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 初唐史的若干问题考证(10)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

  之十: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
  
  史载,在太原起兵中,刘文静有大功于唐。但攻克长安后,刘文静的地位却被排于裴寂之下,心中久有不忿之意,常于朝上与悲哀寂勾心斗角。
  
  后来李世民在第二次对西秦军之战中大败,刘文静作为代罪羔羊被撤职,心中怨望更深,曾于酒后失言,说非杀裴寂不可。裴寂于是唆摆李渊对刘文静诬以谋反,将之处死。
  
  近世史家对此事的看法,大都认为此事表面上是刘文静与裴寂之间的争权夺利,实质上是李世民和李渊之间矛盾的第一次曝光。

  近世史家之见基本正确。刘文静参与起兵是透过李世民进行的,不像裴寂那样是直接与李渊接触。所以李渊之亲裴寂而较为疏远刘文静是必然的,刘文静因此而心生不平也很合理。或许正因为此,刘文静就可能有为李世民结党营私的行为。
  
  李渊在审理刘文静案件中,虽然奉命调查的萧瑀和李纲都证明刘文静无罪,李世民也为他求情,李渊还是坚持诛杀他。这恐怕不仅仅出于袒护裴寂,更可能是出于打击李世民的势力,向他作出不要恃功生骄的警告。
  
  更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在同一时候,太子詹事李纲(即证明刘文静无罪的大臣)上奏,称太子建成饮酒无度,听信谗言,有“疏骨肉”的行为。他多次劝谏无效,郁郁不得志,因此称病请辞。
  
  这“骨肉”指的是什么?使读史者不由得要联想到李世民这位二弟。由此也暴露了李世民与李建成早在武德二年间已经彼此存在着“疏远”的情况。这可说是二人争权夺利活动的最早记载。

  还有一值得注意的细节,一般史家似乎没有多加细心。即刘武周进袭太原,李元吉抵挡不住时,李渊一反往日遇战事必遣李世民的常态,竟派无德无能的裴寂前去支援。结果不卜可知,裴寂在度索原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元吉随即也弃城而逃。直到这危急关头,李渊还是没有打算派李世民迎战,反下诏放弃河东。最后还是李世民自己自动请缨,李渊大概也逼于形势,才批准他领兵出征。
  
  这一过程极其反常,不知何以少人留意。李渊向来极怕大权旁落于外姓,所以一方面紧握大权,一方面其余较重要之职都委于自己的亲族。尤其行政大权由李建成坐镇长安掌管,军事大权则几乎是由李世民来独揽(后来大约李渊开始察觉李世民不大安分,每每出征时又加上李元吉作副手,兵权遂由两兄弟分揽了)。
  
  所以唐初平定天下的四大战役(平定西秦、平定刘武周、平定王世充及窦建德、平定刘黑闼)均由李世民来指挥。柏杨在其白话版“资治通鉴”中也评论道:“李世民是李渊的最后一道皇牌。”
  
  而其余两大战役(平定江淮义军、平定萧铣)则由李孝恭指挥。而李孝恭也是李氏宗室亲王。
  
  可见李渊将绝大部分兵权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宗室亲族之人手中,如李靖等人根本很难有机会建功立业。
  
  但这次竟将兵权委于裴寂这一外姓人,而且面临的又是太原这“龙兴之地”失陷的大危机。岂不令人咄咄称奇?似乎唯一可以用来解释李渊这奇怪之举的,是他那时已开始察觉李世民功劳太大,有不臣之心,所以一方面斩杀刘文静来折其羽翼,一方面不再让他出征以压止其功劳和声望的上升。
  
  从时间上看,武德二年六月裴寂出征,九月大败而元吉逃回长安。也恰好就在九月,刘文静被杀。迟至十一月,李世民才领兵出战。相信李渊当时也很尴尬,刚刚执意杀了刘文静,但大敌当前,必须有人出战。若他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信不过,更何况外姓大将?逼于无奈,他只好再次委重兵于李世民,并且亲自到长春宫为之送行,其中所包含的安抚李世民之意,两父子心中自然是雪亮的吧。
  
  
  结果是李世民大败刘武周,收复全部失地之余更彻底灭了这一心腹大患,声望自然再次急升。“隋唐嘉话”中描述:“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军民为纪念秦王李世民此战之功而于民间编写“秦王破阵乐”的舞曲,可见李世民因此战而在河东所受的拥戴。
  
