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孙策“诛其名豪”辩 [打印本页]

作者: 黑白鲸    时间: 2006-5-29 16:00     标题: 孙策“诛其名豪”辩

《三国志》记载和历代史家给予孙策的评价往往是:一则为人“轻佻果躁”;二则施政多行严厉镇压,杀戮立威,无所宽贷。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傅子》,说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也提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这些评价共同的指向是,由于孙策处理东吴内部矛盾时采取了高压政策,才导致“陨身致败”。这样的定论对孙策未免有失公平!

    一、较之曹操刘备孙策的政治杀戮并不为过

    从二十一岁立基江东,到二十六岁遇刺身死,这短短五年期间,年轻的孙策给予敌对势力一定打击,是维持江东政权的稳定、统一的需要。政治杀戮事件在历史上是最惨无人道也是最屡见不鲜的罪恶行径,其实施者罪不当恕。但与曹操、刘备在拥有各自统治根基后的所做所为相比,孙策的“诛戮名豪”似乎并不为过。
    曹操在历史上以残暴好杀、崇权弄术闻名。在军事上,曹操常以屠城示威,曾屠徐州、屠柳城、坑袁绍降卒七万。政治上多行报复打击,刑害张让、孔融、崔琰、杨修等,渐接逼死张绣、荀彧等,这些都给他的名誉和政权稳定造成极大打击。
    刘备在立基之前,四处飘泊寄寓,以宽厚仁义被广为传颂。而立基益州后,却对反对者打击严峻。比如,益州名士彭羕,在刘备面前“形色骄傲”,又在马超面前指责刘备“老革荒悖”,刘备便将其入狱诛死。而加强彭羕“谋反”罪名的证据,仅仅是于彭羕对马超说的一句话:“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 再如,蜀臣张裕反对刘备出兵汉中,刘备不从,出兵果然无功,加上张裕取笑刘备无须,刘备便将其斩首弃市。对此,刘备本人的说辞是,“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刘备的这种心态,反映出流民阶层出身(虽然名义上是汉室宗亲)和多年的“老革”生涯造成一定的偏狭性。
    而孙策,虽以弱冠之龄立业,与上述两人相比,却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以及仁政政治家的风格。
    《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记载了孙策初渡江时,军纪严明绝无扰民的情形:
    “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馀人,马千馀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能得到百姓如此拥护和崇敬的攻城掠地之师,不仅在三国时代,历代历朝都很少有。孙策在行仁义于百姓的基础上,面对境内错综复杂的各种敌对势力,恩威并施,慎行杀戮,在极艰难的条件下,维护了孙氏政权的早期成长。

    二、东吴早期的复杂形势与孙策的纳贤施恩政策

    孙策以“仿佛孙吴”的军事才能,迅速统一江东各地,而各种反对势力却不肯屈服。
    一则江东原有割据势力不甘失败。其中又有两类,一是汉朝廷正式认命的州郡官,如扬州牧刘繇、吴郡太守许贡、会稽太守王朗等。二是无数分散于山区的山越势力,其中不乏严白虎、邹他、钱铜这类拥众数万或万余的豪强。而两者又经常联合勾结起来,共对抵抗孙策的军事进攻。
    二则江东士族不服孙氏统治。江东境内,吴郡与会稽郡相当于战国时的吴越两国,两郡大族历来不和。会稽士族对孙策的敌意非常严重,孙策名义上的官职是会稽太守,但他通常呆在吴郡的吴县,把会稽的太小事务都交给郡功曹虞翻。吴郡士族们对孙策相对拥护,因为他们想借孙策压制会稽人,暗中却不并诚心归服。孙家虽然是吴郡富春人,但孙坚发迹于淮泗,孙策重用之臣多为江北士族,因为吴会两郡视孙家为淮泗帮。
    三则流寓江东的北方士族因反对袁术而排斥孙策。孙策东渡时,名义上是袁术的部下,直到建安二年袁术称帝,才与其断绝关系。不少从中原逃到江东避南的士族名流,在孙策入侵江东时选择了继续南逃。比如从《三国志·蜀书·许靖传》的记载可得知,许靖就是一直逃到了交趾。许靖后来在写给曹操的信中写道,“正礼师退,术兵前进,会稽倾覆,景兴失据,三江五湖,皆为虏庭。”可知,许靖之辈名士习惯上将孙策的军队称作“术兵”。
    四则有孙氏的家仇旧恨。比如会稽周氏兄弟,便是孙家的老仇人。兄周昕,曾任丹杨太守,是曹操老朋友,曹操起义兵伐董卓时曾助其募兵。小弟周遇,被袁绍表为豫州刺史,而当时孙坚是袁术所表豫州刺史,二人曾交战与鲁阳。二弟周昂,袁绍表其为九江太守,被受袁术派遣的孙策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击败驱走。当年孙坚听命袁术,被袁绍同盟刘表的部下黄祖所杀,成为袁氏兄弟相斗的牺牲品。而这种矛盾一直延续到孙策时代。
    孙策面对的,是一个四境皆敌、危机四伏的江东,无数人欲致孙策于死地。对此,孙策采取的方式是恩施四境,礼贤下士,招募英俊为其所用。他一方面倚重江北英杰张昭、周瑜、吕范、太史慈等,另一方面又启用张纮为正议校尉、朱治为吴郡太守、全柔为吴郡都尉,安抚笼络江东士族。虽然孙策临死前对孙杈说,举贤任能“我不如卿”,但实际上,孙吴政权的中坚人才,多数在孙策时代已经为孙家效命。
    而对侍被自己打败的前任地方官员,孙策也多有安抚善待:
    前会稽王朗被孙策俘虏后,孙策“以儒雅,诘让而不害。”(见《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孙策还很想重用王朗,屡次派张昭等人招辟。但王朗不肯从命,孙策不仅不报复,反而将他“完璧归赵”送回许都曹操处。
    豫章庆守华歆不战而降,孙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见《三国志·魏书·华歆传》)
    前吴郡太守许贡,最初也受到优待。《孙策传》对孙策死因有多种记载,其中最正统的记载是,由于孙策杀了许贡,被许贡的门客报复杀害。同时,《孙策传》又提到,许贡曾上疏朝廷,建议诏孙策入京为官。能够上疏中央和蓄养门客,说明这些前太守们有足够的人身自由,并受到优待。
    前扬州牧刘繇被孙策击败流亡,后来病死在豫章,孙策征江夏回师路上,入敛刘繇棺柩,收养刘繇十四的儿子刘基,刘基后来则成为孙权的爱臣。当时王朗闻刘繇死,写信劝孙策对刘繇“德以报怨,收骨育孤”。非孙策,当时当世,又何人能“德以报怨”?
   
