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images/default/logo_bg.jpg)
标题: 姜伯约 [打印本页]
作者:
hooddy 时间: 2006-6-8 22:12 标题: 姜伯约
<<三国志>>费伟传以及后面的伯约传说,16年初,阿伟死,16年春,老姜就率万人出兵,以前不过万人!!望大虾们回答!!!!!!!!
作者:
hooddy 时间: 2006-6-8 22:25
![](images/smilies/em13.gif)
没人了解底细吗!!!
作者:
镇北将军 时间: 2006-6-8 22:38
这与卑鄙有什么关系?
蒋琬持重,且孔明死前连年用兵,只是因为孔明的才能过人才能够维持下来.孔明既死,蒋琬当然要休养生息了.蒋琬只用过一次兵,而且也是试探性的,没有真正交锋就退兵了.但总的来说,蜀汉其时并没有可用之兵,之金,之粮,姜维是将才,但在把握不大,又民力疲惫之时,只怕也建不下什么大的战功.须知孔明不过如此,姜维又能如何.
费祎在蒋琬积蓄了多年民力后,因该能有所作为.但仍不敢动兵,只能说是胆小,一如当年魏延不肯退兵时的举措一样.费祎理政有一定才能,但军事不行,胆略更差.费祎对于蜀汉中后期在军事上的劣势是不能辞其咎的.
所以姜维在蒋费二人主政时不能尽用己才.直到费祎去世才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6-8 22:53
……都不知道你问什么……
卑鄙二字 是讲姜维还是费祎?
汉晋春秋曰: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倖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二人政见不同,但没有什么卑鄙不卑鄙的,自称“卑鄙”的诸葛孔明在《后出师表》中言: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此表不见于《诸葛亮集》)
费姜二人只是在讨贼亡不讨亦亡之间作了不同的选择。
陈寿云: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裴注更是说:臣松之以为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卻骆谷之师,内保宁缉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於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著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
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对于川中百姓而言,只怕是比姜维的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要更容易接受吧。
作者:
匡匡匡 时间: 2006-6-9 00:10
原帖由 hooddy 于 2006/6/8 22:12 发表
<<三国志>>费伟传以及后面的伯约传说,16年初,阿伟死,16年春,老姜就率万人出兵,以前不过万人!!望大虾们回答!!!!!!!!
如果姜維卑鄙的話那陳X扁是什麼???
作者:
万人刀 时间: 2006-6-9 00:24
老费也可以了,几句话玩死魏延,逼的小姜只能去少数民族那里拉壮丁。
作者:
superzz_0 时间: 2006-6-9 09:27
楼主的说法很怪.
姜维确实等费死了后才出万人以上的部队北伐,但是这和卑鄙没关系.
因为姜维等费死了后才有了更大的权力...
作者:
hengsf 时间: 2006-6-9 09:52
我以为楼主的意思是姜维得为费祎守孝三年而不动干戈呢.....呵呵![](images/smilies/61.gif)
![](images/smilies/61.gif)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6-6-9 10:52
奇怪,这算卑鄙吗?
