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岳飞之死
性别:未知-离线 foxindesert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6
编号 6688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4-4-11 11: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岳飞之死

宋太祖赵匡胤欺负后周柴家孤儿寡母利用军队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天下,开国以来,鉴于功臣宿将擅权以致江山易手的教训,一直把防范武将专权干政作为国家的既定方针。而南宋建国以来,由于金兵入侵,不得已高宗赵构重用武将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但他骨子里面还是防范这些武将拥兵自重的。绍兴11年,赵构用“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了岳飞,成为南宋年间最大的一起冤案。

   南宋建国初期,赵构还是很信任和赏识岳飞的,曾经一度有想把全国半数以上兵马划给岳飞指挥,赵构对岳飞也有过“中兴之事,一以委卿”的承诺,虽然后来岳飞和赵构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而且赵宋皇朝的对手握重兵的武将不信任的遗传病作祟,但最后高宗赵构竟然非要置岳飞于死地而后快。是什么导致这些大的变化的呢?本文只是讨论高宗赵构对岳飞的猜忌和防范是如何越来越深的,到后来竟然势同水火的转变过程。 
  
   靖康年间,两帝北上蒙尘,康王赵构即位。赵构称帝后,不思收取中原故土,而是一路南逃.此时岳飞尚且处于名不见经传的时候,身为一个下级军官,越级给赵构慷慨激昂的上了千言,大略谓:“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赵构大怒,以"越职","妄议天下事"罢免岳飞军中职务。当然赵构之所以大发雷霆主要不是因为岳飞的越职,而是因其“议天下事”。此时的高宗赵构早就被金兵吓破了胆,只差找个沙堆,把自己的头深深的埋进去;或者是用棉花球塞住耳朵,眼睛蒙上黑布,自己大喊:"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安全第一,安全一"。岳飞的上书无疑是出动了他的心病,本来他就对自己南逃心存恂恂之愧疚,而又被一个下级军官揭了自己的伤疤,当然就恼羞成怒了。
  
  
   建炎三年,高宗在扬州逃出时候,受了惊吓,从此"目光如炬"的赵构竟然落下了难言之疾,再也不能有子嗣了。而唯一的儿子因曾被兵变将领苗傅等立为皇帝,于建炎三年不明不白的夭折了.相传兵变平息后,张浚认为三岁的皇太子"尝奸帝位,议去之",果然皇太子于7月间暴毙了.宋如此记载:小皇子生病,宫女不小心踢着火炉发出声响,使皇子惊悸而忘。但当时有私家笔记记载小太子是被张浚所杀,而高宗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永久的不能尽人事了,于是默认了张浚的荒唐做法.不料自己又因此落得个断子绝孙的下场。而宋朝一直流传着"烛影斧声"的传说,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二十日那天,“上御太清阁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纣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大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沼于柩前即位。”更有离奇的说法还有如是说的,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这类传说在宋流传甚广,而且太宗从太宗的皇位后,此后皇位一直是有太宗的后人所做.而太祖的后人有沦为平民者,不再享受皇家的富贵。在老百姓的心中,非常同情太祖的后人。而这些传说又与迷信还有因果报应,托生转世结合在一起了,于是就越传越玄乎了。有去过金国见过金太宗的人说,金太宗和宋太祖长的很象。而金兵南下灭宋是在金太宗年间,而靖康之难虏获的都是宋太宗之后,所以民间传说金太宗实为宋太祖转世,来向宋太宗后人报仇的。在这种舆论的声势下,况且高宗也不可能有自己亲生的子嗣了,便考虑从太祖子孙中选一个作为子嗣。绍兴二年初,从秀州选一个叫赵伯琮的孩子,为太祖7世孙,改名赵瑗.绍兴五年,赵瑗被逢为建国公,就学于宫中学校资善堂.岳飞于资善堂遇到赵瑗后,观与举止,听其言谈,甚是满意,觉得其"英明雄伟,",私下赞叹道"中兴基本,其在是乎"绍兴9,10月间,岳飞入朝,听闻金人因高宗没有自己亲生的子嗣,预将钦宗之子丙午太子送回汴梁,立为傀儡之君,以打乱南宋这政治格局。岳飞上奏朝廷,直言建议朝廷立建国公赵瑗为太子,是金贼无计无可施。有人提醒岳飞身为大将,不应该干预皇家嗣君之事。但岳飞浩荡而言:"臣子一体,不当顾虑形迹"。对武将且用且疑的高宗听完之后,联想到建炎三年苗缚之变,怀疑岳飞想凭借手中兵权干预朝政,他冷冷的说道"卿言虽忠,然卿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干预的。"此话对岳飞心理打击极大,等他退出时候,已经是面如死灰.岳飞建议立太子之事,虽然已经了结,但高宗从此对岳飞开始有猜忌和成见。
  