    三、细说孙策所施刑诛

    孙策究竟刑杀了多少人?有据可考的仅有:前吴郡太守许贡、吴郡名儒高岱、术士于吉、乌程聚众首领(邹他、钱铜等)。此外,还有前吴郡太守盛宪,孙策在世时已将其下狱,而真正诛杀其人的是孙权,所以不能完全算在孙策的头上。这数人中,唯高岱一人可称君子,也只有高岱的被诛称得上孙策的失误。现细述如下:
    1、乌程聚众首领群
    对于曾在乌程聚众、又做了孙策手下败将的的邹他、钱铜、王晟等人,孙策下手是最狠毒的,为的是斩草除根。除王晟因与孙坚有旧,又由吴太夫人求请,终得以活命外,其余人都诛族。相比起来,前面说过孙策对投降的江东故吏多怀善抚,尤其对王朗、华歆这样的有君子之称的名儒,绝不加害,为得是不失四海之心。而对乌程聚众首领们,孙策杀他们不会引起江北名士不满。这说明孙策最器重的还是以张昭、周瑜为首的江北名士,毕竟当时的政治与舆论的中心都在江北,孙策的志向也不限于江东一隅。而在江北名士们眼中,这些人本来是就是割据一方的山匪。孙策的老辣权谋,令人为之一噤!
    2、术士于吉
    《三国演义》将于吉神秘化,把孙策的死描写为于吉阴魂的报复。而考察历史,历代封建政权往往用宗教维护统治,而政权的反对者往往利用邪教、会道门兴事,所以邪教、会道门也往往成为封建政权镇压的对象。孙策杀于吉,反映了孙氏早期统治已经具备了封建政权的特性。于吉是否与黄巾有关,历史上无明确记载,但这种清理术士的行动,极可能是孙策向中央政府表明忠心的举动。
    3、名儒高岱
    高岱确实死得很冤——四方礼贤的孙策听说了高岱大名,特召来见,还事先温习《左传》,预备与高岱谈论痛快。而人有挑拨离间,先对孙策说,“高岱以将军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若与论传而或云不知者,则某言符矣。”又对高岱说,“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高岱信以为真,见了孙策,果然一问三不知。孙策惹火了,将高岱下狱。不想又引来名士们静坐示威,孙策更怒不可遏,最后结果了高岱。
    在这个事件中,造谣兴事者是一步步将孙策的火气挑唆起来。孙策这边先复习功课了,那边马上就有人告诉高岱,说孙策反感别人在学问在上超过自己,足见这是个有密谋的事件。孙策毕竟年轻,稍不慎着了造谣者的道。而造谣者的目的,与其说是加害高岱,不如说是加害孙策。
    4、许贡
    从《三国志》记载上看,许贡不仅品行不佳,而且对孙策早有害意。许贡早先在吴郡太守盛宪手下任都尉,后来,为自己谋得太守一职,竟要拿自己原来的上司盛宪开刀。幸亏上文提到的高岱将盛宪藏匿在余杭大族许昭家中,盛宪才保住一条命。周昂被吴景、孙贲打败逃到吴郡,许贡却不明不白地杀了他。不仅如此,许贡身为太守,却一向与境内匪首严白虎关系不清不白。
    孙策入袭吴郡,先派部将朱治打败许贡,许贡只得投奔严白虎。后来严白虎也为孙策打败,许贡与严白虎一起投奔余杭许昭。程普请孙策发兵攻打许昭,孙策却说:“许昭有义於旧君,有诚於故友,此丈夫之志也。”(裴松之在此处解释道:许昭有义於旧君,谓济盛宪也,事见后注。有诚於故友,则受严白虎也。《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孙策放弃用兵,改用招降的方法,不久许昭连带许贡、盛宪、严白虎不得已全部投降。许贡名为归附,却密谋推翻孙策,他悄悄上奏皇帝(实际上看奏章是曹操)说“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於外必作世患。”(《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奏章不慎落到孙策手里,于是孙策只得令人将许贡绞死。
    许贡的计谋很阴险,名义上是让孙策入京做官,实际上,曹操早视孙策为眼中钉,只是一时无暇东顾而已。这上奏要是真曹操批准了,孙策不赴京就是叛逆,赴京则早晚为曹操所害。孙策这时杀许贡,纯属许贡的刀已经先架在自己脖子上了。 而盛宪被孙策系狱,史书虽无明言,但可以推测,盛宪也有筹划除掉孙策的作为。

    四、重新评价孙策

    由此可见,权势斗争的黑暗与残酷,确实孙策身上有所体现,但孙策施政绝非“滥杀无辜”,为人更非“轻佻”。上述四组人物,除高岱是有人阴谋陷暗造成的冤假错案,其他多属剿匪除暴,有利于江东的稳定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史实证明,孙策将四分五裂的江东统一集权,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也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一难得的乱世避难之所,孙策在历史贡献远大于过失。
   孙策以弱冠之龄,面对江东错综复杂的形势,恩威并施,深明大义。在施政的刚峻与和缓之间,得体而巧妙地把握着其中的“度”。正如晋代大文豪陆机所言,“诛叛柔服而江外厎定,饬法修师而威德翕赫。”孙策绝非仅仅是善战的骁将,而兼有开国政治家英明果断的素质,更堪称一代贤明人主。
    《三国志》 等史书中孙策的评价,恰恰说明江东士族对孙氏政权的不服,形成的舆论影响波及了后世的史家。甚至很多史家据此下结论,说是孙策治吴多施镇压,而孙权为政较和缓,对江东大族以笼络为主。这种说法荒谬误人。其实,正是因为孙策恩威得度,才为孙权后来的统治垫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孙权后来的统治清除了各种不安定因素!
    而孙策遇刺身死,则留下千古话柄。因为古往今来但凡遇刺之人,必然有过失。但比照曹操、刘备,两人都是好几些险些丢了脑袋。要是两人各自早二十年得一立基之所,结果不知道会是什么?如果非给孙策强加一条过失的话,孙策唯一的过失就是太年轻了!
作者: 萧云飞    时间: 2006-5-29 17:09