作者:
洪天贵福 时间: 2006-6-9 10:57
可能楼主认为费某人的死因也就是那个郭某人和姜维的默许有关?记得有人发表过这种言论
作者:
大雄GG 时间: 2006-6-9 14:01
郭循是姜维从魏国抓来的,费袆遇刺的责任姜维是要负上部分的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6-9 14:07
费祎之死和姜维未必没有关系,如果是这样那么姜维就是卑鄙的。
作者:
hooddy 时间: 2006-6-9 15:41
天宫公主明白了我的意思,谁知道阿伟的死和姜维没关系呢!我问的就是这点啊!有详细资料的人请回答!![](images/smilies/em13.gif)
作者:
洪天贵福 时间: 2006-6-9 16:23
楼主分明藐视11楼的和本天孙嘛![](images/smilies/em10.gif)
在新浪上看过一篇说这个的http://forum1.games.sina.com.cn/cgi-bin/viewone.cgi?gid=27&fid=399&itemid=91368
作者:
klause 时间: 2006-6-9 16:30
可笑,什么叫卑鄙?降将刺杀费祎有什么证据是姜维指使的?就因为郭是姜维抓的,那他怎么不刺杀姜维啊?比起费祎,姜维更有价值。
作者:
洪天贵福 时间: 2006-6-9 16:49
楼上的消消气,没有人坐实此事跟姜维有关
再说后来魏国还想让某个叫路遗的人去刺杀姜维呢
作者:
hooddy 时间: 2006-6-9 21:00
![](images/smilies/kuso.1.05.gif)
![](images/smilies/kuso.1.05.gif)
作者:
hooddy 时间: 2006-6-9 21:02
SORRY,我可谁也没藐视,我就是不知道才求教的啊!还有,15楼的你怎摸知道就不是姜伟派的呢,你有证据吗?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6-6-9 21:27
太过分了......要是楼主当领导,手下的都不用活了......反正看你不顺眼弄个名义就整你![](images/smilies/em01.gif)
作者:
强权就是公理 时间: 2006-6-9 22:29
阁下大概从维阴养死士,以及郭某人好象是被姜维捉来的,这个地方推断出费是维杀死的。不过证据不。按楼主的推断,是否当时捉郭的士兵,与费有仇呢?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6-9 23:36
原帖由 hooddy 于 2006-6-9 21:02 发表
SORRY,我可谁也没藐视,我就是不知道才求教的啊!还有,15楼的你怎摸知道就不是姜伟派的呢,你有证据吗?
求教……
首先您的提问就未免太隐晦了
其次您可以稍微用点心把姜费二人的名字打对咯 不要又是姜伟 又是阿伟的
再次 谁提出 谁举证 现在一般文献中都认为此事与姜维无关 也并无姜郭二人勾结的证据
对您提出的疑问 klause答:降将刺杀费祎有什么证据是姜维指使的?
您再反问他有没有证据 就显得不那么有诚意了
最后说下衲子自己的看法
《资治通鉴》载:“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
如果郭循完全是姜维的人,姜维就不应该派他做这种蠢事,刺了后主自然有太子继位,并不能直接动摇费祎的地位,说不定还把自己搭进去了。
如果郭循只是出于报效魏国的目的与姜维合作,那么姜维担的风险也太大了,杀费祎是死,杀后主也是死,姜维怎么保证郭循不向后主下手?郭循既然是为了报效魏国,那么无论刺杀谁,无论成不成,何不把姜维拖下水?反正是一死,一石二鸟不是更好?
蜀汉其时皆知蒋姜二人政见不和,为什么都没有人怀疑与姜维有关?甚至到【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的时候,都没有人翻这个烂账?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6-10 00:20 编辑 ]
作者:
大雄GG 时间: 2006-6-10 07:29
费袆活着时自然是费袆比姜维更有价值
就好比你抓了条狗想养,结果狗把你老大咬了,老大因此得了狂犬病挂了,你说你是不是有责任?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6-10 08:15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6-9 23:36 发表
求教……
首先您的提问就未免太隐晦了
其次您可以稍微用点心把姜费二人的名字打对咯 不要又是姜伟 又是阿伟的
再次 谁提出 谁举证 现在一般文献中都认为此事与姜维无关 也并无姜郭二人勾结的证据
对您提出 ...
