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一个达人对三国刘备伐吴个诸葛伐魏的评述(个人觉的非常NB)
[打印本页]
作者:
6513188
时间:
2006-6-1 01:52
标题:
一个达人对三国刘备伐吴个诸葛伐魏的评述(个人觉的非常NB)
每提起三国,老要上一个当,那就是所谓的“三足鼎立”。三国演义中的蜀帝国更是被夸大得不知道哪里去了,把人哄得好象吴根本不重要,蜀倒成了老二。甚至只看了演义的,觉得蜀是老大的人也不少,什么蜀陆军第一啊等等。事实上是魏和吴在争天下,随便他们哪个,要不是顾忌另一方,灭蜀就吹一口气的事。你要是做鼎,做出个三国那模样的,我是你师傅马上把你踢出门墙去。
刘备集团失去荆州三郡之后,从根本上,已经退出了争天下的行列。刘备伐吴,其实是在作最后一次挣扎。只能集结区区四万兵力啊,当然是徒劳的,以失败身死告终,也就注定了蜀帝国的灭亡。刘备伐吴前曾经作了一次和魏建交的尝试,也是三国史上唯一的一次蜀向魏伸出橄榄枝。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在失去荆州三郡之后,蜀无论争天下还是守成,第一大敌已经不是魏了,而是吴。这里大家千万不要上老罗的当,出兵的意义绝对不是为关羽报仇,一个把自己最重要一块地盘搞丢了的饭桶手下死了,报个屁仇啊。不鞭尸三百就够宽容的了。
这里可以提一下地利方面的事。曹操建立帝国,或者说魏帝国根基吧----怕严谨者提醒我称帝是他儿子的事----对汉中是最晚动手的。占领汉中后,大军无须费事调动的情况下,对进攻益州根本不作考虑。这可以侧面说明蜀国之弱小,在曹操眼里,得一益州无关紧要。倒是把刘备集团的主力逼出去了,增加了荆州方面的的压力问题更大些。如果刘备失去了益州,那时候他手里荆州四郡还没丢,又成荆州方向孙刘共抗曹操了。所以,争天下的焦点,只有荆州。当然益州利守不利攻的地理情况也是重要因素,但绝对不是第一因素。如果益州对争天下举足轻重,曹操那时候那么有利的情况下,当然是要拿下来的。
当刘备失去荆州后,在汉中方向,基本情况是他攻不出去,魏也攻不进来。攻不出去可以用诸葛亮五出祁山五败为证据。魏攻不进来呢,没有证据。非要我提出证据的话,只能用诸葛亮死后,凭姜维这么个蠢材,自己找死还折腾了那么些年才灭亡来说话了。当时还没有诸葛亮五出祁山,刘备确无愧战略家,对攻不出去看得真准。只不过对攻不进来估计得保守了点,因为和魏建交失败,使者被曹丕杀了,形势使他不得不安全第一。不然他伐吴的兵力,该可以不止四万的。
荆州方向呢?刘备想争天下,就一定得占据到一块立足点,这就是所谓的进可攻退可守之地,军事要点。如果占不到荆州的一部分,即使只想守,那也是守不住的。从荆州方向攻益州,只需要数万兵,刘备自己就刚成功过。所以最后结果只能是魏灭吴再从荆州方向出兵灭蜀,或吴灭蜀。至于是吴先灭魏再灭蜀还是先灭蜀再灭魏或被魏灭,那已经不是需要蜀首脑考虑的事了。总之对荆州方向蜀是守不住的,想求苟安一隅两面防守只能死得更快。若魏吴联手从汉中荆州两面灭蜀的话地利原因吴得利将比较大。因此,魏是不愿意和吴两家瓜分蜀的。如果情况反之,当时最强大的是吴,魏是老二,蜀早被吴灭了。