  这里约略述及“破阵乐”。此曲原为民间所作,后来被李世民纳入宫廷舞乐之中。开始时只是乐曲,后贞观七年李世民设计了“破阵舞图”,由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吕才担任艺术指导,加入了舞蹈成份,参与跳舞者多达一百二十八人。并根据“左传”中“武有七德”之言而更名为“七德舞”,是唐初颇负盛名的武舞。据说“破阵乐”扬名极广,连天竺(印度)王尸罗逸多也听说过它。
  
  但近年来史学界中有疑问提出来,说在印度发现有一乐曲与“破阵乐”极相似,疑“破阵乐”并非民间所创,而是从印度流传而入的一首乐曲,被民间改头换面而成。
  
  据史载,“破阵乐”确有龟兹乐的特征,可能是民间在庆贺李世民收复河东时将当时的流行曲改了歌词而演唱。当时汉胡文化交融,大概流行曲中有不少是由龟兹等少数民族地区传入,而龟兹的流行曲又由印度辗转传入,亦非奇事。这正反映了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强大的吸纳能力。
  
  话说回头,虽然刘文静之死暴露了李渊、李世民父子之间乃至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但在平定天下的统一战争未完之前,这些矛盾即使偶有暴露,却也始终因双方的克制而不至于激化。但这股潜流既然存在,就难免终有一日涌出地面,甚至泛滥成灾。而这已是后话了。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3:07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纪岚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13
帖子 1488
编号 1278
注册 2003-10-7


发表于 2004-4-9 15: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4-09, 15:35:33发表
  但这次竟将兵权委于裴寂这一外姓人,而且面临的又是太原这“龙兴之地”失陷的大危机。岂不令人咄咄称奇?似乎唯一可以用来解释李渊这奇怪之举的,是他那时已开始察觉李世民功劳太大,有不臣之心,所以一方面斩杀刘文静来折其羽翼,一方面不再让他出征以压止其功劳和声望的上升。

如果只是执意不用李世民,李渊还有很多亲族可以用,为什么会轮到裴寂?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纪岚于2004-04-09, 15:44:54发表
如果只是执意不用李世民,李渊还有很多亲族可以用,为什么会轮到裴寂?

从史书上看,李渊通常用的李世民以外的亲族是李孝恭、李神通这二人。前者打江南去了吧?后者当时是在应付窦建德那条线?

不是记得很清楚,要去再查查书。

萧MM提供点意见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0 11: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窦建德攻陷黎阳,李神通和安长公主都被捉了。另外,李渊有派宗室永安王李孝基出征夏县,一直没打下来,后来吕崇茂向宋金刚求助,宋金刚派了尉迟敬德去支援,唐军全军覆没,李孝基被俘后想逃跑被杀,这是李渊争天下时牺牲的第一个王爷级的人物了吧。李孝恭当时倒是在的。

说来李唐宗室虽然是关拢军事集团世家,但要有资格说是绝世名将也不是很多,李神通李孝基看来是不行的,李孝恭要不是有李靖,江南能不能打下也是问题。

其实我感觉李渊执意用裴寂,大概是因为杀刘文静的时候颇有些闲话,所以让裴寂出去立点功,堵别人的嘴什么的。可惜裴寂又太不争气。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0 11: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了,记得李孝恭在李世民执政后退出权力中心,以声色自娱,他算不算是个太子党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0 13: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贴一段以前我在天涯发的帖子:

[原创]关于玄武门事变的几处疑问(二)  