恕我不敢苟同。姜维从文伟(那个费什么的名太难敲)被刺,一直到蜀汉灭亡,从头到尾都一直掌握着兵权。不是什么人想动就能动的了得。自段谷之败后,川中怨恨姜维者何止一二,最后不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么?我承认没有证据表明,刺杀文伟这事和姜维有直接关系。但从种种迹象上看,姜维参与刺杀的可能性,比完全不知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而对蜀汉而言,历史证明文伟的鸽派比姜维的鹰派要强的多,毕竟蜀汉最终亡于鹰派之手。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6-10 10:35
不知道公主殿下对《通鉴》之语如何看,衲子以为虽然以侦探的眼光分析,姜维有参与此案的可能,但是却绕不过这条史料,现在主张姜郭勾结者对此史料大约作两中判定:一、假的;二、郭循本意如此,但发现刺杀后主不容易得手后才与姜维有了共同的目标,勾结起来。
对于第一种判定,衲子没什么好说的……
对于第二种,衲子认为:姜维并没有能力制约郭循这样存了亡命之心的人,他还是会在有上佳机会的时候刺杀后主,而一旦郭循刺后主,无论成不成,费袆追查起来,姜维就很可能被拖下水。
姜维手中有兵权,自然没有人能拿他怎么样,问题是即便到他身死后,都没有一句相关的闲话……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6-10 11:46
实不知《通鉴》之语和我的观点有何冲突之处,还望赐教。
作者:
zmgo 时间: 2006-6-10 11:47
姜维和费纬政见不同,谁掌权就按照谁的来,没什么卑鄙不卑鄙的。
作者:
御名楓 时间: 2006-6-10 11:54
什麽叫找茬?這就叫找茬。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6-10 11:58
掺和一下
就好比你抓了条狗想养,结果狗把你老大咬了,老大因此得了狂犬病挂了,你说你是不是有责任?
抓狗是我的事,养不养和怎么养是老大的事,虽然还是有一定责任,不过轻重大不一样。
而对蜀汉而言,历史证明文伟的鸽派比姜维的鹰派要强的多,毕竟蜀汉最终亡于鹰派之手。
另一种说法是鸽派耽误了鹰派的时机
姜维有参与此案的可能,但是却绕不过这条史料
左右从逻辑上可以看作是姜维的安排,那篇如此分析的文章看过,虽不十分严密,但这还是考虑到的。
貌似是说姜维并没有勾结郭循,只是放任他的刺杀和调控他刺杀的目标。不过看起来难度大得很啊,感觉演义里的诸葛都未必能做到。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6-10 12:09
鸽派耽误了鹰派的时机?
-----------------------------------
鹰派能证明自己的机会够多了,诸葛亮+姜维北伐那么多次,劳民伤财未得寸土。鹰派们还想怎么着?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6-10 12:13
成效未显是的,未得寸土只怕...
耽误是说鸽派切断了鹰派行动的连续性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6-10 12:40
如果说姜维是放任郭循行刺 那么姜郭二人并没有就行刺一事作过交流
这个就是死无对证的事情了 无从得知姜维是不是事先知道郭循有行刺之意图
如果说姜维有调控郭循刺杀目标的意图并就此事与郭循沟通过
姜维如何保证郭循不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刺杀后主并把自己牵连进去
如果说郭循根本就是听姜维的行事(有人认为这个郭循是姜维掉包的)
那么姜维为何要让他刺杀后主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6-10 12:49
左右从逻辑上可以看作是姜维的安排
费祎尚在,姜维以将兵之身,要操控皇帝身边的近侍,不是那么容易的吧。
毕竟他当时远没有孔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那么牛。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6-10 12:53
恨地无环:你说的这些个为什么毕竟最终都没有发生,所以要我解释的话,我也只能片面的分析一下。
从郭遁的角度看,他是想对蜀汉造成最大程度的打击。从这点看,他是个英雄。
从姜维的角度看,没有道理否定他不想拌倒自己的政敌:费一(还是敲不出来)。但他的魏国出身完全可以蒙骗郭遁,使其认为他不算蜀国的中坚力量。这样,即便姜维和郭遁联手,郭遁也没有理由最后拖姜维下水,也许郭遁早就相信自己死后,姜维将继承其遗志,继续颠覆蜀国,因此致死也要保住姜维。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6-10 12:57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6-10 12:40 发表
如果说姜维是放任郭循行刺 那么姜郭二人并没有就行刺一事作过交流
这个就是死无对证的事情了 无从得知姜维是不是事先知道郭循有行刺之意图
如果说姜维有调控郭循刺杀目标的意图并就此事与郭循沟通过
姜维如何 ...