好文,支持一下
作者: 东祖长离    时间: 2006-5-29 17:24

哦?黑白鲸也来轩辕了,欢迎一下。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6-5-29 17:30

美化得太过了.
作者: xwhero    时间: 2006-5-29 17:37

楼主所述,刘备只杀两人,不是仁政,而孙策杀了这么多人,都是别人该杀,确实是仁政,好文,好文。
作者: 吴下小蒙    时间: 2006-5-29 17:55

楼主是东吴迷吗,我也喜欢孙策,握手
作者: 镇北将军    时间: 2006-5-29 18:04

夸得太过~

孙策所处的环境不好,也没恶劣到那种程度~
作者: piggy    时间: 2006-5-29 18:22

最喜欢吴了,支持一下。
作者: 绯甄茗    时间: 2006-5-29 18:24

于吉许贡,不可留之,此点赞同
作者: 凌云茶    时间: 2006-5-29 18:52

连接大将造反的人,刘备杀了他是不对。
根据什么风水相书之类的阻止刘备攻打“无汉中是无蜀也”的汉中,杀了也是错的。
孙策杀的都是该死的,或者不能怪孙策,或者孙策是被人蒙蔽。
的确好文。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5-29 19:03

楼主是天涯那位仁兄吗?呵呵,说来真来了!欢迎,欢迎!

确实是不错的文章。

不过我吹毛求疵一下

《三国志》记载的“屠柳城”是占据柳城,不是屠杀,不过这不影响曹操屠徐州和坑降卒,也不影响文章论点。

和东祖商议一下嘉奖。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5-29 19:29

另外,文中说“益州本地势力敌视荆州集团”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初期问题不小。
作者: 黑白鲸    时间: 2006-5-29 20:26

这的老大,“屠柳城”是有根据的。
    《公孙恭传》里有“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
    魏的“国乐”中也有《屠柳城》鼓吹曲。《晋书·乐志》曰:“改汉《巫山高》为《屠柳城》,言曹公越北塞,历白檀,破三郡乌桓於柳城也。”歌词为:“屠柳城,功诚难。越度陇塞,路漫漫。北逾冈平,但闻悲风正酸。蹋顿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慹海外,永无北顾患。
作者: 黑白鲸    时间: 2006-5-29 20:29

5楼那位仁兄,我并没有说孙策杀人为仁、刘备不杀为凶的意思。我已经指出的孙策的错误。不论刘氏、曹氏、孙氏,谁杀人都不对,杀谁都不对。但评价一个政治家,要看他对历史的贡献,而不能以他的敌对方的漫骂影响了史学研究的理性态度。
    正如此,孙策被敌对方所指责的“诛其豪名”,影响了史家对孙策的评价。实事上,孙策统一江东的贡献很大,江南的经济发展始于孙策提供的机会。而孙策能够统一江东,不仅因于他的军事才能,也因于他恩威并重、施行仁政、重视统一的施政方针。刘备被《三国演义》说成慈善家,提一下不利于刘备的史实,马上很多人跳起来。而刚有人分析分析孙策面前反对者施治的策略,怎么就成了美化呢?
    不过总体来说,刘备确实杀的人比曹氏、孙氏少多了。因为刘备享国时间短,他长期流亡寄寓,都是别人杀他,轮不到他杀别人。“仁”是刘备为自己运筹的、与曹操针锋相对的政治招牌。但招牌归招牌,碰到了威胁自己统治的人,刘备的做法和曹氏、孙氏没什么不一样。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5-29 21:23

是呀,老兄知道那个乐府就应该能看出来此乃破。
屠柳城,功诚难。就是说破柳城,功诚难,不会是屠杀柳城百姓功诚难。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6-5-29 21:30

美化就美化在于把诛戮名豪当成就杀了几个人而已.
作者: 斜出正入    时间: 2006-5-29 22:36

其实“诛其名豪"没什么不对,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只是“名豪”这东西,死党比较多,杀多了在一个时期内,自己的安全会受到些威胁。孙策的毛病是,老是甩开安全人员单独行动,所以才会有人预测他“必死于匹夫之手”。如果他小心一点,都不是问题。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6-5-29 23:51

名豪么,当然是几个代表性人物。
对于孙策这种外来户来说江东地面的地头蛇能拉拢的拉拢,执意要和自己对着干的自然是要干掉。
作者: 凌云茶    时间: 2006-5-30 01:12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6-5-29 20:29 发表
5楼那位仁兄,我并没有说孙策杀人为仁、刘备不杀为凶的意思。我已经指出的孙策的错误。不论刘氏、曹氏、孙氏,谁杀人都不对,杀谁都不对。但评价一个政治家,要看他对历史的贡献,而不能以他的敌对方的漫骂影响了 ...