  
   从绍兴5年开始,岳飞数次觐见赵构,抒其恢复故国之策略.他上奏本到:“金人所以立刘豫于河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粘罕因得休兵观衅。臣欲陛下假臣月日,便则提兵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叛将既还,遣王师前进,彼必弃汴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然后分兵浚、滑,经略两河,如此则刘豫成擒,金人可灭,社稷长久之计,实在此举。”为了消除高宗对武将握重兵的疑虑,他在奏章的最后表明心迹,自己平生的愿望就是收复失地,待大功告成,即"岂身还乡里",请皇上放心。赵构此时还是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的,赵构答曰:“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又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将全国半数以上兵马教于一人指挥,这在宋朝历史上还是头一遭,足见圣眷之隆。过了几天,赵构又答应将刘光世的淮西军待刘光世免职后,交于岳飞统领。正当岳飞庆幸有了淮西军,自己北伐的队伍有多了一生力军,积极准备北伐之机。赵构又开始反悔了,他担心岳飞事权太大,将来难以驾驭,为了避免将来出现"大将功盖天下,威震人主的情况.他决定将淮西军自己归拨给张浚的都督府。

   绍兴八年,张浚奉旨向岳飞解释此事情.张浚是个极其聪明的人,既难以编出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敷衍高宗为何失信于臣下,那就索性装糊涂,决口不提高宗承诺之事情.他对岳说:“王德为将,淮西军所服,浚欲以他为都统,而命吕祉以督府参谋统领,如何?”岳飞虽有怨,但还是国事为重,率直的回答到::“王德与俪琼素不相下,互不相服.一旦王揠之在上,必定会引起内部不和。吕祉尚书不习军旅,恐不足服众。”浚又问:“张俊宣抚如何?”飞曰:“暴而寡谋,尤俪琼所不服。”浚有些恼怒了,又问道:“然则杨沂中尔?”飞曰:“沂中和王德等人地位,才能相当,岂能驭此军?”浚终于大怒,不无讽刺的说道:“浚早知道除了太尉别人都不可。”岳飞蓦然站起,慨然说道:“都督以正事问飞,飞不敢有所怠慢,岂以得兵为耶?” 自然是不欢而散.此时岳飞的母亲死未多久,第二天上章乞解兵柄,高宗还没有同意,他就让张宪总领军事,自己跑到庐山为其母守墓去了.岳飞此举当然是以"撂挑子"来表示心中的不满。张浚大怒,连连上书高宗说岳飞是"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遂命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担任湖北、京西宣抚判官,监视岳家军。壬子,张浚又去太平州、淮西视师。高宗自然也是恼怒异常,深知岳飞此举是对他出尔反尔,食言自肥行为的不满,但他还是准备对岳飞这种大不敬的行为进行严惩不怠。但毕竟此刻天下还没有做稳,藏弓烹狗为时还早,于是高宗再三权衡利弊,最后还是决定"以德服人"(哈哈,不知道各位是否看过<方世玉>里面雷老虎的"以德服人"没有)。高宗请岳飞副手王贵,李若虚上庐山请岳飞下山,岳飞本不愿轻易下山,但在李若虚连日的苦劝下,明白在僵持下去,于国于君于己都没有好处。于是在绍兴9年6月去建康拜见高宗。可以这样说,在绍兴9年年初,岳飞可以说是高宗最欣赏的大将,但经过这次事件后,岳飞和赵构之间的裂痕是越来越大,赵构从此就没有放下过对岳飞的猜疑和防范。但眼下是用人之际,高宗自然也说了一通勉励劝慰岳飞的话,但没有过多的责备。但语言中还是藏有极大的警戒之意"太祖皇帝所谓犯吾法者,惟有剑呀"。7月中旬岳飞回到鄂州,随后张宗元离开鄂州回京叙职。张宗元本对岳飞有成见,但他在鄂州看到岳家军的情形,对岳飞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他对高宗陈奏有关岳家军的情况如实禀报:"将帅辑和,军旅精锐,上则秉承朝廷命令,人怀忠孝;下则训习武技,众智而勇。"这些话很大程度缓解了高宗对岳飞的看法。但裂痕既已有,自然不可能完全弥合;心病一旦种下,自然很难痊愈。而淮西军正如岳飞所料,王德既任都统制之后,骄傲狂妄,不懂安抚军心,俪琼和王闹的势同水火.张浚也没有能妥当的处理好这些事情,终于引起全军叛乱投降.淮西军的叛变是对南宋的一次重大打击,4万多精锐部队因为上层官员的处理不当,投向敌方,使南宋在淮南的抗金部署功亏一篑,而更严重是淮南西路江防重地一下子就全面开放出来.张浚此时恨不听岳飞所言,但又后悔莫及,高宗无法,只有将其免职,流放岭南。淮南事变对赵构的负面影响甚大。事变前高宗还是坚决主张收复失地的,但淮南事变之后,高宗竟将行在从建康迁到临安.宋人的<齐东野语>记载,当然有人说行在回临安是"朝廷无恢复之意",高宗听到之后,意气萧索的说道,"张浚措置此事三年,揭民力,耗国用,何尝得尺寸地?此论不可恤."并说绝语,"朕宁亡国,不用张浚".从此"议和"成为他人生的最高理想.
  