姜维只要提个建议,发挥一下影响力就能解决,难在要不露痕迹
第一种,最解释得通,但操作难度大,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种,可解释为姜维授意属下死士,以个人名义挑动郭循。不过地位低的,难保郭循不疑,地位高的又极易牵扯自身,难度一样不小
第三种,郭循好歹是个左将军,找个这样的人才掉包?再说还有那么多一起降过来的,姜维还能堵住所有人的口?姜维又不是孟尝君
[ 本帖最后由 东山小草 于 2006-6-10 13:06 编辑 ]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6-10 13:10
公主大人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只是姜某当时已经是蜀汉假节录尚书事的卫将军,郭循自己也是个左将军,姜维想蒙他没那么容易吧
作者:
lcarron78 时间: 2006-6-10 13:10
如果姜维是那么卑鄙,如果费祎和姜维的关系会导致姜维想夺权,孔明真是瞎了眼了。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6-10 13:16
原帖由 lcarron78 于 2006-6-10 13:10 发表
如果姜维是那么卑鄙,如果费祎和姜维的关系会导致姜维想夺权,孔明真是瞎了眼了。
假定这是真的
再假设姜某人真的自信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大丈夫成事本就不拘小节,没什么卑不卑鄙的。
关键是愣充胖子,去做自己力所不能的事,最后发现白牺牲了别人,就不好了。
作者:
萧云飞 时间: 2006-6-10 16:43
原帖由 lcarron78 于 2006-6-10 13:10 发表
如果姜维是那么卑鄙,如果费祎和姜维的关系会导致姜维想夺权,孔明真是瞎了眼了。
孔明能够为数十年后的事情负责?![](images/smilies/laugh.gif)
倘若孔明真是能看清所有关系的话,他岂不知道先夺了魏延的兵权,省得事后闹的不可收拾?这还是孔明刚死就出现的事情呢
作者:
hooddy 时间: 2006-6-10 21:02
感谢各位大虾给我的回复!让我了解了更多东西.可能我的说法有些幼稚,但我不知怎摸说好,请原谅!
你们说杀一个有作为能干事的人对国家影响大,还是杀一个昏庸的主子,让他门另立新君对国家的影响大?当然立的那个可能也不好,但也可能比阿斗强啊!比如刘理,自杀的那个!还有,孔明也是人,不是神,他也有看错的时候,比如马谡,为啥就看不错别人呢?魏延扬仪2个人就不和,他也是清楚的啊!那摸姜维和阿伟2个人不和怎摸就不可能呢?![](images/smilies/em13.gif)
![](images/smilies/ph34r.gif)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6-10 21:48
费祎的女儿是太子妃。
太子刘璿继位的话费祎差不多就是“相父II”了。
衲子现在在考虑郭循的心思,他降蜀而思行刺,那被俘虏后没有选择死节就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是已经想到要打入敌人内部行刺高层了;二是一时怕死降了。
情况一,那么他行刺就主要是为公,那就应该对蜀国造成最恶劣的影响,费祎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但郭循曾多次想捅后主……费祎只是他的第二选择。
情况二,那么他行刺可能就公私兼有并更多是为私了,降蜀后想想家小还在魏国,自己当初没有死节,他们当了叛徒的亲属,日子肯定不好过,为了儿子,干一票吧,也报效国家了。如果这样,后主就是最好的选择,刺其国君的名声肯定更大,封烈士也封个高等级的,烈士的家属待遇也会更高。
衲子瞎推敲的,莫砸![](images/smilies/ph34r.gif)
益部耆旧传曰:时车骑将军夏侯霸谓嶷曰:“虽与足下疏阔,然讬心如旧,宜明此意。”嶷答曰:“仆未知子,子未知我,大道在彼,何云讬心乎!原三年之后徐陈斯言。”有识之士以为美谈。
降将之中,夏侯霸恩荣最盛,张嶷拒其交而成美谈,可见当时降将的日子不好过啊。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6-10 22:03
张嶷同志貌似一向看新来的人不太爽
嶷初见费祎为大将军,恣性汎爱,待信新附太过,嶷书戒之曰:“昔岑彭率师,来歙杖节,咸见害於刺客,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宜鉴前事,少以为警。”
这句话颇有奉孝的风采