作者:萧让 提交日期:2004-03-20 03:22   

??(二)关于刘文静被杀的原因
??  武德二年刘文静因谋反罪被处死,因刘是太原起兵的元戎功臣,可免二死,谋反证据显然不足的情况下被处死,十分不同寻常。因审判的是公认刘文静对头的裴寂,后来普遍认为是秦王党的萧瑀,太子师傅李纲,而萧瑀,李纲均证明刘无罪,仍然处斩。特别是李世民的亲为说情不准,李纲不久劝李建成不要“疏骨肉”,太子不听,李纲辞职,故此刘文静之死,被认为是兄弟矛盾的最早体现,甚至认为李渊杀刘文静,其意在警告李世民,nono就认为,太原之围李渊破例启用裴寂而不是儿子李世民应敌,是已经对李世民起了猜忌之心。但细细推敲,此事疑点颇多。
??  
??  先看看新唐书的原文:
??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会家数有怪,文起忧,召巫夜被发衔刀为禳厌。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李纲、萧瑀明其不反;秦王亦以文静首决非常计,事成乃告寂,今任遇弗等,故怨望,非敢反,宜赐全宥。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帝遂杀之,年五十二。文起亦死,籍其家。文静临刑,抚膺曰:“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  
??  可见刘被杀原因,主要是裴进谗,理由也不是针对李世民,而是说刘多计谋性阴险,而刘死之前叹息鸟尽弓藏,也不是认为李世民的求情引起的。故此,不能说李渊是冲着警告李世民故意杀刘文静的,试想,武德9年李世民固请之下都没有杀尉迟敬德,怎么会武德2年就要杀刘文静来警告李世民了呢?
??  再:他跟裴说的什么享乐了做太平天子了,应该是看李世民西秦一战赢得漂亮,把军事交给小李很放心才会这么舒服。
??  所以,刘文静被杀一事,或者可以反映出兄弟不和,但不应视为高祖已经猜忌李世民,以至于要杀人警告。杀人的原因,应该是忌惮刘文静本身的智谋,而不是出于猜忌小李。
??  
??  那么为什么高祖一定要杀刘文静?刘文静出过什么计谋引动高祖的杀机?我觉得应该与他和突厥的关系有关。众所周知,高祖与突厥之间一直是刘文静在联系,但高祖一直不愿意声张此事,更不愿意完全依赖突厥。但刘文静比较积极,希望双方关系尽量密切。兴国寺事件,普遍认为是刘文静在背后唆使士兵哗变,逼李渊让步。事载大唐创业起居注:
??  
??  当日,即以此意作书报帝。使人往还,不愈七日。使至,前日所贺官 僚,舞蹈称庆。帝开书叹息久之,曰:“非有天命,此胡宁岂如此但孤为人臣, 须尽节。主忧臣辱,当未立功,欲举义兵,欲戴王室,大名自署,长恶无君,可 谓阶乱之人,非复尊隋之事。本虑兵行以后,突厥南侵,屈节连和,以安居者。 不谓今日所报,更相要逼,乍可绝好蕃夷,无有従其所劝。”突厥之报帝书也, 谓使人曰:“唐公若従我语,即宜急报,我遣大达官,往取进止。”官僚等以帝 辞色懔然,莫敢咨谏。兴国寺兵知帝未従突厥所请,往往偶语曰:“公若更不従 突厥,我亦不能従公。”裴寂、刘文静等知此议,以状启闻,帝作色曰:“公等 并是隋臣,方来共事,以此劝孤,臣节安在“裴寂等对曰:“傥使伊、吕得尽诚 于桀、纣,即不为汤、武之臣。寂等改以事君,不敢拘于小节。且今士众已集, 所乏者马。蕃人未是,急须胡马,待之如渴。若更迟留,恐其有悔。”帝曰: “事不师古,鲜能克成。诸贤宜更三思,以谋其次。”
??  http://www.guoxue.com/tangyanjiu/tdsl/dtcy/dtcy01.htm
??  
??  自然,大唐创业起居注存在着美化李渊的现象,不能尽信,但李渊并不甘心臣服突厥的迹象也很明显,如网友墨玉米所说:
??  
??  刘文静被杀的根埋在太原兵时。太原起兵时,刘文静(以下简称刘)与裴寂出谋划策最多,这不多讲。但刘比裴多了项秘密任务就是联络突厥。表面上是约定联兵反隋,实际是唐向突厥称臣。但李渊做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内心不愿留下任何臣属突厥的证据,他在既请求给予援助的同时,又请求突厥体谅名义上的难处。他派刘去谈判时使用了对上行文的“启”字,但婉转拒绝可汗称帝的要求。
??    刘却不够冷静,他主张与隋彻底决裂,认为要取得突厥的支持必须马上一边倒,并做了件蠢事。他唆使兴国寺里招募来的士兵声称哗变,鼓噪李渊接受突厥人的要求。迫于压力,李渊暂时无奈接受了对方提的条件。我想这是李渊对刘起杀心的起因吧。
??    李渊不愿在历史上留下臣服突厥的另一表现还可从旗帜颜色上看出。刘主张与突厥同为白色,但李渊采纳的是隋的绛赤与突厥的白色兼用。
??  
??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文静之死,主要出于李渊对刘文静本身才能的忌惮,特别是刘在称臣突厥一事上的手腕和心计,或者李渊也有怕这样的人呆着李世民身边带坏自己乖儿子的考虑,但杀刘文静不会是因为李渊要因此警告李世民不得有不臣之心。李世民的求情,或者让李渊看到刘文静的影响力加速其祸,但不是杀鸡儆猴主要威吓李世民。武德二年,父子关系仍然是很和睦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0 14: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是以前的想法了,现在觉得nono是对滴~~最近跟人在sohu吵了一架的说,说虾米河东道是李渊打下来的,气得我!8过倒是因此好好又看了下书,发觉李渊那时候的行为颇为不可理喻的说~
??调用外臣裴寂去抵抗不说,大败,导致晋州以北城镇俱没,接下来齐王元吉弃守太原,晋州龙门相继失陷,很奇怪的是,李渊仍然没有启用自己的儿子,而仍然用败军之将裴寂,“裴寂上表谢罪,上慰谕之,复使镇抚河东。”致使前方阵地一败再败,夏县起义,关中震骇。好像还有两个败军之将也是,换其他时候都该治罪了,还是没有,仍旧启用。
??
??而且那阵子河东情况是糟得不能再糟了,为了应付河东,王世充和窦建德那儿丢了不少地盘,可以说是全线崩溃,李渊都急得快跳起来了,呵呵!8过就是8肯用小李。那时候他也任命了不少的他认为信得过的人了,永安王李孝基,唐俭,独孤怀恩这些。8过都8管用的说。老人家好像还自己赤膊上阵攻打了一下蒲坂,西西~小李怕他有事又去帮了他下,把去支援的尉迟敬德给他拦截了下来。8过因为军情紧急没有去见老李吧,老李一到立刻找他述职,想来是不是觉得他一直坚壁不战很可疑?哼哼!
??
??所以现在看来,老李那时候对小李的猜忌恐怕还不是一般,也不是一开始就把军事大权完全交给小李,是真的到后来发觉没小李不行,才慢慢慢慢。。。。
??
??哎,想起来挺寒心的,原来真的只是利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金刚捣锤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143
帖子 790
编号 6515
注册 2004-4-5