这个呢,孙策21岁征讨江东,26岁死,诛杀了不少江东名豪。
刘备不算荆州,他公元213年入蜀,年余开打,223年死。不能算他统治益州的时间短吧。
所以说刘备时间短杀人少,孙策时间长杀人相对多一些,这个是不成立的。
曹操先生则不存在疑义了,他统治中原时间长,杀的人比另外两家多倒不值得奇怪,不过他杀人的原因就比刘孙要宽松好多了,稍有点旧怨,或者才高自己的,都找理由杀了杀了的。不一定是为了统治需要,倒是为了个人喜好了。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5-30 02:41



QUOTE:
《三国志》记载和历代史家给予孙策的评价往往是:一则为人“轻佻果躁”;二则施政多行严厉镇压,杀戮立威,无所宽贷。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傅子》,说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也提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
  这些评价共同的指向是,由于孙策处理东吴内部矛盾时采取了高压政策,才导致“陨身致败”。这样的定论对孙策未免有失公平!

导致二字在下看不出来,除了郭嘉的话里有推断孙策因此而败之外,别的话里似乎都没提到这一点.另外郭嘉所批评的是他所杀的对象不对,而不是评他的政策不对.这样看来楼主通篇好文章却去驳了一个子虚乌有的观点.

QUOTE:
能得到百姓如此拥护和崇敬的攻城掠地之师,不仅在三国时代,历代历朝都很少有。

江表传言辞本就明显偏吴,再经先生这一颂扬,简直感觉是解放军来打土豪分田地了.

QUOTE:
当时王朗闻刘繇死,写信劝孙策对刘繇“德以报怨,收骨育孤”。非孙策,当时当世,又何人能“德以报怨”?

此话未免太过了吧,刘繇于孙策何怨,不过守其地而已,孙策于刘繇何德,不过养一匹夫尔,如此说来刘备养刘璋,尽归其财物及故佩振威将军印绶,岂不仁德将贯于古今?

QUOTE:
许贡的计谋很阴险,名义上是让孙策入京做官,实际上,曹操早视孙策为眼中钉,只是一时无暇东顾而已。这上奏要是真曹操批准了,孙策不赴京就是叛逆,赴京则早晚为曹操所害。孙策这时杀许贡,纯属许贡的刀已经先架在自己脖子上了。

貌似曹操应该比许贡聪明,许贡能想到这么"有效"的办法,阿瞒会想不到?由此可以推出三个结果:1曹操比许贡笨;2曹操不想害孙策;3许贡这招没用.不知楼主是什么意思,可否解释一二
另前面说"加强彭羕'谋反'罪名的证据,仅仅是于彭羕对马超说的一句话"(不知加强是否应为强加)
如果前面解释为第三点,已经用到刀上脖子的语句,彭羕那么危险的话却用了"仅仅"一词,虽未明言孙策杀人为仁、刘备不杀为凶,实有厚此薄彼之嫌.

在下才疏学浅,随口乱说,说得不对的切勿见怪.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6-5-30 08:52



QUOTE:
原帖由 青蓝 于 2006-5-30 00:13 发表
名豪就是几个代表性人物? 这是哪本词典给翻译的.

汉学研究第21 卷第1 期

吵架没长进,劝君多研究。
作者: zmgo    时间: 2006-5-30 09:13

孙策平定地方势力,采用强硬手段确实有其必然性。但整个三国时期,孙策的手段强硬是比较出名的,他确实除掉了很多地方势力的头领,这点不应该否认吧。这种事情虽然没有该不该的,但他除掉的人数量确实比较多。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6-5-30 10:05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5-30 08:52 发表

汉学研究第21 卷第1 期

吵架没长进,劝君多研究。

吵架确实没长进, 不过兄似乎也没看清楚文章内容, 名豪就是几个人?:

如会稽盛宪,周昕,王晟,乌程邹他,钱铜,吴郡高岱等,皆因抗拒孙策被 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126 93《三国志》,卷61〈吴书·陆凯传〉,页1406. 94《三国志》,卷51,页1214. 95《三国志》,卷47,页1149. 害,有的举族诛灭.
作者: 司徒苍月    时间: 2006-5-30 10:06



QUOTE:
原帖由 zmgo 于 2006-5-30 09:13 发表
孙策平定地方势力,采用强硬手段确实有其必然性。但整个三国时期,孙策的手段强硬是比较出名的,他确实除掉了很多地方势力的头领,这点不应该否认吧。这种事情虽然没有该不该的,但他除掉的人数量确实比较多。

他为孙氏日后在江东的统治地位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5-30 11:15

提醒楼上某些会员,讨论本贴内容可以,不要涉及其他,部分帖子已经删除。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6-5-30 12:37



QUOTE:
原帖由 青蓝 于 2006-5-30 10:05 发表


吵架确实没长进, 不过兄似乎也没看清楚文章内容, 名豪就是几个人?:

如会稽盛宪,周昕,王晟,乌程邹他,钱铜,吴郡高岱等,皆因抗拒孙策被 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126 93《三国志》,卷61〈吴书·陆凯传〉,页1406.  ...

《会稽典录》称:「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
注引《傅子》也载策「转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
行邻国.」如会稽盛宪,周昕,王晟,乌程邹他,钱铜,吴郡高岱等

按你的意思举族都是名豪(英豪)。天啊,是个人就算名豪的话那江东名豪还真是臭大街了。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6-5-30 13:09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5-30 12:37 发表

《会稽典录》称:「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
注引《傅子》也载策「转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
行邻国.」如会稽盛宪,周昕,王晟,乌程邹他,钱铜,吴郡高 ...

笑, 诛戮名豪不代表死的就是名豪. 最简单的, 名豪整族都灭了就不是诛戮名豪了? 您怎么不去理解理解诛戮此词表达什么意思.
天啊, 是你让我去查阅你推荐的资料, 现在你倒反过来否认你推荐与我的资料了?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6-5-30 14:21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5-30 13:09 发表


笑, 诛戮名豪不代表死的就是名豪. 最简单的, 名豪整族都灭了就不是诛戮名豪了? 您怎么不去理解理解诛戮此词表达什么意思.
天啊, 是你让我去查阅你推荐的资料, 现在你倒反过来否认你推荐与我的资料了?