所以刘备要以四万兵力伐吴,在刘备的设想中,四万兵也差不多够了。他的目标,显然不是要灭吴,而是要吴迫于当时魏很强大这一形势,还他荆州数郡。如果进军顺利,直接攻占了几郡最好,可以和吴换荆州地盘。即使攻城不利,只要保持敌对态势,一定时间后----因为在刘备伐吴的同时,魏必在荆州方向不停集结兵力,魏集结兵力到一定程度,吴抗不住压力之下必向蜀退让,还刘备荆州。三郡不错,两郡,似乎也可以接受。一切决定于魏方动作速度和力度,和刘备手里当时还剩下多少筹码。比如攻占了一郡,和一郡未下四万兵损耗得只剩两万了,谈判合同的内容肯定是会有所不同的。可惜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刘备直接败,咱弟兄们在游戏里把这种战局叫秒杀,当然史书上就无法出现这一纸合同了。
即使刘备伐吴得利,他也不会傻得去攻打东吴重要城市,和吴军主力硬碰。以四万兵灭吴,可能吗?岂不知打仗不怕败,只怕胜吗?古今中外,哪一场极惨烈的大败仗,不是在连战连胜步步进攻最后导致战线过长才出现的?也正因为他的目的不是灭吴,所以他根本没有急于攻击,而安于相持状态。
因为刘备伐吴只用了四万兵,魏根本不会考虑在汉中方向对蜀动手,刘备的主力显然放在汉中防御上。所以刘备不用担心汉中,而且败了,也不用担心吴乘胜追击大举伐蜀。因为魏不考虑从汉中方向对蜀动手,汉中方向蜀军又处于纯防御态势,则魏军的主力必在荆州方向待机而动。如果刘备大胜或两败俱伤吴有比较大的损失,魏会趁机伐吴,一举灭吴都有可能,准备的兵力绝对是很强大的。刘备只有四万兵,根本不可能跟魏争什么战果。倒是吴急忙还荆州给刘备求和,吴蜀再次联手抗魏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刘备败了,魏是不会让吴趁机灭蜀的,准备的兵力也足以保证,吴不敢大举伐蜀。
刘备就是在胜得利,平亦可得利,败无忧的形势判断下,以争天下为目标,做最后一博。冒险吗?四万兵,可以说冒险。但这仅是一场局部战争,吴不可能以倾国之力来对付刘备这次攻击,而且败亦无忧,也可以说一点都不冒险。唯一值得我们赞叹的是,在与魏建交的尝试失败后,刘备还是作出了这一博。刘备的志向显然是争天下,确是英雄。而对形势的判断,如同眼见。无愧大战略家!可惜作为战术家,刘备太差劲了,竟然速败在陆逊这后生小子手里。嘿嘿,刘备的悲哀,就是作为一个战略家,一生却在做自己才能的最弱项----战术家的工作。手下无人之苦啊。
刘备死后,到了诸葛亮时代。上文已经指出了,刘备这最后一博失败后,蜀已经退出了争天下的行列。诸葛亮的目标,就已经降到只求保蜀,不被灭就是成功。我也说过,对荆州方向,蜀是没有能力防守住的。如果以三分之二的兵力守荆州方向,三分之一兵力守汉中,其结果只能是两面都守不住。那么诸葛亮怎么还能终其一生,不但保住了蜀国,更有余力五出祁山呢?
有一句话是“战场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盟友”,这话对。如果两国是处于竞争状态,同以争天下为目标,怎么可能真正的结盟呢?所以在荆州战场上,吴第一次夺蜀三郡,第二次全夺走,并全歼蜀荆州方面军团,根本没有什么可指责。但是,当存在着三方以上势力的时候,某一势力退出了争天下,仅满足于割据,那就成了任何一方的拉拢对象。谁与之结盟,就相当于多了个附庸国。于是结盟又产生了。
所以其实问题很简单,诸葛亮伐魏,是建立在对荆州方向不设防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抽出兵力来伐魏。对三国历史军事比我内行的人多了,可以算一算,荆州军团全军覆没,刘备伐吴四万兵几乎也是全军覆没,蜀国到诸葛亮手里大概还能剩下多少兵。南方叛乱不断,少数民族对蜀政府敌视反抗,各方向卫戍部队派出去后,诸葛亮还有兵力够伐魏吗?或者问得不客气点,诸葛亮手里还会有兵吗?