发表于 2004-4-10 15:0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政治家如果是要求绝对冷静的,个人感情因素越少,越容易成功. 所以看政治家的历史,也不能带感情色彩.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粥堂之湘灵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6427
注册 2004-4-2


发表于 2004-4-10 15:1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4-04-10, 14:35:48发表
??所以现在看来,老李那时候对小李的猜忌恐怕还不是一般,也不是一开始就把军事大权完全交给小李,是真的到后来发觉没小李不行,才慢慢慢慢。。。。
??
??哎,想起来挺寒心的,原来真的只是利用~

从这里推想,李渊是坚决挺建成的,一开始就有意防范藩王功劳过大夺去太子光辉(恩,对老李的政治手腕肃然起敬~~),这个藩王嘛,主要也就是李世民了,别的诸子还没有夺嫡的资本。
可惜李渊在识人和用人方面不咋地,计划赶不上形势变化,兵锋难挡时也只能病急乱投医,找李世民去。用得顺手,不用白不用,继续继续。
后来看俩儿子地位有点颠倒,才起了改立之意,老李好象性子比较爱反复的说。
以上全是推想,别找我要证据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4-04-10, 11:24:13发表
对了,记得李孝恭在李世民执政后退出权力中心,以声色自娱,他算不算是个太子党呢?

应该不会吧,史书上完全没有这样的记载啊。如果有,不至于不写吧。魏征的事都写了的说。

应该是他其实也没有什么很强的能力(你也说他打江南可能主要是靠李靖),但毕竟名义上是有功之臣,李世民就把他养起来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4-04-10, 14:35:48发表
??这是以前的想法了,现在觉得nono是对滴~~最近跟人在sohu吵了一架的说,说虾米河东道是李渊打下来的,气得我!8过倒是因此好好又看了下书,发觉李渊那时候的行为颇为不可理喻的说~
??调用外臣裴寂去抵抗不说,大败,导致晋州以北城镇俱没,接下来齐王元吉弃守太原,晋州龙门相继失陷,很奇怪的是,李渊仍然没有启用自己的儿子,而仍然用败军之将裴寂,“裴寂上表谢罪,上慰谕之,复使镇抚河东。”致使前方阵地一败再败,夏县起义,关中震骇。好像还有两个败军之将也是,换其他时候都该治罪了,还是没有,仍旧启用。
??
??而且那阵子河东情况是糟得不能再糟了,为了应付河东,王世充和窦建德那儿丢了不少地盘,可以说是全线崩溃,李渊都急得快跳起来了,呵呵!8过就是8肯用小李。那时候他也任命了不少的他认为信得过的人了,永安王李孝基,唐俭,独孤怀恩这些。8过都8管用的说。老人家好像还自己赤膊上阵攻打了一下蒲坂,西西~小李怕他有事又去帮了他下,把去支援的尉迟敬德给他拦截了下来。8过因为军情紧急没有去见老李吧,老李一到立刻找他述职,想来是不是觉得他一直坚壁不战很可疑?哼哼!
??
??所以现在看来,老李那时候对小李的猜忌恐怕还不是一般,也不是一开始就把军事大权完全交给小李,是真的到后来发觉没小李不行,才慢慢慢慢。。。。
??
??哎,想起来挺寒心的,原来真的只是利用~