  
  
   绍兴九年,金兵由于进攻受挫,而且后方极其不稳定,于是采取外交欺骗手段,和宋议和,来争取一段修养时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而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认为自己平生的"最高理想"已经完成了,此后只是恐怕有了"一下子达到人生的顶峰,人很容易迷失"的成功惶恐虚脱症。赵构惟恐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和议成功,于是大赦诏书,对岳飞等文武大臣大加爵赏,让大家一起来享受自己成功的乐趣.授岳飞开府仪同三司。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就是不接受,而且劝戒高宗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训兵饬士,谨备不虞,而不可论功行赏,取笑敌人。”又称"金人无事请和,此必有肘腋之虞,名以地归我,实寄之也。”三诏不收,而且说出上面那些"扫兴"的话,高宗实在是大为光火。但当时也不能和岳飞翻脸,于是强颜欢笑的温言婉语的对岳飞进行奖谕,到了这个份上,岳飞也不能太不给高宗脸面,于是就接受赏赐.但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岳飞不符合古代模范官员的标准.第一,皇帝做的没有不对的;第二,皇帝如果好象做错了,那大概就是好象;如果不是好象,那就是别人蒙蔽他的结果。不懂得"含蓄做人",为人太过忠直,在中国这厚黑横行的官场上总是会碰这样那样的钉子的。但事情果真如岳飞所料,才过了一年,金国就撕毁和约,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 这样我们的构同志一下子由成功的顶峰摔了下来,呵呵,真是"人生起起浮浮,实在是太刺激,太痛快了",而我们的构同志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半带着哭腔,而且很可能将后面的那句"太痛快了"篡改成"太痛苦了".(ft,敢改我的名言,小心我灭了你,呵呵).
  
  
  
   绍兴11年,南宋朝廷做了两件在历史上著名的事情。一就是自毁长城,冤杀南宋军队之中流砥柱岳飞;二是达成和金和议。岳飞终身以恢复故国为己任务,激烈反对和议,他频频上书高宗,表达“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士”。而正如宋孝宗隆兴元年,孝宗就和战之决问到张浚,张浚一言说出金和议的本质:“金强则来,弱则止,不在和与不和。”而高宗皇帝执意要和金乞和,故对岳飞的猜忌更加加重,而岳飞和高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起来。联想到建炎三年苗缚兵变逼宫,绍兴五年的立储风波,高宗对这个手握重兵,一意抗金北伐的武将越来越猜忌了。而此时高宗在南方政权已经相当稳定了,偏安局势已经形成。到了这个地步,的确到允许“藏弓烹狗”时候。但这时候高宗还没有到痛下杀手,非置岳飞于死地的地步。这年又发生了两件事情,从而让高宗最后下定决心杀岳飞。在南宋人王次翁的《叙纪》中写道“绍兴辛酉,敌人有饮马大江之谋,大将张俊,韩世忠皆欲先是深入,惟岳飞驻兵淮西不肯动,上以亲扎促其行者反十有七,,,,,,最后又降亲扎曰:‘社稷存亡,在卿此举。’岳飞奉诏,移军三十里而止。上始有诛岳飞意!”这个王次翁是秦烩的亲信,其所说多是诬蔑之辞,不可信。但绍兴11年,岳飞抗命撂挑子来表达对高宗和议的不满这件事情是有的,而后岳飞又为“奉旨起兵却停止不前,怨恨朝廷的罪名而被免去枢密副使之职。从这件事情后,在加上秦会党羽的不断诬蔑岳飞,高宗对岳飞的猜忌更加严重。绍兴11年8月,金梁王兀术因进攻淮南损兵折将,没有捞的什么便宜,于是又转而想议和,从和谈中得到他从战争中得不到的好处。他给秦桧的密信中说道:“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飞,始可和。”这封信高宗也必定看过,为了和议最高理想,于是君臣一心,网罗岳飞谋反之大不赦之罪,从而使岳飞冤死风波亭。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9-1-10 16:52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1 11: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欢迎小狐狸,宋史的问题,需要多多向你请教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oxindesert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6
编号 6688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4-4-11 18: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对宋史只是知道大概而已,了解比较细微的只有宋金之战了。
萧妹妹,请教谈不上呀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阿狗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204
帖子 1862
编号 90
注册 2003-8-23