是啊,是啊。按你的意思名豪的老婆是名豪,名豪的儿子是名豪,名豪家的仆人是名豪,估计名豪家的狗也是名豪。江东满的街都是名豪,孙策只要杀人就杀的是名豪。

诛戮是动词,诛戮名豪是一个动宾用法,您怎么不去理解理解动宾究竟是怎么用的。
你自己看不懂我推荐的资料瞎引用,反过头来怪我,这一耙子真够厉害。
作者: 黑白鲸    时间: 2006-5-30 17:57

老大说的也对,屠确实有破的意思,所以曹操的诸多“屠城”事件也是要打“折扣” 的 ,而且有时是曹操自己给自己脸上“抹黑”,夸大杀人数目恐吓敌人,或者上报皇帝吓唬朝中的反对者。曹操这个人有意思,要干实事不要脸,和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不过总体来说曹操的残暴是不能从历史上抹杀的。
    我的贴子总是引起争论,给这里版主带来不便,请原谅!
    向诸位声明一下,本文绝没有“美化杀人犯”的意思,也并没有否定孙策的强硬作风,其目的是造澄清两点:
    其一,孙策不是单纯的强硬作风。过去总说孙权完全否定了孙策,对吴会士族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事实上,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是由孙策开始实行的,而且孙策替孙权减消了境内很多不安定因素。孙策不是单纯的军事家,也是政家治。正如清代何义门所说:“伯符以勇锐摧破刘繇王朗,然能系属士民,修其政理,遂创霸业。”
    其二,孙策面对的敌对因素、不安定因素甚过曹刘,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没有任何政治旗号上的优势,也没有任何统治渊源和根基,治理辖地的难度极大,而孙策却能成功打下一个国家的基础。所以,机械将孙策和曹操作统治时间和杀人人数的比较没有意义。
    刘繇的问题,“以怨报德”是王郎给孙策信中的原话,这个怨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互相做对的意思。孙策做过斩草除根的事,但对于被他打败的前任扬州官吏,都是尽量善待。其实包括刘繇在内的这些官员,都是董卓遗部掌权时期任命的,可以不必承认。相比曹操对袁绍的斩草除根,孙策收养刘繇儿子,已经是难能可贵。所以,海外华人学者黎东方老先生就曾在《细说三国》中评价孙策,“对朝廷很忠,对人民很爱护,对朋友极义气。”
作者: 老不看三国    时间: 2006-5-30 18:33

这和抹不抹黑,要不要脸没关系,扯远了,这就是《史书》的一个动词,语境不一样,解释也不一样。不能机械的看待。

另外争论是难免的,如果老兄发了帖子,结果冷冷清清的沉下去那也挺没趣的,大家都是讨论,所以不用抱歉。

如上。
作者: 凌云茶    时间: 2006-5-30 19:19

那段史料的意思是孙策诛杀名豪,如XX,XX,XX,有的名豪甚至全家被杀光。
总不能说名豪的家人不算名豪,所以名豪也不是名豪了。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6-5-30 20:08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5-30 14:21 发表


是啊,是啊。按你的意思名豪的老婆是名豪,名豪的儿子是名豪,名豪家的仆人是名豪,估计名豪家的狗也是名豪。江东满的街都是名豪,孙策只要杀人就杀的是名豪。

诛戮是动词,诛戮名豪是一个动宾用法,您怎么 ...

诛名豪兼诛其族人是诛戮名豪, 诛名豪本身不诛其他人也是诛戮名豪, 诛戮名豪族人不而明令不诛名豪就不是诛戮名豪.

诛戮是动词, 他的范围呢? 他是只针对宾语一个还是只要是以诛其为主而牵连其他人也算是诛戮某某呢? 谁跟你讨论动宾词的搭配问题.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6-5-30 20:58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5-30 20:08 发表


诛名豪兼诛其族人是诛戮名豪, 诛名豪本身不诛其他人也是诛戮名豪, 诛戮名豪族人不而明令不诛名豪就不是诛戮名豪.

诛戮是动词, 他的范围呢? 他是只针对宾语一个还是只要是以诛其为主而牵连其他人也算是诛戮 ...

绕口令啊。之所以记载诛戮名豪就是杀了这些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这些代表性人物就不叫诛戮名豪。名豪么,当然是几个代表性人物。
范围?中学知识:动宾短语:动词+宾语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 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你结合中学知识自己说诛戮这个动词是针对什么的,范围是什么。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5-30 20:59

孙策收养刘繇儿子,确是难能可贵。只是非孙策,当时当世,又何人能“德以报怨”?用词过了,能的人太多了.您也说了,这个怨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互相做对的意思。那么这种德以报怨只怕当不起这样的夸奖.
纵观楼主全文,这样的夸张之处不少,只怕会影响文章说服力.

即使是曹操也并不就是斩草除根,袁氏兄弟的死主要原因还是在怀璧其罪,而不是他们是袁绍的儿子.如果刘基处在类似情况只怕孙策也不会放过他.

至于对朝廷很忠,不提也罢,保留意见.
作者: 凌云茶    时间: 2006-5-30 21:03

公主先生的意思是孙策杀了名豪,还是没杀呢。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5-30 21:21

家师的意思大概是杀了几个代表性人物,也就是名豪,至于名豪的家人因为不在诛戮名豪这句评语的范围里,所以不作考虑。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6-5-30 22:19

笑, 大概中学没教过文言文的省略语吧, 诛戮可不是单纯一个"杀"的意思. 名豪也不是名豪一个人. 这也是中学文言文知识而已. 所以我才问你范围.

或者老师指点指点哪本词典上说, 名豪特指, 只能指名豪一人. 还是你推荐我那本调查研究卷里的研究者水平还不如你?

这跟亮指诸葛亮一人, 不能指代蜀军一样的问题. 既然你都知道名豪是几个代表, 他代表什么? 诛戮这个代表==只杀一人? 张合破亮也就破了诸葛亮, 马谡, 数万蜀军都好端端的? 肃老师看来在开展古文今解的行动呢.