看萧MM这么一分析,我觉得对刘武周之战的认识又更深了。

以前觉得刘武周一战,似乎算是李世民指挥的多次战事中比较容易对付的一次,现在看来,恐怕其实也是一根很难“啃”的“猪骨头”。因为,按萧MM这么来说,李世民在指挥此战时,实处于“内外交煎”的险恶处境中。

对外:刘军从纪律、元帅、骁将方面都比较完备。刘军的纪律好、元帅(宋金刚)素质不错,表现在败退时可以组织起八道防线来阻截李世民的追兵,虽说是八战皆败,但试与窦建德的夏军一败即溃相比,确实是相当不简单的。更不必说尉迟恭等的兵马所控制的城池在主力被击溃后仍然顽抗,最后是李世民派人去说降,而非用武力破城的。(所以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过,这可能是说明夏军实在太差劲,不是刘军实在太了得。)骁将就不用说了,尉迟恭之骁勇,其实胜过秦琼、程咬金这些在历史演义中名气更大的将领。而窦建德的夏军之败,正在于他们缺乏骁将。这又说明了刘军比夏军强得多。

而当时的情势之险恶,萧MM有分析了。我只再加一条,就是我记得“通鉴”中有记载,说李世民刚领兵到达时,由于裴寂在此之前实施烧杀政策,很多百姓都逃掉了,以致于无法征到粮食,唐军粮草不足。后来是李世民发出文告号召,才慢慢将百姓召回来,再向他们征粮。可见当时唐军的粮草甚至不是由中央政府从其它地方调配过来的,而是要自己设法在当地解决的。

对内:根据萧MM的分析,原来当时李渊还掣肘他的说。这跟后来洛阳之战时李渊密令他班师的情况可很不同。洛阳那次可能是给他一个下台阶,这次可就是表示对他的不信任了。在此情况之下,要顶住李渊的猜疑,坚持坚壁清野的策略,所要承受的压力,可真是非同小可。

越想就越觉得刘武周之战,值得研究之处一点不下于武牢之战呢。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ononono

乐望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3
功绩 509
帖子 2408
编号 6418
注册 2004-4-2




QUOTE:
原帖由萧让于2004-04-10, 11:15:40发表
其实我感觉李渊执意用裴寂,大概是因为杀刘文静的时候颇有些闲话,所以让裴寂出去立点功,堵别人的嘴什么的。可惜裴寂又太不争气。

不对吧。裴寂打了败仗后,刘文静才死的说。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4-11 06: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nononono于2004-04-10, 20:18:04发表
不对吧。裴寂打了败仗后,刘文静才死的说。

看了下通鉴,
“上以刘武周入寇为忧,右仆射裴寂请自行。癸亥,以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讨武周,听以便宜从事。”
接下来刘文静死,裴寂至介休,然后大败。
“裴寂至介休,宋金刚据城拒之。寂军于度索原,营中饮涧水,金刚绝之,士卒渴乏。寂欲移营就水,金刚纵兵击之,寂军遂溃,失亡略尽,寂一日一夜驰至晋州”

看样子应该是批准他出发在先,刘文静死在后,死了他才出发的吧。不然应该不会打着仗跑回来害人?  

我也觉得河东之战很有意思,可能有很多我们以前没发觉的地方,开个贴儿收集下资料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48000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3
编号 34293
注册 2005-3-9


发表于 2005-11-26 12: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刘文静是勾结突厥的中间人,知道东西太多,所以被灭口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河内小人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37243
注册 2005-4-21


发表于 2006-5-24 19:5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楼上的话很表赞同哈^_^

另外,既然刘文静在死之前抱怨“飞鸟尽良弓藏”之语,那就是说他自己也认为是被认为忌才或灭口(北联突厥)或两者皆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碧落赋
(舞入白刃,魅人红尘)

嘉陵公主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轩辕公主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76
帖子 5432
编号 38624
注册 2005-5-8
来自 潇湘,月冷,玉,凋零
家族 梁山泊




QUOTE:
原帖由 萧让 于 2004-4-10 11:24 发表
对了,记得李孝恭在李世民执政后退出权力中心,以声色自娱,他算不算是个太子党呢?

