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images/default/logo_bg.jpg)
标题: 赵括不是马谡 [打印本页]
作者:
萨苏 时间: 2004-2-4 04:18 标题: 赵括不是马谡
两个名字常常被相提并论,那就是马谡和赵括,从街亭当地的情况判断,马谡可算是咎由自取,而赵括呢?情况就复杂的多。关于长平之战的军事分析,某也曾经颇有兴趣,甚至和军事院校的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赵括和马谡,还不完全一样,他的失败,更多的是他对手的胜利,当然,他自己也有失误。
(一)
如果仔细分析史料,秦国战胜并非完全因为赵括。假如更换一下主帅,是赵奢对白起,可能也会战败,但是因为他没有赵括挂帅那么突出的戏剧色彩,这场战役可能不会被记叙争论的如此激烈。这之前韩魏伊阙之战被秦国杀了23万人,也够惨重的了,但是没有人记得那次作战韩魏的统帅是谁。楚国的绛侯丑也大败于秦,损失也很大,但因为他是宿将,就没有人记得这回事了。就算是廉颇,也未必是白起的对手,他对王龁,已经是勉力支撑。赵王让赵括代替他,也不是吃饱了撑的,那时候赵军已经损失了五万之众(相当于罗马十个军团吧)。秦国散布谣言的本意,也是希望战争进程快一点,因为它怕自己的补给跟不上。实际上,一方面秦国并没有把希望都寄托在赵国更换统帅身上,另一方面,就算是慢一点,秦国也一样会打赢,因为赵国的补给比秦国更糟糕,按照廉颇的战法,不久赵军就首先陷入饥饿了。
接收上党,是对秦国的积极抵抗和国防线的前推,赵国的选择比后期各国争相向秦国割地买和平,不知道强了多少倍。政治上没有问题,军事上就不好说了。
客观说起来,廉颇赵括,很象东北战场上的两个国民党将军,卫立煌和陈诚。都是名将,战略南辕北辙,陈诚主动进攻,卫立煌持重坚守,可是碰到林彪,都是一样的找不着北,不过是一个败得快些,一个败得慢些罢了。白起,就是那个时候的林彪。
从主帅才能上说,赵括的指挥作战能力不算差,换成其他名将大概也会象他一样打赵括并没有太多的错误--不犯错误,在一般战争中就意味着胜利。常常被人们议论的赵军被包抄断绝粮道问题也不是关键。事实是当时赵国国内也没有粮食了,向各国借粮都失败,魏国有粮,但是等待赵军粮尽以便坐收渔利--所以就算是廉颇的对峙战法,这时候恐怕也要徒呼奈何。从战争过程看,赵括应该算个不错的军事将领。问题是白起何许人也?名将中的名将!他的才能太出色的,作战指挥是拿破仑式的富有创造力。比如赵括出击的时候,谨慎的留下大将冯亭重兵镇守东垒大营,而白起呢?就能够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让冯亭上当,离开大营而导致东垒失守。这一点差距,赵括有自知之明,他出征前曾经告诉赵王,只要秦将不是白起,他就能够对付。因此,后来赵王让赵括的家属连坐,实在没有道理,倒是该让自己连坐才对。
赵括在不知道对手统帅更换的情况下出击秦军占据的西垒(这原来是赵军的主要工事,廉颇任上丢给了秦军),致使白起突袭赵军东垒成功,战局骤转恶化。不过,白起到达前线,是处于严格保密状态的,如果真的知道对手是白起,某以为赵括断然不会主动出击。赵国的情报战失利,是长平失利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二)
但是赵括也难辞其咎。某以为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被困于东西垒之间的谷地以后,赵军对秦军的进攻属于添油战术,逐次使用兵力,始终无法突破。几十万大军最后饥饿投降,而没有展开战线和秦军进行决战是他的最大失误。换句话说,赵国的军队大多处于只吃饭不打仗的状态,直到被活埋。战争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发挥自己战争机器的最大潜力,假如赵军四十万人全部投入战斗,而秦军存在一个微小的指挥失误使一部分部队不能及时参战(因为赵军可以选择进攻方向和时间,古代军队的机动性和通讯能力又比较差,这种可能性很大。)那么战争的整个天平就会倾斜。赵军的骑兵部队以胡服骑射著称,正面冲击力非常出色。至于作战的时机,应该选在秦军长垒完成之前,因为那时虽然东西两垒为秦军占据,形成对赵军不完全的包围,但也导致了秦军兵力的分散。如果赵军向南翼或者北翼发动全线进攻,秦军的应对就比较为难了。赵括当时采取的战术却是保存有生力量,固守待机,干扰秦军的筑垒工事,并伺机突围。但是始终无法突破秦军的阵地,直到全军覆没。
另:旧长平地有骷髅庙,祭祀被坑杀之四十万赵卒。庙主骷髅大王,就是赵括。
这个失误的造成,和赵括的指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相对于他,西汉名将霍去病就善于运用兵力,他的预备队配置特别巧妙,打起仗来每个人都能投入战斗,没有闲人,所以战斗力特别强。赵括呢,就有失误了。
第一,赵括的应对筑垒战术是前线施压,伺机出击,其实是建立在等待对方失误的基础上,只要对方筑垒作战过程中指挥上出现失误,赵军就可以机动部队实行突破,把部队跳出秦军包围圈,另寻有利地形建立新的防线,甚至和秦军进行机动作战。现代的足球比赛与此相似,象90年代的AC米兰就专门等待对手的失误,战绩很好。很难想象完成一个对四十万军队的包围会没有失误。问题是赵括的对手是白起,战国最出色的军事家。他完成了这个奇迹般的工程,以惨重的代价筑成了环绕赵军的包围长垒,而没有任何赵括可利用的失误。难怪赵括要哀叹为什么第一次为将就碰上了克星。
第二,赵括本来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主动进攻,和秦军决战,而忽然发现秦军的统帅,正是他最为畏惧的白起,他的战略思想顿时发生了大逆转,从积极主动一变为保守防御,失去了主动进攻的信心。要知道此时如果进行决战,这将是乾坤一掷式的豪赌。本来豪赌是青年人的喜好,无奈赵括对于白起的惧怕根深蒂固,这一场输不起的赌博,而且秦军已经占据有利形式,这场赌博输多赢少,赵括不敢以全军下注。所以他考虑的主要是如何突围,而没有和秦军阵战的决心。初次为将者往往因为犹豫不能捕捉战机,赵括应该也不例外。
第三,赵军的骑兵部队在这之前的侦察作战中,损失惨重,攻击力受到削弱,恐怕也是赵括不能下决心进行决战的一个原因。拖到秦国军队的长垒筑成,进攻的代价大大增加,而且,攻击一部秦军得手的时间也需要更长,长到足以使秦军从其他方面发动对赵军侧翼的攻击,决战的条件更加恶劣,当然赵军更不会决战了。值得注意的是白起也非常注意不和赵军决战,他的战略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拖垮赵括,说明决战,对秦军是不利的,至少不如围困有利。
假如赵军真的发动决战,会是怎样的结局呢?赵军会取胜么?