既然已经退出争天下,只求守成,那么为什么还要伐魏?对荆州方向不设防,其实是对吴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如果吴攻蜀,则蜀是可能立即降魏的。所以诸葛亮大概只会在巴郡,雒城这样的防御要点上,派上薄弱的守军。其意义仅是不让吴能速灭蜀,比如只花了三五个月就攻下成都。给自己从汉中回兵和魏接受和谈或投降后出兵攻吴足够的时间。这样的态势下,吴还敢攻蜀吗?对荆州方向防守薄弱,吴就越不会随便攻蜀。而对诸葛亮自己,这样布局,就等于直接说,吴什么时候被灭,蜀也就什么时候被灭。所以,必伐魏。
伐魏可以有以下几个意义:一,牵制魏兵。使其不能全力攻吴,吴保则蜀存。二,鼓舞士气。象我本文这样的观点,在诸葛亮时代的蜀国,是绝对不可以泄露出去的。漏出去一丝半点,诸葛亮必杀我。呵呵,我不是高估自己,也不是自认观点绝对正确。我也许错了,但就这观点本身,是绝对不允许在蜀国被传播开去的。杀我的,也许就蜀国一小警察吧。如果蜀国人民都被我这种“对吴守不住”,“可能降魏”之类的邪说所惑,军队还能有信念保卫国土吗?人民还有信心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吗?大概将军领兵叛国,人民结伙逃亡的事会常有发生了。所以诸葛所谋略就算恰被我言中,也绝对不能承认,不可以被任何人看破。伐魏,保持一种进攻态势,正可以掩盖这一点。三,拓疆。以当时蜀的情况是没有资格拓疆的,可是有了对吴的不守,就能抽出力量伐魏了。
诸葛亮伐魏,所面对的,是魏的第二主力部队。魏第一主力,永远是放在荆州方面的。祁山打得再热闹,魏也基本不会从荆州方面第一主力集团调兵过来。这也就是以这么弱小的蜀,诸葛亮敢伐魏,也虽然每次都败,但总能够打上一打的原因。魏是有能力两面用兵的,这可以用魏后来是先灭蜀然后晋才灭吴来做论据。只是汉中的地形利守不利攻。如果诸葛亮不伐魏,只求死守,诸葛亮用来伐魏的部队,就该放在荆州方向对吴的防线上。其实际上产生的效果就是吴蜀对耗,相当于三方互不结盟状态。则魏的第二主力集团大部能开赴荆州战场,恐怕荆州局势早变了,吴灭则蜀亡。
诸葛亮在祁山用兵,想从魏手里抢下一块地盘来,难度非常大。这不光是实力方面的问题,而是吴对于从荆州方向出兵,吃掉蜀这块肥肉,从来没有死心过,也永远不会死心。我已经说过,诸葛亮对荆州方向的防守是非常薄弱的。结盟也好,表示降魏意向以恐吓吴也好,只能使吴不会轻举妄动,而不是绝对不动。只要出现机会形势有利,吴觉得有一定把握,那是毫不客气,而且一动手必雷厉风行。
诸葛亮每次伐魏,几乎都通知吴,要求吴配合出兵,或是趁吴魏在荆州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伐魏。不过吴从来都没有真正配合过,要么砌词推搪,要么虚张声势。明明和魏打得正热闹,诸葛亮一出兵,荆州方向两家停火了。为什么呢?在魏来说,如果祁山诸葛亮大败,主力被消灭或大损,魏完全有资格两面用兵,荆州采取守势,先灭蜀。而吴呢?呵呵,则是要在魏灭蜀前抢先灭蜀,荆州同样守势。吴比魏有两大优势,路线上有刘备成功的先例,防守上蜀荆州防线比汉中方向薄弱,比当年刘备攻益州的时候还薄弱得多。
如果诸葛亮祁山大胜,比如采用魏延“子午谷奇兵”计划并成功,魏荆州兵团一部可以开去救火,荆州守势。那么吴呢?吴竟然有两个选择,可以攻魏,也可以攻蜀。一切取决于吴决策层形势判断后的攻击意向。如果吴最后的决定是攻蜀,他甚至可以不必攻克成都,而是抢占对防守诸葛亮回军有意义的关口。这时候诸葛亮要回军去对付吴是有困难的,因为魏未必同意停战。当诸葛亮把魏逼得不得不动用荆州主力军团,其显示的战局影响力过大,就是所谓的心腹大患了。魏也许会决意拖住诸葛亮主力,力求消灭,或尾随追击。最后诸葛亮主力在前有吴后有魏进退无路的情况下,吴魏两面夹击下被消灭。