李孝恭直属于李渊,既不亲太子,也不亲秦王。典型的中间派
退出权力中心,以声色自娱,因为他知道“功高盖主”的道理

与李孝恭齐名的王爷,似乎就是李道宗了。也立了不少功吧。据说文成公主似乎是他的女儿?
精华帖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森林鹿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73341
注册 2006-6-21


发表于 2006-6-21 23: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李孝恭,发个老贴来请方家指教

李孝恭——谨慎而清醒的名将

看唐开国武德朝的历史,经常有一个感觉:李渊家族能打仗(不管能不能打赢)的人还真多啊……

如果放在一个长命朝代的中后期,皇族人口众多可以说是正常现象,其中出一批能干人才也不算奇怪。但刚刚开国的时候就一下子冒出这么多能上战场的皇族子弟,就不得不归功于“陇西李氏”这一胡汉混血精英家族集团的整体素质了。

这里有没有必要把李渊家族的世系表简单罗列一下呢?《新唐书》是从李渊的祖父李虎开始详列“宗室”的,而后来李家如此人丁兴旺,也主要应该归功于这位李虎老爷爷,因为他生了八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很年轻的时候就跟随着虎爷爷战死了,于是第三子李昺就成了他的“嫡长子”,而李渊则是李昺的第四子,上面有李澄,李湛,李洪三个哥哥。长兄李澄也是早死无嗣,但李湛至少活到生了两个儿子才死,所以估计李湛不是李昺正妻独孤氏嫡生的,李昺死后,唐公的爵位就归嫡幼子李渊承袭了。还有一个李洪,新唐书上只字没提生平,也许很小就死了,连序齿也没来得及,李渊才会字“叔德”而非“季德”:P

这样看来,李渊当皇帝后,除了他自己的儿子们外,李湛的儿子李博义、李奉慈是他的亲侄子,血缘关系最近,但武德、贞观两朝都只给他们封了王,没有任何事迹留传下来,想必兄弟俩没有受到什么重用。受到重用的其他宗室子弟,上溯血缘,全得追回到李虎爷爷的那八个儿子身上。

李孝恭的祖父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所以李世民和李孝恭是血缘不太近的同辈堂兄弟)。

应该说,李孝恭的才华,很早就受到了李渊的赏识。早在李渊刚破长安,还没有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就派遣孝恭“招慰山南”,而孝恭也的确不负厚望,“自金川出巴、蜀,檄书所至,降附者三十馀州”,为李唐夺得了四川地区。这件事虽然没有象李世民所胜诸战役一样在史籍上大书特书,甚至不太显眼,但对于李唐在关中成功立国的重要性,那是无论怎么估量也不过分的。

也正是由于招抚四川成功,从此李孝恭就被李渊当做重要的将领,一直用来负责平定长江中下游的割据势力如萧铣、杜伏威等。这里就不再详述那几次战役的过程,大人们应该也都很熟悉了。想要指出的是,新唐书孝恭传中,很明确地指出“会李靖使江南,孝恭倚其谋……”,也就是突出平江南那几次战役中李靖的作用。事实上,从平萧铣开始,李靖也的确一直作为孝恭的副手为其出谋划策。对于李靖,孝恭基本上是言听计从的,史书上唯一一次记载两人意见相左,是在攻萧铣据守的江陵时,孝恭坚持出击,结果就败了,还是依靠李靖带人相救才反败为胜。(在攻江南之前,李靖也带兵救过孝恭一次。)虽然不能因此说孝恭建立的军功完全是依仗李靖,但这两人的军事才能谁更强一些,就很明显了。   

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孝恭对待李靖的态度,以及由此反映出他的为人个性。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对待才华出众胜过自己的手下,通常都不会太好,至少湮灭手下的功劳据为已有的事是很容易干出来的。但平江南后孝恭显然没有埋没李靖的功绩,这从李渊后来对李靖的封赏和表彰中就能看出来。要知道在这之前,李渊对于李靖一直没什么好感,从起初的必欲杀之后快到后来的“使功不如使过”,都不是什么好态度。但平江南后“靖乃铣、公祏之膏肓也,古韩、白、卫、霍何以加!”的赞辞,就相当上纲上线了,这显然是孝恭如实奏报李靖军功的结果。