某以为不会。
(三)
秦军人数,战斗力少占上风,但是兵力分散,赵军地形不利,但是可以进行内线机动集中兵力,假如双方统帅能力相当,赵军应该能够取胜。问题是秦军统帅白起并非等闲之辈,他的机动部队在外围部署很强,而且大量装备骑弩,如果赵军突破秦军防线,迎接他们的应该是凶猛的箭雨。
不过,这是一个对付赵军突围的作战安排,如果赵军并非突围,而是决战,地点就选择到东西垒间赵军阵地的南翼,那么秦军就会出现以寡敌众的现象,如果秦军一支一支投入战斗,就会形成各个击破,如果等待集中兵力,赵军有可能乘机占据秦军当面阵地,打破秦军的外线包围态势。作为白起,如果赵军的动作足够果断凶猛,更大的可能是收缩兵力,尽量拉长战线,避免出现局部被赵军歼灭的局面,这样,双方可能打成对赵军比较不利的正面对峙。只要秦军顶住赵军最初的猛攻,正面对战,赵军也不是秦军的对手,这也是廉颇一直避免的局面。但是,这个对峙要大大强于被围困致死!恐怕赵军快要覆灭的时候赵括是很想打成这样的局面的,但是他已经没有这个力量了。没有在秦军筑垒完成之前发动出击,反映了没有经验的将领对战机的把握问题。
即便赵军失败,这种全军的攻击结果,也会给秦军带来更大的杀伤,并至少保证部分兵力的突围,而不至导致实战中赵括身死军灭的结局。实际上,某在分析长平之战的时候,是参考了西方的一次战役的,就是斯巴达克斯的芬提大捷。那一仗,罗马军队的统帅是奥莱施杜斯,这位未来的执政官和赵括一样犯了不少错误,以至于在大平原上被斯巴达克斯四面包围了起来(斯巴达克斯,葛拉尼克斯,爱诺玛伊,克立克萨斯各据一边),而他的兵力,比斯巴达克斯只是稍稍逊色。但是这位将军在被包围后却比赵括灵活,他果断的全军扑向克立克萨斯--营里一个人也没有留,连仪仗队都投入战斗。希望在第一时间粉碎角斗士两个高卢军团的抵抗。他几乎成功了,只是由于两个因素才是战局逆转,第一,克立克萨斯部下的名将鲍尔托立克斯(某当年记这些古怪的名字几乎发疯,不过为了后面看的顺畅,还是忍着骂娘记住了。)率领一千名角斗士进行了决死的反冲锋,阵亡了八百-- 伤口都在胸前,但是为援军争得了时间。第二,斯巴达克斯是当时白起式的将领,他神速的率领自己的部队赶来攻击了奥莱施杜斯的后卫,等到葛拉尼克斯的援军赶到,奥莱施杜斯就明白了自己已经全无希望。罗马军团战败了。但是,三万名罗马军队只有七千名阵亡,其他人还是能够溃散逃走,将军本人也负了伤,但是冲了出去。
如果把它看作一个袖珍的长平之战,也许我们可以预测赵括全军发动决战的结果。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3:30 编辑 ]
作者:
卡通 时间: 2004-2-4 09:17
通篇文章的核心就是---------"白起是不可战胜的"
作者:
lgdbest 时间: 2004-2-4 09:37
秦军的骑弩可以和伊达的骑铁一比了。
作者:
韦孝宽 时间: 2004-2-4 10:26
虽然对本文的一些说法有保留意见,但是水平无需置疑,加为精华。
史记中记载:秦军军令是有泄武安君为将者斩。从另一方面看,其实已经有相当多的秦军官兵知道白起已经上任,结果赵国仍被蒙在鼓里,真是匪夷所思。
此外,赵括犯下诸多指挥上的失误,这一点应该没什么疑问,本文的意思大概是指出他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无能吧。
作者:
无可救药 时间: 2004-2-4 14:23
马谡也不是传说中的差阿,我记得,当时司马懿的大军几十万,马谡区区四万人,怎么挡得住?要说错就错在诸葛亮身上,这么难打的仗要一个没有经验的马谡来打,不可理解.
作者:
恐怖份子 时间: 2004-2-4 14:55
当时秦国制度,打仗就拉人,不打仗就有大部分士兵回家种田
长平几乎动员了秦国所有力量,所以我还是认为,秦军的补给其实更加困难
作者:
fahren 时间: 2004-2-4 17:45
原帖由lgdbest于2004-02-04, 9:37:05发表
秦军的骑弩可以和伊达的骑铁一比了。
伊达的骑铁似乎很没有用处,被sanada打得落花流水
作者:
捕风捉影 时间: 2004-2-4 18:38
其实赵括犯的所有错误中间,最致命的在突击时候逐次投入兵力,使总兵力的大半在前方交战时候还处于闲置状态。但是当时赵扩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呢?谁有当时战场的地理资料?战场环境允许他全军接战吗??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4-2-4 19:15
原帖由韦孝宽于2004-02-04, 10:26:41发表
虽然对本文的一些说法有保留意见,但是水平无需置疑,加为精华。
史记中记载:秦军军令是有泄武安君为将者斩。从另一方面看,其实已经有相当多的秦军官兵知道白起已经上任,结果赵国仍被蒙在鼓里,真是匪夷所思。
此外,赵括犯下诸多指挥上的失误,这一点应该没什么疑问,本文的意思大概是指出他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无能吧。
史记严格来说,近乎一篇历史小说,可信度不算太高。
但毕竟是开山的作品,而且所收集的资料也并非空穴来风。
只有暂且信任之了。
作者:
phoenixdaizy 时间: 2004-2-4 19:19
赵括本来就不是无能,奈何比其父亲,比廉颇要差。
比白起来,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而这种全歼敌军,大多是出于一方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所以有残败,并非军事才能低下。
作者:
KYOKO 时间: 2004-2-4 19:33
原帖由无可救药于2004-02-04, 6:23:57发表
马谡也不是传说中的差阿,我记得,当时司马懿的大军几十万,马谡区区四万人,怎么挡得住?要说错就错在诸葛亮身上,这么难打的仗要一个没有经验的马谡来打,不可理解.
司马vs马谡是演义,不是历史
作者:
glight 时间: 2004-2-5 12:54
分析是很漂亮,可惜上古战史资料缺乏,很多事情都只能是姑且论之。比方说,赵军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如果确有40万之众的话(差不多是赵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有多少是临时征召的乌合之众?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是否可能对这洋一支部队施加有效的战术控制呢?
另外,那个斯巴达克斯的战例应该也是近代作家的小说家言吧……
作者:
寒夜孤星 时间: 2004-2-6 21:14
白起再厉害,被活擒四十万也说不过去!赵王不杀他,自己的王位恐怕不保!民怨难平啊!
作者:
江彦 时间: 2004-2-7 12:44
其实最差的还是赵王,在错误的时间,使用错误大将和秦军进行错误的决战。
作者:
山高水远 时间: 2004-2-7 16:28
赵奢夫妇所犯的错误更大!赵母在赵括出征前对赵王所说的赵括的缺点应该都成立,不过某以为对于赵括这么一个出身豪门的青年而言,那些都不算太离谱。
以赵括的家世、对军事的兴趣、对兵书的熟悉还有当时的战国局势而言,不管赵奢夫妇什么看法,这么一个人不当将领不上战场是不可想象的。赵奢虽然看到了赵括的诸多毛病,只知道口头批评却没有想到用实践来改变赵括,如果当长平之战来临的时候,赵括也拥有赵奢田部令那种中下级官员的实践经验,或许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作为父亲,赵奢对儿子的教育是不合格的。
作者:
山高水远 时间: 2004-2-7 16:31
对于赵括在长平之战前的经历,我看到的资料没有提到赵括曾经有过什么任职履历,所以推测应该是一直待在都城中,没有实际经验。
谁有这方面资料,欢迎板砖。
作者:
第五剑 时间: 2004-2-8 10:09
又一个悲情人物,不过史书也不可全信
作者:
bach_xu 时间: 2004-2-8 10:44
赵国军队也太无能了,怎么会这么多人被俘呢?就是40万头猪放出来,秦国军队也不可能能一下子抓完。
作者:
张無忌 时间: 2004-2-8 12:45
赵国军队不差哦,那时候赵国军队是7国里面数1数2的!
作者:
谷风及雨 时间: 2004-2-8 13:42
就算是廉颇,也未必是白起的对手
不同意~~廉颇在虽赵军不及秦军,但他在长平筑垒固守,以逸待劳,静侯其变,此招虽不能退敌,自守绝没问题
作者:
谷风及雨 时间: 2004-2-8 13:44
原帖由张無忌于2004-02-08, 12:45:49发表
赵国军队不差哦,那时候赵国军队是7国里面数1数2的!
赵国是东方6国中战斗力最强的也是抗秦最坚决的
作者:
越后之龙 时间: 2004-2-9 15:43
要对如此遥远的一个战例进行如此精确的分析,资料好象少了点吧?
首先是双方的兵力,到目前为止谁也说不清楚,我就在网上看到有人质疑,当时双方是否可能动员如此庞大的兵力?
其次是补给问题,即使当时有这么大规模的会战(按照史书记载的),双方要动员多少人来进行补给?战役的士兵数快赶上淮海战役了,而淮海战役中仅GCD的补给队伍就是民工数百万人,当时秦、赵有多少人可以参加呢?
再次是地形,两千多年前的地形和建筑与现在的情况应当有了很大变化,如何进行分析?
再次是装备,当时秦、赵的武器装备到目前为止还是个问号,按照据说是最新的考古发现,据说秦军那时还在使用青铜武器。
最后是人,这是最关键的,也是目前资料最少的,史记基本上是孤证,对人的记录也很简单,同一篇文章、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有大相径庭的理解。
所以,这么精确的分析,基本上是“写的人写,看的人看”。
作者:
马岱 时间: 2004-2-9 16:07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可见秦国投入的军力民力远在赵国之上,赵军最后因为被饿了四十多天,才大部被俘的(是不是有点象淮海战役中的杜聿明集团呢)。
赵军四十多万肯定不会都是职业军人,多数都应该是临时征召的百姓,在濒临绝境的情况下不能指望还有多少战斗力。邯郸之围五年后,燕国还以“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的理由攻赵。
作者:
三胖子 时间: 2004-2-9 16:18
原帖由越后之龙于2004-02-09, 15:43:20发表
要对如此遥远的一个战例进行如此精确的分析,资料好象少了点吧?
首先是双方的兵力,到目前为止谁也说不清楚,我就在网上看到有人质疑,当时双方是否可能动员如此庞大的兵力?
其次是补给问题,即使当时有这么大规模的会战(按照史书记载的),双方要动员多少人来进行补给?战役的士兵数快赶上淮海战役了,而淮海战役中仅GCD的补给队伍就是民工数百万人,当时秦、赵有多少人可以参加呢?