[ 本帖最后由 青蓝 于 2006-5-30 22:26 编辑 ]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6-5-30 23:14

原来教你点中学语文知识也计仇要咬回来啊,动宾用法已经教给你范围了。
绕口令念了那么半天白念了?没有那几个代表性人物后世评论根本写不出名豪二字来。
嗯,亮指代亮军。名豪指代名豪全家。破亮等于破亮军,诛戮名豪等于诛戮名豪全家。有的举族诛灭那么请问没被举族诛灭的呢?你给杀了?所以说我古文今解的行动不如青蓝发泄王展开的古文自解运动壮观。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6-5-30 23:15

笑, 我说全部所有都被孙策全族灭了么? 说了是包含有这层意思么. 诛戮名豪包含有牵连及名豪有关系的人,名豪所代表D一层人这层意思而已. 不是必定会杀其全族, 绕口令也比不上你的无视强么.

[ 本帖最后由 青蓝 于 2006-5-30 23:20 编辑 ]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5-30 23:25

貌似站在不同的地方争来争去,都说脚下这块地是自己的。
作者: crayfish    时间: 2006-5-30 23:27



QUOTE:
原帖由 黑白鲸 于 2006-5-29 20:29 发表
5楼那位仁兄,我并没有说孙策杀人为仁、刘备不杀为凶的意思。我已经指出的孙策的错误。不论刘氏、曹氏、孙氏,谁杀人都不对,杀谁都不对。但评价一个政治家,要看他对历史的贡献,而不能以他的敌对方的漫骂影响了 ...

头一次见到研究历史的说“谁杀人都不对,杀谁都不对”,引用留念。
一直以为就说“谁杀人了,杀谁了”就行了呢.
作者: xwhero    时间: 2006-5-31 04:12

黑白鲸兄台,至于刘备杀人与孙策杀人之事,已有人替我回复,亦不复言。
至于孙策,确实是三国中一代人杰。但兄台未免将之高抬了。孙策打江东之后的情形,与曹操打败袁绍,占据河北,及刘备占益州后,大体应具有可比性。
且看曹操,“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九月,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
再观刘备占益州后,“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而孙策呢,“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曹操占河北,拜祭袁绍,免租赋,这些即便是收买人心,但也的确缓解河北之士对曹操的不满;而刘备入蜀呢,各方面关系都打理得很好,无论是刘璋原属下,还是婚亲,也不论是在刘璋手下不得志的,还是象刘巴这种与刘备关系一直不好的人,都得到重用。
对比之下,孙策的手段,不能不说有点急,而且目光也显得有点短浅。刚占江东,人心不稳,不思收买人心,又缺乏防范之心,陈寿所言,“轻佻果躁,陨身致败”是非常中肯的。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6-5-31 07:15



QUOTE:
原帖由 青蓝 于 2006-5-30 23:15 发表
笑, 我说全部所有都被孙策全族灭了么? 说了是包含有这层意思么. 诛戮名豪包含有牵连及名豪有关系的人,名豪所代表D一层人这层意思而已. 不是必定会杀其全族, 绕口令也比不上你的无视强么.

诛戮名豪只出现过一次,一个名豪你要去分别表达名豪和名豪全族两种不同的情况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你一定要认为名豪指代名豪及其族人则一个名豪必然只能表达名豪及其族人一种情况。这是汉语基本常识,不是你没说就不存在的。
绕口令绕出来的根本是错误结论自然要无视。

[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5-31 07:16 编辑 ]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6-5-31 10:50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6-5-31 07:15 发表

诛戮名豪只出现过一次,一个名豪你要去分别表达名豪和名豪全族两种不同的情况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你一定要认为名豪指代名豪及其族人则一个名豪必然只能表达名豪及其族人一种情况。这是汉语基本常识,不是你没说就 ...

一个名豪你要去分别表达名豪和名豪全族两种不同的情况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笑, 不可能? 名豪自己不是名豪一族人里的? 名豪指代名豪一族人. 是因为名豪本身也是族人之一, 才被包含进去了, 你居然把名豪和一族人强分成两部分? 原来你也会玩绕口令么~`  汉语基础知识而已. 不是你说只能怎么样就只能怎么样的.
作者: 慕容燕然    时间: 2006-5-31 15:35

绕口令和汉语基础知识你也咬回来了啊,厉害。

当然不可能。
你说的那种状况名豪只能指代一族的人,也就是仅仅说明了我原话中指代名豪和其全族的这个层面。根本未涉及名豪仅指代本身而不涉及族人的层面。孙策诛杀的名豪不仅仅是一个,而是多个:会稽盛宪,周昕,王晟,乌程邹他,钱铜,吴郡高岱。我请问你,你怎么用名豪既指代盛宪全家又只指代周昕一个人。
我把名豪和一族人分成两部分?错。我明明是把全族被杀的名豪和仅自己被杀的名豪分成两部分。可见你根本就不了解我在说什么,看样子汉语对你太深奥了。
作者: 洪天贵福    时间: 2006-5-31 22:50