不过要据此说孝恭是一个忠厚君子,个人也不赞同。这里还有一个可成对比的事例,就是李孝恭冤杀了杜伏威的养子阚稜。史载,阚稜在平定江南的最后一战——对辅公祏战役中,以自己的特殊身份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但因为孝恭在处理战后事宜中连阚稜等人的田宅一并没收,两人发生冲突,“孝恭怒,以谋反诛之”。这就不是忠厚君子能干得出来的事了,只能说,孝恭是个非常聪明、很会审时度势的人。

李靖的声名,在隋末唐初武德朝之际就应该很响亮了,他的命又是李世民救的,当时人或许会认为秦王是他的背后靠山(李靖在玄武门之变前后的表现说明他并非“秦王党”,不过一般人要得知这种实情很难,而知道李世民救李靖的事实却很容易),对这样的人,孝恭就很尊重,在公务上合作密切,取得了“双赢”的良好结果。而对于阚稜这种“反王嫡系”,孝恭非常清楚李渊在骨子里对他们的厌恨反感,所以逮着由头就杀,毫不手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没有为自己留下任何后患。

大概也是由于对李孝恭这种“聪明清醒”的第一印象,个人不太赞同坛子上有些贴子的观点,即李孝恭在后来的武德末年政争中站在建成一方。

一般而言,一个人已经拥有的东西越多,就越害怕变乱,政治上会趋于保守,不轻易涉及危险事务。在武德末年唐统一战争结束后,“盗贼遍天下,皆太宗身自讨定,谋臣骁帅并隶麾下,无特将专勋者,惟孝恭独有方面功以自见云。”这应该是朝野共识,也就是说,李孝恭是仅列在李世民之后的李唐第二位开国功臣,这个功劳足够让他吃一辈子了。如果他在建成世民兄弟之争中持中立态度,两不相帮,那么无论是谁胜出登基,只要还没昏头到要做杨广第二,就都不会对孝恭有太大贬损。(李靖、李世勣后来婉拒李世民的帮忙要求,大概也是打着这种主意,只不过他们恃仗才能多于恃仗功绩)反之,万一他主动帮忙却站错了队,后果可就严重了。

何况在武德年间,李孝恭自己也经历了一次这种事件。新唐书孝恭传载“孝恭再破巨贼,北自淮,东包江,度岭而南,尽统之。欲以威重夸远俗,乃筑第石头城,陈庐徼自卫。或诬其反,召还,颇为宪司镌诘,既无状,赦为宗正卿。赐实封千二百户。历凉州都督、晋州刺史。”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谋反”都是悬在皇族头上的(唯一)绞索和噩梦。武德朝后期,李渊已经颇有追慕前贤鸟尽弓藏的架式,表现最明显的自然是对我们小李-_-|||,对孝恭这次,应该也算在其中。只可惜这个事件在唐书中的记载过于简略,我查通鉴也没能找到更多的史料,所以无从得知谄害孝恭者是谁,跟建成兄弟之争有没有直接关系。但从“颇为宪司镌诘”这句来看,当时的情形对孝恭来说一定是很难堪很痛苦的。后来虽然无罪释放了,但李渊再也没让他回到老根据地江南去。有过这种经历后,孝恭对于夺嫡争权这种事,当是能躲就躲。

另一方面,就算孝恭自己不会主动搅进兄弟内斗去,但会不会象庐江王李瑗、河北的罗艺(被李渊赐姓李,这里暂且跟宗室相提并论一下)一样,被建成一方坚持拉下水呢?

要从武德末年兄弟争斗的激烈程度看,估计李建成、李世民两方都不会放过在江南一带颇有影响力的李孝恭-_-|||。但那时候孝恭头上顶着一个“谋反嫌疑”的前科帽子,建成世民兄弟双方就算拉拢他,也不会做得太过明显反而给自己惹麻烦。以孝恭的聪颖,对双方都哼哼哈哈、虚与委蛇,应该是不难做到的。他既不象李瑗那样天性懦弱身边又有小人作崇,也不象罗艺那样公开得罪过李世民从而别无选择,在那场政争中,武德朝大部分皇族宗室都至少在表面保持了中立,孝恭随个大流该不太困难。

记得持“孝恭是建成一系”观点的人,主要证据是贞观朝立后,李世民再没给过孝恭出征建功的机会。但仔细想想,这个事实并不足以证明孝恭阴附建成,而只能证明小李有意冷落这位名将。不过,这对孝恭来说是坏事吗?