他行刺可能就公私兼有并更多是为私了,降蜀后想想家小还在魏国,自己当初没有死节,他们当了叛徒的亲属,日子肯定不好过,为了儿子,干一票吧,也报效国家了。
在下也是如此想的![](images/smilies/kuso.1.05.gif)
作者:
wave 时间: 2006-6-11 00:21
粗粗看了一下各楼回复,公主虽然力主姜维参与了刺杀费袆(这字果然难打
),却一直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只不过是从当时各方利害关系上推断伯约是存在参与动机而已。在下支持无环兄的看法,毕竟从现有史料来看,实在不足以证实姜维参与此事,相反倒是可以想见,倘若姜维果真试图利用郭循达成刺杀政敌的目的,实现的难度未免太大,在下认为以当时之姜维恐怕是即使有心亦无力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6-11 01:20
我没有力主,我只是说有这种可能。况且,完全凭历史记载,反方也不可能给姜维一个完全的清白。他们最多也是推测一下这事如何如何不可能。客观的讲,单凭一本《三国志》,这个问题是千古之谜,因为支持或反对的证据都不足。主观的讲,考虑到姜维是最大受益者,我觉得此事和他有关的可能性较大。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6-11 01:26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6-10 21:48 发表
费祎的女儿是太子妃。
太子刘璿继位的话费祎差不多就是“相父II”了。
衲子现在在考虑郭循的心思,他降蜀而思行刺,那被俘虏后没有选择死节就可能有两种情况,
一是已经想到要打入敌人内部行刺高层了;二是一 ...
情况一,郭遁应该想给蜀国造成最大伤害,那么当然是要杀后主了。费一活着的时候,后主昏庸还没真正开始呢,相对而言比当时魏国的曹爽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情况二,既然苟且偷生,恐怕就未必会考虑魏国的家室。郭遁非名门出身,如果在魏国只是有妻儿的话,按当时很多卿大夫级的思想,更多人会选择在蜀国重新娶妻生子(魏国那一家,生死荣辱看他们造化了)。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6-11 01:46
爽?好像此时已经不在了
能坐上中郎将的位子,家里或多或少还是有点地位的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6-6-11 11:16
如果无法证明姜维有罪,则必然承认其无罪.
作者:
wave 时间: 2006-6-11 16:50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6-11 01:20 发表
我没有力主,我只是说有这种可能。况且,完全凭历史记载,反方也不可能给姜维一个完全的清白。他们最多也是推测一下这事如何如何不可能。客观的讲,单凭一本《三国志》,这个问题是千古之谜,因为支持或反对的证据 ...
这么说的话在下可以同意,此事确实无法从现有证据得到说服力足够的结论
之所以支持姜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之前对他的感觉不错罢了![](images/smilies/tongue.gif)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6-11 17:22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6-6-11 11:16 发表
如果无法证明姜维有罪,则必然承认其无罪.
如果是法庭审讯,的确应该用这种逻辑。如果是为了历史研究,则有罪或无罪都需要充实的论证。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6-6-11 21:46
历史研究就可以例外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有假设是不能算研究的.
作者:
高木知之 时间: 2006-6-11 22:02
到底是郭循还是郭遁?怎么两个名字都有?
证据不足,什么也说不清楚,只能猜测而已。
但观武侯之识人,时人的说法,大将军身后的家境,实在无法相信他能用如此手段扳倒政敌?
如果真是的话,之后对于什么宦官之流的,为何他不用此招呢?不解不解……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6-11 22:22
原帖由 高木知之 于 2006-6-11 22:02 发表
到底是郭循还是郭遁?怎么两个名字都有?