建议轩辕开个汉语歧义辨析区
作者: powerrui    时间: 2006-6-1 08:39

看了这么长时间的帖子,发现无论什么帖子最后都会变成变相关税的工具。
作者: 先生瑜后生亮    时间: 2006-6-1 19:35

楼上几位过火了吧?有点意气之争的味道了。
本帖根本的问题是刘备和曹操孙策之间没有可比性,不应该拿到一起讨论的。杀人多少,要跟他们当时所处形势联系起来看的。
曹操可称“万人敌”,不是说他厉害,是说他敌人多。北中国大大小小数十股势力都是被他荡平的,每一股都遗留一群人要他处理。能用则用,无害则留,不能用而有害则杀,杀的人自然最多,有什么好拿这说事的呢?
刘备可称“无敌”,也不是说他厉害,是说他敌人少。刘备一生只打败了一个敌人,刘璋;打不败一个敌人,曹操。他想杀人,也没多少机会杀呀。比如跟吕布,打过,可是打不过,当然吕布就轮不到他杀了,更不用他老人家烦心考虑处置吕布集团其他人员了。时逢乱世,因打败一人就建立了一个割据帝国;因打不败一人而使他的帝国只能维持割据状态。
孙策可称“一人敌”,这次是真的说他厉害了。这小子下江南的时候只有千余兵,江南数十股势力分裂盘踞,大股的上万人,小股的,总也不会比他更小吧?没人会服他,他得真正地一股股硬啃下来,厉害!问题在于他吃了一股又一股还是没人会服他,因为他怎么吃都吃不胖,老底实在太弱了,吃了很多,也还没胖到占绝对优势,旁人看到他身量就服了他的程度。因此他杀的人自然多啦。奇怪的是这小子下江南兵只千余,带去等官做的文人倒有三百多。所以不但杀人多,还尽可能要多杀,任命自己的嫡系当然比使用打服的敌人可靠多了。
刘备打下益州,益州是有老大的,刘璋降了,其他人当然也降了。孙策打江南,江南是没有老大的,所以孙策杀人数量,只能和曹操去比。孙策荡平的也是数十股势力,只不过曹操荡平的是大股,孙策荡平的是小股。史书上说刘备杀人少,我们该知道那是理应如此;史书上说孙策杀人多,我们该反问,他比曹操杀得多吗?

[ 本帖最后由 先生瑜后生亮 于 2006-6-1 19:39 编辑 ]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6-6-1 21:21

刘备只打败一个敌人? 打南四郡收马超打刘璋征夏侯都不算打赢了?

曹操铲的也就是借助袁绍盟伙之便做威做福. 袁术, 吕布一个个都被他单独铲掉. 严格来说, 曹操也就是一人敌耳. 这不是斗气哦. 问心看看, 到底有敌人几个是夹击曹操的? 很多敌人还曾经是曹操的盟友呢, 比如打袁术时响应的几位. 这就是曹操拥帝的好处了.
作者: 萧云飞    时间: 2006-6-1 23:17

曹操再善于利用结盟关系,总比刘备每次都是往盟友背上插一刀强的多,两者的人品高下立见

不过,本帖是介绍孙策的,请不要跑题.
作者: 青蓝    时间: 2006-6-2 00:01

总比刘备每次都是往盟友背上插一刀强的多,两者的人品高下立见

----既然你突然说这么一句话, 就说说刘备是怎么背盟的来听听.  最最最能往盟友背上插刀子的例子, 也就是刘备申请回荆不成, 被迫要开打的刘璋咯. 其他的"每次"何来? 倒是吕布, 袁绍, 马超马腾, 这些友好势力总是被曹操背后飞刀子摆道来得有人品些.


是跑题了, 但总不能捏造吧.
作者: 萧云飞    时间: 2006-6-2 06:18

利用捏造来跑题更要不得,刘璋认清了刘备的真面目之后,巴不得送他走呢

刘备光荣接收了徐州,没有阴谋,只有如此纯洁的你才会相信
作者: 尹默    时间: 2006-6-2 10:58



QUOTE:
原帖由 powerrui 于 2006-6-1 08:39 发表
看了这么长时间的帖子,发现无论什么帖子最后都会变成变相关税的工具。

什么意思?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6-6-2 11:52



QUOTE:
原帖由 萧云飞 于 2006-6-2 06:18 发表
利用捏造来跑题更要不得,刘璋认清了刘备的真面目之后,巴不得送他走呢

刘备光荣接收了徐州,没有阴谋,只有如此纯洁的你才会相信

曹操顺利接受刘岱的某州, 你不也相信了.

刘璋到底是巴不得送刘备走, 还是派军队监视刘备, 各处关益紧闭不放行, 也只有你会以为刘璋愿意放刘备走. 不过嘛, 刘备始终没有背后桶刘璋就是了. 你终于也会说是认清了刘备真面目(其实是认清张松真面目)了? 那时候刘备桶刀子没有?

利用捏造来跑题当然要不得.看, 红色部分已经公开承认捏造了不是?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6-2 11:54 编辑 ]
作者: 萧云飞    时间: 2006-6-2 12:36

对于只会放大炮的某人来说,自然看别人都是捏造

刘备始终没有背后桶刘璋就是了--这话也说的出口,也不知道刘备的益州哪来的

我再提示一下,你要是不想到此为止,还要继续跑题的话,我可pm节度使删帖了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6-6-2 14:12

我晕, 背后桶刀子跟正面桶刀子是两回事. 刘备是在张松被剁, 被军队监视, 各处关益紧闭的情况下开始打刘璋的, 这算是背后桶刀子?

嘿嘿, 看, 没话说了, 就只好扯大炮的是哪一位呢?

我也提示一下. 是你自己不到此为止而已. PM节度使只不过删除跑题贴罢了. 硬性结束也是好事情.
作者: 斜出正入    时间: 2006-6-2 15:02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6-2 14:12 发表
我晕, 背后桶刀子跟正面桶刀子是两回事. 刘备是在张松被剁, 被军队监视, 各处关益紧闭的情况下开始打刘璋的, 这算是背后桶刀子?

这么说不太厚道吧?张松是反迹败露才被剁的,刘备入川打从一开始就没安的好心,先后关系不能搞错。
作者: 斜出正入    时间: 2006-6-2 15:11



QUOTE:
原帖由 青蓝 于 2006-6-2 00:01 发表
总比刘备每次都是往盟友背上插一刀强的多,两者的人品高下立见

----既然你突然说这么一句话, 就说说刘备是怎么背盟的来听听.  最最最能往盟友背上插刀子的例子, 也就是刘备申请回荆不成, 被 ...