前文已说过,早在武德朝,孝恭的功绩就已经大到荣登李渊“鸟尽弓藏”榜上。而且由于他本身是宗室,已经封了郡王,位极人臣,又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如果他在贞观朝再立功,李世民拿什么来封赏他呢?亲王?“天策上将”?还是干脆来个“功高不赏”,人为地制造出又一个武德朝的秦王殿下?李世民、李孝恭都是文武双全聪明绝顶的人物,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所以贞观朝小李对这位堂兄“尊而不用”,对双方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抬出另一位李唐宗室名将李道宗来反驳。的确,先封任城王后改江夏王的李道宗,祖父是李虎爷爷的第四子,在血缘关系远近上跟李孝恭处于同等位置,而“国初宗室,唯道宗、孝恭为最贤”,两人的名声也差不多。但是李道宗不但在武德朝有军功,在贞观朝也继续征战,先后带兵去打突厥、吐谷浑,小李自己征高丽时也带上了他。不过,李道宗和李孝恭在和李世民的亲疏关系上明显有别,道宗“年十七从秦王讨贼”,可以说是李世民一手带大的小堂弟,李世民对他比较能掌握、比较放心,道宗是他的“嫡系”,就算后来犯了贪赃罪,李世民骂他的话也是“我有那么好的享受条件自己还艰苦朴素,你小子居然就敢玩起来了。”怎么听也是训弟弟而非责臣子的口气-_-|||

而孝恭从开国起就自己独立领兵作战,又长期统领李世民很少直接插手的江南地区,可是很有割据一方的实力的。再加上孝恭比小李大上十岁左右(他死于贞观十四年,年五十),小李对这位堂兄当是尊重大于亲近,不见得有什么私交,更没有非得继续让他建功立业的理由。武德朝李渊习惯用宗室子弟挂名领兵,李世民没有这种狭隘心理,他派李道宗去打突厥时,可是让他名列李靖之下、仅仅作为一名将才来使用的。(如果换成李孝恭,站在以前老部属的帐下听命,两个人别扭不别扭?)上文已述,单论军事才干的话,李靖比孝恭只强不弱,那么去掉“宗室”这个心结后,李世民为什么还要舍本逐末,放着一堆外姓名将不用,再去劳烦堂兄大人呢?

就李孝恭自己来说,对于二任皇帝李世民的这种心态,想必也是洞若观火。所以他在贞观一朝“性奢豪,后房歌舞伎百馀,然宽恕退让,无矜伐色……尝谓人曰:‘吾所居颇壮丽,非吾心也。当别营一区,令粗足充事而已。吾殁后,子也才,易以守;不才,不为他人所利。’”结果,“十四年,中饮暴薨”。这是古往今来身处嫌忌之地的大臣们最通用的自保方式了,相当于举起牌子大书“我不办事,你放心”^^。他的功劳既没大到威胁皇位,李世民也不是那种绝对容不下功臣的皇帝,孝恭在贞观朝的日子,应该还是比较平安顺遂的吧。平安就是福啊……

何况,小李对孝恭也未见得有多坏,新唐书载“太宗用是亲重之,宗室莫比也”,这种只有论点没有论据的话我们可以扔在一边不理它,但凌烟阁图二十四功臣,孝恭的位置仅次于情况特殊的长孙无忌,还排在房杜李靖之前,这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无与伦比的殊荣了。还有,孝恭死后追赠“司空、扬州都督”,那个“司空”也就罢了,“扬州都督”显然仍是在表彰他平定江南的功绩,孝恭如有知,亦当含笑九泉。

再噜嗦几句:聪明人跟聪明人相处,总是难有深交。我们看李世民和李世勣在一起,双方再怎么努力做姿态,都找不到小李和尉迟恭、薛万彻等一干粗豪汉子之间那种推心置腹意气相投的感觉。小李和孝恭也应类此,同为陇西李氏集团中杰出的代表人物,身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应该说,这一对聪明清醒的堂兄弟共同努力,双方都取得了在那个时代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的结果吧。当然,仍是不乏悲哀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unqiuchunqiu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6
编号 334442
注册 2009-8-13


发表于 2009-9-30 17: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百家讲坛》有得非常清楚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1 07: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93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