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诸葛亮即使降魏也没有意义了,比如吴已经攻下益州,或扼住对汉中方向的防御要点,地利已经属于吴。魏急攻荆州方向吴也不怕,就算荆州被夺走几郡,攻下了益州,所得比所失大。只要益州荆州江南能连成一线,战局主动稳操手中。所以诸葛亮伐魏想占领一块地盘,几乎就等于想做成功一笔无本万利的生意,五战五败一点不奇怪。不能说诸葛亮军事水平极差,更不能据此怀疑他政治水平管理国家的能力,指责他徒耗国力等等。
诸葛亮伐魏就等于一场高明的玩火,对火候的控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其主力既不能有损,也不能被拖住,更绝对不能冒进。他的目的,只能是击溃消灭魏的军事力量,并不停打击消灭魏能从其他方面调动来援的部队。而且必须是低代价,自己损失极低。一旦魏不得不动用荆州第一主力集团来对付诸葛亮,荆州吴魏军事力量平衡被打破,即吴参战点。如果吴决定的用兵对象是魏,吴蜀联手灭魏的契机产生。要使吴选择魏作为开战方,首先诸葛亮自己的实力绝对不能有大的损失,另外不可以把战火烧得过旺,如果荆州魏第一主力全部开去对诸葛亮开战,那诸葛亮就真的是引火烧身了。
本来这火候就够难掌握了,而更大的问题,蜀荆州方向对吴防守问题永远无法解决。就好象下棋,在那个角上,诸葛亮欠着一手棋,一直不能补上。这就不能不把帐算到刘备头上,怪刘备损失那四万兵了。四万不够,但多了四万总好些。欠着这一手棋的意义,就是当魏蜀拼上火形成绞缠战局时,吴参战更大可能是选择蜀作为攻击对象。所以,诸葛亮伐魏稍受挫马上退军,从来不打主力对决的仗。占了三郡只迁其人口入蜀,根本不守。如果派部队守,那就成消耗战了,诸葛亮没这本钱。请注意,诸葛亮伐魏是不动用汉中方面守卫部队的,所以每次失利,退回来就没事了,魏的追击根本不能动摇他构筑完善,早有准备的汉中防线。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军事计划被否决,就是当然的事了。前些天在轩辕看到篇论证子午谷计划军事可行性的帖子,有什么意义呢?这计划从根本上就错了呀。与战略计划相背,战术性计划再完美,又怎么可以去实施它呢?如果从子午谷出奇兵,诸葛亮的主力就必须急速攻出斜谷与之配合,那就是主力决战了。子午谷的奇兵再成功,就算攻克潼关,甚至攻下长安又有什么意义?馒头虽大,问题是你吞得下吗?魏荆州方面第一主力集团调过来对蜀作战,同时吴以倾国之力从荆州方向攻蜀请问谁去阻挡?即使吴的选择是对魏开战,吴蜀联手顺利灭魏,可这灭魏后的战果,诸葛亮还有余力跟吴争吗?那不就徒为人做嫁衣,帮吴灭魏,接下去自己马上也被吴灭了吗?
子午谷奇兵也许是个完美的战术性计划,但是实施它,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交战两国实力大致相当,一战成功即能完全改变战争态势;二,没有第三方势力窥伺在侧。当时蜀的情况跟这两条件要求的差得不可以道里计了。以当时蜀的条件诸葛亮如果实施它,其结果,只能是蜀立即灭亡。就和关羽的水淹七军一样,单独来看,是个完美的战例。可是,攻樊城,战略上已经错了,水淹七军体现的战术再完美,又有什么意义呢?其结果还不是全军覆没丢了荆州吗。说到底,三方相持,互相对峙互相平衡的状态下,作为最弱的一方,凭什么挑起战端,主动攻击最强一方呢?不久前刚被吴夺了三郡这教训还打不醒你?关羽认不清形势,自大狂发作丢了荆州,魏延同样认不清形势,提出子午谷作战方案。刘备手下,真无人啊。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同样提出过子午谷方案,并指诸葛亮性格求稳,不敢作这大胆之举。各位读我的帖子到这里,诸葛亮稳吗?一点也不!大胆,冒进极了!他是在以对吴不守作前提伐魏拓疆呀。可是他又不能对魏延解释什么,只能说你的方法不稳,我要从大路光明正大地来。没法解释,理由我上面已经说了,诸葛亮布的这局若是让下面的人都知道了,人心惶惶,蜀国会面临崩溃。只能让部下相信,我们有能力伐魏。吴无能,荆州方向我安排的这么点兵力就够防守了,或者让部下相信吴是盟友,不会来攻击我们。如果诸葛亮对魏延实说,还真怕魏延明天就带兵降魏去了呢,呵呵,戏言。可参考曹操“鸡肋”杀杨修案。所以,子午谷奇兵方案不但不会被诸葛亮采纳,而且,我能够偷袭敌人的路线,必是敌人也能够偷袭我的路线,这正是要严密防止敌人偷袭的地段呀。诸葛亮绝对会在子午谷路线上,布下重兵防守,防魏偷袭。好象听说邓艾后来从子午谷偷袭让姜维吃过亏的,懒得去查资料了,反正要证实姜维这家伙是蠢材也不在乎这一例证据。