再次是地形,两千多年前的地形和建筑与现在的情况应当有了很大变化,如何进行分析?
再次是装备,当时秦、赵的武器装备到目前为止还是个问号,按照据说是最新的考古发现,据说秦军那时还在使用青铜武器。
最后是人,这是最关键的,也是目前资料最少的,史记基本上是孤证,对人的记录也很简单,同一篇文章、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有大相径庭的理解。
所以,这么精确的分析,基本上是“写的人写,看的人看”。
严重
极度怀疑数目中的水分含量。
作者:
恐怖份子 时间: 2004-2-9 20:31
数目我觉得基本是合理的
因为那时侯还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啊
制度都不一样的,春秋战国的时候,那时侯打仗,都是做动员,然后把百姓等等派上去的,很少职业军人,就算变法了的秦国士兵,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军人.
作者:
恐怖份子 时间: 2004-2-9 20:40
而且长平兵力有疑问的,最好去看中央台介绍秦帝国的那部片子~~
里面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以及秦国的战争动员介绍得很详细了
作者:
恐怖份子 时间: 2004-2-9 20:47
山西省的高平县,这一带就是当年秦赵交战的地方。岁月流逝,古战场上建起了村庄。县博物馆的馆长定期来村里收集文物,因为村民经常能够捡到箭头之类的古兵器。这些箭头曾经深埋地下,上面似乎还散发着血腥。秦赵长平大战是秦军统一中国的进程中最为关键一场战役,它的结局对秦帝国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场战役去了解秦军,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在山西高平的这个山谷,考古人员的发现证实了这个惨烈的结局。在方圆10公里左右的地方,到处都是掩埋尸骨的大坑。仅仅在一个坑里边,他们就发现了100多具赵国士兵的尸体。
在古战场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堆的白骨。尸骨的边上还遗留着士兵们的兵器和随身携带的钱币。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上面是部片子文字版的一些内容~
可以看出来,的确赵军是受到了大规模坑杀的
而且,那些发现了的,都还是带了兵器的和钱的正规武装了的士兵
那些临时拉去打仗的,加上上党郡的人,有40W,我觉得是合理的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4-2-10 10:19
战略决战是需要时机和地利的,不是主帅说要决战就可以决战的。长平那一个小地方集结秦国赵国近百万的军队,哪里还有决战的空间?而且白起在这种情形下怎么会答应跟你决战?
赵括的问题明显在于过于理论化,比如他就认为不必保护粮道,因为战略决战一胜利,敌军溃败,则粮道自然通畅。在辩论的时候,这样豪迈的口吻自然将他老子说的溃不成军,但是实战中怎么可行?这点和马谡的想法何其相像也!
作者:
riolion 时间: 2004-2-28 09:19
赵括此人,历史早有公断,没必要再去讨论究竟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最大贡献就是为一个成语提供了素材,而这个成语成为了现今商业社会的最佳座右铭!
作者:
帅的被警抓 时间: 2004-3-12 19:17
原帖由bach_xu于2004-02-08, 10:44:59发表
赵国军队也太无能了,怎么会这么多人被俘呢?就是40万头猪放出来,秦国军队也不可能能一下子抓完。
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啊
为人是因有理性的动物啊
作者:
doladur 时间: 2004-3-12 20:11
原帖由无可救药于2004-02-04, 14:23:57发表
马谡也不是传说中的差阿,我记得,当时司马懿的大军几十万,马谡区区四万人,怎么挡得住?要说错就错在诸葛亮身上,这么难打的仗要一个没有经验的马谡来打,不可理解.
马谡的对手只有张颌的部队```
作者:
大树将军 时间: 2004-7-1 16:44
关于赵括,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可以讨论一下,如果换一位将领,处在赵括的位置(40万人被围困)上,会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方式?
作者:
songye999 时间: 2004-7-1 18:38
原帖由大树将军于2004-07-01, 16:44:14发表
关于赵括,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可以讨论一下,如果换一位将领,处在赵括的位置(40万人被围困)上,会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方式?
先尽力伐谋,离间秦国君臣,不成则努力痞敌,再不成就早日决战,尽量保证不入圈套(难保 )
作者:
建威中郎将 时间: 2004-7-1 18:48
原帖由songye999于2004-07-01, 18:38:23发表
先尽力伐谋,离间秦国君臣,不成则努力痞敌,再不成就早日决战,尽量保证不入圈套(难保 )
伐谋已败,秦密切注视着赵在山东合纵的成败,所谓“齐、楚救赵,亲(真诚、积极),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在当时外交战中,范睢已经全面告捷,给白起有力支持,使赵陷于孤立无援。
如何离间君臣?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征调15岁以上丁壮,悉数发往长平,以阻绝其援。君臣如此同心,离间难矣。
早日决战?更是不行,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辎重补给维艰,又有好战嗜杀“虎狼之国”的恶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合作与支持。这就决定了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赵则利于持久之战,而所以“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者,正是此战略战术利害关系的客观反映。
不中圈套?一方面是初上沙场毫无经验的赵括,一方面是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成持重的战神白起,谈何容易啊!
作者:
大树将军 时间: 2004-7-1 19:13
如果你率领40万军队,陷入长平的重围,你的举动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庸将良将的差别。如果将白起和赵括换个位置,白起的结果肯定不会像赵括一样。
作者:
建威中郎将 时间: 2004-7-1 19:25
个人认为这场战争在战场上秦国的优势还不是太大,最要人命的是在外交,情报,最高决策层等各个方面秦国的优势太明显了。
作者:
建威中郎将 时间: 2004-7-1 19:28
原帖由大树将军于2004-07-01, 19:13:21发表
如果你率领40万军队,陷入长平的重围,你的举动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庸将良将的差别。如果将白起和赵括换个位置,白起的结果肯定不会像赵括一样。
如果是白起,压根就不会被围……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4-7-1 19:32
原帖由建威中郎将于2004-07-01, 19:25:47发表
个人认为这场战争在战场上秦国的优势还不是太大,最要人命的是在外交,情报,最高决策层等各个方面秦国的优势太明显了。
同感,我一直认为这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就看谁能撑到底,关键在场外功夫。
作者:
大树将军 时间: 2004-7-2 07:11
原帖由建威中郎将于2004-07-01, 19:28:12发表
如果是白起,压根就不会被围……
这是个假设的问题,如果白起处在赵括的位置,在突击时候逐次投入兵力,使总兵力的大半在前方交战时候还处于闲置状态。
作者:
建威中郎将 时间: 2004-7-2 12:08
当时赵军陷入绝境:由泫氏至长平关一线,丹西秦军纵深壁垒森严而突击不动;秦25000名奇兵已绕到百里石长城敌后,封锁了长平关至秦关一线;秦5000名骑兵牢牢控制了由泫氏至秦关一线;秦河内部队断绝了可能来自邯郸方面的任何增援。这就是说,赵军主力被秦军包围于以韩王山为中心的丹河一小东仓河一百里石长城三角地带;南线部队被秦奇兵和河内部队包围于大粮山地区。北线主力兵多将广而无粮刍辎重;南线部队具有大量粮刍辎重,而兵力甚少又无主将。战力迅速削弱,无论北线、南线均不能有所作为。主力部队突围兵力施展不开,因为被围地长平谷地面积946平方公里。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状若箕形,秦军守住出口容易,赵军在突围时根本无法展开优势兵力,所以赵括不得已才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加上粮道已绝,几次突围未果,无论在士气上还是在战斗力上赵军都陷入崩溃境地。
作者:
建威中郎将 时间: 2004-7-2 12:11
自打进入包围圈,赵军的命运就是注定了的,在如此绝境下,个人认为不管谁来指挥都一样
作者:
建威中郎将 时间: 2004-7-2 12:27
还有一个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就是当时大量装备的杀伤力巨大的秦强弩(不好意思看复活军团入迷了),正面突击赵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赵括最后就是死在弩下
作者:
wallish 时间: 2004-7-2 13:44
原帖由恐怖份子于2004-02-04, 14:55:02发表
当时秦国制度,打仗就拉人,不打仗就有大部分士兵回家种田
长平几乎动员了秦国所有力量,所以我还是认为,秦军的补给其实更加困难
秦国总动员是在赵军被围困之后,此时赵军断粮支撑46日,而秦军尚可以得到国内余粮的资助。也就是秦军的后勤始终优于赵军,司马错取巴蜀真是决定性的策略啊!