发表于 2004-4-11 19: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联想到秦桧曾有被贬的经历,那么岳飞之死该是他最得利——至少高宗不得不倚仗他。。。

所以,阿狗认为秦桧是元凶。。。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oxindesert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6
编号 6688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4-4-11 19: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阿狗兄:
    岳飞死后,秦桧之所以得以长期独揽大权,那只是因为他是南宋议和派的代表人物。宋金的和约中,竟然醒目的写着如果宰相没有大的罪过的话,不能罢免宰相。这实际上就明确规定了秦桧执宰的终身制。而高宗对秦桧是又恨又怕,但始终不敢动他,因为金人对此是必定有反应的。高宗甚至是日夜靴中藏刀来防范秦桧,秦桧死后,高宗长舒一口气,说从此再也不用靴中藏刀了,可见高宗对秦的态度。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阿狗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204
帖子 1862
编号 90
注册 2003-8-23


发表于 2004-4-11 19: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foxindesert于2004-04-11, 19:26:00发表
阿狗兄:
    岳飞死后,秦桧之所以得以长期独揽大权,那只是因为他是南宋议和派的代表人物。宋金的和约中,竟然醒目的写着如果宰相没有大的罪过的话,不能罢免宰相。这实际上就明确规定了秦桧执宰的终身制。而高宗对秦桧是又恨又怕,但始终不敢动他,因为金人对此是必定有反应的。高宗甚至是日夜靴中藏刀来防范秦桧,秦桧死后,高宗长舒一口气,说从此再也不用靴中藏刀了,可见高宗对秦的态度。

对啊,岳飞不死秦桧能有这么大权力么?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oxindesert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6
编号 6688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4-4-11 19: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而且秦桧当然是元凶,但怎么也排不到第一位,第一位非赵构莫属。
如果不是为了议和,秦桧在南宋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oxindesert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6
编号 6688
注册 2004-4-11


发表于 2004-4-11 19: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
对啊,岳飞不死秦桧能有这么大权力么?
/~~~~~~~

这个并不是秦桧便是岳飞之死首要元凶的原因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阿狗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204
帖子 1862
编号 90
注册 2003-8-23


发表于 2004-4-11 20: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站在高宗的立场,不打仗,安安稳稳做皇帝最好。。。

站在秦桧的立场,永永远远做宰相最好。。。

秦桧其实能仰仗的也就议和这张牌,这张牌也不是一定管用,有过被贬的经历后,他必须要使南宋小朝廷的国防彻彻底底弱下来才能稳固位置,这样才能达到其独相的目的。。。

以此看来,秦桧杀岳飞就要比高宗迫切多了。。。

但是话说回来,高宗当然脱不了干系,没他点头,秦桧怎么杀岳飞。。。

所以,阿狗认为,在秦桧极力撺掇下,甚至以威逼弃和作砝码,来达到杀岳飞的目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阿狗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204
帖子 1862
编号 90
注册 2003-8-23


发表于 2004-4-11 20: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顺便说一下,打仗的确费钱,岳飞北伐,朝廷所拨两个月军饷大约二十万贯。。。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4-4-12 14: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站在高宗的立场,不打仗,安安稳稳做皇帝最好。。。

我认为高宗最希望的是达到平衡的关系,既金兵不能南下,岳飞也无法收回北方,救回二帝。
当金兵攻势很盛时,高宗一定是希望将士们努力抵抗的,当己方优势时,又希望适可而止。