可以再谈点后来的事,对我的观点有点补充作用。诸葛亮布的这个局,对自己的接班人蒋琬该是有所交代的。更大的可能是,蒋琬看破了这个局,对诸葛亮提出荆州方向防御力不堪一击问题并与之探讨,因此被诸葛亮选择为接班人。蒋琬接班后全面推翻了诸葛亮的布局,放弃从汉中伐魏,把诸葛亮伐魏的军队全部调到荆州方向,营建荆州防线。这样做的好处,是安全性大增,消除了诸葛亮时期一直存在的,吴突然袭击灭蜀的危险。坏处是放弃了拓疆,同时不再挑起吸引住魏一部分兵力的担子,必使吴压力大增,在吴灭则蜀亡原则下,将使蜀帝国生命大大缩短。诸葛亮的策略,是努力维持了一线争天下的希望,也就是吴蜀联手灭魏的可能性,但是也同时埋着被吴速灭的危险。而且,正因为对荆州方向防守欠着一手棋,即使出现了吴蜀联手灭魏,蜀所得也可想而知。这是蜀作为最弱一方其先天条件决定的,无法弥补,与诸葛亮才能无关。而蒋琬的政策,则真正的不再有争天下的意向。
另外,这两种策略的选择,也正是由两位领导人在国民,部队将士心目中的实际地位所决定的。可以说,打仗最重要是部队的信心,一旦军心散了,这部队就完了,国家也就完了。如果出现吴急攻蜀,蜀荆州方向防线肯定是大败,形势危急。诸葛亮在军中有崇高的威信,所以他从伐魏前线回军,去救火,对付攻蜀吴军,他的部下军心不会散。或者说他自信不会军心动摇,受攻击的荆州防线不会崩溃,将领和士兵有信心坚守等他来救。同样的情况发生,蒋琬作为领导人是没这效果的。所以,他选择构建荆州防线是正确的。以三国时期蜀的情况,我是会赞同蒋琬的策略的;而诸葛亮所采取的策略,无疑漏洞百出----我是说把自己设想成当时蜀国的谋士或诸葛亮幕僚,以我的水平,只能看到这程度。但是诸葛亮终其一生,把他的战略计划维持下来了,所以不得不佩服他,他的才能,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蒋琬要改变诸葛亮当初的布局,同样不能让部下让国民知道,我们是很弱的,我们对吴从荆州方向来攻是守不住的,我们其实根本没有资格伐魏。不能公开诸葛亮当年布的这局之冒险。如果这时候泄漏,同样将人心惶惶,诸葛亮刚死,也许蜀局势一下子混乱崩溃都可能。所以蒋琬推翻诸葛亮布局的时候,宣布的理由是:以诸葛丞相如此高超的才智,都没能做到从汉中方向伐魏成功,我们更不可能成功了。所以我决定改变策略,从上庸方向伐魏。喊的还是进攻口号,可是终其一生,都没有从上庸对魏动用过一兵一卒。其实是在对民心士气毫无影响之下,不动声色,完成了从汉中方向,把诸葛亮伐魏的兵全数调过来,布防荆州方向的大举动。了不起!所以,诸葛亮这个接班人,选得还是没错的。
再补充一点,即我上文已经讲到的,就是出了意外情况,诸葛亮伐魏大败,主力被消灭或大损。如果魏两面用兵,荆州守势,因为诸葛亮伐魏没有动用汉中防线部队,汉中防线完整牢靠,因此吴是有很大机会抢在魏前面攻占益州的。那么,魏正确的军事方案,就是不能两面用兵,而是全力伐吴。把诸葛亮伐魏主力消灭或大部消灭后,汉中方向魏第二主力集团调到荆州对吴参战。那么,吴将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对蜀用兵。这样的话,诸葛亮的军事方案同样保证了蜀是最后灭亡的国家。这就是诸葛亮方案比蒋琬方案的高明之处了。当然这样情况下的蜀,就更象待宰的猪了,呵呵。