作者:
晓晓 时间: 2004-7-2 14:06
呵呵~~~当时秦国人一生就做二种事
不打仗呢就种田~~~不种田呢就打仗
据说秦人当时每4个人养1个士兵哦~~~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哦
我是不能想象他们是怎么活过来的~~~~天啊
作者:
建威中郎将 时间: 2004-7-2 14:08
商鞅当初制订的基本国策:耕——战
作者:
大树将军 时间: 2004-7-2 21:16
兵者,诡道也。英国海军特种部队的名言是:不靠实力,靠狡诈。赵括太老实了。
作者:
songye999 时间: 2004-7-3 14:30
原帖由晓晓于2004-07-02, 13:33:04发表
赵括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令赵国40万大军归入黄土
正如小弟对魔兽争霸一样,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但只是看别人怎么玩,自己却基本没玩过,偶尔玩玩就经常顾此失彼,被人称为“准军师”的料(自己不能打,指导别人时头头是道),想必赵括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作者:
笑傲三国 时间: 2004-8-21 21:38
赵括输我认为还是水平问题,他母亲曾在出征前力谏赵王说赵括只会读兵书不会随机应变更有甚者他不关心下属。被围期间一定军心涣散难以指挥有兵也不听指挥,我想仁兄的想法在当时实现也有难度吧。其实马谡也是一样。不过白起太强也是主要原因,另外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都参战,兵力上也没劣势,而秦军战斗力和战斗体制也是当时一流的。所以赵括失败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总的讲赵括还是如历史所评价的那样
作者:
abacus 时间: 2004-8-22 03:32
常常被人们议论的赵军被包抄断绝粮道问题也不是关键。事实是当时赵国国内也没有粮食了,向各国借粮都失败,魏国有粮,但是等待赵军粮尽以便坐收渔利--所以就算是廉颇的对峙战法,这时候恐怕也要徒呼奈何。从战争过程看,赵括应该算个不错的军事将领。问题是白起何许人也?名将中的名将!他的才能太出色的,作战指挥是拿破仑式的富有创造力。比如赵括出击的时候,谨慎的留下大将冯亭重兵镇守东垒大营,而白起呢?就能够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让冯亭上当,离开大营而导致东垒失守。这一点差距,赵括有自知之明,他出征前曾经告诉赵王,只要秦将不是白起,他就能够对付。因此,后来赵王让赵括的家属连坐,实在没有道理,倒是该让自己连坐才对。
以上这段中诸多描述,史记不载,不知楼主从何处引用得来?望能告知,不甚感激。
作者:
abacus 时间: 2004-8-22 03:45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说把问题都理想化、模式化、简单化,真正面对挑战时就不懂得去依势态而变化。
所以赵奢指出赵括不可为将的原因:“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也是基于这层考虑;
真正表现到战场上,就是放弃廉颇固守策略而主动出击,最终被白起诱敌深入、分割包围——赵括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固守也是兵法的一种;
作者:
liuwangxizi 时间: 2004-10-28 17:35
白起的用兵不一定多好,但赵括绝对是用兵不当,无章法。
作者:
先知之城 时间: 2004-10-28 18:16
凡是诋毁史记的历史价值的,都是不可容忍的。
作者:
zoustar 时间: 2004-10-29 10:13
问一个问题:
三国志记载,在三国末期三个国家总人口加起来还不到1000万(430万+230万+92万+未登记人口约1、200万)。战国时代秦有500万人口,赵有400万人口,算起来七国有大约3000万人口。1000万跟3000万这也差太多了吧!不可能400年间总人口减少2000万吧。请高手指教!
作者:
liuyu_sums 时间: 2004-10-29 11:40
原帖由zoustar于2004-10-29, 10:13:21发表
问一个问题:
三国志记载,在三国末期三个国家总人口加起来还不到1000万(430万+230万+92万+未登记人口约1、200万)。战国时代秦有500万人口,赵有400万人口,算起来七国有大约3000万人口。1000万跟3000万这也差太多了吧!不可能400年间总人口减少2000万吧。请高手指教!
汉末人口剧减是肯定的,但这个数字跟很多人不在户籍也有关,特别是吴国,程度比较严重。
作者:
liuyu_sums 时间: 2004-10-29 11:52
好象看过一个资料说150年左右东汉还有5000多万人呢
作者:
zoustar 时间: 2004-10-29 12:00
大趋势是人口增加才对,就算连年征战人口也不会少到1/3。不过就算是把三国末期的户籍增加一倍也才1500万左右,还是很少,而三国志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了。不知道是哪个数字对。
作者:
金庾信 时间: 2004-10-29 12:30
原帖由liuyu_sums于2004-10-29, 11:52:21发表
好象看过一个资料说150年左右东汉还有5000多万人呢
是有这个说法,这说明东汉末年的战乱有多可怕。
作者:
金庾信 时间: 2004-10-29 12:50
原帖由建威中郎将于2004-07-02, 12:08:41发表
当时赵军陷入绝境:由泫氏至长平关一线,丹西秦军纵深壁垒森严而突击不动;秦25000名奇兵已绕到百里石长城敌后,封锁了长平关至秦关一线;秦5000名骑兵牢牢控制了由泫氏至秦关一线;秦河内部队断绝了可能来自邯郸方面的任何增援。这就是说,赵军主力被秦军包围于以韩王山为中心的丹河一小东仓河一百里石长城三角地带;南线部队被秦奇兵和河内部队包围于大粮山地区。北线主力兵多将广而无粮刍辎重;南线部队具有大量粮刍辎重,而兵力甚少又无主将。战力迅速削弱,无论北线、南线均不能有所作为。主力部队突围兵力施展不开,因为被围地长平谷地面积946平方公里。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状若箕形,秦军守住出口容易,赵军在突围时根本无法展开优势兵力,所以赵括不得已才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加上粮道已绝,几次突围未果,无论在士气上还是在战斗力上赵军都陷入崩溃境地。
当时秦军迅速在南北两线掘壕筑垒,围困赵军。这种构筑野战工事来围困敌人的做法,很有点恺撒作战的风格。
作者:
zoustar 时间: 2004-10-29 14:14
原帖由金庾信于2004-10-29, 12:30:50发表
是有这个说法,这说明东汉末年的战乱有多可怕。
感觉可怕得有点不可思议了,100年间,人口锐减差不多4000万!差不多每年人口净减40万!算上出生人口实际死亡人数多得不可思议(估算是每天死亡2000人)!
作者:
刀斧手 时间: 2004-10-29 17:06
楼主的一些观点难以苟同,不过楼主的论述也是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作者:
金庾信 时间: 2004-10-29 20:35
原帖由zoustar于2004-10-29, 14:14:21发表
感觉可怕得有点不可思议了,100年间,人口锐减差不多4000万!差不多每年人口净减40万!算上出生人口实际死亡人数多得不可思议(估算是每天死亡2000人)!
呵呵,一点也不奇怪,清末陕甘回乱前后不过几年,陕甘两地就减少了2500万人口。有专家估算,光太平天国一役就导致一亿以上的人的死亡。
作者:
zoustar 时间: 2004-10-30 09:01
可他们都怎么死的?死于战乱,是被士兵杀死、病死、饿死?
中国的历史全是红色的啊!
作者:
金庾信 时间: 2004-10-30 09:42
应当基本上都是死于兵火及其导致的饥荒吧,逃掉的人当然也不少,但也不会太多。比如说陕甘回乱以前,陕西有90万回民,平定之后就只剩下不到10了,逃到中亚、新疆去的也不到10万,剩下70多万可以说基本上都死光了。我看过一篇介绍陕甘回乱的文章,说陕甘回乱以后,陕甘两地人口大减,直到解放初期才勉强恢复到同治年间的人口数量。当然期间又经历了长年军阀混战以及几次大旱。总之古代社会的战乱与天灾是很可怕的,一点也不亚于欧洲的情形。
有学者认为这是农业社会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增加的固有矛盾导致的,西方社会后来是通过殖民与工业化、城市化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中国没有能够对外殖民,工业化也晚了很多,所以才有今天巨大的人口负担。
作者:
tension 时间: 2004-10-30 11:45
原帖由zoustar于2004-10-28, 22:13:21发表
问一个问题:
三国志记载,在三国末期三个国家总人口加起来还不到1000万(430万+230万+92万+未登记人口约1、200万)。战国时代秦有500万人口,赵有400万人口,算起来七国有大约3000万人口。1000万跟3000万这也差太多了吧!不可能400年间总人口减少2000万吧。请高手指教!
根据《中国人口报》一九九五年七月三日资料
一五六年
(东汉永寿二年)五千六百四十九万
二八零年
(晋太康元年)一千六百一十六万
少掉的四千万当然是因为三国时期的天灾人祸了(主要还是人祸),当然,不排除晋刚统一时人口统计工作没作好,因为刚刚打完,不排除有原晋蜀两地大量为躲避服兵役而少报的人口,以及新征服的吴地的错误统计,但估计说个2000万人口应该是上限了。
120年少4000万,比你说的400年少2000万可牛多了。
作者:
南阳南 时间: 2004-10-30 12:47
统计是按照户计算的,不是按照人计算的
作者:
金庾信 时间: 2004-10-30 13:11
这里存在一个估算问题,一般是以一户五人为标准的。
作者:
tension 时间: 2004-10-30 13:38
老萨这也是推测啊,就想为赵括翻案啊?