岳飞不服从指挥,高宗已经不能控制岳飞了,在自身的安危已经基本无忧的情况下,杀岳飞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阿狗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204
帖子 1862
编号 90
注册 2003-8-23


发表于 2004-4-12 21: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西谅马超于2004-04-12, 14:56:11发表
……高宗已经不能控制岳飞了,在自身的安危已经基本无忧的情况下,杀岳飞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彼时岳飞被授枢密副使,高宗惧的是宣抚使岳飞,至于身在临安的枢密副使岳飞已不构成威胁。。。

秦桧的目标是岳家军或韩家军去其一以达到削弱南宋国防而不得不和。注意,高宗还有“战”的选择,而秦桧没有,主战派得势就是他再次贬谪之日。。。

秦桧在开始时锁定的目标是韩世忠,可惜,岳飞随同张俊视察韩家军时始终不肯像张一样随口污蔑韩家军,韩世忠得以幸免,于是,秦桧就打起了岳飞的主意。。。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4-5-31 00: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还是相信秦桧早已被金军收买成间谍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q42474112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安东将军
功绩 63
帖子 3273
编号 6798
注册 2004-4-15


发表于 2004-5-31 08:3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阿狗于2004-04-11, 20:00:31发表


秦桧其实能仰仗的也就议和这张牌,这张牌也不是一定管用,有过被贬的经历后,他必须要使南宋小朝廷的国防彻彻底底弱下来才能稳固位置,这样才能达到其独相的目的。。。

以此看来,秦桧杀岳飞就要比高宗迫切多了。。。


秦桧与赵构的关系有点像后来的红卫兵
想搞谁就放出来
想放谁就把链子收一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易非

夏阳侯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404
帖子 1845
编号 1311
注册 2003-10-8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6-2 09: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满江红
文征明
拂拭残碑  敕飞字 依稀堪读
慨当初 依飞何重 后来何酷
岂是功高身合死 可怜事去言难赎
最无端 堪恨又堪悲 风波狱
岂不念 疆圻蹙 岂不念 徽钦辱
念徽钦既返 此身何属
千载休谈渡错 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 一桧亦何能 逢其欲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黄玮青
(王二力)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7
编号 15004
注册 2004-8-8
来自 江南西道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4-8-13 18:0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江郎初生于2004-06-02, 9:46:45发表
功高震主,干预皇位。纵是长城,难逃一死。

这话很中肯哈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domso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1
编号 36621
注册 2005-4-12


发表于 2005-4-17 00: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宋史,大多数认识都是从连环画中得到,但印象很深刻,秦桧的阴险和皇位的归属、岳飞的愚忠使岳飞踏上了不归路。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赵星文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51
编号 4674
注册 2004-1-22


楼上的从那里得出岳飞愚忠的结论?《说岳》吗?其实岳飞入狱后有两种反抗手段一是绝食《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2转载的岳飞刑案说"岳飞次子岳雷系同岳飞一处送下今来照证得乐雷别无干涉罪犯,缘为岳飞故节饮食成病,依律合招家人入侍,已就令岳雷入侍看觑"《建炎了、以来朝野杂记》卷143做了进一步说明"岳飞不伏,因不食求死,命其子雷视之."第二岳飞并没有自诬岳珂在《鄂王行实编年》中说"其具狱但称以众证结案,而先臣竟无服辞云."李心传也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3说,"飞久不伏","一众证","当斩".曾三异的《因话录》也说:"岳武穆狱案,今在莆阳陈鲁公家.始者无狱辞也.但大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是罪案乃是细书,与前笔迹不同,不知后来如何粘成一卷也.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5-4-17 11: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是啊,岳飞还愚忠?何所谓愚忠?愚忠就是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岳飞是这样吗?他一而再再而三的违抗君令,只要他认为不对的,他宁可抗旨,也不愿接受。比如最后一次撤兵,别人全都回去了,只剩下自己孤军奋战,一天之内连来了十二道金牌,这种情况下能不撤吗?另外,我不认为赵构能对没有兵权的岳飞放下心来。至于赵构和秦桧两个人谁是主谋,我觉得赵构这个愿望更强烈更迫切一些……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岳飞之死一是由于兵权重,二是因为不太听话。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4-17 15: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二点尤其重要。此外还有一新说,岳飞之死与赵构之母有关。赵构对母亲极孝顺,曾经泣求金国释放皇太后。于是金国就以此为条件要赵构……岳飞有兵权在手,又对皇位之事插手,于是赵构心一横就……后来岳飞身死,皇太后得以南下。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鲁瞪眼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2
功绩 13
帖子 307
编号 22705
注册 2004-11-6