背后插刀子,是乱世的法则,幸存下来的,大概或多或少都干过一点。
谁都不干净
作者: 暂时发言马甲    时间: 2006-6-2 16:13



QUOTE:
原帖由 斜出正入 于 2006-6-2 15:02 发表


这么说不太厚道吧?张松是反迹败露才被剁的,刘备入川打从一开始就没安的好心,先后关系不能搞错。

向刘璋建议邀刘备入川的人是不安好心, 刘备也一直在考虑. 但是就是没有背后动刀子. 不是先后关系搞错. 我可没说刘备连打算和考虑都没有过. 只不过是说刘备到最后动刀子也是明刀明枪, 并没有背后动刀子.
作者: 笑谈三国    时间: 2006-6-2 18:06     标题: 回复

真一好贴也!~
[qq]569382652[/qq]
作者: 黑白鲸    时间: 2006-6-28 12:34

实际上,孙策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可能在军政大事上自己一个人做决定,比如乌程邹他等“土匪”诛族,必然与张昭等军政要员们商量。孙策有领袖魅力,但不等于他二十岁可以成熟得象四十岁,尤其在施政的“细节”上,更需要别人“帮忙”。张昭、张纮、程普、虞翻这样年龄比孙策大的部下,很可能对孙策政策左右很大。当时中原名士们就把治理江东的功劳都归于张昭。而程普手段强硬,任江夏太守期间,对投敌开小差的驱火百人,而程普又是孙策当时孙策武将中最有帅才的。
    另外,不同意楼上,操之过急的不是孙策,而是孙权。孙策的纲领和孙权有明显不同:张纮为孙策治定纲领时,是要效仿桓、文。而鲁肃为孙权制定的纲领却是称帝。孙家与曹、刘比起来,本来就没有政治资本,孙策时代的“效仿桓、文”是很现实的目标。而周瑜与鲁肃的区别也在此:周瑜从不直接说悖汉的话,他为孙权献计总是以灭曹正汉室为中心,而且志在六合归一。而鲁肃代表庶族地主,急于建立政权获得自己的政治地位。鲁肃的偏安思想,迎合了孙权操之过急的思想。而张纮、周瑜则不同,他们主张的是尊汉室以求政治上为东吴正名,实现长江流域统一从而实现全国统一。这样针对东吴有政治上“先天缺陷”的策略,随着周瑜的死宣号破产,而孙权只能操之过急地忙活他的小朝廷了。
作者: 万人刀    时间: 2006-6-29 05:51

策为许贡客许昭伏刺伤面,及许昭所伤疮裂而死。《建康实录》

策划杀掉孙策应是吴郡名士盛宪和许昭,这个许昭不但是许贡门客,还是盛宪恩人,又和颜白虎相善,乃是江东大地头蛇,孙策明知此人危险亦不敢轻动。但孙策也只是暂时性的“放过”盛宪和许昭,孔融形容盛宪的处境是:“身不免於幽执,命不期於旦夕。”在型势所逼下盛宪等人必然不会甘心等死“宪素有高名,有丈夫之雄,天下谭士依以扬声”。故此盛宪、许昭等一批幸免的人士暗地里策划对付孙策,可能陈登也掺上一脚。加上孙策刚宰了在江东治病传道数十年的干吉。此时江东就像郭嘉所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盛宪、陈登、许昭、山约、江东士族豪强、还有干吉的信徒,这么多人强势凑合在一起,孙策的遇刺并不是偶然,结果孙策就玩完了。
作者: 住持方丈    时间: 2016-2-13 16:17

楼主东吴粉. . .
作者: 三国赤壁周郎    时间: 2016-2-13 22:47

孙策这小伙子还挺不错的,有气度,不虚伪,不玩弄权术,比他那个碧眼二弟不知好多少倍。这点倒有项羽的作风。须知项羽杀了那么多人,至今仍有人说他是英雄。事实上,孙策受人喜爱,除了年轻有魅力,敢做敢当,会打仗,20来岁打下一片天地,人格方面也是很主要原因。“明果独断”、“勇盖天下”这类评语绝非虚言。他能容得下张昭,这点连陈寿都要说他好话,认为他有容人之量。刘备虚伪,用人、能力也不如孙策。孙策是寒族,刘备也是寒族,怎么人家年纪轻轻就自己去打江山,你刘备白得了徐州,还守不住呢?人家这么年轻,却能留得住一大帮士族帮自己,怎么刘备早期一个士族都招不来呢?这就是刘备不如孙策的地方,刘备的魅力也只能吸引一些寒族投效。像张昭这样陶谦都招不来的人都愿意帮孙策,曹操想笼络张纮,留他在许都,张纮还一直惦记着孙策,后来还找个机会跑回去,周瑜跟孙策相处过一段时间,就打定主意追随孙策驰骋疆场。刘备一个士族都招不来,史家都说了,没有士族成员愿意帮刘备,是刘备早期事业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人格魅力方面,曹操、刘备、孙权没有一个比得上孙策。孙策比他那严重缺德的二弟孙权不知好多少倍,还有一点好,就是孙策不杀自己人,杀的都是跟自己关系不大的人。像曹操,张邈、娄圭、许攸,都是儿时的伙伴,荀彧,自己的得力助手;像刘备,赐死刘封,这是干儿子;像孙权,逼死陆逊,自个亲戚,杀孙霸,自个儿子。他们杀这些人的时候,内心舒服吗?孙策杀人杀得坦坦荡荡,问心无愧,这就比他们三个要好多了。而且,孙策杀的人除了高岱,大多数都是对自己的地位有威胁的,不得不杀。曹操杀周不疑,这简直是草菅人命,一个小屁孩能对曹操有威胁?还有杀华佗,都不想说,曹操滥杀无辜,活该要骂。刘备杀彭羕还说得过去,这张裕、雍茂即使不对,罪不至死,流放不行,诸葛亮都为张裕求情,照杀。雍茂只因反对他称帝,更是死得不明不白。廖立诽谤朝廷,那些语调比张裕狠多了,诸葛亮怎么做?罢官流放罢了,没杀他。刘备没什么肚量,就因为张裕当初说过自己没长胡子,找个茬杀了人家,冷了一些益州士人的心。孙权这个不消说,这人比曹操、刘备缺德,连自己的女婿朱据都不信任,搞什么吕壹校事,找个茬整张温,跟刘备整张裕也半斤八两,不想说他了。

[ 本帖最后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16-6-12 22:50 编辑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