我的猜想是,一开始赵国可能是准备以长期抗战拖跨秦军的,毕竟秦国已经连着好几年对韩国用兵了,。猜想战前赵国君臣的打算是用老成将领,凭借险要地势拖住秦军,向各国借粮以备长期作战,到秦军疲惫后再主动出击一举击败秦军。可没想到廉颇上去就老打败仗,估计廉颇的失败丢失了一些战前议定必须守住的防守要地(比如被夺西垒壁),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只好“坚壁以待秦”,弄得赵王很不满。而这时赵国又没借着粮,这样局势和赵国战前的估计相差很远,赵国君臣才会考虑到要换一下战术,想凭借主动进攻改变战场态势,这才会有中计换上赵括的举动。
不清楚赵括在长平之战前有没有实战经验,但从他高干子弟的身份和史书记载来看,赵括平时可能有点现代的“著名军事理论家”或“军中作家”的味道,又是名将之后,估计还善于拍拍王公贵族的马屁,属于有一点点本事又会吹捧自己的太子党这种人。所以估计长平以前赵括应该军衔不低(否则不会让他挂帅了),可能是什么赵王亲卫队或邯郸卫戍部队的高级将领,但即使打过战也不过是镇压小股农民起义、抓几个小毛贼什么的,没有大兵团作战经验。这种人究竟有多少本事连敌国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赵国君臣居然还相信他,真是可笑之至。
所以我觉得赵括其实还是和马谡一样,他们的悲剧不是他们自己的悲剧,而主要还是领导的错误决定,无论如何,不能派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担当如此大任。
作者:
tension 时间: 2004-10-30 13:50
这个人口数应该是可信的,可以看看这个网页:
http://www.taosl.net/ys301.htm
汉桓帝、永寿三年(一五七),中国户口数达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户,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口。
晋书地理志:「至桓帝永寿三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户口之滋殖者也。」
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帝王世纪:「至於孝桓,颇增於前,永寿二年,二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
至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则降至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户,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口,
晋书地理志:「太康元年平吴,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八百四十」、通典食货典无「十」字。)
作者:
yedeyao 时间: 2005-1-10 14:08
转篇三国人口的文章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中国有1067万多户,5648万多人;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三国复归一统,经过一百二十三年,中国人口不仅没孳长,而且减少了约4000万,只有1616万多人了。而此时蜀汉降魏已十六年,魏吴之间也未曾大战,人口尚有所恢复;三国鼎立相峙时期的人口,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人到哪里去了?
一是各路诸侯混战不休,相互吞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家鼎足而立,仍是甲兵相向,无有宁日。盖强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弱者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都非通过武力解决不可。
袁曹官渡之战,曹操一方斩首七万馀级。杀人三千,自伤八百,那时是大刀长矛,常需短兵相接,曹军伤亡,亦可想见。至于赤壁之战,曹军损折,更是数以万计。不过如仅沙场杀戮,即使相互统统杀光,也不过减少一百多万,老百姓倒可得以安宁。
被杀掉的,更多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在《三国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董卓派遣军队到老百姓正在赶会的阳城,把聚集在那里的男子的统统砍头,驾着死者的车子和牛,将抢劫来妇女财物装载上车,把砍下的头颅也挂在车辕上,喊着万岁的口号驱车回到洛阳,说是讨贼获得的战利品,然后把这些头颅烧掉,抢来的妇女被分配给这些士兵为婢妾。
反对董卓的曹操,也不少杀老百姓,曾经在泗水坑杀男女数万口,尸体把河道都堵塞了。他进攻徐州被陶谦的军队阻挡,前进不得,便南向攻占了几个县,把那里的居民都杀了,作到鸡犬不留。
仅仅是杀,人口还减少不了那么多。
更多的人是饿死和病死了。
饿急了,人吃人,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一起两起。按照《三国志》中董卓传的记载:本来人口密集的关中地区,董卓造乱之始还有数十万户人家,后来由于战乱,还加上旱蝗灾害,没有粮食可吃,人吃人,仅仅两年,就吃的不剩多少了。
吃人的强盗将人当作牲口一样,用绳子穿过手心牵走。
这种吃人行为大概已司空见惯,无人谴责,曹操手下有员将官王忠,在关中当亭长时就吃过人,曹操的儿子曹丕知道王忠的老底,在和王忠同行时,竟叫随从的小丑将荒坟中取来的死人头骨系在王忠的马鞍上取乐。
曹丕读过不少书,诗文都写的好,后来当了魏国的君主,他对吃人尚且不当一回事。其他可想而知。
饥荒和战争,使得病的机会增加,而且常大面积地传播,曹操赤壁之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士兵中很多人得了疫病;公元217年即建安二十二年北方有过一次疫病大流行,死人无数;那些生活条件还算好的中上层人物,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的也不少。
结果是「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当时中国的心脏地区,十成居民,剩下不到一成了。中原是逐鹿之地,南方和西南、东北地区好一些,但本来人少,剩下的为数也不多了。东吴的领域包括从长江中下游到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归于一统时,才有230万人。
作者:
yanbbo 时间: 2005-1-10 18:20
我有个想法,大家说赵括笨,那秦还怎么犯得着换将?不用白起就不行?
作者:
敦煌沙魂 时间: 2005-1-10 19:06
赵括不是草包,至少是个可造之才,看他被重重保卫还可以坚持49天就知道了,可惜就是没有经过实战的磨炼,严重缺乏经验,错在赵王不会用人
作者:
啸哀 时间: 2005-1-11 20:17
我也认为赵括没有那么SB,能当40W主帅的家伙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善于拍马、中了离间就能决定的。在坚持的49天中赵括也没有什么办法了。死40W可能只是因为白起一时兴起吧!
作者:
酒徒 时间: 2005-1-12 01:15
分析的比较好,赵括和马谡的实战经验都不高..司马和白起,某认为相差不多.楼主有那么点点夸大白起了.
还有一点,东北战场上,是卫立煌和蒋介石的争议.蒋力主兵撤锦州,卫则希望固守沈阳,长春,锦州等地.两人争来争去贻误战机.林彪也没那么N,他还就打锦州磨蹭了好长时间(偏题了)
作者:
悲魔误 时间: 2005-2-11 18:42
分析是很漂亮,可惜上古战史资料缺乏,很多事情都只能是姑且论之
是的,就这点资料来说分析得很不错!
作者:
智★智 时间: 2005-2-11 22:25
秦军在包围赵军的时候军队人数也不是很多,好象有个地方只派了5000骑兵去封锁,赵军40万大军就算有一半乌合之众也还有20万可以用,为什么不集中力量攻打敌人薄弱环节
作者:
Dusk 时间: 2005-2-12 12:02
另一方面,就算是慢一点,秦国也一样会打赢,因为赵国的补给比秦国更糟糕,按照廉颇的战法,不久赵军就首先陷入饥饿了。
-----------------------------------------------------------
这种说法不知从哪篇史料里看得出来
作者:
敦煌沙魂 时间: 2005-2-12 18:14
作者说的值得深思,赵括是太年青却委以重任,摆错位置了啊
作者:
关内侯 时间: 2005-2-13 12:13
太专业,不好说。
不过面对白起这样的名将,赵括明显的表现出思想准备不足的弱点,他的经验完全不足。
他老爸评价他的话也是指实战经验吧?
作者:
qhdxy 时间: 2005-2-13 16:33
原帖由yedeyao于2005-01-10, 14:08:51发表
转篇三国人口的文章
汉桓帝永寿三年(157),中国有1067万多户,5648万多人;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三国复归一统,经过一百二十三年,中国人口不仅没孳长,而且减少了约4000万,只有1616万多人了。而此时蜀汉降魏已十六年,魏吴之间也未曾大战,人口尚有所恢复;三国鼎立相峙时期的人口,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人到哪里去了?