“岳家军”、“韩家军”这种叫法流传民间已经触犯唯一的皇权,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军队的私家部属化,无论其真假,都是皇帝不能忍受的。

而且岳飞部长期对金作战,很多钱粮来自缴获和人民踊跃捐献,很大程度上不用朝廷供应,这样财政也就独立了。

在朝廷看来,岳家军军政大权都不受节制,北方一旦议和,自然就该收拾这些“拥兵自重的军阀”了。

我小时候曾经想,如果我是岳飞索性称病不出,死活不去杭州,象姜维那样在外手领重兵,看赵构这小子能拿俺怎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鲁瞪眼于2005-04-17, 16:44:24发表
我小时候曾经想,如果我是岳飞索性称病不出,死活不去杭州,象姜维那样在外手领重兵,看赵构这小子能拿俺怎的。。。

如果拥兵自重,岳飞也就不会是岳飞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洗甲狼河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8
帖子 1219
编号 35893
注册 2005-4-2


发表于 2005-4-17 22: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秦桧只是代人受过而已,象上面朋友说的,就象是个红卫兵。实际上都是高宗做的事。那高宗可不象小说里讲的那么昏,正经是个精明人呢,也有些才干。秦桧答韩世忠曰“莫须有”,颇可琢磨。愚意秦桧对此事实际上也颇厌烦,根本不想掺和进去,连编造个借口都懒得编。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赵星文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51
编号 4674
注册 2004-1-22


孝道只是宋高宗的遮羞布,当时就有人直接提出了"兄弟之仇不与同国,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论据,结果宋高宗只能顾左右而言它.孝道只是赵构的借口而已,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太后回鸾后赵构依旧愿对金屈膝,甚至对在退位后依旧对主张抗金的宋孝宗施加压力,深怕宋孝宗做了出格的举动引起金国不满.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秀吉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79
编号 87082
注册 2006-10-13
家族 瓦岗寨


发表于 2007-3-31 22: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foxindesert 于 2004-4-11 19:30 发表
而且秦桧当然是元凶,但怎么也排不到第一位,第一位非赵构莫属。
如果不是为了议和,秦桧在南宋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

是啊,奸臣作乱总有皇帝的默许,看看严嵩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秀吉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79
编号 87082
注册 2006-10-13
家族 瓦岗寨


发表于 2007-3-31 22: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foxindesert 于 2004-4-11 19:30 发表
而且秦桧当然是元凶,但怎么也排不到第一位,第一位非赵构莫属。
如果不是为了议和,秦桧在南宋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

是啊,奸臣作乱总有皇帝的默许和纵容,看看严嵩,奸臣嘛,总该知道皇帝的心思,自己来做恶人,替皇帝做那杀人的刀,这个牺牲,皇帝也不会看不到,所以其他时候,就对奸臣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月宵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4
编号 99423
注册 2007-1-8


发表于 2007-4-1 19: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可爱小马驹 于 2007-3-31 22:27 发表
不知兵者妄言兵事,不知国者妄言国事

醒醒吧,人家南京那墓就不是秦桧的。假造秦桧遗嘱的那个人丢人可丢大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月宵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4
编号 99423
注册 2007-1-8


发表于 2007-4-1 19: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鲁瞪眼 于 2005-4-17 16:44 发表
而且岳飞部长期对金作战,很多钱粮来自缴获和人民踊跃捐献,很大程度上不用朝廷供应,这样财政也就独立了。

在朝廷看来,岳家军军政大权都不受节制,北方一旦议和,自然就该收拾这些“拥兵自重的军阀”了。

呵呵,恰恰相反哦,沦陷区早已被战乱弄得残破不堪鸟~~哪有能力供应给岳家军钱粮呢?岳家军收复失地以后还要拨军粮赈济当地百姓,动不动就拨军粮1万担的。岳家军的军需除了基地经营以外,绝大部分要靠朝廷供应,是不可能、也从未脱离过朝廷的。

而且,岳飞早已被解除兵权了,对赵构哪还有什么威胁呢?纵然赵构还不放心,可以软禁么,何必给自己留下个不好的名声非要致岳飞于死地呢?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战和问题上他与皇帝有根本分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可爱小马驹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6
帖子 2960
编号 90695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7-4-1 19: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说不是就不是了?证据呢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8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2 03:5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24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