两弱结盟对付一强,理论上,诸葛亮的策略是最正确的,结盟双方力量不互耗。但是,中国历史告诉我们,比较信任盟友的人,总是背上插着一把刀子死去的。诸葛亮是个例外,也许是唯一的例外。所以,今天我这张帖子里,要同时贴一句警告启示:危险动作,请勿模仿。我们如果要和人结盟,还是安全点选择蒋琬方案吧。诸葛亮也未必喜欢用自己的方案,无奈而已。
以蒋琬布下的这个局我们可以知道,不管魏灭吴还是吴灭魏,他们怎么打,打得多热闹,基本就没蜀什么事了。蒋琬的局,就是最平常的我前面说过的两面防守局。可以说这局没有什么创意,但是这局有个唯一的好处,两面防守,结合当时魏吴情况和蜀地利,就保证了蜀必然是后被灭的国家。只有当吴和魏分出结果了,一方被灭,蜀才会随之灭亡。可是最后结果怎么会蜀先灭亡呢?很奇怪是吧?这就不得不提一提姜维这蠢材了。
蒋琬费祎都和诸葛亮同代人,接班没几年又都交班了,轮到后生小子上台表演了。姜维这蠢材,自我感觉良好,你蒋琬不是说自己不如诸葛亮,诸葛亮没成功的事你就不用再去尝试了吗?你不行,我行啊!所以,这蠢材就九伐魏,伐到亡国。这蠢材自称诸葛亮的接班人,自以为执行的是诸葛亮当初的计划,还自我感觉水平该比诸葛亮高些。看看他怎么伐魏的吧。
把荆州方向守军全调光去攻魏,他是没这胆子的,也没看透这局的水平。根本就没诸葛亮选择姜维做接班人这事,连这意向都没有,所以,也不可能把这局对他有所交代。实际上,他也没有诸葛亮那样镇住吴,使吴不敢轻易对蜀动手的分量。这点,他自己当然不知道,只有吴首脑心里清楚。因为蒋琬布下的荆州防线没被他乱动,所以吴也没动手,不能让他尝尝滋味。也许就算尝到点滋味他还是不会懂,就象关羽,被吴突然袭击夺了三郡,尝了滋味,懂了什么呀?九伐魏,被魏教训了九次,他懂了什么呀?
姜维伐魏,打的是消耗战,兵力消耗得打不下去了就逃回来,然后调汉中防御部队和更深处的益州防御部队作补充,再去打。所以,打到后来,汉中防线最重要的两个点,汉城和乐城,每城都只剩五千守军了。这蠢材啊,简直是瞎胡闹!还有人认为姜维的军事水平非常高明,是诸葛亮钦命的接班人吗?魏国力疆域基本五倍于蜀,姜维大概是很有兴趣把最弱小的蜀国和五分之一个魏国同时从地图上抹去,可惜魏不同意,未能如他所愿。
有这样子的消耗战法,有这样的调兵方式,诸葛亮构筑起来的铜墙铁壁般的汉中防线被他拆的千疮百孔,那是一点不奇怪了。上几辈军事大家布下的,完整的,整个益州防御体系都被他拆得千疮百孔,那是一点不奇怪了。所以魏从这千疮百孔中随意挑一个孔进来偷袭灭了蜀国,那是一点不奇怪了.
作者:
东祖长离
时间:
2006-6-1 02:04
挺新颖的观点。
另,如果是转帖,请标明出处和原作者。
作者:
6513188
时间:
2006-6-1 02:17
标题:
回复 #1 6513188 的帖子
个人看上文后的观点:
历来对于国家的观点是求生存谋发展。怎么活下去才是王道。所以一切国家决策都应该以生存为第一目的。上文很详细的阐述了蜀国的历史条件。在关羽这斯自做主张攻樊城后,荆州的平衡被打破。蜀的根基和老窝被端了。这里又要重复1个老问题了。94魏严的子午计划/以诸葛的智慧是不可能不知道这计划的可行性的。但最重要的问题是,谁来保障诸葛和魏严在行使子午计划时不被东吴端老窝呢?关于的水淹7军和子午计划性质是一样的。关中地区(或长安)也就相当于樊城。关羽不识形势而走,注定他只是战术家而非战略家。东吴的老吕之流比关羽政治远见多了。知道在军事才能上不及,等待机会,不刻意追求,片而示弱,等你在战略上出错,而出必杀一击。轻松搞定荆州问题。三国是个制衡的微妙现象。不是绝对大家是驾御不了的。如果不是关羽的性格决定命运,以刘备诸葛的才能或许能在有生之年能扭转蜀国最弱之势。但要问鼎天下除了天时,还得看其他2国是否决策战略有重大失误了。
作者:
6513188
时间:
2006-6-1 02:19
我要是知道原作者就好了 可向他请教了
作者:
东祖长离
时间:
2006-6-1 02:24
看来我查到原作者了,估计原作者就在轩辕春秋。
我要先跟原作者联系一下征求其意见。非常抱歉,为免引起冲突,此帖暂锁。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