一是各路诸侯混战不休,相互吞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家鼎足而立,仍是甲兵相向,无有宁日。盖强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弱者宁为鸡口,不为牛后,都非通过武力解决不可。
袁曹官渡之战,曹操一方斩首七万馀级。杀人三千,自伤八百,那时是大刀长矛,常需短兵相接,曹军伤亡,亦可想见。至于赤壁之战,曹军损折,更是数以万计。不过如仅沙场杀戮,即使相互统统杀光,也不过减少一百多万,老百姓倒可得以安宁。
被杀掉的,更多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在《三国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董卓派遣军队到老百姓正在赶会的阳城,把聚集在那里的男子的统统砍头,驾着死者的车子和牛,将抢劫来妇女财物装载上车,把砍下的头颅也挂在车辕上,喊着万岁的口号驱车回到洛阳,说是讨贼获得的战利品,然后把这些头颅烧掉,抢来的妇女被分配给这些士兵为婢妾。
反对董卓的曹操,也不少杀老百姓,曾经在泗水坑杀男女数万口,尸体把河道都堵塞了。他进攻徐州被陶谦的军队阻挡,前进不得,便南向攻占了几个县,把那里的居民都杀了,作到鸡犬不留。
仅仅是杀,人口还减少不了那么多。
更多的人是饿死和病死了。
饿急了,人吃人,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一起两起。按照《三国志》中董卓传的记载:本来人口密集的关中地区,董卓造乱之始还有数十万户人家,后来由于战乱,还加上旱蝗灾害,没有粮食可吃,人吃人,仅仅两年,就吃的不剩多少了。
吃人的强盗将人当作牲口一样,用绳子穿过手心牵走。
这种吃人行为大概已司空见惯,无人谴责,曹操手下有员将官王忠,在关中当亭长时就吃过人,曹操的儿子曹丕知道王忠的老底,在和王忠同行时,竟叫随从的小丑将荒坟中取来的死人头骨系在王忠的马鞍上取乐。
曹丕读过不少书,诗文都写的好,后来当了魏国的君主,他对吃人尚且不当一回事。其他可想而知。
饥荒和战争,使得病的机会增加,而且常大面积地传播,曹操赤壁之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士兵中很多人得了疫病;公元217年即建安二十二年北方有过一次疫病大流行,死人无数;那些生活条件还算好的中上层人物,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的也不少。
结果是「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当时中国的心脏地区,十成居民,剩下不到一成了。中原是逐鹿之地,南方和西南、东北地区好一些,但本来人少,剩下的为数也不多了。东吴的领域包括从长江中下游到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归于一统时,才有230万人。
这个我肯定是真的
据偶一朋友介绍,他为了写一些文章,就查资料,不查还好,一查。。。
就黄巢起义,黄巢军队就用八个大磨磨人来吃,可想而知战争的可怕。。。
作者:
慕容秋 时间: 2005-2-14 10:43
原帖由glight于2004-02-05, 12:54:00发表
分析是很漂亮,可惜上古战史资料缺乏,很多事情都只能是姑且论之。比方说,赵军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如果确有40万之众的话(差不多是赵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有多少是临时征召的乌合之众?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是否可能对这洋一支部队施加有效的战术控制呢?
另外,那个斯巴达克斯的战例应该也是近代作家的小说家言吧……
韩信说过以刘邦之才
也只能统十万人
兵不是越多越好
40万人在调动上有很大麻烦
作者:
捕风捉影 时间: 2005-2-15 06:47
我来说几句,秦国为什么能战胜赵国
1;秦国弩兵.秦国弩兵每次为三排可敌千上万汹涌而来的赵军,也不过每次不过三发,虽然弩兵的弩射完后要上弓弩,秦国大将白起命令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密集的杀伤力最为致命.
2,秦国矛兵,秦国7米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敌人跑到你面前只有死路一条,等于是敢死队,秦国冲锋的时候就是靠这批敢死队取的胜利,矛兵变成一个铜墙铁壁的方阵再冲锋,第一排倒下第二排上,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3,秦国戟兵,戟兵戟长度在2米80左右,防守型军队排圆形阵法主要用起保护,让敌人无法接近.
4,秦国5000骑兵能劫赵军的粮道,大家都以为是秦国的那5000骑兵厉害是错误的,秦国战马高度都统一为133厘米,因为那5000骑兵部队全部都是弩兵骑上战马,他们分为四骑一组,三组一列,八列共108名组成一个纵队.在那战国时代,这样的军队是前所未有的,可战可退,可攻可守,在秦军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攻击力量。长平之战这5000秦骑兵.最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
5.围困后赵括意识到错误的时候,率全部部队突围,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但是他们全部方向都是弩兵.万弩齐发,赵军一个个倒下,统帅赵括就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
哎冲也是死,不冲也是死.方正是死,不如战死.
作者:
Kohan 时间: 2005-2-16 15:17
史记严格来说,近乎一篇历史小说,可信度不算太高。
但毕竟是开山的作品,而且所收集的资料也并非空穴来风。
只有暂且信任之了。
作者:
laichoon 时间: 2005-2-21 12:17
原帖由秋冶容于2005-02-14, 10:43:50发表
韩信说过以刘邦之才
也只能统十万人
兵不是越多越好
40万人在调动上有很大麻烦
如果以
韩信换上赵括
赵兵会输得那么惨吗?
韩信的计谋和策略
看起来都比白起强得多
可是
当时的情况来看
托的太久
赵兵也会败
如果以置死地而后生
如何
韩信最善长这点了
作者:
laichoon 时间: 2005-2-21 12:26
如果没有换帅
廉颇到最后也是肯定会败
单看补给方面
就肯定拖不久
再看
战斗力
赵军也肯定败
粮草不足,三军先败
再看
地势明显的
赵军已经被包围了
再看
武器
连弩,当时天下无敌的
如果再这些不利因素下
长久下去
如果以廉颇的守字法
也是惨败
我觉得
唯一的方法
就是找出
秦军的死门
至于死门方面
就要看赵军的情报
在来攻击
才能突破
还是内外夹击
作者:
laichoon 时间: 2005-2-21 12:34
原帖由捕风捉影于2005-02-15, 6:47:11发表
我来说几句,秦国为什么能战胜赵国
1;秦国弩兵.秦国弩兵每次为三排可敌千上万汹涌而来的赵军,也不过每次不过三发,虽然弩兵的弩射完后要上弓弩,秦国大将白起命令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密集的杀伤力最为致命.
2,秦国矛兵,秦国7米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敌人跑到你面前只有死路一条,等于是敢死队,秦国冲锋的时候就是靠这批敢死队取的胜利,矛兵变成一个铜墙铁壁的方阵再冲锋,第一排倒下第二排上,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3,秦国戟兵,戟兵戟长度在2米80左右,防守型军队排圆形阵法主要用起保护,让敌人无法接近.
4,秦国5000骑兵能劫赵军的粮道,大家都以为是秦国的那5000骑兵厉害是错误的,秦国战马高度都统一为133厘米,因为那5000骑兵部队全部都是弩兵骑上战马,他们分为四骑一组,三组一列,八列共108名组成一个纵队.在那战国时代,这样的军队是前所未有的,可战可退,可攻可守,在秦军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攻击力量。长平之战这5000秦骑兵.最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
5.围困后赵括意识到错误的时候,率全部部队突围,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但是他们全部方向都是弩兵.万弩齐发,赵军一个个倒下,统帅赵括就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
哎冲也是死,不冲也是死.方正是死,不如战死.
被包围来屠杀
不如破釜沉舟
学项羽来个决一死战
好歹
也不要40万人pk掉
赵军连武器也输
看来他们也只有用
人肉墙了
唯一的方法
也许是用
“火人阵”
烧自己
然后跟他们同归与尽
作者:
laichoon 时间: 2005-2-21 12:42
可以试试看用
火马阵
作者:
Dusk 时间: 2005-2-22 12:22
原帖由laichoon于2005-02-21, 12:26:48发表
如果没有换帅
廉颇到最后也是肯定会败
单看补给方面
就肯定拖不久
再看
战斗力
赵军也肯定败
粮草不足,三军先败
再看
地势明显的
赵军已经被包围了
再看
武器
连弩,当时天下无敌的
如果再这些不利因素下
长久下去
如果以廉颇的守字法
也是惨败
我觉得
唯一的方法
就是找出
秦军的死门
至于死门方面
就要看赵军的情报
在来攻击
才能突破
还是内外夹击
1.廉颇在会被包围吗?
2.被包围前赵军粮草不足,有何根据?