证据不足,什么也说不清楚,只能猜测而已。
但观武侯之识人,时人的说法,大将军身后的家境,实在无法相信他能用如此手段扳倒政敌?
如果真是的话,之后对于什么宦官之 ...
先假设是真的
这件事跟人品没有关系,恐怖不是什么好手段,但不露痕迹就是好办法
行刺一次用掉一个左将军,再刺一次又要用什么?
何况宦官之流杀得尽么
作者:
林家业 时间: 2006-6-11 23:20
历史都没有怀疑,就胡乱推测。
姜维是同费文伟是军事政见不同,但是两人都是为了蜀国。根本不矛盾。
姜维为什么发兵数万,查查史书就知道。不如说蜀吴一起联合杀费文伟好过啦。当时诸葛格发十万兵伐魏,姜维如果不出手,得失就是吴国。
作者:
hadeswwy 时间: 2006-6-11 23:21
那时费不肯给他那么多的兵力,姜维前几次北伐都是只有很少兵力的.
作者:
林家业 时间: 2006-6-11 23:27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6-11 01:20 发表
我没有力主,我只是说有这种可能。况且,完全凭历史记载,反方也不可能给姜维一个完全的清白。他们最多也是推测一下这事如何如何不可能。客观的讲,单凭一本《三国志》,这个问题是千古之谜,因为支持或反对的证据 ...
我记得在姜维传,魏人都已经写到姜维不忠不义,倒没有将暗杀费文伟大事同姜维拉上关系。反而郭循就在魏国风光大葬,还搞个追悼会添。你说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姜维是最大的受益者BS一下。。。。。<_<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6-11 23:29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6-6-11 21:46 发表
历史研究就可以例外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有假设是不能算研究的.
假设:“姜维谋杀”和“姜维清白”,这两个命题都需要严格论证,而且现在这两个都论不清楚。凭什么厚此薄彼?
作者:
林家业 时间: 2006-6-11 23:31
原帖由 hadeswwy 于 2006-6-11 23:21 发表
那时费不肯给他那么多的兵力,姜维前几次北伐都是只有很少兵力的.
前几次有没有好似同吴国联合攻击,纯属是小型偷袭。那次发兵数万是蜀吴的大型伐魏战争,派数千兵开玩笑,想比吴国笑,还是比魏国笑。![](images/smilies/laugh.gif)
作者:
tiger1970 时间: 2006-6-12 07:03
"凭什么厚此薄彼"
第一,在确定责任是,无论是研究还是法律实施,必须假定嫌疑者无罪.否则就是"罗织".(不知道外国的思维是否有不同?)
第二,对历史资料的采信必须采用同样标准.如果历史资料中记述的某事可以无端怀疑,那么根据必须采取同样标准的原则,对其所有资料在无其他证据情况下均可怀疑.
第三,怀疑必须有合理理由,并附加一定理由证明.现行理由无法有力支持此假设.
所以,你并不是在进行历史研究,而可能是:1\在抬杠.2\采用不妥当的思维方法.3\对姜维有恶感而故意罗织之.
作者:
lcarron78 时间: 2006-6-12 17:09
原帖由
萧云飞 于 2006-6-10 20:43 发表
孔明能够为数十年后的事情负责?
倘若孔明真是能看清所有关系的话,他岂不知道先夺了魏延的兵权,省得事后闹的不可收拾?这还是孔明刚死就出现的事情呢
孔明能看清蒋,费,姜的为人才会委以重任。孔明对魏延是既用之又忌之,直接夺魏延兵权可能会迫使魏延反叛。至于对马谡,我认为孔明存了私心想让马谡立功,自然就选错人了。
作者:
强权就是公理 时间: 2006-6-14 04:00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6-11 23:29 发表
假设:“姜维谋杀”和“姜维清白”,这两个命题都需要严格论证,而且现在这两个都论不清楚。凭什么厚此薄彼?
