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images/default/logo_bg.jpg)
标题: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标校的几个疑问 [打印本页]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6-6-8 11:25 标题: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标校的几个疑问
(一)魏书卷八张杨传: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麹义追击於鄴南,破之。
”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应断为”单于欲叛绍,杨不从“
(二)魏书第十荀攸传:攸与锺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列传体例于传主称名,荀攸传其他地方都如此,”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一句若是陈寿叙事之辞,则当作”攸前后凡画奇策,唯繇知之“,此处疑是引锺繇语,故不直斥其名而称字。标点当作:
攸与锺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三)魏书第十九陈王传:景初中诏曰:“陈思王昔虽有过失,既克己慎行,以补前阙,且自少至终,篇籍不离於手,诚难能也。其收黄初中诸奏植罪状,公卿已下议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大鸿胪者皆削除之。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内外。”
“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应断为,“尚书、秘书、中书、三府”,“三府是指三公,史书中无称尚书秘书中书为三府者,更何况尚书秘书中书为台省,不能称为”府“
(四)魏书卷二十一王粲传附吴质注引郭颁世语:时司空陈群录尚书事,帝初亲万机,质以辅弼大臣,安危之本,对帝盛称“骠骑将军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陈群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帝甚纳之。明日,有切诏以督责群,而天下以司空不如长文,即群,言无实也。
陈群字长文,时为司空,“天下以司空不如长文”语意不可寻。疑“文‘字衍,原文作”天下以司空不如长“,即是”公惭卿,卿惭长“的另一种说法。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6-8 17:13
中平年间,黑山、白波反于并州,董卓杀丁原,并州军多归董卓,而张杨却敢于用千人与董卓作对。
后来关东同盟结成,袁绍收张杨,又接连匈奴於夫罗。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单于将数千骑与白波贼合兵寇河内诸郡。时民皆保聚,钞掠无利,而兵遂挫伤。复欲归国,国人不受,乃止河东。
《三国志·袁绍传》引《九州春秋》:袁本初军无斗粮,各己离散,虽有张杨、於扶罗新附,未肯为用,不足敌也。
后来黑山贼复叛,于是於扶罗叛袁绍,劫张杨。
《三国志·武帝纪》: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
《三国志·张杨传》:张杨传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麹义追击於鄴南,破之。
故”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应断为”单于欲叛绍,杨不从“正解!
其它几个慢慢研究一下。
[ 本帖最后由 老不看三国 于 2006-6-9 16:12 编辑 ]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6-8 18:11
(二),确实在主语上有点问题,但如果断成“我每有所行,反覆思惟,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似乎也是别扭。
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与唯繇知之是连着的,虽然钟繇可以称自己“繇”,但这样的语句实在不顺。
更何况后面还连着一个繇撰集未就,又是与前句相连,所以唯繇知之应该不是钟繇说得话,但要是仅把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括进去又与后句不符。
这样看直接把公达改为攸似乎更合适。只是书上是这样记载,没有确凿证据也不能乱改,此处存疑。
(三)、三府可以排在尚书后面吗?
《后汉书·吕强传》:旧典,选、举委任三府,……今但任尚书。
三公(三府)在魏一代尚书是人才选举的主管,而三公被大大削弱,排在尚书后面没有问题。
所以此处“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应断为,“尚书、秘书、中书、三府”正解。
(四)、这个,我文言文不太擅长,不好置喙,说两点:
1、这段话不是出自〈世语〉,而是〈质别传〉。
2、此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们都说司空非陈群不可,言过其实了”。
作者:
尹默 时间: 2006-9-12 09:42
顶一下,这个帖子有人要找![](images/smilies/smile.gif)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6-9-13 01:50
所谓一字千金,不过如是,这帖精华不为过。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9-13 02:00
这种错都能挑出来,弓虽啊!
本公主也同意加精华.
作者:
慕容剑 时间: 2006-9-13 02:12
第一个错误比较明显
后3个,尤其第三个,就需要一定功底了
按个手印,同意加精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6-9-13 02:22
一、存疑而不太赞同。
这里涉及到当时形势,以及袁绍、张杨、单于还有麴义等人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空另文讨论,但从语义上联系上下文读,“绍杨不从”似乎通顺些。
二、不赞同。
荀攸所献十二奇策并非对着钟繇的“每有所行”,当然也不能包括在钟繇所谈内容之内,而且三楼所言也有道理,要说称谓有问题,去除“公达”二字可能更为合理。
三、似乎有理,但全三国文与三国志好像略有不同,待查。
四、不太赞同。
三楼的解释看起来不错,感觉“即群”二字有点象注解。
作者:
慕容剑 时间: 2006-9-13 02:31
原帖由 秋孤寒 于 2006-9-13 02:22 发表
一、存疑而不太赞同。
这里涉及到当时形势,以及袁绍、张杨、单于还有麴义等人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空另文讨论,但从语义上联系上下文读,“绍杨不从”似乎通顺些。
二、不赞同。
荀攸所献十二奇策并非对着钟 ...
为何第一条不赞同?
单于叛后面没有宾语了啊
作者:
曹仲德 时间: 2006-9-22 15:14
关于第二条,古人自称最标准的形式就是称名的,这是比说“吾”说“我”更客气的说法,这个没什么别扭,只是前面用“我”后面用“繇”有点别扭。至于径直改“公达”为“攸”,或者去除“公达”二字,如果没其他某种版本的异文作为依据,恐怕是不太可能如此处理的。
最后一条秋孤寒兄私下讨论时提醒“公惭卿,卿惭长”是就道德而论,而这里却是说的陈群无实干的问题,象我那么改语义并不契合,这个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看来我的想法是错了。
把“天下以司空不如长文,即群,言无实也”理解作“人们都说司空非陈群不可,言过其实了”我觉得也是不行的,现代汉语中间有“某某位置不如用某某人”这个说法,但古代汉语中似乎并没有。
作者:
强权就是公理 时间: 2006-9-22 15:21
看这篇贴子,知道我的三国志是白读了,此贴高人太多,观望。
作者:
闲汉 时间: 2006-9-22 18:22
一、赞同秋孤寒的说法,毕竟”单于欲叛,绍、杨不从“也说得过去。
二、从上下文及语气通贯方面来看,”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应为寿笔,公达应为攸之讹误。
三、有道理。不过最好能找到类似的例子相印证。
四、“即群”两字出现在此确实突兀,也不合文法,很有可能是注文窜入正文,这倒是常有的事,不过没校勘出来,也是失误。
PS:建议LZ把自己的发现向中华书局反映一下。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9-22 18:57
其他的还好说,第一绝对是中华书局断句的错误。
作者:
大醉侠 时间: 2006-9-22 19:31
我觉得张扬袁绍很明显是同盟关系。中华书局的断句无误。
断成”单于欲叛绍,杨不从“,至少要有证据表明袁绍张扬是上下属关系,单凭“新附”未免草率。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9-22 19:38
不是新附的问题。
单于欲叛,他叛谁?
作者:
大醉侠 时间: 2006-9-22 19:49
原帖由 老不看三国 于 2006-9-22 19:38 发表
不是新附的问题。
单于欲叛,他叛谁?
摆明了背叛反董卓联盟呀。我摘抄一段武帝纪:
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在和张扬传“山东兵起,欲诛卓”连起来看,很明显。
另外张扬袁绍曾同为西园八校尉,因此你证据不够充分。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9-22 19:53
呵呵,单于属于反董卓联盟?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