作者:
Sphynxyu 时间: 2005-3-6 20:43
老实说,直到今天为止,当官的可以没本事,可以没信念,可以没良心,就是不能没嘴巴,那个身居高位的人的嘴不会说??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例子。个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历史可靠性太低,首先人数就不对,40万人被围,那要多少人??就算三面环山起码也要40万。除非出口是个不满10人的小洞,就算是个洞,40万人往里钻要多久??百万军队的供给一天是多少??你们都算过没有??南京大屠杀日军用现代武器14天才杀了20万人,可想而知在2000多年前杀40万人需要多大的精力,估计不杀一两个月杀不光。从这些上看长平之战的兵力数字是不可信的。孙膑兵法曰:“古之上将者,为战必分而围之,断其粮草,扰其军心,善战者,二能围一。”由此可见,想要围困40万大军没有50万以上是不可能的。
作者:
figozhu 时间: 2005-11-29 19:19
原帖由Sphynxyu于2005-03-06, 20:43:51发表
老实说,直到今天为止,当官的可以没本事,可以没信念,可以没良心,就是不能没嘴巴,那个身居高位的人的嘴不会说??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例子。个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历史可靠性太低,首先人数就不对,40万人被围,那要多少人??就算三面环山起码也要40万。除非出口是个不满10人的小洞,就算是个洞,40万人往里钻要多久??百万军队的供给一天是多少??你们都算过没有??南京大屠杀日军用现代武器14天才杀了20万人,可想而知在2000多年前杀40万人需要多大的精力,估计不杀一两个月杀不光。从这些上看长平之战的兵力数字是不可信的。孙膑兵法曰:“古之上将者,为战必分而围之,断其粮草,扰其军心,善战者,二能围一。”由此可见,想要围困40万大军没有50万以上是不可能的。
活埋不用自己动手的,都是俘虏埋俘虏的。
作者:
markhappy 时间: 2005-11-30 09:29
想起了《钟无艳》中的一个镜头:
齐国招兵,一名武士在比武以后胜出,并一直对梅艳芳说:“请封白起做大将军”梅姑看他面貌丑陋,不快,赶他出去了,没想到后来。。。。。。。白起把6国都搞定了
作者:
☆慕容泪☆ 时间: 2005-12-1 13:25
呵呵~~
看了这一篇精彩的文章,说些题外话吧。
总觉得赵VS秦就等于《星际争霸》中的人族VS虫族。
人族如果老是蹲在家里,即使有生力量保存的再多,人口单位再多,抵挡一次虫族的大规模进攻也会损失很大,而人族一定要不停地骚扰和破坏虫族的分基地,使之虫族资源优势不能发挥。如果人族自始至终未能对虫族实施有效的有生力量歼灭,固步自守=等死。
同理,赵的兵力占上风,如果一直处于对秦的各个方面军连续打击,即使成效不大或者各路军皆小败,也不至于败得如此。归根原因:赵军的机动力或者说其用兵的灵活性远远逊色于秦军。
作者:
markhappy 时间: 2005-12-1 13:44
我个人认为,古代的记数和现代的不一样
40W,有多少啊?大家想想就知道了,不可能滴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5-12-2 10:32
庙主骷髅大王,就是赵括。
。。。。。
作者:
桠枫 时间: 2005-12-3 03:42
如果赵括能举全军冲锋一次性的决战,也许能够突围。但他却不是这么想的,他是想打胜。缺乏统帅应有的魄力~
作者:
杨少凡 时间: 2005-12-3 16:06
Sphynxyu 发帖时间 2005-03-06, 20:43:51
孙膑兵法曰:“古之上将者,为战必分而围之,断其粮草,扰其军心,善战者,二能围一。”由此可见,想要围困40万大军没有50万以上是不可能的。
>>>>这只是理论,实战中利用有利地形和防御工事,完全可以做到以少围多,否则阿列西亚战役恺撒是怎么用十个军团五万多军队围住高卢统帅维尔辛托克利斯的八万人马,还击败了来援的二十五万高卢军。长平周围都是山地,秦军完全可以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卡口断谷,封闭赵军歼之。
》》》至于大屠杀,曹操官渡坑杀袁绍军八万的时候他有多少人?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有几个反抗的?
laichoon
被包围来屠杀
不如破釜沉舟
学项羽来个决一死战
好歹
也不要40万人pk掉
赵军连武器也输
看来他们也只有用
人肉墙了
唯一的方法
也许是用
“火人阵”
烧自己
然后跟他们同归与尽
》》》赵军突围了,可是在占有地利的秦军面前根本冲不出去,赵括就是率精兵突围时被秦军射死的。而“火人阵”?别开玩笑了,秦军只困住他们就足以饿死他们了。
敦煌沙魂 发帖时间 2005-01-10, 19:06:32
赵括不是草包,至少是个可造之才,看他被重重保卫还可以坚持49天就知道了,可惜就是没有经过实战的磨炼,严重缺乏经验,错在赵王不会用人
》》》之所以能坚持那么多天主要是白起不想与作困兽之斗的赵军死战,只是围而不打,让饥饿来对付赵军,赵军突围被打回,坚守又没粮,断粮四十六日都到了自相残杀的地步了,最后不战自溃。
》》》最后说一下个人见解,赵括之败长平,纯粹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军校高才生,刚上战场就遇上了一个久经战阵的老油条。如果他只是单纯出出主意,干干参谋工作,甚至充当副将的话倒还也有日后前进的余地,以他的谈兵才能看他还是有可造能力的。可是赵王一下子就把他用在全军统帅的位置上,从来不知道战事艰难的他自然按平时的习惯行动,最后败在白起手中,葬送赵国几乎全国军队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
悲情史可法 时间: 2005-12-3 16:10
赵括也需要精心培养才成材
这么一下子上战场揠苗助长
太可惜了好人才埋没
作者:
七七白菜 时间: 2005-12-4 16:11
四十万啊...
突击包围也不至于这么惨...
作者:
paintlove 时间: 2005-12-6 15:25
原帖由无可救药于2004-02-04, 14:23:57发表
马谡也不是传说中的差阿,我记得,当时司马懿的大军几十万,马谡区区四万人,怎么挡得住?要说错就错在诸葛亮身上,这么难打的仗要一个没有经验的马谡来打,不可理解.
话不能这么说,当时诸是叫马去做防守工作,这是主要的,可是马是认为要攻,这才造成大败,假设在防守时失败仍可以求救,可是以攻被困全军阵亡这是马的不对。而且马也没仔细打量一下地形才会这样!
作者:
warcraftpao 时间: 2005-12-7 10:48
扯个别的,春秋战国时期 千乘之国 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有1千辆战车算大国了了,不过上千辆战车而已,一辆战车 1人驾车,2人护卫,2人攻击,才5~6人,那么军队总共规模也就万人左右
到了7国,一下子能有这么多军队吗?
汉武帝时期的军队也不过十几万打匈奴,而且汉朝已经恢复了如此长的时间,秦赵虽然强,只不过是7国之二,楚和齐也不小,哪里来的那么多兵呢?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5-12-7 18:41
赵括带了40万大军,可是马参军才有几个人?
一个是统帅,一个是将军,本是不应放在一起比较的~
作者:
七七白菜 时间: 2005-12-7 19:56
战局情况大体相当...
孔明让马参军固守只是争取时间而已...
作者:
大头笨笨 时间: 2005-12-7 21:49
呵呵,套用某君的说法,能在历史上留名的人,没有无能的。
失败者只是时运不济,遇上了比自己更强的人
作者:
鬼兽 时间: 2005-12-8 22:42
真是郁闷死了,课本上一点儿也没谈过白起这个人的名字,对赵恬也只是说“纸上谈兵”他真如她母亲说的那么差劲吗
作者:
全至尚 时间: 2005-12-11 03:25
就问两个问题
1你一定比他老爸更懂那个时代的战争艺术吗?
2你一定比他老爸了解他吗?
他老爸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在战争问题上很无能
不管他是不是遇上超强的对手 一战损失全国力量的大败仗不可谓无能
防守打持久
说到底还是做为一个年轻人 在当时很多人怀疑他的情况急于证明自己
想赌 大败的前提都是想赌而赵扩的赌不是迫于局势 而是逼于自己的虚荣心
心态调节不好的人打仗是沉不住气地 而且他不光是心态不好更是中计被包围
也许在受到挫折后会进步那是慢长的过程 但是这个过程充满了不可遇见性
变化未必总是朝好的方向推进
概括: 1到赵扩死的那一天他还是个失败军事将领
2死人没有未来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05-12-14 09:56
原帖由江城子于2004-02-10, 10:19:16发表
战略决战是需要时机和地利的,不是主帅说要决战就可以决战的。长平那一个小地方集结秦国赵国近百万的军队,哪里还有决战的空间?而且白起在这种情形下怎么会答应跟你决战?
赵括的问题明显在于过于理论化,比如他就认为不必保护粮道,因为战略决战一胜利,敌军溃败,则粮道自然通畅。在辩论的时候,这样豪迈的口吻自然将他老子说的溃不成军,但是实战中怎么可行?这点和马谡的想法何其相像也!
赵括的战前辩论其实和后来的霍去病对击匈奴的方式的论述是一个样的,都是不管粮道,只管进攻,食于敌的做法,问题应该还是在对手和己方各方面的实力相差实在太悬殊了。
作者:
黑传说 时间: 2005-12-14 10:25
引一篇在百度帖吧上的文章,觉得很有见地
谈赵括
赵括――一个被冤屈2300年的战国名将
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战国转折性的大战――在壮阔、血腥的长平大战,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那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中,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决定,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地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尤其,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的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赵军已经说彻底的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时就是业余战略家也知道,赵国的战争潜力远远要低于秦国,由战役演变为战略决战就已经输了一半,可是赵国的政治集群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换而言之,赵国应该主动割地求和,以图保住赵国最珍贵的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精锐的部队,才是上策,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想到这一点,为赵国精锐部队的覆灭做好准备。这就是赵国犯下的第三个战略性错误,可以肯定的说赵国已经输定了。
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赵国政治集群的心灵很脆弱,本来用擅场进攻的赵括换下丧失斗志的廉颇,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式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只是看输多少和输多大而已了。加上临阵换将,新统帅上任后又要二到三个月磨合才能形成战斗力,一则赵国国力基本耗尽,二则秦军又不是傻子怎会让赵军有这样的机会。所以,这时也就犯下了第四个战略性错误,赵军覆灭的时机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赵军统帅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缘故,而是这时的长平大战本身就是一个输定了战争。
但是,赵括上任后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虽然是做错了,当时相对于历史上的一群群无耻的汉奸,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就是他的敌手――杀人王白起也是敬佩不已。可能正是由于赵括的拼死的反击,给秦军造成了空前绝后的伤亡,最后赵军被骗投降后,秦军还要不得不用残暴的集体屠杀来泄愤。至于,当时赵军究竟给秦军造成多大的损失就不知道了,因为秦人根本就不敢把它回忆起来和记录下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长平大战不但是赵国心中的永远的痛,也是秦国心中永远的痛。长平大战后,秦国数次被其余5国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的蓝田一带,用了20多年才恢复了元气。
作者:
dingbo011 时间: 2009-6-10 18:48
如果赵括的对手不是白起~他会不会是另一个赵牧?
