根本没有想去消灭魏军主力的计划.我看未必,无论诸葛亮能否在魏军来援前平陇右,这个问题是他迟早都要面对的,怎么可能根本没想过?如能消灭魏军主力,诸葛亮就能削弱魏国的实力和更轻松地去取陇右啊.所以诸葛亮还是应该考虑到要与张合决战的.
至于疑兵的作用,当然是拖延魏军援军的到达时间啦,这样可以给诸葛亮扫清汉中到街亭的路上的魏军与魏城,使其不威胁蜀军的粮道啊,这无论对取陇右还是战张合都是有积极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