任何一份史料中没有说姜维谋杀,姜维应该就是清白的,如果公主殿下想证明姜维谋杀,没有史料这么说过,那自然需要严格论证,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这两种都同等需要严格论证,那是不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可以推出是孔明害死的刘备?对孔明是否清白也需要严格的论证?
作者:
蕾教不改 时间: 2006-6-16 02:22
原帖由 强权就是公理 于 2006-6-14 04:00 发表
任何一份史料中没有说姜维谋杀,姜维应该就是清白的,如果公主殿下想证明姜维谋杀,没有史料这么说过,那自然需要严格论证,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这两种都同等需要严格论证,那是不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可 ...
楼上言之有理。虽然费生前对姜维北伐不支持,但姜维的确不会有谋害之心。
作者:
先生瑜后生亮 时间: 2006-6-17 00:57
原帖由 强权就是公理 于 2006-6-14 04:00 发表
任何一份史料中没有说姜维谋杀,姜维应该就是清白的,如果公主殿下想证明姜维谋杀,没有史料这么说过,那自然需要严格论证,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这两种都同等需要严格论证,那是不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可 ...
你所要求的"严格论证"是不可能做到的,别忘了三国历史是已经过数十代人研究过的.而历史上姜维并没有以这条谋杀罪被处置,就决定了史书记录时不可能提供足够的证据."严格论证"这一要求一提出,所有历史都已经不用研究了,所有提出的新观点,都绝对是错误的.
新观点永远不可能做到一提出就是完美的,正确的,无懈可击的,你可以选择采信它或否定它.你采信它,也许有另外的发现会补充它;你否定并反驳它,同样是对这新观点的补充.当与此有关的史料基本上都被使用完毕,此新观点就完善了.当然此完善的观点并不一定正确,无法推翻原有的观点.
说句题外话,其实我们研究历史,大概只能算是一种爱好罢了.真正的实际意义,大概是对自己为人,遇事选择应对方案时会有点帮助.那么,知道如果发生这样一种事自己会处于嫌疑之地,这就很有价值了.
作者:
强权就是公理 时间: 2006-6-17 03:53
原帖由 先生瑜后生亮 于 2006-6-17 00:57 发表
你所要求的"严格论证"是不可能做到的,别忘了三国历史是已经过数十代人研究过的.而历史上姜维并没有以这条谋杀罪被处置,就决定了史书记录时不可能提供足够的证据."严格论证"这一要求一提出,所有历史都 ...
那我提出孔明为了夺权,下毒毒死了刘备,他当时也有嫌疑,阁下帮我找点证据来,我是找不出来。
作者:
不败东方 时间: 2006-6-17 21:32
应该不是这样写。
诸葛亮没有参与东征,而且没有全力阻止刘备东征。并非无力而是无心。(还将责任推向法正身上)
导致东征惨败,诸葛亮的责任何其重?借刀杀人的手段何其高?
刘备还不知不觉进入诸葛亮的奸计上,最后被诸葛亮独裁政治。
刘备的死受益者之一,当然有诸葛亮啦。
刘禅都是。大家也可以乱推,刘禅如何死父夺位。
[ 本帖最后由 不败东方 于 2006-6-17 21:34 编辑 ]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6-18 01:54
原帖由 强权就是公理 于 2006-6-14 04:00 发表
任何一份史料中没有说姜维谋杀,姜维应该就是清白的,如果公主殿下想证明姜维谋杀,没有史料这么说过,那自然需要严格论证,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这两种都同等需要严格论证,那是不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可 ...
孔明清白是需要严格论证的,但我想不难证明刘备不是他害死的吧。至于刘封嘛,就不好说了。。。![](images/smilies/laugh.gif)
作者:
东祖长离 时间: 2006-6-18 02:35
提醒一下,请不要跑题.
作者:
markhappy 时间: 2006-6-19 17:40
这个。。。。。貌似不能用卑鄙来形容吧?
意见同当政的人不同而已
正所谓一朝皇帝一朝臣
作者:
非冰 时间: 2006-6-19 17:50
这都称卑鄙,世上卑鄙的事也太多了吧/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