![](images/smilies/laugh.gif)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6-11 23:43
不说最后都被坑杀,即使仅仅是投降;再退一步,仅仅被围困。恐怕在一开始形式多么不利,赵军也会选择决战的。明显是赵军主将对形势观察不明
作者:
to2madeira 时间: 2009-6-13 17:02
很奇怪,见了好多关于长平之战的帖子,就是没有一张作战态势图
作者:
叡德 时间: 2009-6-16 18:50
原帖由 金庾信 于 2004-10-30 09:42 发表
应当基本上都是死于兵火及其导致的饥荒吧,逃掉的人当然也不少,但也不会太多。比如说陕甘回乱以前,陕西有90万回民,平定之后就只剩下不到10了,逃到中亚、新疆去的也不到10万,剩下70多万可以说基本上都死光了 ...
一直想了解陕甘回乱的情况,但一直苦于找不到资料
望兄台分享一下,万分感谢!
作者:
青龙白虎 时间: 2009-6-17 20:31
马谡比赵括更烂把,有人劝他它也不听,活该。赵括失败乃兵家常事,只不过好像败的过头了,
作者:
buffalo 时间: 2009-6-19 07:12
原帖由 warcraftpao 于 2005-12-7 10:48 发表
扯个别的,春秋战国时期 千乘之国 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有1千辆战车算大国了了,不过上千辆战车而已,一辆战车 1人驾车,2人护卫,2人攻击,才5~6人,那么军队总共规模也就万人左右
到了7国,一下子能有这么多军队 ...
现代千乘之国的意思是有一千架战斗机的国家算是超级大国了,不过一千架战机而已,一架战斗机一般也就一两个人,那么军队规模也就千人左右。
作者:
boby12 时间: 2009-6-20 09:51
电话 手机
作者:
寂寞蓝鹰 时间: 2009-6-21 16:54
1、赵括面对的是当时的战神白起,就算同时代的廉颇和乐毅都不一定是其对手。
2、赵括战前曾多次亲自勘查地形。
3、赵括在作战时下命令之果断,赵将中无人能及。
4、长平之战中,赵括也给秦军带来了近20万人的损失。
5、战争后期,赵括大军被断粮,而赵括在固守中,尝试了当时还没有人使用过的,“孙膑十阵”中的“车城圆阵”,在断粮的情况下固守46天,而大军没有生乱,也是为兵家史上的一个奇迹。
6、赵括每战总率领自己的千骑(QI)飞骑(JI)冲在全军最前,其胆识令人佩服。
顺便我再给白起平个反,他并没有坑杀40万大军,赵括战死后,赵军投降,而那时赵军原先的58万大军已仅存20余万。最后是由于粮食问题,白起不得不在一个峡谷中,先发给赵军食物,再在峡谷两旁埋伏,用火箭檑石等把赵军......
所以有的是撑死的(长时间不吃饭后,突然吃饭很容易撑死),有的是被射死的......
作者:
人穷志短 时间: 2009-7-29 01:35
断粮情况下坚持46天?这个断粮应该是粮道被截断,而不是粮食吃完,赵军又不是老中医能辟谷。
从地理位置上看,长平离赵邯郸近离秦关中远,赵军粮道被断,几十天不能打通又不能突围,是战略性错误。
马谡败的太快了,史书记载简略,很多东西我们并不清楚。
作者:
hahaku719 时间: 2009-7-29 19:11
lz仔细研究一下街亭之战就会知道,马谡也不是演义中说的那么无能,是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这一点和赵括一样。
说到底,马谡和赵括还是属于同一类人。
作者:
KYOKO 时间: 2009-7-30 23:02
能坚持46天更多的是秦军方面的原因。
等你活活饿死好了,我没必要跟一个鱼死网破的人拼命。所以,如果赵军还能饿,在坚持个十天二十天没问题。。
作者:
luhongyi 时间: 2009-7-31 00:30
原帖由 hahaku719 于 2009-7-29 19:11 发表
lz仔细研究一下街亭之战就会知道,马谡也不是演义中说的那么无能,是具备一定作战能力的。这一点和赵括一样。
说到底,马谡和赵括还是属于同一类人。
还是有区别的,马谡和赵括的对手不是同一档次的,显然赵括的对手比马谡的对手强大的多,其二战略目的不一样,马谡只需挡住敌军拖延时间就可以了,赵括是要击退敌军难度要比他大,其三马谡好歹也做过参谋长之类的职务,只是以前没有过独立带兵,应该说对战争还是有点经验的,赵括在长平之战前好象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争(没有找到关于此方面的资料)他豪无经验,所以赵括是有点冤的,他的处女战就遇到了白起这样的对手,想不输也太强人所难,只是输的太惨了
[ 本帖最后由 luhongyi 于 2009-7-31 00:36 编辑 ]
作者:
romadream 时间: 2009-8-1 09:42
原帖由 卡通 于 2004-2-4 13:17 发表
通篇文章的核心就是---------"白起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杀降不祥啊。一个杀降的将领下场都很悲惨
作者:
romadream 时间: 2009-8-1 09:50
原帖由 luhongyi 于 2009-7-31 04:30 发表
还是有区别的,马谡和赵括的对手不是同一档次的,显然赵括的对手比马谡的对手强大的多,其二战略目的不一样,马谡只需挡住敌军拖延时间就可以了,赵括是要击退敌军难度要比他大,其三马谡好歹也做过参谋长之 ...
虽然说赵括第一站就碰到了硬对手是让他比较吃亏,但是也给了他一个扬名天下的机会。如果小心谨慎,运筹帷幄,扩开思路,也不是说没有机会打败白起的。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给你机遇而你没有把握,反过头来说机遇不当的问题就没有意义了
作者:
杨少凡 时间: 2009-8-2 11:27
琅邪有一个贴子,讨论长平之战时赵括之才特别精采。
http://www.langya.org/bbs/showthread.php?t=58904
看后几页贴。
关于赵国无粮的记载:
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
关于魏国趁火打劫的记载:秦之始伐赵也,魏王问于诸大夫,皆以为秦伐赵,于魏便。
作者:
hahaku719 时间: 2009-8-13 22:44
原帖由 luhongyi 于 2009-7-31 00:30 发表
还是有区别的,马谡和赵括的对手不是同一档次的,显然赵括的对手比马谡的对手强大的多,其二战略目的不一样,马谡只需挡住敌军拖延时间就可以了,赵括是要击退敌军难度要比他大,其三马谡好歹也做过参谋长之 ...
前断时间,网上有许多详细分析街亭之战的文章,建议你去看看,不要只读惜墨如金的三国志和经过艺术加工的三国演义。
对手是不同,不过本方条件也不同。马谡是以偏师对阵魏国主力,赵括是以赵国精锐对阵秦国精锐,马谡的难度大多了。
战略是不同,廉颇也是用的防守策略,拖延时间,赵括就不能用吗?而且廉颇已经帮他布置好了全部防御工事。而马谡却拖不起,他要守的是街亭以东60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陇抵,可惜行军到街亭就遇到了敌兵。而街亭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也没有人预先帮他造防御工事。
经验只是泛泛之谈,没有经验也能一炮打响的不在少数,比如于谦;经验丰富阴沟里翻船的也大有人在。在这个场合不适合作为评论依据。
更重要的依据是实际能力。
实际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战场上表现,这个自己去看。他们两个的临场表现就像是一个磨子里刻出来的。
另一个是他人的评价。刘备说马谡跨跨奇谈,不可大用,偏偏诸葛亮就用了。赵奢说赵括跨跨奇谈不可大用,偏偏赵王就用了。
最有趣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两个都以为自己是老大,别人都是孙子。正是基于这点刘备和赵奢认为他们两个不可大用。属于一类人。
作者:
桠枫 时间: 2009-8-13 23:36
原帖由 romadream 于 2009-8-1 09:50 发表
虽然说赵括第一站就碰到了硬对手是让他比较吃亏,但是也给了他一个扬名天下的机会。如果小心谨慎,运筹帷幄,扩开思路,也不是说没有机会打败白起的。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给你机遇而你没有把握,反过头来说机遇不当的问题就没有意义了
是啊,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但是赵括有准备吗??所谓的准备就应该是实际的磨练与经验吧
作者:
475818093 时间: 2011-5-31 22:53
像他这么说赵括不就是马谡啦吗 一个司马懿 一个白起
作者:
naniwa 时间: 2011-6-1 15:36
其实俩人差不多
都是新手对老手,都是敌强我弱,马谡的兵力还要悬殊些
作者:
朝露暮岚 时间: 2011-6-24 10:01
赵括比马谡强多了。
两晋南北朝风云乱世
两晋南北朝交流群,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154652699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